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中的阈限空间与社会拟剧
1
作者 徐明莺 司文畅 《语言教育》 2024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以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种社会拟剧,阈限空间是这种社会拟剧情节模式的构造方式。以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拟剧理论和阈限性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 美国作家约翰·契弗以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为对象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是一种社会拟剧,阈限空间是这种社会拟剧情节模式的构造方式。以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拟剧理论和阈限性理论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地理性阈限空间作为叙事场景支撑起社会拟剧的基本结构,仪式性阈限空间作为伦理表征实现了社会拟剧的伦理塑造,体验性阈限空间作为经验路径提供了社会拟剧的读者经验。阈限空间与社会拟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有助于考察契弗在小说中表达经验观念的具体方式以及该表达方式的目的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契弗 阈限空间 社会拟剧
下载PDF
面向社交互动的城市阈限空间“设计研究”——以“参与”为导向的研究生设计前沿课教学改革
2
作者 周术 张肖 《华中建筑》 2023年第6期150-153,共4页
在网络媒体时代,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吸引当下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程在参与式教学理念下,围绕“隔离社会背景下城市阈限空间与公共参与”这一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通过“理论素养训练、批判性思维... 在网络媒体时代,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吸引当下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程在参与式教学理念下,围绕“隔离社会背景下城市阈限空间与公共参与”这一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通过“理论素养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和综合性研究能力训练”等三个阶段,展开以“参与”为导向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旨在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多个新的研究视角和路径,进而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结合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互动 城市阈限空间 设计研究 参与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论移民作家的阈限空间——评哈金的《移民作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0-214,共5页
本文结合美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空间"概念、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关于差异的理论以及萨义德和皮特·霍沃德对于后殖民文学的论述来分析华裔美国小说家哈金的非小说《移民作家》,试图揭示移民作家的... 本文结合美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空间"概念、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关于差异的理论以及萨义德和皮特·霍沃德对于后殖民文学的论述来分析华裔美国小说家哈金的非小说《移民作家》,试图揭示移民作家的身份和其叙事、语言等方面中存在的阈限空间。这个空间提供了一种民族或地域叙述的多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限空间 移民作家 差异 去本域化
下载PDF
殖民统治的自我消解者:《达洛维夫人》阈限空间中的英印人
4
作者 刘海霞 《语文学刊》 2022年第2期116-124,共9页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阐释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文化混杂性是如何消解殖民统治的。弗吉尼亚·吴尔夫的重要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殖民长官英印人彼得的心理与身份嬗变过程是个很好的演绎例证:居间在殖民与被殖民文化的阈限空间,...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阐释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文化混杂性是如何消解殖民统治的。弗吉尼亚·吴尔夫的重要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殖民长官英印人彼得的心理与身份嬗变过程是个很好的演绎例证:居间在殖民与被殖民文化的阈限空间,受本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共同影响,彼得成为文化混杂体、双重他者;同时,阈限空间的视角不断重塑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使他能够洞察到英国等级制度的腐朽与被殖民主体的人性价值,并以与被殖民地人通婚的反叛行为从内部消解了殖民关系中英帝国的文化霸权、种族优越的意识形态和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洛维夫人》 殖民 消解 阈限空间 流散侨民 英印人
下载PDF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中的阈限空间解读
5
作者 左银 朱正敏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69-172,共4页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现代派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人生跨度恰与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巧妙重合。20世纪是现代化进程空前迅猛的时期,社会的发展破碎了原有的地理面貌,并不断挤压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对地理空间的书写正是人类渴望...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现代派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人生跨度恰与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巧妙重合。20世纪是现代化进程空前迅猛的时期,社会的发展破碎了原有的地理面貌,并不断挤压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对地理空间的书写正是人类渴望构建精神家园的体现。纵观其作品,空间意象或隐性或显性地分布于字里行间,勾勒着她对缺失家园的无限幻想。而缺失与幻想的交织恰印证家园与异乡辅车相依、浑然一体的密切关系。旅行书写以及对空间的追求是其作品的主要构成,也是她自我界定与自我疗伤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阈限空间 意象 缺失
下载PDF
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中的阈限空间:海岸线
6
作者 蔡济孺 《戏剧之家》 2021年第28期148-149,共2页
本文探讨了海洋在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中的作用。在许多电影中,海岸线作为一个物理性质的分割线,长期以来一直与边缘性的主题联系在一起,陆地象征着稳定,海洋象征着变化。然而,对于卡梅隆来说,海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非常类似于... 本文探讨了海洋在詹姆斯·卡梅隆电影中的作用。在许多电影中,海岸线作为一个物理性质的分割线,长期以来一直与边缘性的主题联系在一起,陆地象征着稳定,海洋象征着变化。然而,对于卡梅隆来说,海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非常类似于海岸线。在他导演的电影中,卡梅隆以一种借鉴传统的海岸线构造的方式来呈现海洋。他通过展示陆地上和海洋中某种形象化的符号来实现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卡梅隆 阈限空间 影视研究
下载PDF
《沉沦》的身体书写与审美现代性的阈限空间
7
作者 张萍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12期29-31,共3页
身体书写中的快感再现、“脱域”式的自我审视是构成审美现代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身体快感捕获其独立权力、自我存在实现与人造共同体的全面脱域,并基于对既往主体性的彻底怀疑和反思、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恶心”完成对自我主体性的重... 身体书写中的快感再现、“脱域”式的自我审视是构成审美现代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身体快感捕获其独立权力、自我存在实现与人造共同体的全面脱域,并基于对既往主体性的彻底怀疑和反思、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恶心”完成对自我主体性的重新再造,身体书写才构成完整的审美现代性。换言之,身体书写不是审美现代性,以身体书写为载体实现的行动者主体性的重构才是真正的审美现代性。郁达夫的《沉沦》包含阐释身体书写指向审美现代性的具体路径,以《沉沦》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和审美实践具有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审美现代性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书写 沉沦 审美现代性 身份认同 民族共同体 阈限空间
下载PDF
《长日留痕》中“门槛处的人”——伟大管家的情感“阈限空间”
8
作者 张旻溦 《世界文学研究》 2022年第4期550-555,共6页
身体作为最小的空间场所,折射着现代人的情感真实。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借助英国贵族达林顿府的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完成了长达六天的自省之旅。该小说反复提及关于身体的具象隐喻,其背后复杂的情感空间的问题似乎少有研究。... 身体作为最小的空间场所,折射着现代人的情感真实。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借助英国贵族达林顿府的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完成了长达六天的自省之旅。该小说反复提及关于身体的具象隐喻,其背后复杂的情感空间的问题似乎少有研究。本文以此为关注点,从表演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小说中出现的“手”,“衰老的身体”与“身体——最小的场所”三个具身表征以理解和审视二战后愈加虚幻的真实世界下,现代人作为阈限空间的迷失者与疏离者,揭示其内心更加真实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日将尽》 石黑一雄 阈限空间 情感空间 身体
下载PDF
电视纪录片人的阈限空间生存机制
9
作者 晏雪菲 《新闻传播》 2019年第8期38-39,共2页
阈限阶段是处于分离仪式和结合仪式之间的一个过渡的、中间的阶段。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是国家体制与媒介体制、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媒体组织的限定、从业者个人意识形态倾向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天津科教频道《中国人》栏... 阈限阶段是处于分离仪式和结合仪式之间的一个过渡的、中间的阶段。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是国家体制与媒介体制、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媒体组织的限定、从业者个人意识形态倾向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天津科教频道《中国人》栏目为研究案例,探究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场域中创作者意志、内部制度与外部政策、市场的博弈。在政治和商业逻辑的侵蚀下,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场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场或政治场,电视纪录片人存在于"纪录片人"与"电视人"之间的阈限空间内,并在各种政治、商业的张力中进行纪录片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人 生产场域 阈限空间 生产
下载PDF
基于视觉认知的阈限空间视觉呈现设计探索
10
作者 蔡济孺 《河北画报》 2020年第14期90-91,共2页
视觉认知是大脑理解、解释或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作为构建视觉文化的基础,以把握视觉认知规律,构建现代视觉文化作为指导思路,对促进现代新媒体艺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托空间研究方法,从阈限空间研究角度呈现视觉媒介形态变化,超越... 视觉认知是大脑理解、解释或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作为构建视觉文化的基础,以把握视觉认知规律,构建现代视觉文化作为指导思路,对促进现代新媒体艺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托空间研究方法,从阈限空间研究角度呈现视觉媒介形态变化,超越了以往传播媒介形态变化特点,为当今“视觉化”艺术作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认知 阈限空间 阈限设计 视觉心理
下载PDF
流动的性别:同人性转视频中的阈限空间生成与阈限体验
11
作者 李姗珊 《东南传播》 2021年第5期26-29,共4页
本文通过对同人性转视频的研究,考察了中国的粉丝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别实践形式。并发现,通过逃逸出原文本的性别叙事与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种结构性状态,粉丝剪辑的同人性转视频得以生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围绕这一阈限空间,粉丝... 本文通过对同人性转视频的研究,考察了中国的粉丝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别实践形式。并发现,通过逃逸出原文本的性别叙事与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种结构性状态,粉丝剪辑的同人性转视频得以生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围绕这一阈限空间,粉丝与视频观众获得了"地位上升与逆转"、"通过‘嗑CP’的精神狂欢与‘舔颜’的符号狂欢所进行的审美消费"这两种程度不一的阈限体验。本文认为,同人性转视频虽然不具备政治上完全的颠覆意义,却为我们拥有更多关于性别上的可能性提供了有益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丝文化 同人性转视频 阈限空间 阈限体验
下载PDF
城市空间符号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
12
作者 孙姗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4,共5页
城市空间的符号性隐喻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进行再创作和重塑,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了城市... 城市空间的符号性隐喻与电影空间文化记忆的重塑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城市空间的符号和隐喻进行再创作和重塑,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了城市的文化记忆。深层次研究城市空间符号、电影空间文化记忆,不断创新电影创作理念,巧妙运用城市空间符号,充分发挥其在电影空间文化记忆中的价值,以期为未来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符号 文化记忆 拟态联系 阈限空间
下载PDF
古尔纳《离别的记忆》中的阈限空间与身份危机
13
作者 黄夏 黄晖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3,共7页
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在其处女作《离别的记忆》中的阈限空间书写隐喻的是深刻的伦理主题。东非青年哈桑·奥马尔通过从肯格到内罗毕再回到家乡重新出发的空间转换,隐含着范热内普提出的“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与聚合... 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在其处女作《离别的记忆》中的阈限空间书写隐喻的是深刻的伦理主题。东非青年哈桑·奥马尔通过从肯格到内罗毕再回到家乡重新出发的空间转换,隐含着范热内普提出的“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与聚合三个阶段的过渡性进程。哈桑在家宅空间、都市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等阈限空间面临的成长议题,实质上是为了突破伦理困境并建构伦理身份所进行的仪式活动。古尔纳以《离别的记忆》为起点,不断书写着家乡桑给巴尔的人民生活和国族命运,并反思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非洲流散者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别的记忆》 古尔纳 通过仪式 阈限空间 身份危机
原文传递
霍米·巴巴阈限空间思想刍议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微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30,共9页
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第三空间是一种阈限空间,是具有临界性和阈限性特质的、包容张力和外延的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范式。这种阈限空间是力图摆脱二元对立并寻求确立新的身份构建与话语权力的临界的他者空间,这一他者是囿于... 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第三空间是一种阈限空间,是具有临界性和阈限性特质的、包容张力和外延的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范式。这种阈限空间是力图摆脱二元对立并寻求确立新的身份构建与话语权力的临界的他者空间,这一他者是囿于本民族内的"他者",亦是他民族内的"他者",被双方双向视为"异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介于民族内与他民族之间的双重他者抵制策略,这种非正面对抗式的模式和策略不仅削弱了殖民者的话语权威与殖民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介于之间的文学话语发声景观。矛盾性、混杂性,模拟和文化翻译是阈限空间主要的解构与阐释策略,其理论指向为文学理论中的文化断裂弥合和他者身份话语建构,前景为多元文化视阈交融中的阈限空间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米·巴巴 阈限空间 阈限 他者 身份话语
原文传递
恐惧之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阈限空间”阐释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颖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12,159,共10页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向来关注时间与空间问题。在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恐惧感"贯穿作品始终,但恐惧之源却无处可寻,令人困惑不已。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真实与想象的互动与转换,麦卡勒斯建构了...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向来关注时间与空间问题。在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恐惧感"贯穿作品始终,但恐惧之源却无处可寻,令人困惑不已。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真实与想象的互动与转换,麦卡勒斯建构了"既不在此亦不在彼"的"阈限空间"。作者借助镜子、里屋与外屋等一系列的阈限空间意象,将时间空间化,以空间叙事的形式打破了"时间性的万能叙事"的窠臼,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边缘人群的普遍生存状态。阈限空间的体验是生存体验的内在形式,麦卡勒斯对阈限空间的关注也是她对美国南方社会中"他者"的生存困境与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询。为此,本文找到了恐惧之源:恐惧直接关乎空间,它与空间的关联更甚于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森·麦卡勒斯 《心是孤独的猎手》 恐惧 阈限空间
原文传递
《哥伦布后裔》中的阈限空间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建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7,共10页
在《哥伦布后裔》中,杰拉德·维思诺以谐戏调侃的方式重写哥伦布的故事,将哥伦布的身份、血缘和叙事传统置于多元文化的阈限空间,通过文化谱系学的构想,呈现哥伦布文本传统的混杂性,质询传统历史话语中的两元思维定势。叙事穿梭于... 在《哥伦布后裔》中,杰拉德·维思诺以谐戏调侃的方式重写哥伦布的故事,将哥伦布的身份、血缘和叙事传统置于多元文化的阈限空间,通过文化谱系学的构想,呈现哥伦布文本传统的混杂性,质询传统历史话语中的两元思维定势。叙事穿梭于小说、传记、历史、神话、幻想、航海日记、地理杂志、地方志、人物志等多种文类之间,呈现了众声喧哗的历史图景,挖掘哥伦布遗产所具有的种种可能性,为思考美洲的殖民关系开启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小说的话语传统和历史语境入手,探讨小说叙事的阈限空间、政治策略、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拉德 维思诺 《哥伦布后裔》 阈限空间
原文传递
“阈限空间”中的圆形流散书写和民族认同——解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雪梅 王卉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160-161,共2页
流散写作和民族认同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英国殖民作家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为例,探讨了奈保尔身处文化的"阈限空间"的圆形流散书写轨迹和他寻求民族认同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奈保尔 阈限空间 圆形流散书写 民族认同
原文传递
跨国阈限空间--论《梦回古巴》中的“革命”与“流亡”书写
18
作者 陈天然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47,共9页
以阈限场域为切入点审视文本中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及其情节与环境的过渡性转换具有文化意味和审美价值。在《梦回古巴》中,加西亚聚焦于"革命"与"流亡",于四个层级上塑造了隐式和显式两种阈限空间,在跨国语境中将... 以阈限场域为切入点审视文本中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及其情节与环境的过渡性转换具有文化意味和审美价值。在《梦回古巴》中,加西亚聚焦于"革命"与"流亡",于四个层级上塑造了隐式和显式两种阈限空间,在跨国语境中将阈限动态刻入对异向政治文化领域的僭越,进而将分歧性的规范系统和代码凝聚在一起。通过再现一个交织着三代女性角色内外记忆的阈限空间,加西亚理解、过滤并重绘了一幅古巴历史的卷帙,寻求以新的话语权和可能的中间身份来弥合古巴与其流亡者间的政治裂痕和文化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回古巴》 跨国阈限空间 隐式 显式
原文传递
论电影的阈限空间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苗苗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27,共5页
本文将人类学的阈限空间概念引入电影批评领域,探讨类型电影中的特殊空间。在电影常见的物理空间中,火车、沼泽、海滩等阈限空间的表现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制作者选择这些空间作为故事的场景。通过这样的空间,作者和观众之间得以实... 本文将人类学的阈限空间概念引入电影批评领域,探讨类型电影中的特殊空间。在电影常见的物理空间中,火车、沼泽、海滩等阈限空间的表现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制作者选择这些空间作为故事的场景。通过这样的空间,作者和观众之间得以实现信息交换,并且对于娱乐工业的繁荣以及整个电影产业履行意识形态的功能起到了作用。本文试图在类型电影的范畴内考察上述问题,以期为中国电影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限 含混 类型电影 阈限空间
原文传递
空间批评视域下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加拿大民族身份想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宇霞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加拿大的被殖民历史注定其民族身份形成的漫长过程,从殖民拓荒时期开始,到英属加拿大时期,再到加拿大民族国家的成立,加拿大民族身份不断被想象与定义。作为民族想象的载体,文学一直是作家对其所属民族身份进行想象与构建的工具。在艾丽... 加拿大的被殖民历史注定其民族身份形成的漫长过程,从殖民拓荒时期开始,到英属加拿大时期,再到加拿大民族国家的成立,加拿大民族身份不断被想象与定义。作为民族想象的载体,文学一直是作家对其所属民族身份进行想象与构建的工具。在艾丽丝·门罗的文学世界中,民族身份往往与加拿大人的日常生活空间相伴。通过书写荒野、洞穴及“门罗小镇”,她对加拿大18世纪殖民拓荒时期、20世纪60年代民族主义盛行时期以及民族主义消退之后的民族身份进行构建,最终构建出从疯癫到自恋再到“居于间者”的加拿大民族身份。一方面,这种通过书写庸常的日常生活空间对民族身份这一宏大主题进行表征的叙事方式诠释了门罗的后现代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居于间者”的民族身份也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如何既保持本民族独特身份又与他民族共存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民族身份 空间书写 阈限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