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阐释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回顾与前瞻——张江教授访谈录
1
作者 张江 韦昊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访谈中,张江教授认为,从“强制阐释”走向“公共阐释”的研究历程,揭示了阐释的边界性与公开性,而从传统训诂学等中国本土阐释学的独特方法入手,提出“阐衍学”的新颖概念,则既能够为训诂开拓出一个广阔的阐释前景,又能够为阐释打牢可... 访谈中,张江教授认为,从“强制阐释”走向“公共阐释”的研究历程,揭示了阐释的边界性与公开性,而从传统训诂学等中国本土阐释学的独特方法入手,提出“阐衍学”的新颖概念,则既能够为训诂开拓出一个广阔的阐释前景,又能够为阐释打牢可靠的中国根基。因此,当代中国阐释学研究应当在吸收借鉴西方阐释学优秀理论成果的同时,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蕴藏的丰富阐释学思想资源,使之融入新时代中国学术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中,并结合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对其加以提炼和升华,实现现代转化,推动形成更加科学、更可持续、更具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阐释学理论,从而成为我们把握当代生活、凝练时代主题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江 强制阐释 公共阐释 艺术阐释 当代中国阐释
下载PDF
从诠释学到中国经典阐释学——中国式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2
作者 洪汉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62,共21页
诠释学(Hermeneutik)本是现象学后期发展的一个学派,现已成为做哲学的第一哲学,因为人类认知领域皆为解释,解释空间已全部充实了人类认知空间;而且,解释发展到阐释引起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的主... 诠释学(Hermeneutik)本是现象学后期发展的一个学派,现已成为做哲学的第一哲学,因为人类认知领域皆为解释,解释空间已全部充实了人类认知空间;而且,解释发展到阐释引起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的主张。阐释学(Auslegungslehre)是根据当代哲学诠释学的阐释概念而进行的中国重构,也可以说是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中国化。阐释概念经历了教义学阐释—探究型说明—实践应用型阐释,从而阐释的本质是效果历史事件、新型的意义与真理概念、视域整合的共识以及对话的问答结构。中国经典阐释学是在中国深厚的经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合理要素而建构的一门中国阐释学,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经学又高于中国传统经学,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又高于西方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阐释 中国经典阐释 解释 阐释
下载PDF
“镜像反射”与“光照辐射”——马克思实践阐释学对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现代转型的意义
3
作者 李昕桐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6,共9页
马克思实践阐释学思想对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的现代转型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它“镜像反射”出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的践行性、生命性和政治性特质。中国经典阐释者解经均从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出发,身体力行,经世致用,并将经典作为生命意义的... 马克思实践阐释学思想对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的现代转型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它“镜像反射”出中国经典阐释传统的践行性、生命性和政治性特质。中国经典阐释者解经均从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出发,身体力行,经世致用,并将经典作为生命意义的依托,实现了知识与德行的统一。另一方面,马克思实践阐释学还因其独特的阐释方法,“光照辐射”了中国经典阐释传统。马克思的实践阐释方法提供了一种从现在问题回溯过去,从“先兆”中展望未来,再从可能的未来重新面对现实问题的充分且总体的阐释视域。它使中国经典阐释传统在原有的训诂阐释和义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推进,即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价值重塑的时代问题,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回溯式阐释,使其充分发挥实践智慧,进而使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阐释学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实践” 阐释 中国经典阐释传统 马克思的实践阐释方法
下载PDF
“澄明”与“书写”——论文艺阐释的两个实践维度
4
作者 庞弘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0,共8页
作为人文学术的枢纽,“阐释”负载着丰沛的实践潜能。在文艺的阐释实践中,不难提炼出两种主导性的阐释路径。其中,“澄明性阐释”遵循确定性原则,试图发掘出文本中稳固的意义内核;“书写性阐释”遵循不确定性原则,致力于激发读者的能动... 作为人文学术的枢纽,“阐释”负载着丰沛的实践潜能。在文艺的阐释实践中,不难提炼出两种主导性的阐释路径。其中,“澄明性阐释”遵循确定性原则,试图发掘出文本中稳固的意义内核;“书写性阐释”遵循不确定性原则,致力于激发读者的能动性,促使其对原初意义加以想象、延展乃至“二度创造”。书写性阐释对无限的追求使文艺作品充满魅力,但倘若脱离澄明性阐释所带来的限度,任何“书写”都将失去立足根基而落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因此,有必要关注两种阐释策略之间的复杂关联,使二者形成更富张力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澄明性阐释 书写性阐释 有限性 无限性
下载PDF
文学阐释学:文化研究的挑战及其视域拓展
5
作者 颜桂堤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27-36,共10页
20世纪以来,众多新型理论观念纵横驰骋于文学阐释场域之中,持续制造了巨大的理论震荡。文化研究的崛起,不仅对文学阐释学构成了巨大的理论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赢得了开阔的阐释视野和强大的思想能量。文化研究的多元阐释观念和阐释方法... 20世纪以来,众多新型理论观念纵横驰骋于文学阐释场域之中,持续制造了巨大的理论震荡。文化研究的崛起,不仅对文学阐释学构成了巨大的理论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赢得了开阔的阐释视野和强大的思想能量。文化研究的多元阐释观念和阐释方法同时也诱发出“过度阐释”“强制阐释”等问题。文化研究究竟是一种“强制阐释”,抑或是对阐释的有效拓展?显然,并不能将文化研究简单等同于“强制阐释”,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意义重大。文化研究表明,强大的阐释能力对当代中国文学阐释学的理论更新和话语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方面,文化研究不仅推动了当代学界对文学阐释学的批判性反思;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促使我们将意义问题和文学阐释学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谱系中加以考察,进而推进当代中国文学阐释学的话语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 文化研究 理论挑战 强制阐释 视域拓展 话语重构
下载PDF
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
6
作者 南帆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文本解读是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文学阐释的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文本的阐释。“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是文学阐释的两种理论姿态。“积极的阐释”频繁出场不仅是由于现代阐释学的转向,而且与理论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文学之所以成... 文本解读是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文学阐释的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文本的阐释。“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是文学阐释的两种理论姿态。“积极的阐释”频繁出场不仅是由于现代阐释学的转向,而且与理论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文学之所以成为“积极的阐释”最为活跃的一个区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阐释的理性语言与感性体验不对称。“积极的阐释”放弃文本的有机整体观念,并时常跨越审美愉悦的羁绊而另行制造各种新的话题。“历史语境”既是阐释发生变化的依据,也是阐释稳定持续的依据。多数“积极的阐释”作为失败的思想实验而沉没,而少数“积极的阐释”则可能充当某种文化革命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的阐释 消极的阐释 理解的前结构 相对主义 历史语境
下载PDF
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研究论衡
7
作者 王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张江教授提出的“公共阐释”理论,立基于“公共理性”之上。围绕这一理论焦点,文艺理论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既有质疑与批评,更有肯定与延展。前者或认为公共理性概念抽象而空洞,或认为公共阐释的达成并不在于公共理性,或认为不能用... 张江教授提出的“公共阐释”理论,立基于“公共理性”之上。围绕这一理论焦点,文艺理论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既有质疑与批评,更有肯定与延展。前者或认为公共理性概念抽象而空洞,或认为公共阐释的达成并不在于公共理性,或认为不能用理性或非理性来区分是否为公共阐释;后者则从强弱度区分、语言学转向、交往理性、公共感性等视角,来补充与界定公共理性。集中检视这些关于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共阐释的学理基础与学术意义,丰富并完善公共理性、公共阐释的理论内涵与细节,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阐释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性 公共阐释 中国阐释
下载PDF
文学翻译修辞意识断与续及其阐释
8
作者 陈卫斌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9-88,共10页
作为人类意识的活跃成分,修辞意识被认为是对修辞现象和本质存在及修辞形势的认识和觉知。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导致译者对原文内容和文体,包括对修辞现象和本质存在理解和觉知不到位,引发翻译中修辞意识中断进而导致阐释问题。译者、原... 作为人类意识的活跃成分,修辞意识被认为是对修辞现象和本质存在及修辞形势的认识和觉知。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导致译者对原文内容和文体,包括对修辞现象和本质存在理解和觉知不到位,引发翻译中修辞意识中断进而导致阐释问题。译者、原作者、读者作为不同主体的认知差异是导致文学翻译修辞意识中断及阐释失效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到接受心理是以继时态发挥即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真正有效的修辞话语并不会因为历时变迁而不再有接受者,而是可以被有效阐释。文学翻译实践表明,译者通过努力让修辞意识在译文中得以接续不失为关注作品文学性的有效之举,其旨在引发读者共鸣,促进翻译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修辞意识 意识中断 阐释失效 意识接续 有效阐释
下载PDF
宗法阐释:中国神话文化阐释之维
9
作者 袁咏心 李依凡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以宗法阐释为文化阐释之维,是中国神话有别于西方神话的独特之处。这一文化阐释之维的确立,在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与原始思维的同一,以及初始载录神话时人们文化理念与原始文化理念的紧密关联,即宗法在中国神话时代与文明时代的连结中所... 以宗法阐释为文化阐释之维,是中国神话有别于西方神话的独特之处。这一文化阐释之维的确立,在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与原始思维的同一,以及初始载录神话时人们文化理念与原始文化理念的紧密关联,即宗法在中国神话时代与文明时代的连结中所起到的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这一文化阐释方式的传承延展,中国神话的宗法阐释凝练出敬德保民、宗族祖先崇拜、重建秩序三大典型范式,而其目标则指向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亲亲尊尊的伦理诉求、以延祖祀的现实目的。在文明与自然的缠绕复合中,宗法形态演进与中国神话传承的终始同行,为宗法神话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神话学 中国神话 宗法阐释 文化阐释
下载PDF
文本赋义:早期中国经典的阐释方式
10
作者 曹胜高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 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典文本。凝聚历史经验、价值认同、学理建构的早期文本,经过持续阐释成为传承知识的经验来源、衡量德行的价值依据、阐释学理的学术体系,凝聚为早期中国文化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 文本赋义 经验阐释 价值阐释 学理阐释
下载PDF
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阐释学之争的学理重省
11
作者 朱海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方法论与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互相对立的两种理论形态。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在学理层面揭开了它们之间的深刻矛盾。首先,在意义旨归上,方法论阐释学主张意义的先在性,追求理解的同一性;本体论阐释学强调意义的生产性,肯定理解的... 方法论与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互相对立的两种理论形态。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在学理层面揭开了它们之间的深刻矛盾。首先,在意义旨归上,方法论阐释学主张意义的先在性,追求理解的同一性;本体论阐释学强调意义的生产性,肯定理解的差异性。其次,在本体论上,方法论阐释学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本体论为基础,而哲学阐释学以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为前提,主张理解即存在。再次,在价值论上,方法论阐释学秉持价值优先原则,而伽达默尔坚守事实理性,面临价值相对主义的问题。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为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路径选择和学理奠基提供了必要参考。中国阐释学应当以方法论为主,强化价值论维度,从民族文化传统中确立其学理根据,化解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冲突,避免因激进历史主义而造成价值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 方法论阐释 本体论阐释 中国阐释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阐释 被引量:6
12
作者 庞立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总结中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创造性阐释 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国运 习近平同志
下载PDF
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及其阐释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亚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2024年第1期95-106,共12页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学 界面阅读 文化逻辑 阐释路径
下载PDF
“以中释西”文学批评范式的学理依据与阐释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首一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强调“双向阐发”,但时至今日,“以西释中”仍占绝对优势,文学批评中几乎没有“以中释西”的声音。“以中释西”既可以让我们“发现西方”,又可以对“以西释中”的单向阐发进行拨正,避免中国文论的“失语”。由于中...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强调“双向阐发”,但时至今日,“以西释中”仍占绝对优势,文学批评中几乎没有“以中释西”的声音。“以中释西”既可以让我们“发现西方”,又可以对“以西释中”的单向阐发进行拨正,避免中国文论的“失语”。由于中国传统文论本身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统一,文化交融与互鉴使西方文学具有中国美学特色,以及中西文心相同,所以“以中释西”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以中释西”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中国诗学直接审视西方文学、以问题为基础进行阐释、正向阐释与反向阐释相结合三种方法。“以中释西”应注意树立“文体意识”、强调对被阐释文本的“细读”和微调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诗学 “以中释西” 学理依据 阐释路径
下载PDF
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学理阐释、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丙利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85,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时代命题。在学理阐释方面,通过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视角的分析,可以厘清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时代命题。在学理阐释方面,通过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视角的分析,可以厘清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必然。在作用机理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是多维的,在赋能向度上可以分为直接赋能与间接赋能,在赋能对象上可以分为要素组合赋能与系统组合赋能,在赋能模式上可以分为内部循环赋能与开放循环赋能。在实践进路方面,通过深化理念以回应新质生产力的意义旨归、丰富场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推进进程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优化治理以完善新质生产力的保障体系等路径,高等教育数字化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人的成长解放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字化 新质生产力 学理阐释 作用机理 实践进路
下载PDF
再论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谷鹏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1,F0003,239,共11页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中超越算法程序的隆规尚法而体现出拟人创造的创新生产特征表明,其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体现出艺术创造的“主体”(数字“作者”)特征。与之相应,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则是人类进入“人—机...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中超越算法程序的隆规尚法而体现出拟人创造的创新生产特征表明,其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体现出艺术创造的“主体”(数字“作者”)特征。与之相应,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则是人类进入“人—机”共创时代后“艺术”本身变革的产物,是对“何为艺术”问题本身的观念重构。它作为一种褶皱“艺术”,其不同扇面所呈现的“古典—现代—后现代—智人代”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物—器具—艺术作品—艺术—符号”艺术内容,是“人—机”混合时代“更新代主体性”创造与理解的结晶。而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意义则来源于AI算法逻辑所创造的新的数字形式,这一形式引导或重构身体自身的格式塔形式,带来身体感知形式(身体图式)的“陌生化”,作品的意义就既来自陌生化形式所激发的情感盈余感,也来自身体图式付诸实践时所激发的情感动觉感。人工智能艺术阐释学如上基本问题的追问,对于建构一种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中国阐释学”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艺术 数字“作者” AI“艺术作品” ChatGPT 中国阐释
下载PDF
功能语篇写作:一种统整性阐释和分类教学框架 被引量:1
17
作者 荣维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共6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写作。本文拟提出“功能语篇写作”的概念,对它们予以统整。“功能语篇写作”认为,写作是基于特定的情境任务,面对特定读者,基于特定目的,围绕特定话题,以一定角色和口吻,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写作。本文拟提出“功能语篇写作”的概念,对它们予以统整。“功能语篇写作”认为,写作是基于特定的情境任务,面对特定读者,基于特定目的,围绕特定话题,以一定角色和口吻,采用合宜的体式和语言进行的语篇构建和意义交流活动。它可以涵盖从基础写作到实用写作、创意写作、思辨写作,再到跨学科写作、跨媒介写作、项目化写作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功能语篇写作”旨在建立一个统整性阐释框架,倡导基于不同的任务类型,遵循其各自语篇赋形规律,开展多功能、多类型语篇写作教学,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多类型写作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篇写作 统整阐释 分类教学
下载PDF
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桑明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布置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我们要站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增长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方向指引的理论和实践高度来... 研究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布置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我们要站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增长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方向指引的理论和实践高度来把握其重要意义,并以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来高质量完成。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学理化阐释,必须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西方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差异以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社会现实根源、传统文化基因等一系列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展开深度追问和解答。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体系化表达,关键在于构建与之相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意义,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理化阐释 体系化表达
下载PDF
博物馆展览的阐释与叙事:背景、路径与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建强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4年第1期5-15,共11页
在博物馆收藏史中出现了大量为认知服务的展品,这些展品的集合所形成的主题性展览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某一事件、现象或进程。对展品进行阐释是帮助观众理解展览的必要工作,也是展览策划与设计的核心任务。阐释工作可以从个体的和群体的两... 在博物馆收藏史中出现了大量为认知服务的展品,这些展品的集合所形成的主题性展览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某一事件、现象或进程。对展品进行阐释是帮助观众理解展览的必要工作,也是展览策划与设计的核心任务。阐释工作可以从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层面展开。在对个体展品的阐释中,主要要解决实物展品在传播中的信息隐蔽性与表达非耗时性带来的困难,除了符号化外,内涵与语境的可视化,在展项中注入时间维度,都是解决传播难点的有效方法。展品的群体性集合可以通过分类和叙事展开,分类和叙事都具有良好的阐释功能,使集合体中的个体得到有效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阐释 叙事 分类
下载PDF
从符号双轴看杂技雅俗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迎春 张艳秋 《符号与传媒》 2024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杂技在当代的发展一直没有厘清的一个问题是“就雅”还是“就俗”。双轴关系是任何符号文本所固有的品质,杂技作为身体表意的符号美学,其聚合轴与组合轴的选择与组合造就了其在不同时期的雅俗品质。当代杂技艺术在聚合轴的丰富性上不断... 杂技在当代的发展一直没有厘清的一个问题是“就雅”还是“就俗”。双轴关系是任何符号文本所固有的品质,杂技作为身体表意的符号美学,其聚合轴与组合轴的选择与组合造就了其在不同时期的雅俗品质。当代杂技艺术在聚合轴的丰富性上不断做出各种尝试,从身体表意、服装、化妆、道具的配合到叙事内容的意义阐释,有了多样聚合,才有多元文本,聚合轴上的多样选择使得当代杂技呈现出“双轴共现”文本增生现象。解释的力量决定了符号发出者和符号文本的结构方向,解释意义在符号过程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群众“聚合参与”的可能性,杂技艺术产业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表现之一,时代主旋律因素赋能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双轴 当代杂技 雅俗 泛艺术化 当代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