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9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
1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0,165,共14页
本文以1939年邓广铭在昆明听陈寅恪讲天师道课的笔记为例,讨论有关道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讨论如何理解陈寅恪对中古宗教史中滨海地域、外来文化以及“汉化”现象的猜测和分析。其次,指明陈寅恪中古宗教研究的意义,并... 本文以1939年邓广铭在昆明听陈寅恪讲天师道课的笔记为例,讨论有关道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首先,从学术史角度讨论如何理解陈寅恪对中古宗教史中滨海地域、外来文化以及“汉化”现象的猜测和分析。其次,指明陈寅恪中古宗教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决天师道的具体历史问题,而在于提示中古史研究的大关节。最后,通过这份课程笔记中的两句话,重新理解陈寅恪为何如此重视道教在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史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天师道 道教 中古宗教研究
下载PDF
陈寅恪的“遐思”与“旧梦”——一个被遮蔽的钱谦益
2
作者 欧婷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5,共8页
《柳如是别传》以柳氏命名,流布近六十载。陈寅恪在书中不止一次故作抑扬之词,称钱谦益不是本书主角,以掩饰钱谦益作为核心章节“复明运动”真正主角的事实,实有待发覆。陈寅恪自认为与钱谦益之间有着特别的因缘,对其也存有强烈的身世... 《柳如是别传》以柳氏命名,流布近六十载。陈寅恪在书中不止一次故作抑扬之词,称钱谦益不是本书主角,以掩饰钱谦益作为核心章节“复明运动”真正主角的事实,实有待发覆。陈寅恪自认为与钱谦益之间有着特别的因缘,对其也存有强烈的身世类同感与学术、文化认同感。他自言于昆明得钱氏故园红豆之后“重读钱集”,“借以温旧梦、寄遐思”,即是明确指向了钱氏本人。此外,《陈寅恪集》中三次出现的“夏五”一词至为关键,却很少引起学界注意;有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柳如是别传》中“红豆”意象的重要性——它不仅牵引全书结构、寄托情感,且《咏红豆并序》与《题〈有学集〉并序》一并构成全书的著述之眼,但“红豆”意象却须与“夏五”合观,才足以挖掘出它对于“陈寅恪—钱谦益”心史对应性的核心内涵。“夏五”一词实为陈寅恪有意留下的破译其撰写《柳如是别传》真实意图的暗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钱谦益 《柳如是别传》 夏五 红豆
下载PDF
陈寅恪学术审查报告呈现的情理分际及内在张力
3
作者 刘大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5,共14页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 建立规范而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审查报告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学术批评发展过程中,情与理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共同组成中国学术批评的基本内容,构成有别于西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就学术研究而言,现代学人对二者的关注并不均衡,其中关于理的层面谈论较多,而情的层面谈论较少,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仅有只言片语的涉及。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所写的审查报告蕴含着三对情与理的关系,即学人交往之情与奉命审查之理、主观想象之情与客观真实之理、文言表述之情与思想呈现之理。三对情与理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让陈寅恪的学术批评看上去挥洒自如,逸趣横生,充分照顾各种情感因素的同时,为学术界提供了高深的学理阐释,提升了学术批评的层次;另一方面也让陈寅恪在学术批评的情与理之间徘徊游离,文风回环往复,雅训有致,如一种高妙而孤傲的语言游戏,呈现言人人殊的状况。借助个案研究进而阐释不同层次的情与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深现代学人对于陈寅恪独特哲思和情怀的认知,也有利于扩展现代学人对于传统人文精神和学术批评意蕴的感悟,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历史营养和理论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冯友兰 近代学术批评 审查报告 情理分际
下载PDF
侯外庐怎样评价陈寅恪?——基于历史观的探讨
4
作者 程鹏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2,共7页
侯外庐一生很少提及陈寅恪的名字,但在字里行间对其史学有所批评,集中表现在魏晋之间的矛盾本质、“阶级”的含义、历史发展的基础、如何看待门阀士族等问题上。侯外庐对陈寅恪史学的批评本质上是唯物史观和文化史观的分歧,而这一分歧... 侯外庐一生很少提及陈寅恪的名字,但在字里行间对其史学有所批评,集中表现在魏晋之间的矛盾本质、“阶级”的含义、历史发展的基础、如何看待门阀士族等问题上。侯外庐对陈寅恪史学的批评本质上是唯物史观和文化史观的分歧,而这一分歧所反映的现象在当今史学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侯外庐对陈寅恪史学的批评说明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这一问题不应该被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陈寅 唯物史观 文化史观
下载PDF
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考论——兼及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5
作者 高明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7,共10页
钱谦益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被捕,关进京城刑部狱,在狱中作《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他选择苏轼《狱中寄子由》的第二首和韵并在小序中转换诗题,是为了赠诗给柳如是,且其中还隐含他以苏轼自比而诉说冤屈的意图。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钱谦益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被捕,关进京城刑部狱,在狱中作《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他选择苏轼《狱中寄子由》的第二首和韵并在小序中转换诗题,是为了赠诗给柳如是,且其中还隐含他以苏轼自比而诉说冤屈的意图。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将这组诗的写作背景误以为是钱氏因黄毓祺案牵连而被关进南京狱,从而造成一系列失考。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大多从外证考辨,如从这六首诗出发,则可更加明晰钱氏被关押的地点以及柳如是暂居之地与生辰等问题。陈寅恪又在这组诗中挖掘出钱氏“思念故国,讽刺清朝”之意,但是钱氏此时明显还是寄希望于清朝的当权者为自己洗刷冤屈。在钱氏后来的回忆写作中,他对丁亥年被捕事,又产生新的态度与感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以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及明清诗文研究的现状做出一定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谦益 《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 陈寅 《柳如是别传》
下载PDF
陈寅恪与《论语》三则
6
作者 朱培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44-47,共4页
从儒家经典的视角切入,探讨陈寅恪的学术脉络是一件有意义的研究工作。陈寅恪的学行和《论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思想关联,主要体现在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表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倡以“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为中国近代过渡时期... 从儒家经典的视角切入,探讨陈寅恪的学术脉络是一件有意义的研究工作。陈寅恪的学行和《论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思想关联,主要体现在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表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倡以“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为中国近代过渡时期的道德参照,并以之作为一种史观融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特举“有教无类”以烛照和发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陈寅恪对《论语》人文价值的现代阐发,为当下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论语》 文化包容 有教无类
下载PDF
对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十二点质疑(上)
7
作者 吕友仁 《人文论丛》 2024年第1期9-44,共36页
本文是对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十二点质疑的前半部分。第一,我国有没有通论典章制度渊源流变之专书?陈寅恪先生说“迄鲜”,本文认为不是“迄鲜”,而是有两部,即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第二,前后两个朝代典章制... 本文是对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十二点质疑的前半部分。第一,我国有没有通论典章制度渊源流变之专书?陈寅恪先生说“迄鲜”,本文认为不是“迄鲜”,而是有两部,即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第二,前后两个朝代典章制度传授关系的正确表述是“因袭”还是“损益”?第三,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三源”说能称作“隋唐制度渊源”吗?第四,陈寅恪先生撰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主要参考书,有两个关乎全书成败的重大缺失。第五,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的开场白文不对题,他竟然不知道这个开场白受到了朱熹等三家的批驳。第六,陈寅恪先生对唐代《贞观礼》的消极评价值得质疑,陈寅恪先生研究《大唐开元礼》的方法违背学术规范,其结论可疑。第七,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职官章》中称“唐代官制与《周官》绝无干涉”的断言违背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质疑 《通典》 经学
下载PDF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
8
作者 陆坤 《极目》 2024年第3期20-26,共7页
目盲是陈寅恪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不幸。早年的读书过勤、中年的流离艰辛以及有限的医疗条件等多种原因,导致陈寅恪最终失去光明。他一度陷入生活不能自理,学术难以为继,内心极为痛苦的处境。目盲状态下,陈寅恪虽然继续从事... 目盲是陈寅恪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不幸。早年的读书过勤、中年的流离艰辛以及有限的医疗条件等多种原因,导致陈寅恪最终失去光明。他一度陷入生活不能自理,学术难以为继,内心极为痛苦的处境。目盲状态下,陈寅恪虽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但是研究重心发生转移,写作方式发生变化,学术事业留下不少遗憾。目盲给陈寅恪身心带来的深切痛苦,以及对学术研究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虽然眼里的光熄灭了,但陈寅恪的学术之光依旧耀眼夺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目盲 治疗 心境 学术
下载PDF
陈寅恪与近代“新宋学”之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5,共9页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派学人群趋编纂宋史,陈寅恪对宋代学术推崇备至,倡导建立“新宋学”复兴民族文化。在历史语境中梳理陈寅恪的学术渊源与问题意识,结合“新发现”陈寅恪关于“李翱思想起源”的课程笔记,既可展现...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派学人群趋编纂宋史,陈寅恪对宋代学术推崇备至,倡导建立“新宋学”复兴民族文化。在历史语境中梳理陈寅恪的学术渊源与问题意识,结合“新发现”陈寅恪关于“李翱思想起源”的课程笔记,既可展现民国“宋学”与宋史研究的复杂旨趣,更能获悉陈寅恪贯通“史事”与“义理”的尝试,深入认识陈寅恪宋学与宋史观念的演化及其实践。以此为基础,揭示陈寅恪提倡建立“新宋学”的旨趣与机制,为时下超越分科与专题的学术研究方式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新宋学 近代学术
下载PDF
敦煌学与陈寅恪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陈寅恪有关《敦煌零拾》读书札记为中心
10
作者 刘克敌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4,共9页
对于敦煌学学科的建立,陈寅恪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海外敦煌文献,对残留于国内的有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由此生发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宗教和历史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对《敦煌零拾》所作札记以及由此所写数篇论文... 对于敦煌学学科的建立,陈寅恪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海外敦煌文献,对残留于国内的有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由此生发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宗教和历史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对《敦煌零拾》所作札记以及由此所写数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极好展示。由其所作札记及所撰写论文的比较中,还可以发现陈寅恪独特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演变所具有的宽广视野和悲天悯人的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敦煌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学术
下载PDF
陈寅恪诗歌的历史意义
11
作者 马卫中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8-104,共7页
陈寅恪治学以“以诗证史”擅场,解诗则长于“以史笺诗”,评价诗歌多着眼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他的诗歌创作也多以时事为背景和题材,秉笔直书,不避不讳。因此,《陈寅恪诗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和一位真实的诗人。他为数不... 陈寅恪治学以“以诗证史”擅场,解诗则长于“以史笺诗”,评价诗歌多着眼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他的诗歌创作也多以时事为背景和题材,秉笔直书,不避不讳。因此,《陈寅恪诗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和一位真实的诗人。他为数不多的存世诗歌,写作目的如其自评《柳如是别传》,乃是“痛哭古人,留赠来者”;而作为情感的寄托,陈寅恪的诗歌也更能体现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陈寅 诗歌 历史意义
下载PDF
“白话文百人百论”十三 白话文百人百论之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
12
作者 李春阳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243-256,共14页
陈寅恪1945年,五十六岁的陈寅恪由成都搭乘飞机到昆明,再经印度飞赴伦敦治疗眼疾,效果不佳,次年乘船绕道北美回国。经停美国时,赵元任夫妇曾到船上与其相会。杨步伟后来回忆称,陈寅恪睡在船舱的床上对她说:“赵太太,我眼虽看不见你,但... 陈寅恪1945年,五十六岁的陈寅恪由成都搭乘飞机到昆明,再经印度飞赴伦敦治疗眼疾,效果不佳,次年乘船绕道北美回国。经停美国时,赵元任夫妇曾到船上与其相会。杨步伟后来回忆称,陈寅恪睡在船舱的床上对她说:“赵太太,我眼虽看不见你,但是你的样子还像在眼前一样。”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在《五十六岁生日三绝》诗中,陈寅恪写道:“去年病目实已死,虽号为人与鬼同。可笑家人作生日,宛如设祭奠亡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赵元任 白话文 傅斯年 百论
原文传递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耦合——论陈寅恪民族认同思想之“化认说”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积家 于玲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8,共10页
纵观中华民族的变迁史,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依而生。陈寅恪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将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二者关联起来,并解读为“化认说”,为民族研究之先例。陈寅恪对“民族—文化”的耦合的详细论述,逐渐形成“化认说”的体系。“化认说”... 纵观中华民族的变迁史,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依而生。陈寅恪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将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二者关联起来,并解读为“化认说”,为民族研究之先例。陈寅恪对“民族—文化”的耦合的详细论述,逐渐形成“化认说”的体系。“化认说”是“民族—文化”耦合的概观,“民族—文化”耦合是“化认说”的阐释,可以理解为,“化”是“认”的前提、“认”是“化”的结果、“化”“认”交融终为“化认”。以此来探求新时代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耦合之路径,当以“化”促“认”、以“认”促“化”、转“化”“认”为“化认”,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化认说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耦合
下载PDF
陈寅恪与岑仲勉治史方法之比较
14
作者 马露月 先巴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陈寅恪在隋唐史研究上颇有建树,对李氏来源、关陇集团等问题的研究极具创新性,然而岑仲勉对此却存在诸多异议。探究二人运用考据的方法、资料的采信等的差异,看二者出发点的不同,实际上是反映了历史考据与内部文献考据的差异,以小见大... 陈寅恪在隋唐史研究上颇有建树,对李氏来源、关陇集团等问题的研究极具创新性,然而岑仲勉对此却存在诸多异议。探究二人运用考据的方法、资料的采信等的差异,看二者出发点的不同,实际上是反映了历史考据与内部文献考据的差异,以小见大来对比二者治史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仲勉 陈寅 李唐氏族 关陇集团
下载PDF
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皇
15
作者 贺根民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3-160,共8页
陈寅恪敏感于“五四”以来文化建设的诸多不如意,其《论韩愈》仿照僧徒诠释佛经模式,赋予该文本以石破天惊的文化新意。他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借助品读韩愈,既不坠宗风、坚守传统,又中体西用,充分关切现实,凸显述往知来的启示色... 陈寅恪敏感于“五四”以来文化建设的诸多不如意,其《论韩愈》仿照僧徒诠释佛经模式,赋予该文本以石破天惊的文化新意。他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借助品读韩愈,既不坠宗风、坚守传统,又中体西用,充分关切现实,凸显述往知来的启示色彩。他充分肯定韩愈建立道统的文化要义,强调学术重建意识,个中蕴含浓厚的学术独立与对自由思想的执念。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是孕育心曲的根基,体用定位最能展示心曲的功能指向,文体改进则是心曲发皇的主要策略,它们构成一个自成起讫的文人心态谱系。陈寅恪借古喻今,穿越时空对话历史上的韩愈,希冀现实社会出现匡时济世韩愈式的大师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韩愈》 陈寅 自由思想 体用定位 文体改进 文人心态
下载PDF
陳寅恪治學興趣和研究轉向再議:以20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爲中心
16
作者 王晴佳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23年第1期369-399,408,共32页
近代學者陳寅恪以其史學名世,但他治學的方向,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轉變。陳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學開始,專注學習外國語言,以文字學(philology)的研究爲專攻,歷史學爲輔。1919年他在哈佛求學,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討論佛理,由此而... 近代學者陳寅恪以其史學名世,但他治學的方向,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轉變。陳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學開始,專注學習外國語言,以文字學(philology)的研究爲專攻,歷史學爲輔。1919年他在哈佛求學,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討論佛理,由此而專研亞洲文字,以漢朝以降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爲對象,直至任教清華期間(1926—1937)。但抗戰的爆發,迫使他轉向隋唐史,基於通史類的著作,撰寫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二書,對隋唐史的演變,做出了宏觀、通貫的獨到解釋,確立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其國際、國内影響延續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寅恪 魏晉南北朝史 隋唐史 中國近代史學 文字學(語文學)
下载PDF
陈寅恪
17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7期I0004-I0004,共1页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景星学社社员,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景星学社社员,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思勉 古典文学研究 陈寅 东渡日本 梅贻琦 叶企孙 潘光旦 十三经
下载PDF
三联版《陈寅恪集》校补十例
18
作者 谢泳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252-256,共5页
三联《陈寅恪集》^([1])为目前通行陈寅恪文集的主要版本,2019年有最新印刷版。2022年是《陈寅恪集》全套首印二十周年,因平时对陈著稍有措意,现将手边几则校补记抄出,供今后新版修订参考。近年陈先生佚文时有发现,如张晖发现陈寅恪致... 三联《陈寅恪集》^([1])为目前通行陈寅恪文集的主要版本,2019年有最新印刷版。2022年是《陈寅恪集》全套首印二十周年,因平时对陈著稍有措意,现将手边几则校补记抄出,供今后新版修订参考。近年陈先生佚文时有发现,如张晖发现陈寅恪致龙榆生函、佚诗,刘正《陈寅恪史事索隐》收录陈寅恪未刊书信及张伟《满纸烟岚》中披露陈寅恪名信片、佚诗等,已广为人知,网上随手易见,兹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印刷版 校补记 龙榆生 佚诗
原文传递
“以诗证史”视角下的诗、史关系——以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为例
19
作者 薛璞喆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诗史互证的典范,其史料别择、考据精密,令人叹服。由于诗歌保存了许多不见于史书的材料,成为史家进行历史阐释时重要的补充史料;诗歌文本理解的差异性,直接关乎学者在阐述问题时对史料的采... 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诗史互证的典范,其史料别择、考据精密,令人叹服。由于诗歌保存了许多不见于史书的材料,成为史家进行历史阐释时重要的补充史料;诗歌文本理解的差异性,直接关乎学者在阐述问题时对史料的采摭;“以诗证史”与“史蕴诗心”既强调了诗史关系之“异”,又强调了“同”;清人章学诚以比兴之旨贯通诗史而通“义”的观点,为考察诗史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白诗 以诗证史 陈寅 章学诚
下载PDF
陈寅恪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20
作者 赵耀锋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3-47,共5页
陈寅恪在古代诗歌解读中建立了从语文解读到历史学解读再到文化学解读的层级体系,重视对古代诗歌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的阐释。陈寅恪上述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广博知识视野的拓展... 陈寅恪在古代诗歌解读中建立了从语文解读到历史学解读再到文化学解读的层级体系,重视对古代诗歌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的阐释。陈寅恪上述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广博知识视野的拓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 古代诗歌 语文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