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渊明在苏州园林的“逍遥游”
1
作者 刘中文 《天中学刊》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其人生达到了“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其涉园悟道,脱然畦封;其诗书自适,望古遥集;其寄意云山,委运大钧。幸运的是,在苏州园林中,随处可以感悟到陶渊明的生存智慧。若潜心游览苏州园林,便可以与陶渊明一起作一番逍遥游。
关键词 苏州园林 陶渊明 生存智慧 逍遥游
下载PDF
道不空寻:论陶渊明诗歌的议论特色
2
作者 程维 《阴山学刊》 2024年第4期7-14,共8页
宋人频频批评“议论为诗”,然而对于诗中议论颇多的陶渊明却都极为推崇,这与陶诗议论的特色有关系。其一,陶诗论不虚发而语带情韵,故而不空不隔,自然而然,有兴观群怨的力量。其二,陶诗在议论中使用虚词和散文式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议论亲... 宋人频频批评“议论为诗”,然而对于诗中议论颇多的陶渊明却都极为推崇,这与陶诗议论的特色有关系。其一,陶诗论不虚发而语带情韵,故而不空不隔,自然而然,有兴观群怨的力量。其二,陶诗在议论中使用虚词和散文式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议论亲切有味,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其三,陶渊明将意象创作和戏剧元素融入议论之中,使得议论具有画面感和可读性。其四,陶诗中的议论从赋体中借鉴了多层次性、两难性的结构特征,具备了驱动读者思考的特质。然而,这些特色有一个共同的根基,那就是本于性情。本于性情,才可能于读者有兴、观、群、怨之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道不空寻
下载PDF
论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3
作者 郇义飞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是现存已知较早对陶集进行研究的注本,在陶集研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注本在汤汉《陶靖节先生诗》的基础上朝广度和深度作了进一步开拓,亦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试从内容、思想、价值等方面对李公焕《笺注陶...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是现存已知较早对陶集进行研究的注本,在陶集研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注本在汤汉《陶靖节先生诗》的基础上朝广度和深度作了进一步开拓,亦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试从内容、思想、价值等方面对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进行研究,以期对此注本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公焕 《笺注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下载PDF
陶渊明作品证伪之辨
4
作者 刘中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现存陶渊明作品中,《五孝传》《四八目》《归园田居·其六》《问来使》《四时诗》《桃花源诗》《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这八篇为存疑之作。现存的宋代四种陶集对存疑诸作有不同的质疑,宋代以来的学者对陶公存疑之作亦不断地挖掘... 现存陶渊明作品中,《五孝传》《四八目》《归园田居·其六》《问来使》《四时诗》《桃花源诗》《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这八篇为存疑之作。现存的宋代四种陶集对存疑诸作有不同的质疑,宋代以来的学者对陶公存疑之作亦不断地挖掘证据,旁搜远绍,以证其伪,以致学界争辩至今不息,现行主要点校本陶集对存疑之作亦各有取舍,辑录不一。陶公作品的证伪是陶渊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有必要理清这一学术的脉络并辨析诸家论证之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陶集 陶作 存疑 证伪 辨析
下载PDF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体性质论
5
作者 吴怀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的类型化、内容的虚构性、精神的娱乐性与思想的寄托性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杂传”,而是在“杂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小说因素或小说性质—兼具典型性、叙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是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单篇小说唐传奇的“前身”。陶渊明并非生活在社会主流之外,《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复杂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杰出的文学创造力,反映出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文体 散文 杂传 小说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陶渊明咏史诗“叙述者”形态刍议
6
作者 李琳 罗扬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在“他者”视域下,陶渊明咏史诗中的叙述者成为连接叙事与抒情的桥梁,也成为陶渊明在诗歌中完成自传行为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促进了诗人对自我观察的完成。而叙述者的存在形态,即显露的第一人称和隐藏的第三人称并行与隐藏的第三人称单行... 在“他者”视域下,陶渊明咏史诗中的叙述者成为连接叙事与抒情的桥梁,也成为陶渊明在诗歌中完成自传行为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促进了诗人对自我观察的完成。而叙述者的存在形态,即显露的第一人称和隐藏的第三人称并行与隐藏的第三人称单行,是观察诗人在诗歌中聚焦视点的窗口,也是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微妙的情感变化的有效途径。陶渊明咏史诗叙述者的二重性和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不仅使自左思起形成的史与情结合的咏史诗形式更加完善,也成为诗人在中国抒情文学上的新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咏史诗 他者 叙述者
下载PDF
桃花源虚实之辨——王瑶注解版《陶渊明集》对比探究
7
作者 张鑫卓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5期14-17,共4页
纵观中国文学史,陶渊明及其诗歌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对其崇拜追慕的现象绵延不绝。根据数据统计,《陶渊明集》今存宋元刊本至少四五种,至于明清以后的刊本,则达149种之多。但这些刊本或多或少存在解读论据不足、主观臆断色彩浓厚、较... 纵观中国文学史,陶渊明及其诗歌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对其崇拜追慕的现象绵延不绝。根据数据统计,《陶渊明集》今存宋元刊本至少四五种,至于明清以后的刊本,则达149种之多。但这些刊本或多或少存在解读论据不足、主观臆断色彩浓厚、较少涉及陶渊明作品艺术特色与成就、缺少对字义典故以及史实的解读等局限性,本文讨论的王瑶注解的《陶渊明集》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注本、选本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客观、全面的解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集》 王瑶 中国文学史 元刊本 主观臆断 数据统计 陶渊明 桃花源
下载PDF
陶渊明影响下的园林造景范式探析
8
作者 刘程明 刘彤彤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2-382,共11页
明清时期陶渊明影响下的园林景观繁多,为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渊源、发展脉络和造景方法而开展研究。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园林文献及其园林景观布局,发现陶渊明是贯穿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发展的重要线索。伴随着文人士大夫对其认知的转变,... 明清时期陶渊明影响下的园林景观繁多,为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渊源、发展脉络和造景方法而开展研究。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园林文献及其园林景观布局,发现陶渊明是贯穿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发展的重要线索。伴随着文人士大夫对其认知的转变,陶渊明影响下的园林造景在唐代及后世多有呈现,并在宋代逐渐发展成为造景范式雏形。研究发现,该造景范式主要采用整体还原、局部再现和元素提取的造景方法,具有武陵桃源模式和田园隐居模式两类景观创作方向,综合原型意象特征、实际造园环境和现实世界需求进行创作。陶渊明影响下的园林造景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明清及现代景观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探究该造景范式,对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进步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意象摹写 空间创作 造景范式
下载PDF
“像屈原那样工作,像陶渊明那样生活”——蒋孔阳弟子、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朱立元访谈散记
9
作者 黄海华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80-82,共3页
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孔阳,晚年时曾在《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一文中希望自己“像屈原那样工作,不马虎;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不计较”。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2023年10月28日,作为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复... 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孔阳,晚年时曾在《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一文中希望自己“像屈原那样工作,不马虎;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不计较”。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2023年10月28日,作为复旦大学“致敬大师”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学术月刊》举办蒋孔阳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朱立元 《学术月刊》 百年诞辰 陶渊明 中文系教授 复旦大学 资深教授
原文传递
陶渊明诗文中民族文化符号英译探析
10
作者 王露瑶 严晓江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6期35-38,共4页
陶渊明诗文中的民族文化符号相互交织,包含民族意识化符号、声象化符号、社会化符号和物质化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恰当的解码与换码,突破汉英语际转换间的文化障碍,译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揭示观念形态的折射性;描摹视听媒介的... 陶渊明诗文中的民族文化符号相互交织,包含民族意识化符号、声象化符号、社会化符号和物质化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恰当的解码与换码,突破汉英语际转换间的文化障碍,译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揭示观念形态的折射性;描摹视听媒介的感应性;反映习俗风情的象征性,呈现文化内涵的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英译 民族文化符号 解码 换码
下载PDF
陶渊明诗文的“化境”及其生命哲理
11
作者 陈静 吴大顺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4,56,共5页
陶渊明在诗歌中多次用“化”字来表明心迹,且赋予了“化”字不同的涵义和不同的生命哲理。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去分析“化”字的涵义,表现为:顺应自然、任物自迁的“大化”;人生如梦的“幻化”;变化飞仙的“腾化”;形骸死亡的“形化... 陶渊明在诗歌中多次用“化”字来表明心迹,且赋予了“化”字不同的涵义和不同的生命哲理。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去分析“化”字的涵义,表现为:顺应自然、任物自迁的“大化”;人生如梦的“幻化”;变化飞仙的“腾化”;形骸死亡的“形化”。此四类“化境”是陶渊明对人生的四种认识,是其人生道路上悟出的生命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化境 生命哲理
下载PDF
北宋文人对陶渊明平淡诗风的内在需求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丹丹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宋诗与唐诗之不同,最明显体现于宋诗之“意”,其“意”是诗人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在艺术世界的转换和生成,是人格之美。北宋文人在对晚唐五代诗歌传统进行重建的过程中,选择了陶诗传统,陶渊明的平淡诗风展现了这一“意”,并满足了北宋文... 宋诗与唐诗之不同,最明显体现于宋诗之“意”,其“意”是诗人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在艺术世界的转换和生成,是人格之美。北宋文人在对晚唐五代诗歌传统进行重建的过程中,选择了陶诗传统,陶渊明的平淡诗风展现了这一“意”,并满足了北宋文人的内在需求:归属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同时,陶渊明平淡诗风哲理化为诗情,满足了北宋文人以理遣情,实现自得闲适、超脱旷达的个体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陶渊明 平淡诗风 内在需求
下载PDF
“传神达意”理论视域下陶渊明散文的翻译及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解可宁 郭玉屏 +2 位作者 吴紫情 金越 周子雅 《海外英语》 2024年第6期24-26,共3页
文章理论为汪榕培先生的“传神达意”理论,这一理论源自他三十多年的翻译实践,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意蕴。“传神达意”是一个偏正短语,即以达意为基础,翻译出典籍的精神内涵。在第八届中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上,“传神达意”理... 文章理论为汪榕培先生的“传神达意”理论,这一理论源自他三十多年的翻译实践,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意蕴。“传神达意”是一个偏正短语,即以达意为基础,翻译出典籍的精神内涵。在第八届中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上,“传神达意”理论提升到了整个中国典籍翻译领域的高度。在典籍翻译的实践中,汪榕培先生很好地运用了“传神达意”的翻译原则,完美结合神似与形似两个标准,不仅传达了原作的内容意蕴,也突出了原作的精神内涵。文章将以《桃花源记》为例,结合林语堂、杨宪益先生的《桃花源记》英译本,对比汪榕培先生的英译本进行鉴赏分析,并进一步体现“传神达意”理论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神达意 《桃花源记》 典籍英译 陶渊明 散文翻译
下载PDF
陶渊明田园诗文意象的生态美学意蕴研究
14
作者 李爱 张兴华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3期37-39,共3页
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美学智慧。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生态、人生社会的探索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本文以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四篇陶渊明选文为研究对象,基于... 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美学智慧。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生态、人生社会的探索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本文以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四篇陶渊明选文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美学视角重新审视其田园意象,揭示其中“万物归一”的生态本源意识、“择地而居”的家园意识、“生生为易”的敬畏之情以及“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等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学智慧,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生态美学观,发掘陶渊明田园诗文意象中蕴藏的丰富的生态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陶渊明田园诗文意象 生态美学价值
下载PDF
陶渊明对“身”“形”的关注、思考及诗意表达
15
作者 王立增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8期24-32,共9页
陶渊明在诗文中密切关注自己的“身”“形”,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及身体感受。由少年时期的“壮且厉”到后来年迈时的衰貌,让他产生了焦虑和恐惧。陶渊明还书写各种隐性身体,如被疲倦、饥饿、生病摧残的“身”“形”,以及醉酒状... 陶渊明在诗文中密切关注自己的“身”“形”,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及身体感受。由少年时期的“壮且厉”到后来年迈时的衰貌,让他产生了焦虑和恐惧。陶渊明还书写各种隐性身体,如被疲倦、饥饿、生病摧残的“身”“形”,以及醉酒状态下放任的“身”“形”等。基于此,陶渊明抽象出一个超越形体的“身”,并提出了“贵身”“养形”的思想,在现实中通过以神养形、不受拘束、参加劳动、知足寡欲等予以实践。他对“身”“形”的诗意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俗为雅,予以审美观照;自我形塑,加强主体性建构;运用隐喻,表达对社会的反抗;借用身体,进行形象化和艺术化的哲理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身形 贵身 养形 诗意表达
下载PDF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以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为例
16
作者 纪顺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5,共5页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设置的十八个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应创造性地整合学习内容,并对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测评。任务群视域下的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审美价值与专题研习价值,可以通过设置...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设置的十八个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应创造性地整合学习内容,并对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测评。任务群视域下的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审美价值与专题研习价值,可以通过设置阅读课程、完成阶梯任务、引领自由写作深化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在测评中,应注重建构测评体系、开发测评工具,对学习成果实施相对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阅读与写作 陶渊明诗文 专题教学 实践路径 测评
下载PDF
论陶渊明四言诗之以隐求道
17
作者 张炜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
陶渊明四言诗自宋代以后受到好评,《停云》《时运》《归鸟》等优秀的诗篇还能自立门户有所发明,成就并不在其五言诗之下。其诗旨在以隐求道,实为抒发儒家理想的载体;其风格清腴简远、澹穆奇峭,同其五言诗颉颃并进。同时,陶渊明四言诗出... 陶渊明四言诗自宋代以后受到好评,《停云》《时运》《归鸟》等优秀的诗篇还能自立门户有所发明,成就并不在其五言诗之下。其诗旨在以隐求道,实为抒发儒家理想的载体;其风格清腴简远、澹穆奇峭,同其五言诗颉颃并进。同时,陶渊明四言诗出入《诗三百》,在精神意趣和形式上继承风雅传统而不受其笼罩,在魏晋诸家后别开生面,不仅体现了陶渊明的价值,也证明了四言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四言诗 求道 风雅 澹穆
下载PDF
陶渊明诗文中的远行书写
18
作者 方立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9-73,共5页
陶渊明有着真实的远行经历,这方面经历大多出现于他正式归隐前,关乎其仕隐方面的心路历程。陶渊明在归隐前后都存在着精神上的远行,有时其诗文在描绘去近处时,亦会融入远行的概念,有时他又会想象自己去了某地。归隐后,渊明的精神远行既... 陶渊明有着真实的远行经历,这方面经历大多出现于他正式归隐前,关乎其仕隐方面的心路历程。陶渊明在归隐前后都存在着精神上的远行,有时其诗文在描绘去近处时,亦会融入远行的概念,有时他又会想象自己去了某地。归隐后,渊明的精神远行既跳脱了仕宦范围,又超越了家的范畴。他已回归江州家中,但他在精神上还要“继续寻找他的家”,而这种寻找也意味着一种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文 远行
下载PDF
禅宗文本对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再建构
19
作者 王逸帆 《荆楚学刊》 2024年第4期57-64,共8页
唐宋禅僧笔下的陶渊明书写有晋以来诗、文等文学样式中陶渊明的高蹈隐士形象,还将其事迹中不慕荣华、醉心田园、陶然忘机的文化性格继承发扬,从而更加凸显了陶渊明极富禅学内蕴的文化性格。透过禅籍中的陶渊明书写,陶渊明故事作为禅宗... 唐宋禅僧笔下的陶渊明书写有晋以来诗、文等文学样式中陶渊明的高蹈隐士形象,还将其事迹中不慕荣华、醉心田园、陶然忘机的文化性格继承发扬,从而更加凸显了陶渊明极富禅学内蕴的文化性格。透过禅籍中的陶渊明书写,陶渊明故事作为禅宗语录中重阳上堂经典,在禅僧的反复的拈颂评谈中,产生了“若是陶渊明,攒眉便归去”的惯用禅语,而极具禅思禅趣的“无弦琴”意象彰显了禅僧们对陶渊明文化符号的接受与改造。除此之外,禅宗颂古诗通过简洁有力、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建构了陶渊明任真旷达、率性自在、自然闲适的文化性格,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可更多元、深刻的了解陶渊明的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文本 文化性格 文化接受 陶渊明 禅宗语录 颂古
下载PDF
典籍英译中的传神达意——以汪榕培《陶渊明集》英译本为例
20
作者 李上荣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5-198,共4页
“传神达意”是国内著名翻译大师汪榕培所倡导且践行的典籍英译标准及策略。陶渊明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该文以汪榕培《陶渊明集》英译本为案例,通过翔实的例证分析,从表层含义、深... “传神达意”是国内著名翻译大师汪榕培所倡导且践行的典籍英译标准及策略。陶渊明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该文以汪榕培《陶渊明集》英译本为案例,通过翔实的例证分析,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外在形式、内在节奏韵律以及诗歌意象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汪榕培如何在典籍英译中做到传神达意,希望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的典籍英译事业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榕培 陶渊明集》英译 传神达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