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烃源岩氮同位素组成与有机质聚集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剑 夏刘文 +5 位作者 胡文瑄 Eva E STÜEKEN 支东明 唐勇 向宝力 何文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2-925,共14页
氮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与有机质聚集之间具有成因联系,但尚未形成系统性、规律性认识。以中国广泛发育的二叠系—古近系陆(湖)相烃源岩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根据氮同位素(δ^(15)N)组成,结合盐度和蒸发性碱类矿物特征,可将中... 氮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与有机质聚集之间具有成因联系,但尚未形成系统性、规律性认识。以中国广泛发育的二叠系—古近系陆(湖)相烃源岩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根据氮同位素(δ^(15)N)组成,结合盐度和蒸发性碱类矿物特征,可将中国陆相烃源岩分为3组:近中性组1(δ^(15)N平均值为4.0‰±1.5‰)、近中性组2(δ^(15)N平均值为7.1‰±1.6‰)和碱性组(δ^(15)N平均值为18.4‰±3.3‰)。在δ^(15)N<10‰的近中性组中,烃源岩的δ^(15)N与有机质丰度、类型、生烃能力和页岩油潜力呈正相关,原因在于较高的δ^(15)N值指征了生烃母质组成的变化。在δ^(15)N>10‰的碱性组中,有机质类型都较好,页岩油潜力都较高,但烃源岩的δ^(15)N与有机质聚集的响应关系不如中性组,反映有机质聚集受非δ^(15)N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与控制。据此建立了基于δ^(15)N划分出的3类湖相烃源岩的有机质聚集模式(<5‰、5‰~10‰、>10‰)。δ^(15)N具有示踪有机质聚集和烃源岩质量的潜力,以湖相烃源岩为例,低δ^(15)N型(δ^(15)N<5‰)质量差,中—高δ^(15)N型(δ^(15)N>5‰)质量好。从氮同位素组成和氮循环这一新角度探讨了烃源岩有机质聚集,丰富了氮的生物地球化学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聚集 氮同位素 初级生产力 有机质保存条件 陆相烃源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陆相烃源岩中角质体组分新认识及生烃贡献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明震 吉利明 +2 位作者 杜宝霞 周世新 陈永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5-532,606,共9页
陆相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中,已经证明来源于高等植物的角质体、孢粉体以及木栓体等组分具有较高的生烃能力。但以往研究均认为这些组分在干酪根组分中含量极低。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进行了详细干酪根显微组分研究,发现一... 陆相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中,已经证明来源于高等植物的角质体、孢粉体以及木栓体等组分具有较高的生烃能力。但以往研究均认为这些组分在干酪根组分中含量极低。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进行了详细干酪根显微组分研究,发现一类国际上称为凝胶化木质碎片的组分,而国内被称为富氢镜质体,或荧光镜质体,在总组分中的含量较高。该组分在透射光显微镜下呈厚实的亮黄色光泽,蓝光激发下呈弱黄色荧光,并且部分体积较大的颗粒具有植物叶片气孔结构,指示其可能来源于角质层未脱离的植物叶片器官。同时还针对完整化石叶片进行热模拟实验,发现具有较高的产烃率,这表明该类有机体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与相对富氢的角质体是同一生物组织母源,因此应属于壳质组的范畴,而不属于以高等植物木质纤维为母源的镜质体,在这里称之为凝胶化角质体。包括植物叶片在内的高等植物组织的生物总量巨大,构成湖泊沉积有机质输入的主要来源,所产生的这类凝胶化角质体可能对湖相烃源岩具有重要生烃贡献。特别是继二叠系—三叠系大灭绝之后,三叠纪松柏类植物大爆发,这类植物叶片表面附着有厚实角质层,产生的大量凝胶化角质体可能对延长组石油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这一发现,从生物母质来源上奠定了高等植物对延长原油具有重要贡献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凝胶化角质体 潜力 陆相烃源岩 延长组
下载PDF
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第藩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3年第4期1-5,共5页
研究了各种湖相和沼泽相沉积岩有机质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的δ^13C特征值。指出了盐湖相与一般湖相和沼泽相干酪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的明显差别,并论述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讨论了有机质... 研究了各种湖相和沼泽相沉积岩有机质中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的δ^13C特征值。指出了盐湖相与一般湖相和沼泽相干酪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的明显差别,并论述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讨论了有机质在成烃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提出了有关的碳同位素分馏模式。同时还研究了成烃演化过程中岩石抽提物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初次运移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烃源岩 有机质 碳同位素 组成 分布特征 同位素分馏 湖相 盐湖相 干酪根 演化
下载PDF
陆相烃源岩凝析油形成演化实验模拟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嘉彧 胡广 +1 位作者 舒豫川 唐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887,共9页
为了解陆相烃源岩在深埋过程中凝析油形成与演化特征,利用高温高压生烃模拟仪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3井、马南603井和东部凹陷桃10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半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I型有机质(曙1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 为了解陆相烃源岩在深埋过程中凝析油形成与演化特征,利用高温高压生烃模拟仪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3井、马南603井和东部凹陷桃10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半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I型有机质(曙1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值为2.32 mg/g TOC,出现在镜质体反射率(VR)1.76%Ro,并以低分子量烃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可能表明I型有机质凝析油主要通过液态烃二次裂解形成。II型有机质(马南60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值为2.28 mg/g TOC,该峰值出现在VR为2.42%Ro,明显晚于I型有机质凝析油产率峰值,其成分以相对高分子量的烃类物质为主,其次为低分子量烃类物质。III型有机质(桃10井烃源岩样品)凝析油总产率最低,产率峰值仅为0.92 mg/g TOC,可能表明III型有机质生成凝析油潜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烃源岩 模拟实验 热演化 凝析油
下载PDF
陆相烃源岩评价的参数研究
5
作者 侯璐 《化工管理》 2015年第26期101-,共1页
关于陆相烃源岩的研究在不断深入,通过对不同研究资料的借鉴,对其评价参数展开了分析,具体的参数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分别为有机质丰度与有机质类型。本文对陆相烃源岩评价参数的研究具有客观性,明确了二者的相互关系与适用范围等。相信,... 关于陆相烃源岩的研究在不断深入,通过对不同研究资料的借鉴,对其评价参数展开了分析,具体的参数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分别为有机质丰度与有机质类型。本文对陆相烃源岩评价参数的研究具有客观性,明确了二者的相互关系与适用范围等。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关于陆相烃源岩评价参数研究将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相烃源岩与油气生成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正吉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4期255-261,共7页
在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盆地张裂Ⅱ期是古湖泊鼎盛发育期,该期形成的湖相烃源岩是盆地的主力油源岩,经油源对比研究,已投到的储量可观的正常原油主要来源于该油源岩。张裂Ⅲ期是古湖泊的萎缩期,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煤系烃源岩,以该源... 在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盆地张裂Ⅱ期是古湖泊鼎盛发育期,该期形成的湖相烃源岩是盆地的主力油源岩,经油源对比研究,已投到的储量可观的正常原油主要来源于该油源岩。张裂Ⅲ期是古湖泊的萎缩期,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煤系烃源岩,以该源岩为烃源的油气田相继被发现,证实该烃源岩是盆地的主要气源岩和重要的油源岩。这两套烃源岩生成油气的潜力巨大,由此揭示,珠江口盆地具有十分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相烃源岩 油气生成 远景预测
全文增补中
川西南部海陆过渡相TOC测井预测及烃源岩评价
7
作者 武雪婷 陈世加 +1 位作者 徐坤 李晨 《河南科技》 2023年第17期60-63,共4页
【目的】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烃源岩是川西坳陷中的主力烃源岩层位,同时也是该地区致密气的主要来源。本文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不同沉积环境中的烃源岩进行研究,以期对后续开发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川西南地区须家河组不同沉积相烃源岩... 【目的】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烃源岩是川西坳陷中的主力烃源岩层位,同时也是该地区致密气的主要来源。本文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不同沉积环境中的烃源岩进行研究,以期对后续开发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川西南地区须家河组不同沉积相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各异,基于烃源岩测井参数与TOC的相关关系,利用SPSS软件对多个测井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研究得出了须家河组不同沉积相烃源岩的测井参数-TOC计算模型。川西南地区烃源岩纵向集中在须一、须三、须四、须五及须六段地层中;陆相烃源岩TOC平均值含量高于过渡相烃源岩;过渡相烃源岩TOC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直至消失;须一、须三、须四、须五及须六段烃源岩TOC由研究区中心向边缘递减。【结论】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的油气成藏及主控因素提供了明确的理论依据,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陆相烃源岩 海陆过渡相源岩 须家河组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古老碱湖优质烃源岩: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 被引量:145
8
作者 曹剑 雷德文 +4 位作者 李玉文 唐勇 阿布力米提 常秋生 王婷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1-790,共10页
碱湖优质烃源岩是陆(湖)相优质烃源岩的一种重要类型,迄今发现的典型实例主要分布于古近系始新统,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可能是这类烃源岩的最古老实例,典型证据包括3方面:沉积学方面的成碱演化序列完整,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碱性矿物与... 碱湖优质烃源岩是陆(湖)相优质烃源岩的一种重要类型,迄今发现的典型实例主要分布于古近系始新统,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可能是这类烃源岩的最古老实例,典型证据包括3方面:沉积学方面的成碱演化序列完整,岩石矿物学方面的碱性矿物与丰富的微生物和黄铁矿,地球化学方面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生烃特征上,风城组具有典型碱湖优质烃源岩的特征,表现为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能力强,丰富藻类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存在使得烃源岩长期生烃,所生油气优质,成熟—高熟轻质油气连续充注,这是研究区玛湖百里大油(气)区得以形成的根本资源基础。这一古老碱湖优质烃源岩的发现具有潜在重要科学与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湖 风城组 二叠系 陆相烃源岩 玛湖大油(气)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主要烃源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44
9
作者 马文宏 何家雄 +2 位作者 姚永坚 刘海龄 万志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1-48,共8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烃源岩发育,既有巨厚海相坳陷沉积的中新统烃源岩,也有分布广泛的古近系中深湖相烃源岩,油气资源较丰富。根据南海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走滑伸展型和断陷裂谷两大类型,前者以...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烃源岩发育,既有巨厚海相坳陷沉积的中新统烃源岩,也有分布广泛的古近系中深湖相烃源岩,油气资源较丰富。根据南海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走滑伸展型和断陷裂谷两大类型,前者以新近系巨厚海相坳陷沉积及海相中新统烃源岩发育为突出特点,后者则以古近系陆相断陷裂谷沉积和大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近海(河湖)沼泽相煤系烃源岩发育为主要特征,这些烃源岩的发育展布规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母质类型、成熟演化特点以及生烃潜力等均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走滑伸展型 断陷裂谷型 中新统海相源岩 古近系陆相烃源岩
下载PDF
塔西南叶城凹陷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特征及柯东1井油源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杜治利 曾昌民 +2 位作者 邱海峻 杨有星 张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精细到组,结果显示,叶城小区和和田小区二叠系分别以棋盘组和普司格组上段为主力烃源岩,但两者在分布和地化指标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棋盘组以浅海陆棚相为主,分布于凹陷西部的和什拉甫—莫莫克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1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1.06%,类型为Ⅱ型,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以湖相为主,分布于凹陷东部的普萨—杜瓦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0.97%,类型为Ⅱ型和Ⅲ型之间,处于生油高峰阶段。二叠系这两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相比之下普司格组上段湖相烃源岩生烃潜力明显好于棋盘组浅海陆棚相。通过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比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普司格组上段烃源岩为柯东1井原油的油源。结合储盖条件综合分析,叶城凹陷以甫沙—克里阳地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叶城凹陷 二叠系 陆相烃源岩 普司格组 棋盘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梓潼凹陷MY1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东山 董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1年第3期8-13,共6页
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认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探区内梓潼凹陷陆相烃源岩的品质,有效指导该区陆相层系油气勘探部署工作,并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成藏富集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盆地梓潼凹陷MY1井为研究对象,系... 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认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探区内梓潼凹陷陆相烃源岩的品质,有效指导该区陆相层系油气勘探部署工作,并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成藏富集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盆地梓潼凹陷MY1井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须家河组三段至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烃源岩岩心及岩屑样品,开展总有机碳含量分析、岩石热解分析、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色谱分析鉴定、全岩显微组分鉴定与类型划分以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分析了MY1井自流井组及须家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热解参数特征、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有机岩石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MY1井自流井组烃源岩基本为非烃源岩,须家河组须三段和须四段为较好—好烃源岩,须五段为一般—较好烃源岩;(2)须家河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母质来源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沉积于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咸水还原沉积环境,后期遭受不同程度的水洗及生物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梓潼凹陷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 陆相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烃源岩抽提物中藿烷分子碳同位素分析新方法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鲁中灯 刘岩 +8 位作者 陈祖林 樊云鹏 文志刚 徐耀辉 牛金 田永晶 柳波 谢小敏 谢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8-294,共7页
以5A分子筛/氧化铝混合填料的层析柱对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分离,成功获取了以藿烷类化合物为主的亚组分,可直接用于单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典型海、陆相烃源岩中的藿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 以5A分子筛/氧化铝混合填料的层析柱对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分离,成功获取了以藿烷类化合物为主的亚组分,可直接用于单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典型海、陆相烃源岩中的藿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湖相页岩中藿烷系列单体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值(δ^(13)C)分布在-40.7‰~-62.7‰,且呈现出随着碳数的增加同位素值变轻的特点;而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化合物δ^(13)C则相对较重,分布在-20.5‰~-45.4‰,具有随碳数增加先变轻再变重的趋势。两类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变化幅度可达±20‰以上,尤其是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的差异可达到±24.9‰,表明藿烷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多源特征。藿烷类化合物的分子碳同位素受到原始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与演化过程的影响而可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其有望成为新的油源对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藿烷化合物 单体碳同位素 海相源岩 陆相烃源岩 四川盆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关于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问题
13
《油气地球物理》 2015年第1期4-4,共1页
通过海相烃源岩和陆相烃源岩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不仅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二者形成的沉积环境都是半咸水—咸水,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也都是半咸水—咸水环境的浮游藻类。因此,历史上存在的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之争,实... 通过海相烃源岩和陆相烃源岩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不仅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二者形成的沉积环境都是半咸水—咸水,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也都是半咸水—咸水环境的浮游藻类。因此,历史上存在的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之争,实际上是由于在石油地质研究和石油勘探的初期阶段,仅根据表面现象得出的片面结论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生油理论 海相源岩 海相生油 陆相烃源岩 半咸水 沉积环境 浮游藻类 咸水环境
下载PDF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壮 石万忠 +4 位作者 王任 骆福嵩 夏永涛 覃硕 张晓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6,共16页
以岩心观察、物性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地震精细解释及优势砂体识别等方法,从油气来源、油气充注特征、输导体系及储盖组合等4个方面对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模式... 以岩心观察、物性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地震精细解释及优势砂体识别等方法,从油气来源、油气充注特征、输导体系及储盖组合等4个方面对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白垩系油气具有“陆源”特征,石油主要来自库车坳陷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自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区内深部三叠系海相烃源岩贡献极小。(2)研究区白垩系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成藏时期晚,早期生油,晚期生气,油成藏于中新世(4.0~22.0 Ma),气成藏于晚中新世—中上新世(3.5~11.0 Ma),受2.6~3.5 Ma构造隆升影响,气藏成熟度较低。(3)研究区油气输导体系较发育,天山南地区以断裂和不整合面作为主要运移通道;顺北地区以不整合面和巴西改组薄层砂体为运移通道。(4)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在舒善河组和巴西改组,含砂率一般高于60%,与其上部发育的连续泥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优质储层的分布受沉积相控制,天山南地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砂坝及滩坝,顺北地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朵体,目前探井未钻遇朵体最高部位,油气显示相对较差;顺北地区储层物性更佳。(5)研究区天山南与顺北地区因断裂活动强度及储盖组合特征存在差异造成了二者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前者以低幅度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后者以规模较小的岩性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陆相烃源岩 辫状河三角洲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碎屑岩储层 下白垩统 天山南地区 顺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北隆起西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甜点”储层特征及分布 被引量:10
15
作者 叶素娟 杨映涛 张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9-840,862,共13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同时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具有较好的源内成藏潜力。根据储层岩石学、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录井与测井解释成果,系统研究...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同时发育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具有较好的源内成藏潜力。根据储层岩石学、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录井与测井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川西坳陷须三段和须五段“甜点”储层的特征、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川西坳陷须三段和须五段以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细粒碎屑岩沉积为主,主要发育薄层砂岩型储层,但在成都凹陷南部地区须三段发育单层及累计厚度均较大的三角洲分流河道厚层砂岩型储层。薄层砂岩型储层岩石类型多样,沉积物粒度细,碳酸盐矿物和粘土含量较高,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异常致密;“甜点”储层的形成主要受生烃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控制,主要由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和中-细砂岩(高石英、低碳酸盐岩岩屑)组合形成。厚层砂岩型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隙和裂缝占主导,“甜点”储层形成主要受岩石粒度和易溶、脆性矿物组分含量以及溶蚀作用强度的控制,其中溶蚀作用是关键因素。龙门山中段和新场构造带以南地区须五段具有烃源岩品质较好、石英(长石、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碳酸盐矿物含量较低的特点,有利于薄层砂岩型“甜点”储层的发育;成都凹陷南部须三段厚层砂岩型“甜点”储层主要分布在与泥页岩相邻(纵/侧向)的高石英(长石)中-粗砂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烃源岩 成因机制 “甜点”储层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三井开钻
16
《地质装备》 2020年第6期5-6,共2页
2020年9月24日,以王成善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最后阶段——松科三井在距吉林省长春市70公里处的农安县开钻。这是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最后一井,其开工预示着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将完... 2020年9月24日,以王成善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最后阶段——松科三井在距吉林省长春市70公里处的农安县开钻。这是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最后一井,其开工预示着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将完成陆相白垩系地质记录连续取心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全球首次获得整个白垩纪连续完整的陆相地质记录,在中国首次获得一个巨型含油气盆地连续完整的地层记录,对全面认识白垩纪温室气候时期陆地气候环境变化、陆地环境下大量有机质的埋藏过程和大规模陆相烃源岩的形成机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连续取心 陆地环境 气候环境变化 地质记录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陆相烃源岩 白垩纪温室气候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African continent and their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SUN Haitao ZHONG Dakang +1 位作者 ZHANG Simeng WANG Xingming 《Global Geology》 2010年第1期41-49,共9页
There are eighty sedimentary basins in five different types in African continent,i.e.craton sag basin,foreland basin,intermountain basin,passive margin basin and rift basin,which underwent the stress environment of st... There are eighty sedimentary basins in five different types in African continent,i.e.craton sag basin,foreland basin,intermountain basin,passive margin basin and rift basin,which underwent the stress environment of stable depression-compression-extension.The first three types of basins had been intensely influenced by Hercynian and Alpine tectonic movement,while the later two types of basins always exist in a stable extension environment.Different basin evolution caused the obviously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difference.In North Africa,marginal craton sag and rift basins show great expedition potential of hydrocarbon,marginal craton sag basins had good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Lower Silurian hot shale,tectonic-strata traps and migration pathway formed by Hercynian unconformity,and rift basins had excellent Upper Cretaceous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good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with little tectonic activity.Meanwhile,in the salt-containing passive margin basins and delta basins of West Africa,thick strata containing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and plastic strata were well developed.Source rocks of high maturity,good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growth faults and deformational structure traps were formed by abundant overlying sediments and sources supplied from Tertiary large wat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RICA sedimentary basin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