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基于2011—2023年两院院士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李玲玲 王晓嘟 梁晶晶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在当今“学历社会”的加持下,“第一学历”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两院院士作为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顶尖人才,关注其学历背景及其工作情况对于中国优秀科研人才的遴选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3年高校... 在当今“学历社会”的加持下,“第一学历”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两院院士作为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顶尖人才,关注其学历背景及其工作情况对于中国优秀科研人才的遴选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3年高校系统当选院士为对象,分析其第一学历背景及其成长历程。结果发现,第一学历对院士成长周期长短没有显著影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弥补第一学历短板的重要方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背景是成为院士的优势条件。研究结论及建议对早期培养和有效遴选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学历 两院院士 高校系统 高等教育 成长特征
下载PDF
初论裴荣富院士的矿床成因“系统论”学术思想(代前言)
2
作者 张洪涛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1-I0004,共4页
为庆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裴荣富先生百岁华诞,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于2024年8月24日隆重举行了“裴荣富院士百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80年学术研讨会”。筹办过程中,裴荣富先生的同仁和弟子们商定出版... 为庆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裴荣富先生百岁华诞,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于2024年8月24日隆重举行了“裴荣富院士百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80年学术研讨会”。筹办过程中,裴荣富先生的同仁和弟子们商定出版“《矿床地质》裴荣富院士百岁华诞专辑”,以示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研究 裴荣富 矿产勘查学 矿床成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地质科学院 百岁华诞 系统论
下载PDF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
3
作者 陈峰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13-15,共3页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诸多人物宛如璀璨星辰,即便其生命之光已然陨落,但其散发的光辉却永恒闪耀,施仲衡院士便是那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熠熠生辉的巨星之一。他的离去,令我们沉浸于沉痛的哀思之中,难以自拔。施仲衡院士无疑我国城市轨道交...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诸多人物宛如璀璨星辰,即便其生命之光已然陨落,但其散发的光辉却永恒闪耀,施仲衡院士便是那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熠熠生辉的巨星之一。他的离去,令我们沉浸于沉痛的哀思之中,难以自拔。施仲衡院士无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与引路人,他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对轨道交通事业的不懈追求与卓越奉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领域 难以自拔 引路人 院士 先驱者 缅怀
下载PDF
三位一体创品牌,热心指点后来人——缅怀施仲衡院士
4
作者 韩宝明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17-18,共2页
与施院士相识已超过三十年,这是我人生旅途中极为珍贵的缘分。正是有了施院士的推荐和鼓励,我才得以踏入城市轨道交通这一领域。在跟随施院士学习与共事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即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与学术委... 与施院士相识已超过三十年,这是我人生旅途中极为珍贵的缘分。正是有了施院士的推荐和鼓励,我才得以踏入城市轨道交通这一领域。在跟随施院士学习与共事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即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与学术委员会、《都市快轨交通》杂志社、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这三个机构的工作紧密结合。这三个机构均由施院士的创立与直接领导。我很幸运,能够成为这一模式的见证者和实践者,长期与院士保持紧密的学习交流,这让我感到无比荣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人生旅途 三位一体 创品牌 院士 见证者 缅怀 实践者
下载PDF
院士专家领衔,办一流科普期刊——《发展与创新》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5
作者 田春忆 雷蕾 《发明与创新(中旬刊)》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12月26日,在《发明与创新》创刊40周年之际,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编委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科技、科普、教育、出版界的院士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担任主任,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 2024年12月26日,在《发明与创新》创刊40周年之际,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编委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科技、科普、教育、出版界的院士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担任主任,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及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任福君、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北京自然博物馆原馆长李承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徐长发任顾问,中国科技馆原党委书记苏青任执行主任,30余位专家学者任编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技馆 科普期刊 原所长 报社社长 院士专家
下载PDF
“低空+轨道”如何协同发展? 专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6
作者 潘奕婷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36-37,共2页
在城轨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如何与多种交通方式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中国轨道交通绿智融合发展(广州)论坛的现场,以交通融合发展... 在城轨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如何与多种交通方式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中国轨道交通绿智融合发展(广州)论坛的现场,以交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为主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接受了深度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协同发展 工程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 城轨交通
下载PDF
李树深院士简介
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李树深,男,汉族,河北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树深 河北人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下载PDF
国家战略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研究——以22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
8
作者 周洁 张建卫 肖雨 《科技创业月刊》 2025年第4期39-45,共7页
国家战略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其成长特征是科技人才研究关注的重点。以1994-2022年226名从事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对其履历信息进行编码后,采用生存分析法考察其成长特征。分析发现,国防战略... 国家战略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其成长特征是科技人才研究关注的重点。以1994-2022年226名从事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对其履历信息进行编码后,采用生存分析法考察其成长特征。分析发现,国防战略科技人才在学部、年龄、成长时间方面存在差异。Kaplan-Meier分析表明,本科就读于军校和国防七子高校,以及高等教育阶段就读国防特色类高校数量越多,人才成长风险越大。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显著延长了人才成长周期,本科就读国防七子高校与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有助于加快人才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科技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长特征
下载PDF
高校何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于对百位院士访谈文本的内容分析
9
作者 李刚 郑泽琳 张佳巍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6,共9页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亟须寻求破...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亟须寻求破解之道。拔尖创新人才并非指特定类型、标准统一的某类人才,而是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响应了国家战略需求,又推动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发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使用三阶段编码对105位院士访谈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探究影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并分析其面临的3种现实困境:一是保障配置有所欠缺,二是育人目标指向不明,三是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因此,应强化前端顶层设计、着力开展理论研究和锚定特色育人目标,以期破解我国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发展 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 院士访谈
下载PDF
国家院士服饰研究——以清华大学院士服为例
10
作者 李薇 刘韪 徐向增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院士”是许多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用来表彰对国家科学事业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院士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在国际会议、偏礼仪性的文化活动等... “院士”是许多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用来表彰对国家科学事业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院士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在国际会议、偏礼仪性的文化活动等重要场合中,却没有代表自己身份符号和归属感的服装。本文重新回顾了院士服的历史及现状,并重申我国院士服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继以清华大学院士服装为例进行了中国院士服的创新设计实践,以期为中国院士服及其他学术服装的进一步设计探索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士 国家院士 清华大学院士
下载PDF
2025全国两会 院士建言
11
作者 本刊全国两会采编组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5年第3期12-13,共2页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自立自强依旧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在众多代表、委员中,两院院士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带来的议案、提案、建议,紧扣科技发展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关键词 委员 2025 代表 科技发展前沿 两院院士 全国两会 议案 建议
下载PDF
怀念施仲衡院士——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12
作者 宋敏华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10-11,共2页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时光长河中,施仲衡院士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行业后进者前行的道路。如今他虽已离去,可那些过往的点滴教诲,依旧历历在目、仿若昨日,时刻在心头闪耀、熠熠生辉。回想起文革后的岁月,那是一段特殊又...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时光长河中,施仲衡院士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行业后进者前行的道路。如今他虽已离去,可那些过往的点滴教诲,依旧历历在目、仿若昨日,时刻在心头闪耀、熠熠生辉。回想起文革后的岁月,那是一段特殊又充满机遇的时光,人才断档的缺口,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这批年轻人被时代浪潮推到了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盏明灯 后进者 时代浪潮 院士 离去 年轻人
下载PDF
山川探矿铸高峰,矿业领航促发展--庆祝陈毓川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
13
作者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共1页
陈毓川先生1934年12月出生,195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克兰顿涅茨工业学院地质勘查系,1981年任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1983-1988年先后任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1986-1997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1992-1998年... 陈毓川先生1934年12月出生,195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克兰顿涅茨工业学院地质勘查系,1981年任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1983-1988年先后任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1986-1997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1992-1998年任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1995-1998年兼任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先生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届、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任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等各类奖项14项,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等各类荣誉奖项(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矿产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学会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奖 终身成就奖 调查局局长
下载PDF
沉痛悼念施仲衡院士
14
作者 丁建隆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10-10,共1页
惊闻施仲衡院士离去的噩耗,沉痛万分。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巨擘,一生都在为城轨事业发光发热。施院士的离去是行业的重大损失,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往日如昨,念兹在兹。施院士与广州地铁渊源颇深,早在30年前... 惊闻施仲衡院士离去的噩耗,沉痛万分。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巨擘,一生都在为城轨事业发光发热。施院士的离去是行业的重大损失,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往日如昨,念兹在兹。施院士与广州地铁渊源颇深,早在30年前就亲自主持广州地铁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帮助广州历经40年艰辛探索建成开通1号线,实现地铁梦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院士 广州地铁 重大损失
下载PDF
在地球上留下痕迹的追梦人——深切缅怀邢球痕院士
15
作者 伏萍 《军工文化》 2025年第1期64-66,共3页
邢球痕院士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他于1930年9月3日,出生于浙江嵊州,在少年时期目睹日寇入侵、民族蒙难,立志刻苦学习、以身许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1949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特课学校参军。
关键词 邢球痕 院士 固体火箭发动机
下载PDF
怀念施仲衡院士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光辉引路人
16
作者 黄卫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9-9,共1页
今闻施仲衡院士离世,悲痛难言,缅怀智者,风范永存!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纪念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工程师——施仲衡院士。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与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对我而言... 今闻施仲衡院士离世,悲痛难言,缅怀智者,风范永存!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纪念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工程师——施仲衡院士。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与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对我而言,施仲衡院士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长者,更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挚友。回想起那些与施院士共同奋斗的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引路人 院士 职业生涯 怀念 人与事
下载PDF
沉痛悼念施仲衡院士——功绩永垂,风范长存
17
作者 于波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24-25,共2页
巨星陨落,行业同悲。施仲衡院士的离去,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他的一生,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奉献的壮丽史诗。施仲衡院士投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学术、技术、科研的70载岁月,见证了我国地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早年... 巨星陨落,行业同悲。施仲衡院士的离去,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他的一生,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奉献的壮丽史诗。施仲衡院士投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学术、技术、科研的70载岁月,见证了我国地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早年,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国内技术空白的艰难困境,他挺身而出,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范长存 壮丽史诗 城市轨道交通 院士 艰辛历程
下载PDF
深切缅怀施仲衡院士
18
作者 冯爱军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25-26,共2页
第一次跟施院士见面,是在1990年2月,他受我的导师张弥的邀请,担任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答辩专家组长,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样貌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使我得以顺利通过答辩。自此我与施院士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3月我毕业,也是院士推荐,... 第一次跟施院士见面,是在1990年2月,他受我的导师张弥的邀请,担任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答辩专家组长,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样貌大大缓解了我的紧张,使我得以顺利通过答辩。自此我与施院士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3月我毕业,也是院士推荐,顺利进入到北京城建院,工作当中也经常得到他的关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答辩 院士 研究生毕业论文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下载PDF
忆良师益友施仲衡院士
19
作者 简炼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19-22,共4页
施仲衡院士是我的恩师益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深圳地铁(以下简称深铁)敢为人先,主导创新了信息化装备,节省了投资。同时,充分利用地铁用地,大规模高强度立体进行综合体物业开发,实现了增收。通过增收节资,使深铁跃居为具有国际影响力... 施仲衡院士是我的恩师益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深圳地铁(以下简称深铁)敢为人先,主导创新了信息化装备,节省了投资。同时,充分利用地铁用地,大规模高强度立体进行综合体物业开发,实现了增收。通过增收节资,使深铁跃居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发展典范之一。为此,施院士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讲一些施院士与我鲜人知的往事,缅怀其丰功伟绩,以寄托我的缅怀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业开发 良师益友 信息化装备 院士 国际影响力 敢为人先 综合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