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赖耶识、真如空性与如来藏心——大乘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辨微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可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70,共7页
如来藏概念相应于印度如来藏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佛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与识性如来藏三种不同而又有着本质关联的意义,其中识性如来藏与唯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来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实体化倾向,它与唯识学的主要区... 如来藏概念相应于印度如来藏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佛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与识性如来藏三种不同而又有着本质关联的意义,其中识性如来藏与唯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来藏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实体化倾向,它与唯识学的主要区别乃是解释学的原则和角度之不同。正是基于这一区别,识性如来藏与唯识虽然同样以第八识为依止,却开演成两种有重大区别的理论体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区别的根源只是解释学和方法论上的,则这两种看似正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之间倒正隐含着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 如来藏 空性 阿赖耶识
下载PDF
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耘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158-161,共4页
真谛与玄奘的佛学根基 ,分别是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 ;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了唯识学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 ,从八识向九识转变 ,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 真谛与玄奘的佛学根基 ,分别是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 ;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了唯识学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 ,从八识向九识转变 ,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摩罗识体现的中国化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和合 ,阿赖耶识坚持的印度佛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圆形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摩罗识 阿赖耶识 如来藏 思维方式
下载PDF
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健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9-91,85,共4页
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分别是大乘佛学、道教内丹学和荣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都被看作是人的思想意识之根和人类文明之源。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异常相似,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对佛学、内... 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分别是大乘佛学、道教内丹学和荣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都被看作是人的思想意识之根和人类文明之源。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异常相似,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对佛学、内丹学和荣格心理学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元神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现象学与唯识学阿赖耶识的堪比度 被引量:2
4
作者 袁经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78,共7页
现象学既已对形而上存在进行还原,便不应与唯识学中作为形而上存在的阿赖耶识有可比性,但这是一般观点。实质上,阿赖耶识呈现二维性,既有与意识相关的意向性存在,也有涅槃自在的出世间。前者可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立场相应,后者可与现象... 现象学既已对形而上存在进行还原,便不应与唯识学中作为形而上存在的阿赖耶识有可比性,但这是一般观点。实质上,阿赖耶识呈现二维性,既有与意识相关的意向性存在,也有涅槃自在的出世间。前者可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立场相应,后者可与现象学本质真理的恒常性相应。现象学与唯识学均存在相互抵牾的二维向度,在唯识学中是通过遮诠或默然来消解,而现象学对此的化解似乎伴有体系解构之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阿赖耶识 现象学
下载PDF
阿赖耶识的二维向度及其与如来藏的同质义趣 被引量:2
5
作者 袁经文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0-247,共18页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重要议题,《瑜伽师地论》对阿赖耶识思想的阐发,具有细致入微和系统、全面的特点,代表了唯识义理的最高水平。阿赖耶识在染污种子的含义上,具有流转的无常性;由染污种子的取受变易性,产生了阿赖耶识起用的种种功能;...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重要议题,《瑜伽师地论》对阿赖耶识思想的阐发,具有细致入微和系统、全面的特点,代表了唯识义理的最高水平。阿赖耶识在染污种子的含义上,具有流转的无常性;由染污种子的取受变易性,产生了阿赖耶识起用的种种功能;若以佛教道谛对治此一取受性,终使阿赖耶识成为断灭之法。但阿赖耶识实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界往往只看到无常变易一种。阿赖耶识亦是染净种子的所依,具有容器承物的特征;但是,经论却在排斥此一执持。染净种子之所依,虽应是"有"义,却予"不说",乃至此是"佛世尊最深密记"。如来并无秘密之藏,但却有因受教对象不同而有显说和隐说之别。恒常存在的"依因"或"建立因",正是阿赖耶识恒常性的寓意所在。此一意义上的恒常,正是指如来藏。由阿赖耶识语境的二元走向,既导出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可见显以往相关研究的粗疏单一;最为重要的,是能由此引致圆融体系必要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建立因 唯识学 如来藏 《瑜伽师地论》
下载PDF
废名《阿赖耶识论》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谢锡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12,21,共7页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阿赖耶识论》 解读
下载PDF
论船山唯识思想中的“阿赖耶识”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勇 《船山学刊》 2007年第1期10-12,共3页
与传统唯识学的虚妄“阿赖耶识”说不同,船山的“阿赖耶识”是从发生学意义和体性的角度来看待其真实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唯识学对“阿赖耶识”的定位,实现了对唯识学的全息性的诠释和创造性的解读。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如来藏 体用
下载PDF
世界:“心”、“有”、“理”——读废名《阿赖耶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建军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9,共5页
《阿赖耶识论》是废名的一部佛学专著。本书从维护有宗唯识学的立场出发,摄儒入佛,提出“世界是心不是物”、“世界是有不是‘生’”、“世界是理”等三个基本命题。作者著此论有远、近二因,一是由其“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一是由... 《阿赖耶识论》是废名的一部佛学专著。本书从维护有宗唯识学的立场出发,摄儒入佛,提出“世界是心不是物”、“世界是有不是‘生’”、“世界是理”等三个基本命题。作者著此论有远、近二因,一是由其“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一是由哲学家熊十力直接引发的。为了破《新唯识论》,他从摧毁进化论入手,意在动摇熊氏的理论根基,进而达到颠覆其整个理论大厦的目的。研究废名的佛学思想,对于解读其1930~1940年代创作的诗歌和长篇小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熊十力 种子 阿赖耶识 进化论
下载PDF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试论王船山对传统唯识思想的颠覆
9
作者 杨勇 陈力祥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6,93,共5页
唯识证道论将虚妄的“阿赖耶识”和真实的“如来藏”完全割离开来,而王船山颠覆了传统的妄真对立论,开创了染净同体论,重建了体用论和发生论,提出“阿赖耶识”即“如来藏”的思想,实现了唯识证道论的开新。
关键词 王船山 阿赖耶识 如来藏 唯识
下载PDF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德东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29-34,共6页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魏德东阿赖耶识是佛教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阿赖耶识在印度佛教中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阐明其基本含义及流变。一在瑜伽行派中,阿赖耶识是...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魏德东阿赖耶识是佛教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阿赖耶识在印度佛教中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阐明其基本含义及流变。一在瑜伽行派中,阿赖耶识是表述世界本体的范畴。"阿赖耶",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唯识学 认识论 唯识今学 本体理论 本体论 唯识无境 三自性 《大正藏》 认识对象
下载PDF
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
11
作者 刘朝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137,共6页
唯识学与天台学分别将世间万象摄归于阿赖耶识和一念,从而提出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的思想。天台"一念"的含义与阿赖耶识的无覆无记性以及转染为净的过程基本一致,但有不同之处。二者皆可摄于佛教唯心论的范围,但智者并不... 唯识学与天台学分别将世间万象摄归于阿赖耶识和一念,从而提出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的思想。天台"一念"的含义与阿赖耶识的无覆无记性以及转染为净的过程基本一致,但有不同之处。二者皆可摄于佛教唯心论的范围,但智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唯心论,甚至对唯识学以"识"含摄一切的根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可以说唯识学是"强唯心说",而天台学是"弱唯心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一念三千 缘起 唯心
下载PDF
战争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关于废名《阿赖耶识论》及“外编”的文化解读
12
作者 于阿丽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4-98,共5页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废名写下自己唯一的哲学著作《阿赖耶识论》。1947年,他重返北平时就欲出版此书,然而真正的出版却一直等到2000年。抗日战争不仅构成了《阿赖耶识论》写作的外围环境,也深深决定和制约了作者的思考话题和言说立...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废名写下自己唯一的哲学著作《阿赖耶识论》。1947年,他重返北平时就欲出版此书,然而真正的出版却一直等到2000年。抗日战争不仅构成了《阿赖耶识论》写作的外围环境,也深深决定和制约了作者的思考话题和言说立场。在此书中,废名深刻地论述了中西文化问题。这一点以往的研究尚未关注到。大体而言,废名从战争的角度出发,重新体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五四"时期的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阿赖耶识论》 抗日战争 传统文化 西方科学
下载PDF
阿赖耶识与康德主体认识模式之比较
13
作者 金鑫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17,41,共5页
阿赖耶识产生于印度佛教认识论的发展,康德哲学中的主体认识模式来自欧洲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二者虽然来自不同的文明体系,但在探讨认识论问题时它们所指的内涵是具有一致性的。它们都是认识产生的所依、都与主观感觉相连通,是认识... 阿赖耶识产生于印度佛教认识论的发展,康德哲学中的主体认识模式来自欧洲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二者虽然来自不同的文明体系,但在探讨认识论问题时它们所指的内涵是具有一致性的。它们都是认识产生的所依、都与主观感觉相连通,是认识对象的形式赋予者。就其差异性而言,康德主体认识模式的先验色彩较为浓厚,而唯识论通过名言种子与现实的相互熏习解释诸法的产生,其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康德 认识论
下载PDF
从“现行”范畴的厘清看阿赖耶识与其“因缘”亲种的关系问题——以《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
14
作者 王静 《哲学进展》 2022年第5期1078-1089,共12页
《成唯识论》中,对“现行”范畴的使用比较模糊,既于“因缘”体处明确限定“现行”为能熏识,又时言说“现行”第八识。而在范畴使用本身模糊的前提下,“现行”又与诸多重要概念存在联系。一方面,“现行”往往同种子相待而说;另一方面“... 《成唯识论》中,对“现行”范畴的使用比较模糊,既于“因缘”体处明确限定“现行”为能熏识,又时言说“现行”第八识。而在范畴使用本身模糊的前提下,“现行”又与诸多重要概念存在联系。一方面,“现行”往往同种子相待而说;另一方面“现行”范畴又关涉相、见分(摄四为二而言)。由此便衍生出一些具体理论问题:一者,依据《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文本本身是否能充分确定阿赖耶识现行四分各有其自类“因缘”亲种。二者,若能充分确定,则由此产生的——“种子–现行”作为因、果法的相对性和阿赖耶识“现行”对有漏种子的融摄性(有漏种子既是其相分,又依其自体分)之间形式上的“矛盾”,又是如何在唯识理论中达成消解、不成为矛盾的?三者,在整个有漏识变过程中,“种子–现行”及“自证分(证自证分)–相、见分”这两对范畴的关系应如何界定?故为明确范畴,释诸妨难,本文将以《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在对“现行”范畴厘清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行 有漏种子 阿赖耶识 有漏识变
下载PDF
阿赖耶识心理学思想刍议
15
作者 陈屹 《科教文汇》 2008年第9期169-169,191,共2页
以佛教经典为依据,梳理佛教唯识学派中阿赖耶识概念,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比较分析来探讨阿赖耶识的心理学思想。
关键词 阿赖耶识心理学思想 比较分析
下载PDF
中医学元神与道家元神、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合婷 潘毅 《江西中医药》 2012年第5期5-8,共4页
通过中医学元神、道家元神、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在本质特性、整体结构层次、作用机制以及干预方式等多方面的比较得知,元神作为"神"的最底层,具有稳定性和多元性特点,以及对身心整体调节的作用。其干预机制为通过对识神的... 通过中医学元神、道家元神、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在本质特性、整体结构层次、作用机制以及干预方式等多方面的比较得知,元神作为"神"的最底层,具有稳定性和多元性特点,以及对身心整体调节的作用。其干预机制为通过对识神的抑制以"回退"到定静的状态,使元神和识神达成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神 集体无意识 阿赖耶识 识神
下载PDF
废名佛教哲学思想研究初探——《阿赖耶识论》解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振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33-40,共8页
本文分析了废名与熊十力关于佛教哲学论争的问题,对废名的《阿赖耶识论》一文中的心与物、理智与因果、阿赖耶识种子与意识等关系作了阐述。
关键词 废名 阿赖耶识
下载PDF
法藏的唯识观——以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子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9-123,共5页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间的交涉关系可看作隋唐佛教性相之争的缩影,也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之下考察华严宗巨匠法藏对这一对本是唯识学的概念的理解,并以此了解隋唐以后禅宗等中国化佛教的本体...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间的交涉关系可看作隋唐佛教性相之争的缩影,也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之下考察华严宗巨匠法藏对这一对本是唯识学的概念的理解,并以此了解隋唐以后禅宗等中国化佛教的本体论特色。法藏对此问题的观点反映了唐代以降中国佛学思想的主流观点。第一,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和生灭缘起之有为法的结合,即二者共同组成了所谓阿赖耶识;第二,真如也可受熏,并参与形成此本识。这可看作贤首大师对法相唯识学之整体理解的根基,是受之前旧译诸经典之影响所致。而在今天看来,这只是唯识学中的一支,其受真谛等无相唯识学的影响颇深,并站在《楞伽》、《起信》等以如来藏来统摄阿赖耶识的思想上来发挥如来藏系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唯识思想,其与玄奘大师所传的唯识亦不同。而这也不仅是法藏本人的观点,它还反映了以禅宗、华严宗、天台宗为首的整个中国佛教性宗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藏 唯识 阿赖耶识 如来藏
下载PDF
《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存有之教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第4期54-59,共6页
瑜伽行派所依的许多经论如《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都曾论及阿赖耶识之存有问题。作为新义唯识经典的《成唯识论》更是广引大小乘经藏佛陀圣言量,以"教证"方式集上述阿赖耶识证... 瑜伽行派所依的许多经论如《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都曾论及阿赖耶识之存有问题。作为新义唯识经典的《成唯识论》更是广引大小乘经藏佛陀圣言量,以"教证"方式集上述阿赖耶识证有思想之大成,深刻诠释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学乃至整个佛教哲学中的建构逻辑、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唯识学 阿赖耶识 教证
下载PDF
阿赖耶识与人的镜像存在
20
作者 李国红 《船山学刊》 2005年第1期63-66,共4页
阿赖耶识自性是人生的本来面目,人的现实存在是一种镜像存在,它体现为三重气质遮蔽,即水土气质、文教气质与天性气质。佛教修行即是对人生气质之性的自觉转变,以求觉悟自性,恢复本真。
关键词 阿赖耶识 佛教 认知 因果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