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泾河柔远川与合水川流域降水强度趋势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翠萍 李小平 +1 位作者 陈真 蒙雅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30,共9页
开展降水强度趋势变化研究对提高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柔远川1980-2017年9个雨量站与合水川1981-2017年10个雨量站的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最大1 h降水强度(I_(h))、最大1 d降水... 开展降水强度趋势变化研究对提高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柔远川1980-2017年9个雨量站与合水川1981-2017年10个雨量站的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最大1 h降水强度(I_(h))、最大1 d降水强度(I_(d))及分级降水强度趋势变化特征。空间上,柔远川与合水川各站I_(h)、I_(d)空间分布差异均较大,I_(h)的空间变差系数均大于I_(d),但合水川I_(h)、I_(d)的空间变差系数均大于柔远川;时间上,柔远川、合水川I_(d)的空间变差系数分别呈显著增大与减小趋势(α=0.05),增大与减小幅度分别为0.018/10 a与0.039/10 a;柔远川I_(d)极值呈显著性增大趋势,增大幅度为7.68 mm/(d·10 a);柔远川分级降水强度变化不显著,合水川中雨与大雨的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0.61 mm/(d·10 a)和1.29 mm/(d·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降水分级 最大日降水强度 最大小时降水强度 柔远川 合水川 泾河
下载PDF
近五十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26
2
作者 陈冬冬 戴永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3-935,共13页
鉴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东部降水减少、西部降水增多的现象,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及内蒙古自治区日降水资料集,利用筛选后的西北186个测站1958~2005年的数据,对四季西北东、西部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 鉴于近五十年来我国西北东部降水减少、西部降水增多的现象,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西北及内蒙古自治区日降水资料集,利用筛选后的西北186个测站1958~2005年的数据,对四季西北东、西部不同强度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五十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以强降水为主,较强以上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日数的5%,但其降水量占总降水量75%;西北东部不同强度的降水都减少,而西部只有弱降水减少,其他强度的降水都增加,且西北西部中等以上强度的降水增加较显著;弱降水的总量减少,弱降水的强度却加大,强降水强度增强,而极强降水强度却减弱;降水的日数变化是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降水强度划分 降水强度变化
下载PDF
利用2004年北京雨滴谱资料分析降水强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红燕 陈洪滨 +1 位作者 雷恒池 吴玉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在北京2004年的45次降水过程中,基于DISDROMETER仪器测量的雨滴谱资料计算每次降水的强度R和雷达反射率因子Z。结果表明,不同降水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Z与降水强度R的幂指数关系中的指数b和系数a是不同的,这与不同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分... 在北京2004年的45次降水过程中,基于DISDROMETER仪器测量的雨滴谱资料计算每次降水的强度R和雷达反射率因子Z。结果表明,不同降水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Z与降水强度R的幂指数关系中的指数b和系数a是不同的,这与不同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分布不同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这45次降水过程中的指数b和系数a,得到指数b和系数a呈正相关。接着,分别就指数b和系数a与平均降水强度、平均雷达反射率因子、平均特征直径和雨滴平均数密度之间关系做了详细的讨论。另外,基于这一年的降水雨滴谱资料,讨论了Z-R幂指数关系中指数b和系数a的月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4月到12月系数a和指数b呈现逐月递减的年变化特征。最后,文章就12个个例的特征直径Dm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特征直径Dm随时间保持不变时,降水强度R和雷达反射率因子Z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即当特征直径Dm为常数时,Z-R关系的指数b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DROMETER雨滴谱仪 降水强度 雷达反射率因子 指数关系 特征直径
下载PDF
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的方法和精度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刘黎平 葛润生 张沛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09-720,共12页
利用雨滴谱的Γ分布和散射计算模式,研究了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降水强度、液态含水量和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方法,给出了利用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传播相移KDP反演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的三种公式以及这三个... 利用雨滴谱的Γ分布和散射计算模式,研究了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遥测降水强度、液态含水量和识别降水粒子相态的方法,给出了利用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传播相移KDP反演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的三种公式以及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并从雨滴谱的变化和雷达测量误差两方面比较了几种方法的测雨精度。结果表明:雨滴谱在很大范围变化时,利用ZDR和KDP可以很好地反演出降水强度和液态含水量,它受滴谱分布的影响不大,它的探测精度优于(ZH,ZDR)方法。单参数KDP方法优于传统的Z-R关系方法。同时给出的ZH与ZDR和KDP关系公式也基本不受雨滴谱变化的影响,它可以用于降水粒子相态的识别。双参数方法的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雷达测量ZDR和KDP的误差,特别是KDP的误差,改善KDP的测量误差是发挥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探测降水强度或液态含水量潜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遥测 降水强度 液态含水量 雨滴谱
下载PDF
不同降水强度对PM_(2.5)的清除作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5
作者 栾天 郭学良 +1 位作者 张天航 郭丽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91,共13页
云和降水过程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清除途径,但由于降水过程和大气污染颗粒物本身的复杂性,目前降水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待深入研究。该文利用2014年3月—2016年7月在北京地区连续观测的PM_(2.5)和降水数据,研究了不... 云和降水过程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清除途径,但由于降水过程和大气污染颗粒物本身的复杂性,目前降水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待深入研究。该文利用2014年3月—2016年7月在北京地区连续观测的PM_(2.5)和降水数据,研究了不同降水强度对PM_(2.5)的清除率,以及雨滴谱、风速和降水持续时间对PM_(2.5)清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降水强度越大,对PM_(2.5)清除效率越高。小雨、中雨和大雨对PM_(2.5)清除率平均值分别为5.1%,38. 5%和50.6%。小雨不但对PM_(2.5)的清除率最低,而且对PM_(2.5)的清除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约50%的小雨个例中PM_(2.5)质量浓度出现减小情况,而另外50%的小雨个例中,PM_(2.5)质量浓度出现增加情况。在持续时间长或地面风速增大的情况下,小雨也表现出较高的清除率。在中雨和大雨情况下,PM_(2.5)质量浓度均出现明显减小情况。但降水持续时间和风速对中雨和大雨的清除率影响较小,这是由于中雨和大雨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即可清除大部分PM_(2.5),因此,对降水的持续时间和风速大小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降水清除 降水强度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强度、频率和总量变化 被引量:46
6
作者 杨晓丹 翟盘茂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24-26,共3页
利用西北地区120个测站1954-2003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REOF将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进行研究,分析了近50年来西北地区东西部降水强度、频率和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增多主... 利用西北地区120个测站1954-2003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REOF将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进行研究,分析了近50年来西北地区东西部降水强度、频率和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增多主要是西北西部降水量的增多引起的;西北西部年降水频率呈增加趋势,年平均降水强度也呈增强趋势,而西北东部年平均降水强度增强,年降水频率却呈显著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地区 REOF 降水 降水频率 降水强度
下载PDF
1967-2006年中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黄伟 宇如聪 李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 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 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降水强度 持续时间 盛夏
下载PDF
降水强度变化对天山云杉地表凋落物和细根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吉玫 张毓涛 +1 位作者 李翔 韩燕梁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为了探明不同降水条件下干旱区山地森林主要优势树种凋落物分解特征,采用野外模拟试验,通过设计3种降水强度处理[ZP(去除降水)、CK(自然降水,对照)、DP(双倍降水)],研究了降水强度变化对天山云杉地表凋落物(叶和枝)和细根分解的影响。... 为了探明不同降水条件下干旱区山地森林主要优势树种凋落物分解特征,采用野外模拟试验,通过设计3种降水强度处理[ZP(去除降水)、CK(自然降水,对照)、DP(双倍降水)],研究了降水强度变化对天山云杉地表凋落物(叶和枝)和细根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解24个月后对照凋落叶、凋落枝和细根干重损失率比去除降水损失率分别高24.79%、2.54%和23.09%,比双倍降水损失率低7.04%、0.68%和10.70%,去除降水对凋落叶和细根分解的抑制作用显著,对凋落枝抑制作用较微弱,双倍降水对分解具有促进作用,但仅对细根分解的促进作用显著。对照和双倍降水处理下凋落叶和细根月平均分解率均表现为双峰型曲线,凋落枝为单峰曲线,去除降水处理下地表凋落物和细根月平均分解率相对平缓。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也表现为去除降水>对照>双倍降水。不同降水处理下分解过程中N元素释放模式不同,但C释放模式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月分解率与0~10 cm土层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与土壤含水量间为线性极显著正相关(P<0.05)。我们研究结果发现云杉凋落物与根系分解对降水强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未来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周转影响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器官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凋落物 分解 养分释放 天山云杉 干旱区山地森林
下载PDF
重庆主城区冬春季降水强度对大气污染物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陈小敏 邹倩 周国兵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3-121,共9页
利用重庆主城区2004-2008年1-3月和11-12月的日平均降水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和不同等级降水对污染物浓度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当降雨量在5mm以上时,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少,且大气污染物浓度随雨量增... 利用重庆主城区2004-2008年1-3月和11-12月的日平均降水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和不同等级降水对污染物浓度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当降雨量在5mm以上时,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减少,且大气污染物浓度随雨量增加而增加,但污染物下降幅度与雨量增加幅度的对应关系一般.连续降水的第1天和第2天有较好的湿清除能力,第3天和第4天湿清除能力较差.雨量在1~9.9mm区间,每增加1mm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率变化最大,10~15mm区间,每增加1mm降水清除率变化最小,几乎没有增加.15mm以上,每增加1mm降水,清除率变化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大气污染物 清除效率
下载PDF
海河流域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慧芳 殷淑燕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3-610,共8页
利用1960-2013年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5a滑动趋势、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反距离空间插值(IDW)等方法,对海河流域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东南部... 利用1960-2013年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5a滑动趋势、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反距离空间插值(IDW)等方法,对海河流域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东南部地区相比,海河流域西北部地区大雨以上级别雨日少,强度小,而小雨雨日相对更多,强度相对更大,暴雨以上级别雨日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2)小雨是海河流域主要降水形式,近54a来小雨日数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小雨强度呈极显著增大趋势(P<0.01),其它量级雨日和强度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和雨日的M-K检验结果显示,小雨日数发生减少突变,小雨强度发生由弱向强的转折变化,但未出现突变,其它雨量等级未发生突变。(3)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变化周期集中在10a、17a左右,各等级降水强度的变化周期均集中在17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M-K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空间插值 海河流域
下载PDF
山东省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的空中水汽资源量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龚佃利 刘诗军 边道相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3期57-63,共7页
利用 1 997-1 999年逐日探空资料和地面雨量资料 ,计算了山东省全年和不同降水强度等级下山东省域总水汽输入、输出和净水汽输入量 ,分析了不同降水等级的降水分布、各边界的水汽收支强弱、月际变化 ,以及相应的全省水汽净输入率的垂直... 利用 1 997-1 999年逐日探空资料和地面雨量资料 ,计算了山东省全年和不同降水强度等级下山东省域总水汽输入、输出和净水汽输入量 ,分析了不同降水等级的降水分布、各边界的水汽收支强弱、月际变化 ,以及相应的全省水汽净输入率的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特点。从水汽资源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十年九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降水强度 水汽资源 干旱天气 形成原因
下载PDF
用GPROF算法反演降水强度和水凝物垂直结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小青 吴蓉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5-716,T0001,共13页
对NASA应用于TMI的业务降水反演算法(GPROF算法)作了简单分析,并对采用该算法反演的2002年夏季我国湖南常德地区的暴雨结构和2001年7月上旬袭击中国香港地区的尤特台风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常德暴雨个例,用地面雷达数据作为实况资料进行... 对NASA应用于TMI的业务降水反演算法(GPROF算法)作了简单分析,并对采用该算法反演的2002年夏季我国湖南常德地区的暴雨结构和2001年7月上旬袭击中国香港地区的尤特台风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常德暴雨个例,用地面雷达数据作为实况资料进行了真实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整体反演效果较好,可较好地反演常德地区的地面雨强及降水结构,雨区的反演精度与降水性质有关。对尤特台风个例,将反演结果与测雨雷达的反演产品进行了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反映的降水结构基本一致;GPROF算法反演的潜热垂直结构也较好地反映了台风的热力结构。最后对算法可能的改进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三维结构 量化测量 中小尺度降水 反演法 降水性质
下载PDF
基于定量化指标的福建前汛期降水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昕 高建芸 +1 位作者 张容焱 邱洪华 《暴雨灾害》 201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应用福建省66 站1961-2012 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前汛期降水定量化指标,揭示福建前汛期降水强度的多尺度特征,着重分析前汛期降水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福建省前汛期降水强度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发生了... 应用福建省66 站1961-2012 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前汛期降水定量化指标,揭示福建前汛期降水强度的多尺度特征,着重分析前汛期降水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福建省前汛期降水强度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发生了由强到弱和由弱到强的两次明显突变,突变点为1976 年和1991 年.(2) 在前汛期降水偏弱的年代际背景下(20 世纪70 年代中期-90 年代初期),前汛期降水强度年际波动相对较小;而在强的年代际背景下(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中期和20 世纪90 年代初期至今),前汛期降水强度的年际波动相对剧烈,尤其2000 年以来,福建前汛期降水极端事件明显增多,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多发,且强度偏强.(3) 福建前汛期降水强度的季节内振荡明显,降水强度与低频变化的强度成正比,即前汛期降水强度偏强(弱)年份,其低频变化信号较(不)显著.(4) 前汛期降水较强的年份有75%出现显著的低频信号,且低频周期较稳定,低频周期可分为30~60 d、20~30 d 和10~20 d;25%的年份低频周期出现明显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降水强度 定量化指标 多尺度特征 低频变化
下载PDF
多光谱卫星图像降水强度场的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郁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4-345,共12页
文中将单位特征空间归类方法应用于多光谱GMS卫星图像的降水强度场分析 ,该方法可交互式地进行多光谱卫星信息和地面实测降水的协同分析 ,准确划分各强度样本集群的光谱特征空间分布 ,为可靠确定各波段卫星测值与小时降水量之间的统计... 文中将单位特征空间归类方法应用于多光谱GMS卫星图像的降水强度场分析 ,该方法可交互式地进行多光谱卫星信息和地面实测降水的协同分析 ,准确划分各强度样本集群的光谱特征空间分布 ,为可靠确定各波段卫星测值与小时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尽量减少分界点附近数据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文中首先按模糊集合论的隶属度原则 ,建立了模糊划分公式。按所在降水强度等级 ,通过对多维光谱空间的各单位特征空间内计算和比较晴空、多云 (无雨 )、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 6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经归一化处理后 ,分别建立相应的降水强度类属矩阵 ,为多光谱卫星图像降水强度场的分析确定了判识依据。就IR1 VIS降水强度类属矩阵而言 ,经 5 0 0余个实测有雨样本的检验 ,其对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等各强度等级有雨样本的实测命中率均在 70 %左右。近 14 0 0个有云样本降水强度等级判识的总准确率为 73.88%。把样本仅分成无雨、中小雨和大、暴雨 3个等级进行分析 ,实测命中率和分析成功率都显著提高 ,总准确率达到 84 .4 9%。IR1 WV ,TIR1-IR2 降水强度类属矩阵 ,各项指标虽然均略低于IR1 VIS降水强度类属矩阵 ,但对无雨、中小雨和大到暴雨的 3个级判识 ,总准确率也能够达到 7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卫星图像 降水强度 光谱特征空间 类属矩阵
下载PDF
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的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的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的空间的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的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的增加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降水强度
下载PDF
1991年梅雨期江淮地区持续性暴雨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寿绍文 励申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97-203,共7页
1991年夏季江淮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降水强度的变化具有多周期性,逐日雨带呈南北向摆动。短时降水的变化与低空南风强弱变化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强弱和锋生(消)等的短期变化相联系。68%的区域降水量由降水率大于(等于)5mm·h^(... 1991年夏季江淮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降水强度的变化具有多周期性,逐日雨带呈南北向摆动。短时降水的变化与低空南风强弱变化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强弱和锋生(消)等的短期变化相联系。68%的区域降水量由降水率大于(等于)5mm·h^(-1)的强降水所造成,32%由降水率小于5 mm·h^(-1)的弱降水所造成。单站降水量中强(弱)降水的时间和雨量比重随着降水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暴雨 降水强度 成因
下载PDF
细河流域不同等级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正如 郭姗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379-386,共8页
根据细河流域内雨量站1966—2015年的日降水量数据,采用趋势系数法和气候倾向率法计算细河流域近50a的不同等级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检验突变,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根据细河流域内雨量站1966—2015年的日降水量数据,采用趋势系数法和气候倾向率法计算细河流域近50a的不同等级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检验突变,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河流域近50a年降水量呈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增加速率为0.432mm/a;年降水强度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降低速率为0.162(mm·d-1)/a.各等级降水中小雨降水量及小雨降水强度均呈减少趋势,且小雨降水强度减少趋势较为明显.2003年中雨降水量发生增加突变,1983年小雨降水强度发生了减小突变.在空间分布上,小雨和中雨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呈逐渐递减至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暴雨及大暴雨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逐渐递减至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等级 降水 降水强度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降水强度数据集的质量控制及数据质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秦 肖苏君 《内蒙古气象》 2008年第4期43-44,共2页
降水自记纸能够连续记录液态降水过程的降水量,自记曲线的坡度可以表示降水强度,是研究降水的宝贵资料。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信息化程度的制约.搁置在档案库房,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且年久字迹变淡,纸张变脆。为了更好... 降水自记纸能够连续记录液态降水过程的降水量,自记曲线的坡度可以表示降水强度,是研究降水的宝贵资料。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信息化程度的制约.搁置在档案库房,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且年久字迹变淡,纸张变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同时也为了拯救这批历史记录,国家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组织研制了“降水自记纸数字化处理系统”软件。利用该软件可以将图形转换成数字化文件,最终形成以分钟和小时为单位的标准信息化文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质量分析 质量控制 数据集 数字化处理系统 数字化文件 信息化 降水过程
下载PDF
我国核电厂降水时间份额和降水强度分配比的分析与推荐
19
作者 胡二邦 许铮 +2 位作者 武贵斌 闫江雨 辛存田 《辐射防护通讯》 2004年第5期4-10,共7页
通过对收集到的田湾核电厂址 ( 2 a)、秦山第二核电厂址 ( 2 a)、大亚湾核电厂址 ( 2 a)和福建惠安核电厂址( 4 a)的逐时降水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估算了我们自己提出的事故冲洗因子确定论计算模式中的重要参数“降水时间份额 FW ,i ”和... 通过对收集到的田湾核电厂址 ( 2 a)、秦山第二核电厂址 ( 2 a)、大亚湾核电厂址 ( 2 a)和福建惠安核电厂址( 4 a)的逐时降水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估算了我们自己提出的事故冲洗因子确定论计算模式中的重要参数“降水时间份额 FW ,i ”和“降水强度分配比 f W,l ”的数值 ,并在各核电厂址的 FW ,i 和 f W,l 估算值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滨海厂址的推荐值 :FW,1 =1 .0、 FW,2 =0 .9、 FW,3=0 .7、 FW,4 =0 .3 ;f W ,1 =0 .60、 f W ,2 =0 .2 0、 f W,3=0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降水时间份额 降水强度分配比
下载PDF
“碧利斯”(2006)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圣楠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208,共17页
利用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过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结合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公式,研究了"碧利斯"登陆后引发的局地暴雨过程,重点分析了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及其与宏... 利用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过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结合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公式,研究了"碧利斯"登陆后引发的局地暴雨过程,重点分析了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及其与宏微观物理因子的联系。结果表明,降水强度越强,降水效率越高,但两者并非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随着降水强度增大,降水效率增高的趋势逐渐变缓;伴随暴雨系统快速发展,降水强度和降水效率均显著增强,而主要降水源/汇项的时间变化要复杂得多;暴雨发生前时段与发生时段降水物理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发生前,较明显的水汽辐合显著加湿局地大气,并通过微物理转化支持降水云系发展,液相水凝物辐合对降水云系快速发展贡献明显,固相水凝物辐合贡献不显著,较强的"云滴与雨滴碰并(P_(racw))"微物理过程同液相水凝物明显辐合可能有直接关系,"霰融化造成雨滴增长(P_(gmlt))"仅为P_(racw)的27%,发生时段,进一步明显加强的水汽辐合依旧是主要降水来源,而汇项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微物理转化过程与发生前比更活跃,尤其是P_(racw)和P_(gmlt),其中,Pgmlt增强更明显,其值接近P_(racw)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降水效率 局地暴雨过程 登陆热带气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