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戴君虎
葛全胜
肖树芳
王梦麦
吴文祥
崔海亭
-
机构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39-849,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33
40471047)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15)~~
-
文摘
从官修正史、方志和历朝纪事本末、区域气象灾害年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关于陕甘宁交界地区(元前期陕西四川行省的西北部以及元后期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的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宁夏府路、河州路、巩昌路、奉元路和延安路之间的部分)的水涝、干旱等气候信息共240余条,利用湿润指数法、旱涝灾害定级法对其干湿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8-1369年期间,陕甘宁交界地区气候总体以干旱为主。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比例为85/38。按照旱涝变化类型可将研究区旱涝变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段,1208-1240年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局部时段偶发水涝灾害的时期;1240-1320年,基本持续干旱,而且极端干旱事件频发;1320-1369年,旱灾略有好转,但是旱涝交并发生。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和周期性。转折主要发生在1230年和1325年前后,以此两点为界,前后气候变化类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蒙元时期的干湿变化具有10年和23年的准周期,均与太阳活动周期吻合,说明蒙元时期区域干湿变化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
-
关键词
干湿变化
陕甘宁交界地区
历史气候
元朝
-
Keywords
aridity-humidity change
historical climate
Yuan Dynasty
the borderland of Shaanxi, Gansu and Ningxia
-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陕甘宁交界地区地壳S波Q值成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邱玉荣
杨宜海
邵辉成
张恩会
-
机构
陕西省地震局
-
出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6,共12页
-
基金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9042Y)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20JQ-979)
陕西省地震局启创与创新基金课题(QC201803)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陕甘宁交界地区测震台网记录到的2009—2018年4423个近震波形资料,采用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方法对该地区地壳Q_(S)值进行成像分析,获得了陕甘宁交界地区地壳衰减模型,分析讨论了Q_(S)值分布与活动断裂及强震活动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陕甘宁交界地区地壳剪切波衰减横向变化显著,整体上,海原-六盘山构造带和西秦岭构造带地壳Q_(S)值相对偏低,鄂尔多斯盆地和陇中盆地地壳Q_(S)值相对较高。活动构造带和活动断裂交汇区呈现低Q_(S)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这与活动断裂带及交汇区地壳岩石较为破碎且富含流体有关。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研究区6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在高、低Q_(S)值的过渡区,分析认为这与“硬”、“软”地壳介质交界处容易积累地震应变能有关。研究区域低Q_(S)值分布与低横波速度和低电阻率区的主要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但是与大地热流研究结果存在区域性差异。
-
关键词
陕甘宁交界地区
震源谱
衰减算子
Q值成像
-
Keywords
Intersection area of Shaanxi-Gansu-Ningxia
Source spectra
Attenuation factor
Q-value tomography
-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