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心肺复苏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金玲 李斌飞 +1 位作者 古晨 廖小卒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体外心肺复苏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疗,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及更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本文将从院外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结局、影响神经功能结局的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体外膜氧合 体外心肺复苏 神经功能结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初始不可除颤心律在机械胸外按压过程中转变为可除颤心律对成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景道远 卢莹 +4 位作者 赵俊露 唐晗琪 章炳文 孔来法 徐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977-980,共4页
目的分析成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在机械胸外按压过程中初始不可除颤心律转变为可除颤心律(shockable rhythm conversion,SRC)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21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分析成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在机械胸外按压过程中初始不可除颤心律转变为可除颤心律(shockable rhythm conversion,SRC)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初始不可除颤心律成人OHCA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机械胸外按压,联合使用多功能除颤电极片连接除颤仪进行监护、除颤及早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是否出现SRC进行分组,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4 h及28 d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有247例OHCA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SRC组40例,Non-SRC组207例,SRC组ROSC率(47.5%vs.20.8%)、4 h生存率(22.5%vs.9.2%)及28 d生存率(17.5%vs.6.3%)均显著高于Non-SRC组(P<0.05),但两组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OHCA患者在机械胸外按压过程中出现SRC,可显著提高ROSC率和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初始心律 不可除颤心律 可除颤心律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预后
下载PDF
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模型
3
作者 周芳鸣 朱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9期29-34,共6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用于预测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OHCA)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心肺复苏(CPR)后ROSC的OHCA患者。随访1个月,根据预后结果分为... 目的构建并验证用于预测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OHCA)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心肺复苏(CPR)后ROSC的OHCA患者。随访1个月,根据预后结果分为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2例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组18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患者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WIC)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急救反应时间、CPR时间、肾上腺素用量、救护车到达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救护车到达时长久[OR=16.608(95%CI:1.417,194.589)]、WIC评分高[OR=8.319(95%CI:1.791,38.634)]、APACHEⅡ评分高[OR=1.466(95%CI:1.064,2.020)]、急救反应时间长[OR=1.756(95%CI:1.256,2.456)]、CPR时间长[OR=2.555(95%CI:1.408,4.635)]、肾上腺素用量多[OR=9.677(95%CI:2.216,42.268)]均是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校准曲线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结论WIC评分和APACHEⅡ评分高、急救反应时间和CPR时间长、救护车到达时长久、肾上腺素用量多是CPR后ROSC的OHCA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早期液体复苏策略对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30 d生存结局的影响
4
作者 韩冉 韩东 +3 位作者 赵宁军 花嵘 苏成磊 燕宪亮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探索早期不同补液策略对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30 d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美国重症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IV 2.2)中2008年—2019年间急诊记录的OHCA患者数据,筛选出实现ROSC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 目的探索早期不同补液策略对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30 d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美国重症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IV 2.2)中2008年—2019年间急诊记录的OHCA患者数据,筛选出实现ROSC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入院6 h内接受的静脉补液量,将患者分为常规补液组(≤30 mL/kg)和开放性补液组(>30 mL/kg)。主要研究终点为30 d全因死亡率。应用多变量Cox回归、倾向性评分分析以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评估两种补液策略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62例患者,其中常规补液组136例,开放性补液组126例。与常规补液组相比,接受开放性补液组的患者初始心律可除颤比例更低(27.8%vs.41.2%,P=0.032),目击者比例更低(60.3%vs.75.7%,P=0.011)以及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CPR)比例(57.9%vs.77.2%,P=0.001)也更低,此外,该组患者在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更大,6 h乳酸清除率更低。与开放性补液组相比,常规补液组既往有心功能不全(18.4%vs.9.5%,P=0.06),高血压(63.2%vs.49.2%,P=0.03)、冠心病(36.8%vs.15.1%,P<0.001)的比例更高。经多变量Cox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开放性补液与患者30 d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OR=1.495,95%CI:1.085~2.061,P=0.014),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队列观察到一致的结果(OR=1.847,95%CI:1.242~2.746,P=0.0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30 d存活率具有显著差异(log-rank test,P<0.01),匹配后的队列显示出相似的结果(log-rank test,P=0.002)。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表明,当早期静脉补液量超过29 mL/kg时,患者30 d的死亡风险随补液量增加而显著升高。结论早期开放性补液与OHCA患者30 d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提示临床实践中采用谨慎的补液策略可能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液体复苏 开放性补液策略 生存预后 重症医学信息数据库
下载PDF
1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护理
5
作者 李岸青 马凌燕 +1 位作者 于漫 牛子妹 《天津护理》 2024年第5期603-606,共4页
总结1例大学生在教室内突发心脏骤停进行体外心肺复苏的护理经验。ECMO团队院前快速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入院后给予亚低温脑保护,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期间给予精准化抗凝管理、合理化镇痛镇静护理、预防感染加重管理及体外膜肺氧合的管路护... 总结1例大学生在教室内突发心脏骤停进行体外心肺复苏的护理经验。ECMO团队院前快速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入院后给予亚低温脑保护,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期间给予精准化抗凝管理、合理化镇痛镇静护理、预防感染加重管理及体外膜肺氧合的管路护理。患者入院第10日病情稳定,顺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体外心肺复苏 护理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莹 张佳琪 +5 位作者 田江涛 聂樱洁 李瑞月 郝美林 李文涛 张瑛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9期60-64,共5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进行预测,为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河北省急诊急救技术创新中心的急诊数智化平台(EPD)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1201例心脏骤停和CPR患者...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进行预测,为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河北省急诊急救技术创新中心的急诊数智化平台(EPD)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1201例心脏骤停和CPR患者的病历中,筛选出463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用Python语言的pandas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临床特点,确定了精度最高的14个变量。将75%的样本划分为训练集建立模型,使用逻辑回归、参数解释、梯度提升、随机森林4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了训练和测试。25%的样本划分为测试集进行验证,根据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受试者特征工作特征曲线(ROC)等评估模型性能,选出合适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57例)与失败组(406例)在年龄、CPR开始时间,电解质紊乱既往病史、目击心脏骤停、CPR、除颤、采用简易呼吸器进行气道管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参数解释、梯度提升4种学习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3、0.87、0.90、0.86;选取随机森林模型(准确率为0.89、精确率为0.90、召回率为0.89、AUC值为0.87)计算各特征值的重要性。结果显示,影响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CPR开始时间、既往史、目击心脏骤停、给予胸外按压、电除颤。结论机器学习具有预测院外心脏骤停和CPR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潜力,随机森林模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预测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下载PDF
2016—2021年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伤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小坚 张志锋 +3 位作者 张瑜 吴德根 周密 许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613-616,628,共5页
目的 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伤情特征、院前急救和时间分布情况,以及进行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再现)患者的发生规律和院前急救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2016至2021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出车数... 目的 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伤情特征、院前急救和时间分布情况,以及进行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再现)患者的发生规律和院前急救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2016至2021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出车数据,并单独筛选自主循环再现患者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多组样本均数方差分析、R×C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有效数据3 744份,其中自主循环再现患者数据1 333份。2016至2021年上海市中心城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以男性为主(59.38%),年龄以75~89岁(1 401例,占37.42%)和60~74岁为主(979例,占26.15%)。平均院前等待时间为(8.61±6.82)min,且逐年缩短(P<0.001)。病因以循环系统(1 805例,占43.03%)和呼吸系统(698例,占16.64%)为主。时间分布方面,10月至次年3月发生数量较多;每日7时至10时和17时至18时是2个呼叫高峰时段。自主循环再现患者共1 333名(25.6%),并且人数逐年增加(P<0.001),救护车到达前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率为18.30%和1.43%。结论 揭示了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的季节、时间规律性;院外心脏骤停患平均院前等待时间低于上海市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自主循环再现患者的数量及占比逐年增加,但救护车到达前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率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院外心脏骤停 伤情特征 上海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调度员指导目击者AED除颤成功救治院外心脏骤停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辛善栋 邹晓艳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34-136,140,共4页
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及使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成功救治1例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患者男性,60岁。于青岛市沧安路地铁站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现场... 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及使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成功救治1例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患者男性,60岁。于青岛市沧安路地铁站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现场目击者拨打“120”报警。调度员调派救护车的同时电话指导现场“第一目击者”立即给予开放气道、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并派另一名现场地铁工作人员取来AED,并进行AED电除颤二次,“120”急救人员到达后继续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后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患者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导致心脏骤停。转运至医院后,在VA-ECMO支持下急诊行冠脉造影+PCI术,植入支架1枚,术程顺利,13 d后患者痊愈出院。调度指导现场目击者心肺复苏及使用AED尽早除颤,对于OHCA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体外除颤仪 院外心脏骤停 调度员 心肺复苏 第一目击者 现场目击者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急救辅助设备的使用现状
9
作者 李蓉 陈嘉豪 +4 位作者 卓敬裕 张瑞媛 先忠志 高天欣 郭伟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625-628,共4页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一种致命的突发情况,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急救,包括人工心肺复苏(CPR)及急救辅助设备,本文综述辅助CPR的4种方法或设备(CPR反馈装置、电话及视频指导CPR、智能CPR设备),以及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及布局,提出...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一种致命的突发情况,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急救,包括人工心肺复苏(CPR)及急救辅助设备,本文综述辅助CPR的4种方法或设备(CPR反馈装置、电话及视频指导CPR、智能CPR设备),以及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及布局,提出目前这些方法和设备的局限性,探讨未来的研发方向,以期最大化地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体外自动除颤仪
下载PDF
“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在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胜云 金赛青 叶侃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1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温州市急救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抢救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493例设为对照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抢救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456例设为试验... 目的探讨“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温州市急救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抢救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493例设为对照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抢救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456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一医一驾”双人心肺复苏模式,试验组采用“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静脉开通成功率、气管插管成功率,以及现场心肺复苏、首份心电图、除颤、静脉开通、气管插管时间。结果试验组ROSC率(27.2%,124/456)、静脉开通率(34.0%,155/456)、气管插管率(16.0%,73/456)高于对照组[18.7%(92/493)、14.0%(69/493)、7.1%(35/493)],首份心电图、除颤、静脉开通、气管插管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1、52.52、18.65,Z=-2.46、-2.07、-8.02、-3.71,P<0.05)。结论“一医一驾两担架”团队心肺复苏模式相较传统“一医一驾”双人心肺复苏模式,能够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关键抢救措施的时间,使急救人员配置体系逐渐完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院前抢救 “一医一驾两担架”模式 团队心肺复苏 时效性
下载PDF
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对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知识的影响——以九江市事业单位职工为例
11
作者 罗艳 柯春 杨凡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改善院外心脏骤停(OHCA)受害者结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OHCA现场目击者发起的心肺复苏对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至关重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九江市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而后评估BLS培训对其院外心脏骤停... 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改善院外心脏骤停(OHCA)受害者结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OHCA现场目击者发起的心肺复苏对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至关重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九江市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而后评估BLS培训对其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知识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九江市事业单位职工在基础生命支持方面的急救知识很差,而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则提高了他们的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生命支持 院外心脏骤停 知识评估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12
作者 吴淑虹 徐梅玲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248-1255,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相关预测模型。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lsevier、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Ovid、中国知网、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ROSC的预测模... 目的系统评价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相关预测模型。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lsevier、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Ovid、中国知网、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ROSC的预测模型,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8月30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数据提取,并采用PROBAST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7个相关预测模型,5项研究采用内部验证,2项研究采用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6个模型报告了在建模人群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2~0.830,适用性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主要原因为不当的缺失值处理和变量筛选、缺乏模型外部验证、模型性能评估及过度拟合等方面信息不足。结论当前ROSC预测模型性能差异性较大,偏倚风险高,应谨慎选择使用。未来研究可对现有模型进一步优化和外部验证,并建议规范化构建适用于我国OHCA患者的ROSC相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下载PDF
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任天成 臧晓祥 +5 位作者 葛卫星 侯传勇 魏芳玲 张明 俞海波 许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意义。方法:随机将60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MT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MTH组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抢救,给予4℃冷林格液静脉滴注、冰袋外敷患者颈部两侧、枕部。...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意义。方法:随机将60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MT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MTH组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抢救,给予4℃冷林格液静脉滴注、冰袋外敷患者颈部两侧、枕部。到达医院后,采用电脑降温毯实施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急诊科医生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比较两组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结果:MTH组有3例患者到达医院时达到目标体温,到达医院时的平均肛门温度为(34.9±0.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达到目标温度的平均时间为(3.02±1.93)h,快于对照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早期静脉滴注4℃冷林格液和冰袋外敷,实施诱导亚低温安全、可行,并可明显缩短患者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亚低温治疗
下载PDF
早期院前诱导亚低温治疗院外心脏骤停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任天成 侯传勇 +3 位作者 魏芳玲 张明 俞海波 许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9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MTH)院外心脏骤停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院外心脏骤停患者50例分为MTH组和对照组各25例。MTH组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抢救并转运至医院,同时给予4℃冷林格氏液静脉滴注和冰袋外敷患者颈部两侧... 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MTH)院外心脏骤停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院外心脏骤停患者50例分为MTH组和对照组各25例。MTH组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抢救并转运至医院,同时给予4℃冷林格氏液静脉滴注和冰袋外敷患者颈部两侧、枕部。到达医院后,采用电脑降温毯实施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急诊科医生院内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比较两组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结果 MTH组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34.8±0.9)℃]较对照组[(36.5±1.7)℃]明显降低(P<0.05),达到目标温度时间[(2.94±1.93)h]较对照组[(4.94±2.12)h]明显缩短(P<0.05),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院外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实施诱导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亚低温治疗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昏迷状态评分与神经学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利红 张蕾 +2 位作者 郭利涛 梁欢 王雪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学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12例,分为GCS1(3≤GCS≤7,n=82)、GCS2(8≤GCS≤12,n=19)、GCS3(13≤GCS≤15,n=1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和Logistic回归... 目的: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学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12例,分为GCS1(3≤GCS≤7,n=82)、GCS2(8≤GCS≤12,n=19)、GCS3(13≤GCS≤15,n=1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4例患者(57.14%)90 d的脑功能良好(脑功能分类为1和2类,CPC_(1~2))。不同GCS分组下CPC、瞳孔直径<4 mm的比率、晕倒到ROSC<25 min的比率均有显著的差异(均P<0.05),且CPC与年龄>62岁的比率、GCS、电除颤比率、瞳孔直径<4 mm、晕倒至ROSC的时间<25 min、到目标温度时间<4 h的相关性均显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2岁、GCS2(GCS1作参考)、GCS3(GCS1作参考)、电除颤比率、瞳孔直径<4 mm、晕倒到ROSC<25 min这6个指标均是CPC_(1~2)的显著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结论:入院时的GCS可作为院外心脏骤停昏迷幸存者在接受低温治疗后90 d的神经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院外心脏骤停 神经学结局 相关性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现场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旭 秦历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39-2042,共4页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场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前120出诊的心脏骤停(CA)现场RO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据特点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场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前120出诊的心脏骤停(CA)现场RO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据特点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纳入29例患者,ROSC≥6 h的有9例(31.03%),ROSC<6 h的有20例(68.9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始发生地点、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提供CPR、初始心律、病因、抢救用肾上腺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SC≥6 h的患者中,无人生存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44.15±34.16)h,最短住院时间为12.08 h,最长住院时间为125.75 h。所有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min)与返院时间(min)相比(6.45±3.60 vs.4.55±2.46,P=0.014),急救反应时间耗时更多。结论:现场ROSC的患者其入院生存率低,OHCA的发生需要早期预防。OHCA现场ROSC患者的短期生存时间(6 h)不受患者基本情况及急救情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心肺复苏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院前干预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救助的重要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晓玲 杨淋 +1 位作者 丁昭鑫 邓辉胜 《当代医学》 2020年第7期183-187,共5页
心脏骤停发病危急、死亡率与致残率极高,是临床上多发的危急病症之一。心脏骤停不仅发生在院内,也会发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院内,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在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OHCA院内的高级生... 心脏骤停发病危急、死亡率与致残率极高,是临床上多发的危急病症之一。心脏骤停不仅发生在院内,也会发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院内,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在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OHCA院内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近年来,人们也认识到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性,群众的作用以及紧急医疗调度在协调旁观者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方面的关键作用。正是因为这种认识的改变,使得OHCA的院前干预方式在进步,其预后也有所改善。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对院外心脏骤停进行院前干预的急救措施及其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院外心脏骤停(OHCA) 院前干预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ECPR成功救治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附1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雅明 张敏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2048-2048,F0003,共2页
欧洲每年大约有5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院外心脏骤停的1年生存率低于6%[1]。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存活率是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难题。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配备除颤仪、开展全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 欧洲每年大约有5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院外心脏骤停的1年生存率低于6%[1]。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存活率是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难题。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配备除颤仪、开展全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培训等措施已经在国内外推广,但难治性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仍然极低[2]。为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存期,人们将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主要包括体外膜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应用于CPR,称为ECPR(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3]。ECPR应用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在20%~45%[4-5],院外心脏骤停进行ECPR的存活率则很低[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PR 多学科协作 院外心脏骤停 ECMO
下载PDF
规范化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对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巧月 李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5年第9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前后OHCA复苏的病例,比较两组病例自主循环恢复(recove... 目的探讨规范化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前后OHCA复苏的病例,比较两组病例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成功率,对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结果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前后,两组病例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RO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的院前急救队伍,可以提高OHCA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 团队合作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结合亚低温治疗的急救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志兴 梁泓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6期121-122,共2页
目的 探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结合亚低温治疗的急救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HT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送至院内再行MHT治疗;MHT组采用CPR与MH... 目的 探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结合亚低温治疗的急救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HT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送至院内再行MHT治疗;MHT组采用CPR与MHT治疗同时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前、到达医院时肛门温度、到达目标温度所用时间;复苏后第1、3、7 d进行GCS评分。结果 入院前平均肛温,MHT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达医院时,MHT组平均肛温和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GCS评分比较,在复苏后第7 d,MHT组比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各自GCS评分第3、7 d较复苏当天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在院外心脏骤停行CPR的同时进行MHT治疗,能提高心肺复苏效率及改善脑功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亚低温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