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阳县中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阳县中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92.307,P_(时间)<0.05;F_(组间)=126.351,P_(组间)<0.05;F_(交互)=113.56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24 h,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 h,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24、48 h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38.236,P_(时间)<0.05;F_(组间)=29.658,P_(组间)<0.05;F_(交互)=31.63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 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但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AP、HR无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结论针刺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镇痛效果明显,可减少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影响均较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目的比较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组采用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差异,无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45.699,P_(时间)<0.001;F_(组间)=15.885,P_(组间)<0.001;F交互=0.143,P_(交互)=0.867);两组患者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2、12 h,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2 h,且观察组术后2、12、24 h均低于舒芬太尼组。两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具有时间、组间差异,无交互效应差异[TT:F_(时间)=55.987,P_(时间)<0.001;F_(组间)=4.056,P_(组间)=0.048;F_(交互)=0.889,P_(交互)=0.413。PT:F_(时间)=30.406,P_(时间)<0.001;F_(组间)=6.353,P_(组间)=0.014;F_(交互)=1.449,P_(交互)=0.238);两组患者喉罩拔除时TT、PT均长于术1 h、术前,术1 h TT、PT均长于术前,且观察组术1 h、喉罩拔除时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相比,老年下肢手术患者麻醉时采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可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119例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后...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119例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压正常组(85例)和低血压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动态血压指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非杓型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血压组患者的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Ⅱ级的比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以及非杓型血压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或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杓型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分级为Ⅱ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三联指标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64,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56.9%。年龄、ASA分级为Ⅱ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杓型血压四联指标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敏感度为90.6%,特异度为64.7%。四联指标预测模型的效能显著高于三联指标(χ^(2)=16.254,P<0.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加入非杓型血压指标的预测模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效能显著升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阳县中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92.307,P_(时间)<0.05;F_(组间)=126.351,P_(组间)<0.05;F_(交互)=113.56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24 h,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 h,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24、48 h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38.236,P_(时间)<0.05;F_(组间)=29.658,P_(组间)<0.05;F_(交互)=31.63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 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但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AP、HR无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结论针刺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镇痛效果明显,可减少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影响均较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文摘目的比较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组采用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差异,无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45.699,P_(时间)<0.001;F_(组间)=15.885,P_(组间)<0.001;F交互=0.143,P_(交互)=0.867);两组患者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2、12 h,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2 h,且观察组术后2、12、24 h均低于舒芬太尼组。两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具有时间、组间差异,无交互效应差异[TT:F_(时间)=55.987,P_(时间)<0.001;F_(组间)=4.056,P_(组间)=0.048;F_(交互)=0.889,P_(交互)=0.413。PT:F_(时间)=30.406,P_(时间)<0.001;F_(组间)=6.353,P_(组间)=0.014;F_(交互)=1.449,P_(交互)=0.238);两组患者喉罩拔除时TT、PT均长于术1 h、术前,术1 h TT、PT均长于术前,且观察组术1 h、喉罩拔除时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相比,老年下肢手术患者麻醉时采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可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文摘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119例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压正常组(85例)和低血压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动态血压指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非杓型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血压组患者的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Ⅱ级的比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以及非杓型血压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或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杓型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分级为Ⅱ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三联指标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64,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56.9%。年龄、ASA分级为Ⅱ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杓型血压四联指标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敏感度为90.6%,特异度为64.7%。四联指标预测模型的效能显著高于三联指标(χ^(2)=16.254,P<0.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加入非杓型血压指标的预测模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效能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