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1
作者 项曦明 丁诗雨 +4 位作者 赵永华 康宏亮 韩磊 赵明 张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8,116,共8页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呈现中南部高、西部及北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显著;景观生态质量等级在中等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由40.0%上升至63.5%,景观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景观生态质量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的共同作用,NDVI和高程是主要驱动因子,且与降水、气温、GDP和人口密度等因素交互后驱动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质量 时空分异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气象要素对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异影响及风险探测
2
作者 冶兆霞 张洪波 +4 位作者 杨志芳 张雨柔 李同方 赵孝威 薛超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79-2395,共17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受退耕还林(草)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空间分异性和不确定性,亟待厘清。以不同地貌分区为响应单元,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变绿前后(1982—1992年...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受退耕还林(草)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空间分异性和不确定性,亟待厘清。以不同地貌分区为响应单元,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变绿前后(1982—1992年与2005—2015年)NDVI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分异性响应关系,并透过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探测了气象要素变化对植被覆盖演变的交互影响及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及各地貌分区在研究期内NDVI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阶段化分异明显;各地貌区气温和实际蒸散发量在高原变绿前后趋势变化差异明显,1982—1992年主要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而2005—2015年则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两个时期降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其中北部地区为持续增加趋势,而南部地区则由减少逆转为增加趋势。(2)不同地貌区NDVI指数与气温和蒸散发均呈正相关,且蒸散发与NDVI的相关性强于气温;相对高原变绿前,2005—2015年NDVI指数对各气象要素的响应强度均有所增大。(3)OPGD因子检测结果显示5km空间网格是评价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最佳空间尺度,各地貌分区对NDVI指数变化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依次为:气温(黄土塬)、降水(盖沙黄土丘陵)、蒸散发(黄土峁状丘陵)、降水(黄土梁状丘陵)、降水(黄土宽谷丘陵)、蒸散发(风沙丘陵)、降水(土石丘陵);交互探测表明气象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NDVI指数的空间分异具有协同增强性,但不同时期各地貌区的主导交互因子略有差异。(4)风险探测发现不同实际蒸散发量对NDVI指数的影响有显著空间差异。(5)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并不能简单归因于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修复措施,而应是多要素耦合驱动的结果,气象要素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演化 气候影响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特征分区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3
作者 韩磊 曹鑫鑫 +7 位作者 朱会利 陈芮 赵永华 刘钊 赵子林 常钰卿 杨梅丽 高毅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564-8577,共14页
陕北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实施区域,深入分析退耕以来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变化和驱动因素特征,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在地理... 陕北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实施区域,深入分析退耕以来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变化和驱动因素特征,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在地理分区的基础上,根据气候和植被覆盖类型等自然地理要素对陕北黄土高原进行特征区域划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全域及各分区在两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期间(2000—2013年、2014—2019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探究不同时期植被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各分区年均NDVI值为土石丘陵林区(Ⅵ区)>黄土塬区(Ⅶ区)>黄土梁状丘陵区(Ⅴ区)>黄土峁状丘陵区(Ⅳ区)>盖沙黄土丘陵区(Ⅱ区)>黄土宽谷丘陵区(Ⅲ区)>风沙丘陵区(Ⅰ区),均呈增加趋势。(2)20年间,研究区植被显著改善面积占比约为93.6%。在第二轮工程实施期间,研究区植被改善速度较第一轮降低(0.0136/a、0.0125/a),Ⅳ、Ⅴ、Ⅵ、Ⅶ区部分植被发生退化。(3)陕北地区植被变化是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引起研究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但气候因素在植被变化中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气候因素在第二轮工程实施期间对各分区植被变化的贡献率较第一轮增大。(4)在长时间尺度上,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受水分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以达到区域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特征分区 驱动因素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密度空间插值研究
4
作者 孙京禄 张贝尔 +1 位作者 王淑文 陆贝贝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8期24-27,共4页
沟壑密度是反映地表破碎度的重要因子,也是进行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制定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重要指标依据。因缺乏高精度的大尺度DEM数据,故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实现沟壑密度在区域尺度上的空间插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BP神经网络... 沟壑密度是反映地表破碎度的重要因子,也是进行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制定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重要指标依据。因缺乏高精度的大尺度DEM数据,故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实现沟壑密度在区域尺度上的空间插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BP神经网络插值在区域尺度地理要素空间变异研究中,特别是小样本情况下,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陕北黄土高原80个试验样区5 m分辨率DEM和将30 m分辨率DEM计算得到的研究区平均坡度作为辅助变量,利用BP神经网络插值方法进行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密度插值,并与不同插值方法结果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当处理目标变量与辅助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却不存在一个准确关系式时,BP神经网络插值具有优越性,插值结果精度更高。此外,还对比了基于不同辅助变量的BP神经网络插值精度,结果表明:对于样本点稀疏、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尺度空间插值,采用辅助变量的BP神经网络插值精度明显高于不采用辅助变量,且选取的辅助变量必须与目标变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增加相关系数低的辅助变量反而会导致插值精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沟壑密度 空间插值 辅助变量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荔童 梁小英 +3 位作者 张杰 耿雨 耿甜伟 石金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58-6771,共14页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基础。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其2018年土壤保持、产水服务、粮食供给和固碳服务,在构建贝叶斯网络生态系统服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节点的...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基础。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其2018年土壤保持、产水服务、粮食供给和固碳服务,在构建贝叶斯网络生态系统服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节点的重要性分析识别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节点,利用联合概率分布、概率推理和情景模拟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较强。其中,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在东南部,低值区在西北部,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粮食供给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2)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之间互为协同关系,粮食供给分别与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固碳服务为权衡关系。其中,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的协同关系、产水服务与粮食供给的权衡关系较强。(3)土地利用、降水和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土地利用主要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关系,而降水和NPP在影响协同关系的同时对权衡关系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不同驱动因子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相同的协同(或权衡)方式,相同驱动因子在不同状态则会造成协同(或权衡)方式的差异。研究对于认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复杂关系及其驱动因子差异,为后续提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和提高人类福祉的对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 贝叶斯网络 概率推理 驱动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卓静 胡皓 +2 位作者 何慧娟 王智 杨承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68-1777,共10页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脆弱性 驱动因素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影响
7
作者 石金鑫 梁小英 +1 位作者 李辉蔷 魏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58-8972,共15页
揭示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展多种ES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估陕北黄土高原2000—2020年粮食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景观美学等5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测度... 揭示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展多种ES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估陕北黄土高原2000—2020年粮食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景观美学等5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测度其权衡强度,结合R指数模型、变异划分法定量表达景观组分和景观配置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5种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粮食供给北高南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景观美学则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粮食供给与其他4种服务为权衡关系,而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景观美学之间呈协同关系;3)斑块丰富度对各组权衡关系具有正向影响,而斑块面积和景观百分比则具有负向影响;4)景观组分对各组权衡关系的单独贡献度高于景观配置,多数情况下,权衡关系更多由组分和配置的联合作用主导。研究从景观管理角度为改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提升ES的潜在供给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生态系统服务 R指数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前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评估: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8
作者 李岩 商冉 曲衍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6,共11页
【目的】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前后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状态,【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模型分析陕北黄土高原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揭示NPP时空动态,并结合情... 【目的】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前后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状态,【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模型分析陕北黄土高原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揭示NPP时空动态,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探讨了环境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1)198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耕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前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24%,9086.25 km^(2)的土地参与转移,以未利用地转出为草地为主;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2.15%,12340.88 km^(2)的土地参与转移,以耕地转出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以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为界,研究区40 a间NPP先减后增,整体增加了271.66 gC·m^(-2)·a^(-1);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整个研究期内98.54%的区域出现了NPP增加的现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年NPP均值大小排列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3)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前,土地利用、NDVI、降雨和气温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NP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0.14%、47.22%、42.07%和10.57%;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后,NDVI变化对该地区NPP的变化贡献率高达85.42%,土地利用、降雨和气温变化的贡献率较低,分别为0.33%、9.67%和4.58%。【结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整体变化速率加快;NPP年均值增加、高值区范围扩大,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NDVI变化成为该地区NPP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环境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验证 被引量:22
9
作者 宋富强 康慕谊 +3 位作者 郑壮丽 王令超 王国强 冯德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6-324,I0009,I0010,共11页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查,首先构建了适合陕北地区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其次依照上述分类系统,以MODIS/NDVI数据、DEM数据和陆面温度数据为依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最后采用野外调查数据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误差矩阵的方法对分类结果的整体精度和典型区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区分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方法的土地覆被分类不仅反映了土地覆被分布的整体情况,而且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也得到较好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分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MODIS/NDVI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和分异特征 被引量:48
10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张青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36-442,共7页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 ,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 ,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 ,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 4个类型区 :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 ... 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 ,经大量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分布状况和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 ,土壤干层在陕北黄土高原从南到北大范围内普遍分布 ,根据干化程度可分为 4个类型区 :1)以宜君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南部 ;2 )以富县、黄陵为代表的高原沟壑区北部 ;3)范围较广的丘陵沟壑区 ,该区又可分为南、西、北 3个小区 ,南区以延安、延长为代表 ;西区以吴旗、安塞为代表 ;北区以绥德、米脂为代表 ;4 )以神木为代表的风沙区 .受降雨量的影响 ,土壤干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异规律 ,即随着降雨量从南到北的减少 ,干化程度亦随之加重 ;受海拔高度、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 ,土壤干化程度在小范围的山地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 ,海拔愈高 ,干化程度愈严重 ;因土地类型的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层 土壤水分 陕北黄土高原 刺槐 分布状况 分异特征 土壤干化
下载PDF
近30年来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建飞 杨勤科 +2 位作者 梁伟 任宗萍 胡志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116,F0002,共6页
基于1975年的LandsatMSS影像,1986年、1997年和2006年的Landsat TM影像,利用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和目视解译,得到这4a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ERDAS中的GIS分析模块和统计方法对这4a的土地利用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975-1986年、1986-1... 基于1975年的LandsatMSS影像,1986年、1997年和2006年的Landsat TM影像,利用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和目视解译,得到这4a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ERDAS中的GIS分析模块和统计方法对这4a的土地利用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975-1986年、1986-1997年和1997-2006年这3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度、幅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耕地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草地、林地先减少后增加,居民地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未利用地从整体上来说处于减少状态,只不过在中期有一定数量的波动;在前期和中期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基本一致,后期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有所增强;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主要是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正国 王仰麟 +1 位作者 张小飞 吴健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66-2070,共5页
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环境背景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限制区域发展.为揭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整合了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逐旬数据与多时段景观类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1987~2002年景观破碎化的年际差异表明,... 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环境背景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限制区域发展.为揭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整合了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逐旬数据与多时段景观类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1987~2002年景观破碎化的年际差异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的景观破碎化过程较缓慢,但具有区域差异,且与景观类型组成息息相关.结果表明,林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显著,而农、草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相对缓慢.年际变化分析有助于说明区域景观破碎化的趋势,而年内季节变化则能帮助认识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周期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景观动态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及其土壤裸露效应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正国 王仰麟 张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1-427,i002,共8页
破碎化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景观特征 ,深刻影响着区域的景观格局与功能。为深入探讨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的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选择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 ,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对破碎化程度进行量化 ,并针对研究区相应的景观格... 破碎化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景观特征 ,深刻影响着区域的景观格局与功能。为深入探讨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的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选择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 ,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主成分分析对破碎化程度进行量化 ,并针对研究区相应的景观格局特征、造成破碎化的景观类型及土壤裸露程度 ,进行组成、分布及动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陕北黄土高原景观格局中的斑块密度特征对破碎化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其次则是景观的空间构型特征。草地和农地等与人为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景观类型是造成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陕北黄土高原 土壤 景观格局 草地 生态效应 景观类型 景观特征 指示意义 空间构型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孟庆香 刘国彬 +1 位作者 常庆瑞 杨勤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5-141,共7页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运用逐步订正法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定量估算,并对其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指出了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运用逐步订正法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定量估算,并对其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指出了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该地区光温生产潜力为光合生产潜力的65.21%,气候生产潜力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7.91%,土壤生产潜力为气候生产潜力的32.19%,现实生产能力仅为土壤生产潜力的42.47%;在现实生产能力水平下,人民生活仅能维持我国低消费水平,如果要实现世界中等消费水平,必须使土地的现实生产能力达到土壤生产潜力的89.40%,气候生产潜力的27.00%。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包括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荒漠化;发展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提高作物产量;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开发滩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 土地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限制因子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被引量:20
15
作者 吴成基 陶盈科 +1 位作者 林明太 肖平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优美,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以往对这种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认识不足。现提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是一种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为此,论述了黄土地貌景观的旅游资源属性、美学价值以及...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优美,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以往对这种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价值认识不足。现提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是一种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为此,论述了黄土地貌景观的旅游资源属性、美学价值以及向旅游资源转化的可行性和景观开发利用思路,并提出了建立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地貌景观 资源转化 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基于MODIS影像数据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划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霍艾迪 王国梁 +3 位作者 李倩 张广军 孙志国 秦炎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36,共5页
植被区划是造林种草的理论依据之一,研究植被区划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MODIS影像数据提取陕北黄土高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反照率,然后对其进行决策树分类,提取两者在过渡区域的分类级别,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得出两条分界线:吴堡... 植被区划是造林种草的理论依据之一,研究植被区划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MODIS影像数据提取陕北黄土高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反照率,然后对其进行决策树分类,提取两者在过渡区域的分类级别,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得出两条分界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西部—延长西北部—延安市—甘泉北部—志丹;定边中线—靖边—横山—榆林中线-神木。第一条线以南为森林区,第二条线以北为干草原、沙化草原区,两条线中间的区域为森林草原区。这一结果可得到该区气候、土壤和植被实际分布等理论的支持。与以前利用经验方法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表明,用MODIS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大面积范围植被区划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成本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影像数据 陕北黄土高原 植被区划 造林种草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产权残缺理论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慧 仲伟周 +2 位作者 刘宇 田良 顾润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3期50-54,共5页
借助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产权残缺理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产权残缺及其根源。进而从产权配置的有效性视角,指出理顺国有公共资源产权配置的责权利关系与效率以及对此公共产权资源增值的分享,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治理... 借助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产权残缺理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产权残缺及其根源。进而从产权配置的有效性视角,指出理顺国有公共资源产权配置的责权利关系与效率以及对此公共产权资源增值的分享,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治理的深入进行与改善是非常必要的。文章还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产权残缺及其低效性进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建议与措施:要明晰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资源产权,建立资源产权明晰的产权有效保护规则,并以水权为例简要分析了其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 产权残缺 治理 有效性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气候干旱特性的混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慧 陶健红 +2 位作者 仲伟周 王梅华 庞文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6-671,共6页
在阐述了混沌系统的复杂特性以及关联维数的计算原理基础上,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日持续时段分布为例,具体介绍了如何利用关联维数来判别其混沌性以及如何从单变量时间序列中提取其关联维数,提出了判断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 在阐述了混沌系统的复杂特性以及关联维数的计算原理基础上,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日持续时段分布为例,具体介绍了如何利用关联维数来判别其混沌性以及如何从单变量时间序列中提取其关联维数,提出了判断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混沌特性及其控制简单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干旱 混沌 时间序列 关联维数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植被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变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谢红霞 任志远 李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2,共4页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气象等数据,测算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9.97718亿元,2001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3.6148...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气象等数据,测算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9.97718亿元,2001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3.61481亿元。这种价值变化反映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提高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固碳释氧 经济价值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地带草本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动态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志诚 黄可 李继瓒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18-24,共7页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地带,由于频繁垦植,形成大面积次生裸地,许多空间呈现着次生草本群落,其主要类型和演替关系是:Ⅰ.一二年生蒿类群落时期;Ⅱ.多年生蒿类群落时期;Ⅲ.多年生禾草群落时期。该次生裸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与土壤的改善和发...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地带,由于频繁垦植,形成大面积次生裸地,许多空间呈现着次生草本群落,其主要类型和演替关系是:Ⅰ.一二年生蒿类群落时期;Ⅱ.多年生蒿类群落时期;Ⅲ.多年生禾草群落时期。该次生裸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与土壤的改善和发育密切联系。除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定居以外,演替的基本动力是在植物群落作用下土壤性的内因动态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类型 陕北黄土高原 群落结构 繁殖体 森林地带 草本群落 次生裸地 黄背草 拂子茅 蒿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