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音乐意义获取 被引量:2
1
作者 蒋方舟 杜伟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音乐的意义获取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刻。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将其应用于音乐领域,揭示了音乐对个体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深远影响。音乐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旋律与和声,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构建情感共鸣的纽带。主体间性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多元文化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获取音乐的意义,促使其个体发展与社会融合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音乐教育 音乐意义 音乐情感
下载PDF
借力主体间性理论 实施共创课堂教学——以“勾股定理专题复习之折叠问题”为例
2
作者 石毕玉 《数学教学通讯》 2024年第5期24-26,74,共4页
共创课堂教学是在深刻理解主体间性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范式的探索,它提倡教学各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对话,实现知识、智慧、意义等主体间一切精神上的共享,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自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学力发展.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共创课堂 专题复习课 勾股定理 折叠问题
下载PDF
新时代培育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路径——基于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
3
作者 陈丽华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4-93,共10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公信力”提升的要求。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这需要参与到包容且复杂的“公共领域”中,通过“交往理性”阐明自身的理性意志,获取公众的信任和称誉。这一任务面临着内部可控的影响因素,如丰...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公信力”提升的要求。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这需要参与到包容且复杂的“公共领域”中,通过“交往理性”阐明自身的理性意志,获取公众的信任和称誉。这一任务面临着内部可控的影响因素,如丰富的学理、提升的教学质量和优化的人员队伍。同时也面临着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如不稳定的“大众心理”,需要证成的“制度背书”,以及公共领域中的文化形态的支持或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提升必须坚定新时代的原则使命,将学生转化为公信力的拥护者,积极参与到新时代的公共实践中,通过社会观察和实践获得群众支持,遵纪守法获得制度认可,寻找文化上的盟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公信力提升 主体间性理论 公共领域理论
下载PDF
试析间性理论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生态危机及其出路——以江西省应用型转型示范本科高校为例
4
作者 陈京明 《创新教育研究》 2023年第10期3205-3210,共6页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各生态因子间生态关系危机,其中主要包括教学主体生态关系危机、教学要素生态关系危机以及教学环境生态关系危机。本文以江西省应用型转型...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各生态因子间生态关系危机,其中主要包括教学主体生态关系危机、教学要素生态关系危机以及教学环境生态关系危机。本文以江西省应用型转型示范本科高校为例,解析各种生态关系危机的特点,并在间性理论指引下探讨化解各种生态关系危机之方法或出路,以促进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生态危机 出路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5
作者 程媛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4期66-68,共3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领域概念之一,其强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互,主张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能够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思政教学侧重提供可靠借鉴。本次对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在...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领域概念之一,其强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互,主张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能够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思政教学侧重提供可靠借鉴。本次对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育人成效,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培养,提升思政教学的高效性与主体性。本文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内容,分析了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要点,对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主体间性理论 高校 思政教学模式 创新
下载PDF
文化间性理论进展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0
6
作者 汤国荣 章锦河 +2 位作者 周珺 熊杰 姚蔚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3,共11页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是思考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范式和调适文化差异的智慧和策略。文章在评介文化间性理论基础上认为:文化间性理论对旅游研究的有益启示是应用文化间性的智慧、策略和方法治理旅游地文化多样性,辩证看待和处...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是思考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范式和调适文化差异的智慧和策略。文章在评介文化间性理论基础上认为:文化间性理论对旅游研究的有益启示是应用文化间性的智慧、策略和方法治理旅游地文化多样性,辩证看待和处理旅游中的文化差异,倡导旅游中互惠理解和平等交往,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寻求文化间认同的文化间旅游新范式;在文化间性IC-UIRI理论框架之上可以建构文化间旅游的T-IC-UIRI理论模型。文化间性理论拓展了文化间关系研究新维度,能够开拓旅游研究新视角,扩展旅游研究和实践的更广阔视野和实验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旅游 文化主义 文化间性理论 文化旅游 进展与启示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 被引量:8
7
作者 韩晓琴 康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年第1期10-11,共2页
主体间性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在深化认识客体时,发现有“我”一样的“他我”,我和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我和“他我”是相似的、相依的,我们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我们是互识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主体之间精神性的共享... 主体间性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在深化认识客体时,发现有“我”一样的“他我”,我和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我和“他我”是相似的、相依的,我们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我们是互识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主体之间精神性的共享共生,是通过精神的契合而成的活动。师生主体间性理论对建构本真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既是可能的更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理论 教学理念 认识客体 认识关系 精神 “我” 他我 师生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观照下的学生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10
8
作者 冯国瑞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19,共2页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的对话理性和交往理性,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多元主体矛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可能。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由地、全面地发展的人,应当实现用平等对话取代单向征服、用自由发展取代物的生产、用多重主体...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的对话理性和交往理性,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多元主体矛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可能。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由地、全面地发展的人,应当实现用平等对话取代单向征服、用自由发展取代物的生产、用多重主体取代单一主体等几个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学生主体 建构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裴森森 张莹莹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34-136,共3页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中地位平等的主体,双方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实现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学活动的反身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自我重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这一视角对高校认识和解决教学和科研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高校 主体间性理论 教学与科研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会勋 肖金明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主体间性理论考察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即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在提升党内政治民主,以党内法治推动依法治国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同时,逐步重视人大在政治和制度上的资源效应,以有效... 主体间性理论考察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即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在提升党内政治民主,以党内法治推动依法治国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同时,逐步重视人大在政治和制度上的资源效应,以有效应对和破解执政党与国家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基于主体间交往理性的认知,应明晰执政党和人大关系,构筑执政党和人大在主体间性意识、交互关系内容、议决事项规程和耦合机制生成等方面的关系,以促进依宪执政和依法治国,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共融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执政党 人大 关系
下载PDF
技术哲学:从实体理论走向间性理论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三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14,共10页
对于技术哲学史,人们一般将它分为三个代际:第一代技术哲学源于前技术哲学史发展;第二代技术哲学可被称为经典技术哲学;第三代技术哲学(和正在兴起的第四代技术哲学)可被称为当代技术哲学。可以说,技术哲学历史表现为一种从实体理论到... 对于技术哲学史,人们一般将它分为三个代际:第一代技术哲学源于前技术哲学史发展;第二代技术哲学可被称为经典技术哲学;第三代技术哲学(和正在兴起的第四代技术哲学)可被称为当代技术哲学。可以说,技术哲学历史表现为一种从实体理论到间性理论的发展线索。把技术间性理论作为当代技术哲学的一种发展方向选择,是对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和客体间性概念的极大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实体理论 主体 客体 间性理论
下载PDF
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万群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3年第2期76-79,共4页
根据主体间性、媒体间性和文化间性,指出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需要遵循的交互性、多模态化、生态化等原则;进而提出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模型MAP(MultimodalApple PIE,或称"多模态苹果派"),并分析讨论了MAP模型应... 根据主体间性、媒体间性和文化间性,指出数字化英语写作教学需要遵循的交互性、多模态化、生态化等原则;进而提出数字化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模型MAP(MultimodalApple PIE,或称"多模态苹果派"),并分析讨论了MAP模型应用中应予重视的三个问题:首先,强化主体互动,追求有效教学;其次,加强MAP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多模态教学;最后,整合"三多"(多媒体、多模态、多元识读),推动社团实践,创新英语写作学习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写作教学 多模态 多元识读能力 间性理论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剑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16,共3页
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显性指标,也是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高度关注和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立足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实际,分析高校感恩教育效果弱... 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显性指标,也是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高度关注和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立足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实际,分析高校感恩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探寻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原则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感恩教育 主体间性理论
下载PDF
论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教学实践观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佳琦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92,共2页
文章在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教学实践观的深刻变革,进而对主体间性交往的教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教学实践观 师生交往
下载PDF
论鲍尔吉·原野生态文学作品的间性理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阎丽杰 宿丰 郭铁娜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5-16,19,共3页
鲍尔吉·原野的许多创作属于生态文学。他的生态文学作品蕴含了间性理论。他的间性理论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物有平等的交流视角,自然物具有主体地位,人和自然物具有相同的伦理蕴含。
关键词 鲍尔吉·原野 生态文学 间性理论
下载PDF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新华 黄炳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8-91,共4页
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确保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 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确保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坚持"四宜四不宜"原则,即:思想引领上,宜导不宜牵;教育管理上,宜扬不宜抑;教育态度上,宜疏不宜堵;师生关系上,宜亲不宜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主体间性理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的实践性品格——兼与中国古典“和”范畴相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建萍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49,117,共5页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 实践 “和”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本质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詹艾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7-160,共4页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考察是提出新的文论思想的关键。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杨春时作了有别于主体性哲学视角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差异性理解,强调文学的超越性。但与主体性文论一样,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也只是揭示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文学是...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考察是提出新的文论思想的关键。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杨春时作了有别于主体性哲学视角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差异性理解,强调文学的超越性。但与主体性文论一样,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也只是揭示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文学是多本质性的,对文学性质所作的任何单一视角下的理论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学界还需要在文学的多本质性问题上作更多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文学本质 文学的多本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