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疫痧草》辨治疫痧理论浅析
1
作者 赵妍 李海波 谷松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8-70,共3页
清代医家陈耕道的《疫痧草》是一部疫痧证治专著,指出疫痧之邪,由口鼻直入肺胃,故发痧必见烂喉,感疫轻则烂喉轻,感疫重则喉烂亦重。疫痧辨证以喉为主,抓住火毒伤阴的病变特点,喉、神、脉、痧四者合参,以定吉凶。疫痧的治疗提出奇正相需... 清代医家陈耕道的《疫痧草》是一部疫痧证治专著,指出疫痧之邪,由口鼻直入肺胃,故发痧必见烂喉,感疫轻则烂喉轻,感疫重则喉烂亦重。疫痧辨证以喉为主,抓住火毒伤阴的病变特点,喉、神、脉、痧四者合参,以定吉凶。疫痧的治疗提出奇正相需法,将治痧之剂分为疏达、清散、清化、攻下、救液五种,并主以清法截断病势,救液之剂寓清热之中。至于正中之奇的攻下法,陈氏认为是不得已之所为也,未免过于保守,毒郁胃腑,必需大黄荡涤毒邪,逐邪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痧草》 陈耕道 烂喉痧 疫痧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疫痧草》论治试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国庆 江一平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4-6,共3页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称的“阳毒”,具有而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等表现,似与现代医学所称之猩红热相类。其后隋代的《巢氏病源》,宋代的《奇效良方》,明代的《幼科准绳》等书中均有类似该病的记载。至清代,猩红热流行遍及...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称的“阳毒”,具有而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等表现,似与现代医学所称之猩红热相类。其后隋代的《巢氏病源》,宋代的《奇效良方》,明代的《幼科准绳》等书中均有类似该病的记载。至清代,猩红热流行遍及各地、据魏玉璜《续名医类案》有“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嘉庆年间,江苏虞山一带喉痧流行,有医陈耕道者,在无数病人的治疗实践的基础上,著《疫痧草》一书。此后,道光年间又流行疫痧,沈青芝辈用《疫痧草》中记述的方法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直至光绪年间,疫喉痧仍在各地蔓延,散发不绝,其间对疫喉痧的治疗著作除《疫痧草》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痧草 辨证论治 陈耕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