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对登陆台风降水的诊断能力分析台风泰利个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喻自凤 余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1-863,共13页
文中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台风泰利的登陆过程,模拟的台风路径、天气形势和降水都与观测基本一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真实的天气过程。再利用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H_2)对登陆台风泰利降水的诊断能力,结果表明它... 文中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台风泰利的登陆过程,模拟的台风路径、天气形势和降水都与观测基本一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真实的天气过程。再利用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H_2)对登陆台风泰利降水的诊断能力,结果表明它对深入内陆的台风强降水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而对刚登陆前后的台风降水诊断能力不如经典螺旋度。特别地,H_2在提前1 h时与泰利降水达到最高相关系数,且在提前1—5 h时,它与降水的相关性比经典螺旋度的高,表现出十分显著的预示降水增幅的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刚登陆前后,泰利台风中心850-200 hPa的风场垂直切变较小(约5 m/s),其最强降水出现在路径右侧300 km半径范围以内,与低空的正温度平流、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等无明显的关系,而低空相对涡度能够很好地反映降水的变化,这是经典螺旋度与降水在这一阶段相关性优于H_2的主要原因。而在深入内陆后,台风泰利本体环流减弱,受北部西风槽的影响逐渐增强,环境风场垂直切变迅速增大,发生强降水的庐山和大别山区处于顺垂直风切变方向左侧。在东北向的垂直风切变情况下,庐山和大别山强降水区上空有向东的高空急流出流,强高空辐散诱发垂直次级环流,从而激发对流,形成强上升运动区,因此H_2的诊断优势在这一阶段表现得最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 台风 降水诊断
下载PDF
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过程的定量诊断 被引量:21
2
作者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5-387,共13页
降水,尤其是强降水(暴雨),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然而由于同降水相关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对降水的研究与预测十分困难。过去有关降水的研究大多关注水汽及水汽辐合(输送)的影响,对与降水有关的水汽收支研... 降水,尤其是强降水(暴雨),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然而由于同降水相关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对降水的研究与预测十分困难。过去有关降水的研究大多关注水汽及水汽辐合(输送)的影响,对与降水有关的水汽收支研究较多。Gao et al.(2005a)率先将大气中水汽和云中水凝物(云水、雨水、云冰、雪及霰等)的变化方程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地面降水诊断方程,从而可以将与降水有关的大气中水汽和云的演变过程在同一框架下定量地分析研究。本文利用一套21天长度的热带云分辨尺度模拟资料,通过计算地面降水诊断方程中的局地水汽变化、水汽辐合辐散率、地面蒸发率以及云的变化率等各项,分析了这些物理过程对降水的贡献,指出局地水汽和云的变化率、水汽辐合率,地面蒸发率等均对地面降水有重要贡献。区域平均资料分析表明,若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共存,则产生强降水;若存在水汽辐合但局地大气增湿或者存在水汽辐散但局地大气变干,则引起中等强度降水;若水汽辐散与局地大气增湿共存,则造成弱降水。将降水划分成对流和层状降水进行分析发现,对流降水率一般大于层状降水率,水汽辐合是对流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而局地大气变干则是层状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区域平均局地大气变干主要发生在降水性层状云区,而最强的局地大气增湿则发生在对流云区和晴空区;最强的局地云的消散发生在层状云区,而最强的局地云的发展发生在对流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降水诊断方程 地面降水过程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威马逊”(1409)强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薛一迪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0-1336,共17页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临岸迅速加强为超强台风并登陆我国华南沿海这一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威马逊"主体环流区...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临岸迅速加强为超强台风并登陆我国华南沿海这一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威马逊"主体环流区域内一直维持很强的平均降水强度(PS),陆地和海洋PS的相对贡献基本呈反向变化,登陆期间陆面摩擦辐合增强,有利于水汽更多地向陆地区域辐合(QWVA代表垂直积分的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此时段QWVA为正值),造成登陆前短时段内陆地上空局地大气增湿(QWVL代表垂直积分的水汽局地变化率的负值,此时段QWVL为负值),借助云微物理过程快速转化为液相和固相云水凝物(QCLL和QCIL分别代表垂直积分的液相和固相云水凝物局地变化率的负值,此时段QCLL和QCIL为负值),促使陆地上空降水云系快速发展和降水强度增强,而当环流中心位于北部湾洋面时,海洋QWVA的相对贡献显著增强,登陆期间下垫面的变化导致水汽相关物理过程明显变化,进而造成降水云系和强降水中心的显著变化;与陆地相比,海洋表面蒸发的作用更强,变化更明显;"威马逊"影响华南沿海期间,主体环流圈内平均的QCLL和QCIL均基本呈现"正—负—正"的变化特征,当环流中心位于北部湾洋面(三次登陆时期)时水凝物含量以增加(减少)为主;"威马逊"主体环流区域内一直维持高降水效率,从主体环流圈接触陆地开始,陆地降水效率迅速升高,而海洋降水效率在绝大多数积分时段内维持较高数值,只在第二和第三次登陆后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主体环流圈 降水物理过程 降水效率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下载PDF
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晓慧 崔晓鹏 郝世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7-436,共20页
利用WRF模式对2015年热带气旋(TC)"苏迪罗"发展演变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苏迪罗"路径、强度、高低空环流、云系演变和降水分布等。应用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苏迪罗"海上活动时... 利用WRF模式对2015年热带气旋(TC)"苏迪罗"发展演变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苏迪罗"路径、强度、高低空环流、云系演变和降水分布等。应用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苏迪罗"海上活动时段的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指出,Q_(WVA)(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对TC环流区域内降水相关的水汽相关过程变率(Q_(WV))变化起主导作用,但环流区域内Q_(WVL)(垂直积分负的水汽局地变化率)和Q_(WVE)(海面蒸发率)亦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后者),尽管Q_(WVE)贡献明显小于Q_(WVA),但由环流区域外辐合来的水汽也可能主要源于区域外不同海域的海面蒸发,海面蒸发的总体贡献应更大。海上活动时段云相关过程变率(Q_(CM))特征及变化与Q_(WV)相比更为复杂,环流区域内的Q_(CLL)(负的液相水凝物局地变率)基本维持正值(液相水凝物持续减少),其消耗主要用于向冰相水凝物转化和地面降水,以及向区域外的三维通量辐散,6日04时之前,环流区域内Q_(CIL)(负的冰相水凝物局地变率)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微物理转化及地面降水,而6日04时之后,来自环流区域外的通量辐合也有一定作用;降水强度逐渐增强时期,水凝物含量的短暂增长(负值Q_(CLL)和Q_(CIL))主要归因于明显增强和垂直扩展的上升运动,伴随上升运动增强,水凝物含量明显增加,霰融化(P_(gmlt))和雨滴碰并云滴(P_(racw))是造成雨滴含量增加的主要微物理过程。"苏迪罗"环流内区域和时间平均的降水效率高达96%,其中Q_(WVA)是主要贡献项,而Q_(WVE)和Q_(WVL)亦有重要贡献,这与TC所处海洋下垫面有关,海上活动时段,充足的降水源和较小的降水汇共同造成此时段的高降水效率,雨滴生成主要微物理来源中,P_(gmlt)约占P_(racw)的72%,体现出海上活动时段TC环流内旺盛的深对流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过程 热带气旋 海上活动时段 三维地面降水诊断方程
下载PDF
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慧 崔晓鹏 +1 位作者 郝世峰 姜嘉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5-1142,共18页
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 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和敏感性试验(SNC试验:SST固定为初始值)的SST存在明显差异(CTL试验平均SST低于SNC试验)。对比分析表明:两试验模拟的海上时段TC路径差异不大,但SNC试验模拟的TC强度较CTL试验偏强;TC环流区域内,两试验垂直速度差值在对流层基本为正(SNC试验上升运动更强),随着SST差值不断增大,垂直运动差值也不断加大;SNC试验的降水强度(PS)大于CTL试验,但PS差值随SST差值增大并非线性变化,体现了PS变化的复杂性;SNC试验的QWVA(垂直积分的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均基本大于CTL试验(后期差别更大),SST的不同可通过影响垂直运动,造成QWVA的差异,进而影响PS;分析时段内,两试验TC环流区域大气均持续变干(正值QWVL),且存在较明显海面蒸发(正值QWVE),其中,两试验之间的QWVL差异不明显,但SNC试验的QWVE总体上强于CTL试验(尤其是分析时段中后期);两试验间云相关过程变率差异的时间变化复杂,最大差异量级与QWVE相当;SST对水凝物发展和深对流活动有一定影响,伴随SST差异的逐渐增大,水凝物含量差异也逐渐增大,液相水凝物中,雨滴差异较大,而与液相水凝物相比,冰相水凝物差异更为突出,尤其是较大的冰相粒子(雪和霰);SNC试验中,零度层下更多的霰粒子和雨滴,在更强上升运动配合下,有助于云滴和雨滴碰并(Pracw)及霰粒子融化(Pgmlt)微物理过程的加强,进而造成更强降水。TC环流区域时间和空间平均的物理量对比分析揭示,两试验降水物理过程定性上基本相似,但定量上存在明显不同,SNC试验的PS与CTL试验相比,增幅达8.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降水宏、微观物理过程的差异,其中,不同SST环境下QWVE的差异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过程 热带气旋 海表温度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下载PDF
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陆婷婷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9-379,共21页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对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过程主降水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模拟诊断分析。结果显示:降水峰值时刻前,强盛水汽辐合支撑强降水,同时加湿大气,后期,水汽辐合显著减弱,降水造成局...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对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过程主降水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模拟诊断分析。结果显示:降水峰值时刻前,强盛水汽辐合支撑强降水,同时加湿大气,后期,水汽辐合显著减弱,降水造成局地大气中水汽含量明显减少;降水峰值时刻前,水汽辐合、凝结和液相水凝物辐合共同助力强降水云系快速发展,后期,动力辐合作用减弱以及水凝物持续消耗和辐散,导致水凝物含量显著减少,降水系统逐步瓦解;主降水时段,垂直上升运动强度和垂直扩展范围逐步增大,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最大,之后减弱收缩;上升运动峰值高度从初期位于零度层上逐步降到零度层附近,进而回落到零度层之下,伴随“弱—强—弱”的降水强度变化;上升运动控制下,水凝物含量变化明显,但不同水凝物变化幅度不一,霰粒子和雨滴增幅最显著,并于降水峰值时刻含量达最大,随后减小,其他水凝物由于微物理转化和动力辐散等过程,导致其含量的变化幅度弱于上述两者。本文研究同时指出,不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7·20”特大暴雨强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以及不同强度降水物理过程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0”特大暴雨 降水物理过程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下载PDF
2014年夏季一次那曲强降水的诊断分析和水汽来源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曾钰婷 张宇 +1 位作者 王煕曌 郝倚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7-488,共12页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研究其降水来源对我国水安全和水资源利用有重要意义。采用诊断分析和拉格朗日模式模拟的方法,对高原涡引起的一次那曲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那曲地区的水汽来源并进一步量化了水汽源区对研究区夏季降...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研究其降水来源对我国水安全和水资源利用有重要意义。采用诊断分析和拉格朗日模式模拟的方法,对高原涡引起的一次那曲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那曲地区的水汽来源并进一步量化了水汽源区对研究区夏季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那曲上空上升运动强烈,且具备良好的水汽条件。有多次多个强对流云团相继生成,形成短时强降水。影响降水的绝大多数目标气块来自目标区域以南的相对较低的大气层,可追溯到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此外,青藏高原以西路径有一小部分目标气块来自中、低层大气。高层水汽主要为南亚高压反气旋输送。少数气块来自中国东部和南海。西边界和南边界的水汽输送为本次那曲强降水的主要来源,水汽源区主要为印度洋、阿拉伯海、印度、孟加拉湾、新疆和中亚。来自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水汽对降水区起到了关键的水汽贡献,局地水汽贡献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诊断 FLEXPART 水汽追踪
下载PDF
利用T42资料作大降水的诊断和预报
8
作者 陈大刚 谢庄 《北京气象》 1994年第2期1-3,28,共4页
关键词 降水预报 降水诊断 气象数据 数值分析
下载PDF
超强台风“Saomai”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超 沈菲菲 +3 位作者 许冬梅 束艾青 王琛 康彦 《陕西气象》 2019年第3期8-17,共10页
利用美国NCEP/NCAR全球预报系统的GFS资料以及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针对超强台风“Saomai”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模拟区域采用单层网格,分辨率为5km。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台风“Saomai”的发展演变过... 利用美国NCEP/NCAR全球预报系统的GFS资料以及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针对超强台风“Saomai”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模拟区域采用单层网格,分辨率为5km。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台风“Saomai”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登陆情况。模拟的台风路径与实况较为吻合,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同时,模式对台风“Saomai”的环流场结构和台风登陆期间的累积降水分布特征也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进一步通过850hPa涡度、相对螺旋度、水汽通量等对台风“Saomai”发展演变及登陆期间引起的暴雨开展模拟诊断,结果表明:在模拟时间段内,涡度和相对螺旋度的强中心与暴雨区中心有较好对应,水汽通量对降水趋势有较好的指示,上述诊断物理量的演变与降水的时空变化较为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降水诊断
下载PDF
2014年7月21日五营地区较大降水过程分析
10
作者 李秀芝 褚鹏 《林业勘查设计》 2015年第3期96-97,共2页
分析了2014年7月21日发生在伊春市五营地区大-暴雨的降水过程,判断筛选并产生大到暴雨的天气条件,总结发生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及环流背景,旨在提高对大-暴雨天气的预报水平。
关键词 较大降水 天气学系统 物理量场分析 降水诊断剖析
下载PDF
民航京沪穗数值预报系统在广州的本地化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开文 王东海 李国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79-395,共17页
为了调整优化基于WRF模式的民航京沪穗数值预报系统在广州本地的预报效果,使用3组不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和资料同化方案组合,对发生在2011年10月13日~14日广东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降水预报结果显示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和资料同化... 为了调整优化基于WRF模式的民航京沪穗数值预报系统在广州本地的预报效果,使用3组不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和资料同化方案组合,对发生在2011年10月13日~14日广东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降水预报结果显示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和资料同化方案对降水预报有较大的影响,使用香港城市大学大气研究实验室实时预报系统推荐的参数化方案的降水预报好于加拿大温哥华地区业务运行的参数化方案,使用香港的方案,不同化自动站资料的预报效果好于同化自动站资料。而环流形势场、相对湿度场、水汽通量场和CAPE指数场对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要小于降水场,另外还分析了系统连续15天预报结果。最终结果表明,不论是降水场还是形势场,使用香港城市大学的方案并且不同化自动站资料的评分优于其他2种方案,可以作为广州本地业务方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数值模拟 暴雨 WRF模式 参数化方案 降水诊断
下载PDF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HE TRACK AND PRECIPITATION OF TYPHOON “RANANIM” AFTER LANDFALL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爱华 叶成志 +1 位作者 欧阳里程 程锐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6年第2期189-192,共4页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landfall and track,intensity, sustaining mechanisms of tropical cyclones (hereafter TCs) and associated weather changes have become heated topics of research,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nergy 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landfall and track,intensity, sustaining mechanisms of tropical cyclones (hereafter TCs) and associated weather changes have become heated topics of research,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nergy transformation, moisture transfer, midlatitude baroclinic frontal zones and ambient wind fields, Chen et al.Le et al.and Zeng et al.studied the sustaining mechanism of TCs that have made landfall. Li et al.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Cs during transi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urbance and downward transportation of high-level potential vortexes, low-level frontal zones and low-pressure circulation around TCs, after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 in TCs transition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wet potential vortexes. With large-scale diagnostic study of two types of TCs that unexpectedly weaken or enhance just before landfall in southern China, Hu et al.noted that enhancing TCs were usually to the southwest or south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with low levels featured by well-defined southwesterly inflow inside TCs and sufficient supply of water vapor. Liang et al.not only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convective cloud bands, precipitation, track a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tructure in the course of TC Vongfang landfall, but the effect of cold air and Southwest Monsoon on its intensity in particular. As also shown in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duct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levant studies,saturated humidity and large-sized bodies of water are favorable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enhancement of landfall TCs circulation. All of the above research achievements not only help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terns by which TCs behave but are positive in improving the forecast of the track, winds and rains after landfall. It is.however, not much addressed in the field or evounon of landfall TCs when they are with special underlying surface and circulation background. TC Rananim (0414) was the most serious typhoon that ever affected Zhejiang province after landfall in the 48 years from 1956 to 2004, which was also the storm that caused heavy rains in the most widespread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re are two points about Rananim that stand out from the other storms. The first was the sudden westward turning of its track and the second the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 after moving above the Boyang Lake.What kind of mechanism caused such remarkable change in the storm? With 6-hourly 1×1°NECP global reanalysis data, real-time upper-level observations and TCs location reports by the Central Observatory, the above two points and possible causes are studied in terms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underlying surface, cold air and diagnosis of physical quantity fields. New understanding has been made about the behavioral pattern of landfall TCs and related results will offer effective help in operational forec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Rananim TRACK PRECIPITATION diagnostic analysis
下载PDF
Superficial Color Patches as a Visual Diagnostic Criterion for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13
作者 C.CASTANEDA D.MORET-FERNNDEZ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740-751,共12页
Soil management matters in semiarid lands are key to have acceptable yields and to preserve diversity. After the major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underwent in the semiarid lands of Monegros, NE Spain, custom tailore... Soil management matters in semiarid lands are key to have acceptable yields and to preserve diversity. After the major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underwent in the semiarid lands of Monegros, NE Spain, custom tailored tools are needed to reconcile agriculture with habitats conserva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soil properties of two distinctly colored soils, white patches (WP) and dark patches (DP), dominant in the arid landscape of the central Ebro Basin, Spain on winter cereal grain yield and to prove that superficial soil color could be used as a visual diagnostic criterion for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arid land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WP and DP soils were found in gypsum, carbonate contents, availabl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infiltration rate. The grain yield ranged from 51 to 5 713 kg ha-1. Significantly lower yields (P 〈 0.01) and precipitation-use efficiency (P 〈 0.05) were attained in the WP soils for the three seasons studied. This difference increased with the average rainfall due to the significantly lower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P 〈 0.01)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P 〈 0.05) found in the gypseous soils. Our results show that mapping the soil surface color at farm scale can be a low=cost tool for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recovering the natural vegetation. This approach can be advantageous in similar arid or semiarid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zones dryland cropping GYPSUM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oil mapp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