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
作者 史军 刘纪远 +1 位作者 高志强 崔林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6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陆地碳汇 人工林 植被 土壤
下载PDF
西方主要国家和中国百年历史陆地碳汇比较分析和政策建议 被引量:2
2
作者 聂昊 邢继俊 +1 位作者 王绍强 程邦波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22,共8页
由于发达国家在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等方面的长期努力,使其陆地生态系统历史累计碳汇(碳收支值为正)相当可观。然而在历史同期,我国陆地历史累计碳汇相对较小,难以有效抵消历史碳排放。本文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在1900-2... 由于发达国家在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等方面的长期努力,使其陆地生态系统历史累计碳汇(碳收支值为正)相当可观。然而在历史同期,我国陆地历史累计碳汇相对较小,难以有效抵消历史碳排放。本文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在1900-2005年期间的历史陆地累计及人均碳收支状况的对比分析,同时估算发达国家利用陆地历史累计碳汇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利用其可观的历史累计陆地碳汇来抵偿历史碳排放欠账的观点。基于这种判断以及当前关于陆地历史累计碳汇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加强陆地历史累计碳汇研究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发达国家 历史陆地碳汇 减排成本 全球变化 CO2减排
下载PDF
上海市与东京市陆地碳汇核算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敏霞 牛冬杰 +2 位作者 李风亭 郭茹 曹柏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6-110,共5页
全球气候的变化激发了人们对现有的和潜在的碳汇的研究兴趣。结合上海市和东京市的基本状况,分析了上海市和东京市主要的陆地碳汇类型,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和当地的基本情况确定碳汇参数,研究了不同陆地碳汇类型的碳汇量,进而估算出陆地总... 全球气候的变化激发了人们对现有的和潜在的碳汇的研究兴趣。结合上海市和东京市的基本状况,分析了上海市和东京市主要的陆地碳汇类型,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和当地的基本情况确定碳汇参数,研究了不同陆地碳汇类型的碳汇量,进而估算出陆地总碳汇量。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了2个城市的陆地碳汇能力,并提出了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保护耕地等增强上海市陆地碳汇能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碳汇 估算方法 比较 城市
下载PDF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俊青 韩耀 《现代园艺》 2015年第12期172-172,共1页
本主要针对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进行研究,肯定了造林对陆地碳汇变化的联系,详细阐述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造林 陆地碳汇 土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王迎英 张刘臻 +4 位作者 甄延临 张从果 董佳琦 卢学鹤 张秀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承担碳汇功能,总碳汇平均值为4439.56±3257.83 kg C hm^(-2)·a^(-1),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建设用地13702.09 km^(2),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损失8.21 Tg C,若不考虑碳汇的空间异质性,则碳汇损失7.87 Tg C;③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耕地1236.58 km^(2)(27.42%和25.85%转入源分别为林地和草地),导致碳汇增加0.28 Tg C;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且其碳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耕地保护政策降低了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汇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建设用地扩张 耕地保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下载PDF
利用多源数据分析江苏省碳源/汇时空格局
6
作者 孙桂候 徐军 +3 位作者 张静雯 黄加美 杨星童 王嘉伟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9期7-12,共6页
准确估算碳源/汇格局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基于类NPP-VIIRS夜光数据和WorldPop人口数据,结合中国城市碳排放清单构建能源碳排放估算模型,R2高于0.9;利用MOD17A3年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温和降水数据估算江苏... 准确估算碳源/汇格局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基于类NPP-VIIRS夜光数据和WorldPop人口数据,结合中国城市碳排放清单构建能源碳排放估算模型,R2高于0.9;利用MOD17A3年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温和降水数据估算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碳源/汇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2001—2020年江苏省能源碳排放持续增加,但增速有所下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同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能源碳排放的占比由17%降至7%,均表现为碳源。在空间上,能源碳排放高值区位于苏南、徐州,且呈显著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位于苏州—无锡—常州东南部,低低聚集位于淮安—连云港南部—盐城北部—扬州北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夜间灯光影像 陆地生态系统 时空变化 江苏省
下载PDF
CO_2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被引量:153
7
作者 方精云 朴世龙 赵淑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4-602,共9页
化石燃料消耗及热带林破坏导致约 7.0 Pg C· a- 1 (1Pg=10 9t)的 CO2 向大气排放 ,其中 3.0~ 3.4Pg C·a- 1 的 CO2 被用于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 ,约 2 .0 Pg C· a- 1 的 CO2 被海洋吸收 ,而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 CO2 净吸... 化石燃料消耗及热带林破坏导致约 7.0 Pg C· a- 1 (1Pg=10 9t)的 CO2 向大气排放 ,其中 3.0~ 3.4Pg C·a- 1 的 CO2 被用于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 ,约 2 .0 Pg C· a- 1 的 CO2 被海洋吸收 ,而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 CO2 净吸收与净排放基本达到平衡。因此 ,在人工源 CO2 中 ,尚有 1.6~ 2 .0 Pg C· a- 1的 CO2 去向不明。这就是著名的 CO2 失汇之谜。大气成分监测、CO2 通量测定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 ,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 ,但其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且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化。全球温暖化、CO2 施肥效应 ,氮和磷沉降的增加以及人工植被的扩大是形成碳汇的主要因素。为减少碳汇估计值的不确定性 ,除加强长期定位监测、改良现有估测模型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失 化石燃料消耗 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 陆地碳汇 不确定性 土壤圈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全球陆地碳汇的遥感和优化计算方法》评介
8
作者 龚健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引起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以后,... 《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引起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以后,17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尽快不再继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到21世纪下半叶人为碳排放量与生态系统碳汇持平。我国政府承诺,中国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大幅增加森林碳汇。为落实这些举措迫切需要精准计算全球不同地区人为源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计算方法 陆地碳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陆地生态系统 评介 遥感 温室气体浓度 温室气体排放
原文传递
长江科学院院领导带队参加首届流域碳中和学术大会
9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0,共1页
2024年5月10—12日,首届流域碳中和学术大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会议围绕流域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陆地碳汇过程与机制、生态水利与低碳发展、水土污染与低碳治... 2024年5月10—12日,首届流域碳中和学术大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会议围绕流域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陆地碳汇过程与机制、生态水利与低碳发展、水土污染与低碳治理、废弃物低碳处理与资源化、低碳经济与社会转型等议题设立了6个专题分会场。来自水利、环境、生态、地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流域碳中和这一主题做了学术报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长江科学院副院长杨文俊作为流域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林莉作为委员出席此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科学院 发展 中和 水土污染 全球水伙伴 最新研究成果 水资源战略 陆地碳汇
下载PDF
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研究展望
10
作者 王绪高 吕晓涛 +14 位作者 郗凤明 刘志华 梁宇 高添 孙涛 于大炮 王超 马强 梁超 郑甜甜 王娇月 尹岩 焦珂伟 刘波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22-2337,共16页
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核心贡献区,厘清该区碳汇现状及未来变化特征对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从碳汇时空格局、碳汇驱动机制、增汇技术... 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核心贡献区,厘清该区碳汇现状及未来变化特征对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从碳汇时空格局、碳汇驱动机制、增汇技术与潜力评估等方面,综述了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的进展。由于数据来源与研究手段不同,东北陆地碳汇计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森林碳汇估测结果差异较大(0.020~0.157 Pg C·a^(-1))。碳汇功能取决于植物-土壤-大气界面之间的碳交换过程,但对于东北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下碳汇提升的关键路径尚不清晰。提升陆地生态系统质量是东北地区固碳增汇的关键与核心,但由于不同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时空变化特征,亟待建立适合“双碳”目标下的多生态系统协同的固碳增汇技术体系。未来研究需发展融合多源数据与多尺度技术手段的碳汇精准计量体系,准确评估东北陆地碳汇功能与增汇潜力,聚焦碳汇功能的多尺度驱动机制,创新发展适合东北陆地生态系统协同提升的增汇技术体系,并开展增汇技术示范,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碳汇 计量 技术 潜力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时空谱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遥感监测技术框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丹丹 肖晨超 +2 位作者 魏丹丹 梁树能 魏英娟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是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碳汇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遥感监测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源遥感大数据在时间维、空间维、光谱维的技... 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遥感监测技术体系是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碳汇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遥感监测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源遥感大数据在时间维、空间维、光谱维的技术优势,设计了基于时空谱的星空地协同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遥感监测技术框架,包含观测网络体系、数据体系、产品体系、云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应用体系6大部分,重点分析了技术框架亟需突破的4项关键技术,最后以寻乌废弃稀土矿山环境修复工程区碳汇遥感监测的初步应用为例,阐述体系框架的应用模式和实践效果。文章设计的框架思路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等不同尺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乃至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精准监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谱 遥感大数据 陆地碳汇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卫星
下载PDF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方精云在中国陆地碳循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7-547,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 陆地循环 学院 环境 城市 中国 CARBON 陆地碳汇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江西某白钨矿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沙迎华 沙珉 +1 位作者 吴师金 潘峰岗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3,128,共9页
江西某白钨矿在“双碳”背景下,围绕节能减排和节约土地(林地)资源为目的进行选矿试验研究,通过采用XRT分选粗抛废石、螺旋溜槽+摇床分级重选抛尾砂,实现粗抛早抛,废石、尾砂总产率为87.67%,WO_(3)品位降为0.04%,粗抛早抛可以降低选矿... 江西某白钨矿在“双碳”背景下,围绕节能减排和节约土地(林地)资源为目的进行选矿试验研究,通过采用XRT分选粗抛废石、螺旋溜槽+摇床分级重选抛尾砂,实现粗抛早抛,废石、尾砂总产率为87.67%,WO_(3)品位降为0.04%,粗抛早抛可以降低选矿作业能耗30%左右,粗抛早抛效果显著。摇床精矿和细泥采用浮选工艺进行选别,获得的选矿指标(全矿)为:钨精矿1产率0.31%、WO_(3)品位75.20%、WO_(3)回收率为56.32%,钨精矿2产率0.18%、WO_(3)品位46.10%、WO_(3)回收率为20.05%,WO_(3)总回收率达76.37%,选矿效果良好。对粗抛早抛的废石和尾砂进行综合利用分析,废石满足建筑用碎石要求,尾砂满足机制砂特细砂要求。经估算,对废石和尾砂进行综合利用,大约节约土地(林地)16公顷,节约陆地碳汇1684.64 t C,“双碳”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 节能减排 废石尾砂综合利用 粗抛早抛 陆地碳汇 白钨矿选矿
下载PDF
季节补偿效应导致2015/2016厄尔尼诺期间北半球未发生明显的碳汇降低
14
作者 石芳忠 吴秀臣 +9 位作者 李小雁 Philippe CIAIS 刘鸿雁 岳超 杨雨亭 张树磊 彭书时 印轶 Benjamin POULTER 陈德亮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4-308,共15页
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在北半球导致广泛的植被生长下降和碳汇降低.然而,基于遥感观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模拟及大气CO_(2)反演多套数据,本研究表明在2015/2016厄尔尼诺成熟阶段,北半球(主要为热带之外的区域)植被普遍持续增绿,陆地碳汇... 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在北半球导致广泛的植被生长下降和碳汇降低.然而,基于遥感观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模拟及大气CO_(2)反演多套数据,本研究表明在2015/2016厄尔尼诺成熟阶段,北半球(主要为热带之外的区域)植被普遍持续增绿,陆地碳汇未见减弱.研究结果发现,春季植被生长增强对随后的夏季和秋季植被生长有明显的补偿效应,这种补偿效应维持了夏季植被增绿,并导致2015年春季、夏季及2016年春季陆地碳汇略有增加,特别是在生长季前期(前一年的11月至当年的3月)水分供应增加的北半球热带之外的区域.两套独立数据集结果表明,相对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5年均值, 2015年春季和夏季陆地碳汇分别平均增加23.34%和0.63%, 2016年春季平均增加6.82%.同时,相较于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更强的季节补偿效应有效地缓解了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对植被生长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明确,生长季前期的供水对后续植被生长的遗留效应能够持续约6个月.该研究结果凸显了季节补偿效应在应对偶发性极端厄尔尼诺事件时对植被生长和陆地碳汇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季节补偿效应 植被增绿 陆地碳汇 净生态系统交换 遗产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稳定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锴 朴世龙 +2 位作者 何悦 刘永稳 何洪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稳定性,有助于准确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碳汇的可持续性,可为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文章综合采用大气反演法、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和基于碳通量观测的机器学习模型等3种主流方法,解析了中... 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稳定性,有助于准确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碳汇的可持续性,可为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文章综合采用大气反演法、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和基于碳通量观测的机器学习模型等3种主流方法,解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稳定性(年际波动幅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于美国和欧洲,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年际波幅小、稳定性高.就空间格局而言,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云贵高原西部的碳汇稳定性低于其他地区,但原因各异: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降水年际波幅大,且碳汇对降水波动敏感;而在云贵高原西部,碳汇对温度波动敏感.鉴于生态系统碳汇稳定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存在明显地理分异,巩固和提升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须因地制宜、科学统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稳定性 年际变异 中国 中和
原文传递
面向碳增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理论框架与行动逻辑
16
作者 王田雨 岳文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8-1021,共14页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决定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格局,建立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全球“碳中和”行动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具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建立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决定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格局,建立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全球“碳中和”行动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背景下,具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建立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收支效应的系统性认知框架,提出城镇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直接—间接—潜在”典型性路径。面向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目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解释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内在逻辑,并从“数量结构—空间布局—空间用途”三个方面解构了国土空间布局低碳优化的治理维度,提出支撑国土空间布局低碳化调整的政策工具及其改进思路。通过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低碳化思维、拓展国土空间低碳优化路径,从而进一步凸显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与治理在区域“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布局优化 陆地生态系统 城镇化
原文传递
碳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杨卫东 曾联波 李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发展新能源降低碳排放外,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是其重要途径。碳汇可分为海洋碳汇和陆地碳汇两大类。海洋碳汇包括沿海生态碳汇、海水生态碳汇和人工海洋碳汇。其中,沿海生态碳汇主要由海岸... 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发展新能源降低碳排放外,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是其重要途径。碳汇可分为海洋碳汇和陆地碳汇两大类。海洋碳汇包括沿海生态碳汇、海水生态碳汇和人工海洋碳汇。其中,沿海生态碳汇主要由海岸植被固碳效应和沿海沉积物负载形成,海水生态碳汇主要由海洋碳泵效应形成,这两种碳汇与季风洋流条件、陆源有机物输入、海岸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直接相关,人工海洋碳汇的可行性需要综合考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陆地碳汇包括陆地植被碳汇、自然地质碳汇和人工地质碳汇。其中,陆地植被碳汇是通过森林植被、草地植被以及湿地植被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受气温与降水、大气成分、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自然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地质碳汇主要由土壤碳汇和岩石风化碳汇组成,土壤碳汇受区域植被条件、气候条件和土壤利用等因素影响,而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吸收大气CO_(2)的岩石风化碳汇主要受气温、降水、岩石类型、水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工地质碳汇是将捕集后的CO_(2)注入地下指定区域进行长期封存形成,其封存能力受地质构造、储盖条件、地热、地层水动力、油气潜力和盆地勘探开发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实现固碳增汇,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 海洋 陆地碳汇 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措施
原文传递
中国碳收支估算的不确定性
18
作者 陈镜明 缪国芳 +3 位作者 居为民 江飞 吴谋松 张永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10-2714,共5页
为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我们亟待厘清中国碳收支的历史变化和现状,以确定高效的减排增汇路径.通过全面收集和整理中国碳排放的多种数据集以及利用两个生态系统模型计算中国陆地碳汇,Xia等人[1]较为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1980~2021年中... 为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我们亟待厘清中国碳收支的历史变化和现状,以确定高效的减排增汇路径.通过全面收集和整理中国碳排放的多种数据集以及利用两个生态系统模型计算中国陆地碳汇,Xia等人[1]较为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1980~2021年中国和各省份的碳收支状况,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在省份(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尺度上,综合分析碳收支状况有助于明晰中国碳平衡的现状及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模型 收支 基础数据 平衡 不确定性 减排增 陆地碳汇 中国排放
原文传递
试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被引量:73
19
作者 朴世龙 岳超 +1 位作者 丁金枝 郭正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19-1426,共8页
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约可抵消7~15%的人为CO_(2)排放,因而在“碳中和”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碳循环原理,从生态系统长期动态的视角阐述了无干扰自然状态... 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约可抵消7~15%的人为CO_(2)排放,因而在“碳中和”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碳循环原理,从生态系统长期动态的视角阐述了无干扰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碳汇最终趋零的变化规律,认为碳汇功能是生态系统碳收支过程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结果而非固有属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植树造林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长期影响,认为CO_(2)施肥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将逐渐减弱,植树造林的增汇效应也将随林龄增加而规律性降低.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于为工业减排赢得关键时间窗口,采取科学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生态工程增汇措施,可以延长生态系统碳汇服务时间.未来应加强“什么时候”和“在哪里”植树造林等增汇路径问题研究,以期为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系统增汇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陆地生态系统 CO_(2)施肥效应 植树造林 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7
20
作者 董战峰 毕粉粉 冀云卿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5-24,共10页
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问题的内涵与科学意义,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促进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碳汇的技术研发与能力建设、... 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问题的内涵与科学意义,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促进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碳汇的技术研发与能力建设、推进完善生态系统碳汇交易机制、加强碳中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等方面,提出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陆地生态 中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