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观察
1
作者 刘铭 李芝慧 +7 位作者 张静 王琼芬 毛伟 白杨 陈新 王岚 蔡力妍 陈静雯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观察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伴有偏瘫肩痛、运动受限,所有受试者均为右利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伴有偏瘫肩痛、运动受限,所有受试者均为右利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Ashworth评分、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简化Fugl-Meye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upper limb,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ROM、FMA-UE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肩胛带控制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能明显减轻患者偏瘫肩痛,平衡肌张力,改善患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肩痛 防痉挛针刺 肩胛带控制训练
下载PDF
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冯赵慧子 刘培培 幸小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32期79-82,共4页
目的:探究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究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防痉挛针刺法。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CSS评分为(4.28±0.69)分,低于对照组的(7.84±0.76)分,且两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MAS评分为(13.72±2.06)分、下肢MAS评分为(25.83±3.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1.08±2.11)、(22.09±3.45)分,且两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为(78.93±5.72)分,高于对照组的(69.72±5.34)分,且两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痉挛针刺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可有效恢复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防痉挛针刺 运动再学习疗法 肌张力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运动再学习联合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龙华 卢君艳 +6 位作者 林海燕 谢文霞 刘宝华 杜忠衡 李芝慧 李奇辉 叶天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联合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阳明经针刺组和综合法针刺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阳明经针刺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联合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阳明经针刺组和综合法针刺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阳明经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阳明经针刺法治疗,综合法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针刺法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主动肌及拮抗肌的肌电活动,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FAC、FMA及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2.15±0.16)分]比较,综合法针刺组FAC评分[(3.87±0.99)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屈曲肌群MIVC时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屈曲协同收缩率(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35.25±4.47)mV·s]比较,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股直肌iEMG[(30.32±3.98)mV·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腓肠肌iEMG、踝背伸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胫前肌iEMG[(31.32±3.68)mV·s]与组内治疗前[(29.36±4.51)m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法针刺组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联合综合针刺法较运动再学习联合传统阳明经针刺法更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增强患侧的步行能力,提高其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张力 防痉挛针刺 表面肌电图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