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离子抗菌聚合物 被引量:8
1
作者 梁敬时 曾佳铭 +3 位作者 李俊杰 佘珏芹 谭瑞轩 刘博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63-1282,共20页
阳离子抗菌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抗菌材料,具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和高效的抗菌活性,并且能有效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阳离子抗菌聚合物具有有效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受到亲疏水平衡、分子质量、烷基链长度和阴离子等... 阳离子抗菌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抗菌材料,具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和高效的抗菌活性,并且能有效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阳离子抗菌聚合物具有有效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受到亲疏水平衡、分子质量、烷基链长度和阴离子等因素的影响。抗菌活性是评价抗菌剂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和掌握影响抗菌活性的因素,对于优化或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阳离子抗菌聚合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通过不同作用方式作用于细菌的多种抗菌策略,依据影响阳离子抗菌聚合物抗菌活性的因素,总结包括天然阳离子抗菌聚合物、季铵盐类聚合物、N-卤代胺类聚合物、膦盐和锍盐类聚合物、胍盐类聚合物和抗菌水凝胶的研究进展。最后,对阳离子抗菌聚合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抗菌聚合物 机理 活性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两性离子聚合物材料杀菌/抗黏附功能自适应转化的设计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振龙 张桢焱 +2 位作者 周容涛 闫顺杰 殷敬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3199-23204,共6页
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中同时存在阴离子基团和阳离子基团,具有高度的水化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抗污、药物载体、污水净化以及抗凝血材料等领域。基于两性离子聚合物开发智能转化型聚合物,目前已成为智能响应抗菌的重要研... 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中同时存在阴离子基团和阳离子基团,具有高度的水化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抗污、药物载体、污水净化以及抗凝血材料等领域。基于两性离子聚合物开发智能转化型聚合物,目前已成为智能响应抗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核心是在两性离子聚合物上引入响应型基团,使聚合物在感知外界条件刺激后发生自适应转变,从而在“阳离子态”与“两性离子态”间按需切换。相比于传统的阳离子类抗菌聚合物,智能转化型两性离子聚合物抗菌材料主要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无细菌滋生时聚合物保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对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而发生细菌感染后聚合物在外界刺激下自适应调整为杀菌状态,甚至在完成杀菌后可通过调控关闭抗菌状态;二是将两性离子聚合物固定在基底材料表面后,可以防止细菌、蛋白和其他污染物在表面黏附,从而避免抗菌表面的抗菌效果降低甚至消失。本文综述了智能转化型两性离子聚合物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构建外源性响应和内源性响应聚合物抗菌材料的主要策略,探讨了智能抗菌材料在阳离子态和两性离子态之间转换的机理,并介绍了智能转化型两性离子抗菌剂在抗菌材料领域的应用,最后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抗菌材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抗菌聚合物 两性离子聚合物 刺激响应 自适应转化 智能材料
下载PDF
细菌外膜囊泡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杰然 丁莹莹 +3 位作者 袁颖慧 刘洋洋 诸杜明 冒海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3194-3204,共12页
脓毒症是以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革兰氏阴性菌在一定机制作用下,通过细菌外膜膨出、释放的球形囊泡(10-300 nm),其介导细... 脓毒症是以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革兰氏阴性菌在一定机制作用下,通过细菌外膜膨出、释放的球形囊泡(10-300 nm),其介导细菌-细菌及细菌-宿主相互作用,并提升细菌的生存及致病能力.在脓毒症发生过程中,OMVs作用于多种宿主细胞(如上皮细胞、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诱导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应答失控及炎症-凝血正反馈环路,最终导致过激的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障碍.本文简要介绍OMVs的结构组分、分泌机制及生物学功能,重点讨论了OMVs在脓毒症发生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例如利用阳离子抗菌聚合物吸附清除OMVs),旨在为脓毒症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外膜囊泡 脂多糖 革兰氏阴性 阳离子抗菌聚合物
原文传递
Biodegradable cationic e-poly-L-lysine-conjugated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as a new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agent
4
作者 赵瑞芳 王海 +3 位作者 季天骄 Greg Anderson 聂广军 赵宇亮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16-226,I0002,共12页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ε-poly-L- lysine (EPL)/poly (ε-caprolactone) (PCL) copolymer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amphiphilic EPL-PCL copolymer could easily self-assembled into monodispersed nanop...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ε-poly-L- lysine (EPL)/poly (ε-caprolactone) (PCL) copolymer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amphiphilic EPL-PCL copolymer could easily self-assembled into monodispersed nanoparticles (NPs), which showed a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Bacillus subtilis. Interestingly, the antibacterial efficacy of the novel NPs is more potent than the cationic peptide EPL.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biodegradable cationic NPs, various possible antibacterial pathways have been validated. The NPs have been found that they can disrupt bacterial walls/ membranes and induce the increasing i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levels. More importantly, the self-assembled NPs induced the changes in bacterial osmotic pressure, resulting in cell invagination to form holes and cause the leakage of cytoplasm.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PL-PCL NP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to be a promising antimicrobial agent to treat infectious diseases as surfactants and emulsifiers to enhance drug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L-PCL copolymers Biodegradable cationic nanoparticles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Disruption of bacterial walls/membranes Cell invagin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