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绪教 何科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为了定量地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在滇西中甸、保山、景东、景谷四地分别取新近纪煤岩样,在野外实测煤层上覆地层残留厚度和测得样品的镜质组反射率并确定有效作用时间后,根据三者关系曲线图计算出成煤时的最大古地温和最大埋深,进而... 为了定量地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在滇西中甸、保山、景东、景谷四地分别取新近纪煤岩样,在野外实测煤层上覆地层残留厚度和测得样品的镜质组反射率并确定有效作用时间后,根据三者关系曲线图计算出成煤时的最大古地温和最大埋深,进而计算出滇西高原上新世时期自北而南的隆升幅度在1500~1700m之间。该时期隆升表现出总体均匀抬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高原隆升 隆升幅度 镜质组反射率
下载PDF
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国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22,共6页
对有关隆升幅度和速率定量研究的古生物、古气候法、古地理法、地质压力计法、热年代学方法及变质作用p-T-t轨迹法作了概括,重点阐述了近年来热年代学方法在隆升幅度和速率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对这些方法应用的前提和条件作... 对有关隆升幅度和速率定量研究的古生物、古气候法、古地理法、地质压力计法、热年代学方法及变质作用p-T-t轨迹法作了概括,重点阐述了近年来热年代学方法在隆升幅度和速率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对这些方法应用的前提和条件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幅度 隆升速率 热年代学 封闭温度 古生物
下载PDF
中昆仑山形成时代与隆升幅度——基于夷平面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柏道远 熊延望 刘耀荣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7年第1期5-11,共7页
青藏高原北缘蚕眉山地区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属高原腹地),有关火山岩年龄揭示夷平面于13 Ma前已基本形成,并于3.7Ma前解体。在中昆仑山前山和后山分别获得(4.2±0.8)Ma和(3.9±0.6)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夷平面解体年代和磷灰... 青藏高原北缘蚕眉山地区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属高原腹地),有关火山岩年龄揭示夷平面于13 Ma前已基本形成,并于3.7Ma前解体。在中昆仑山前山和后山分别获得(4.2±0.8)Ma和(3.9±0.6)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夷平面解体年代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指示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并与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进一步的地貌-沉积分析表明,昆仑山北面山前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的厚度巨大的西域组砾岩主要来源于昆仑山的剥蚀作用,证明昆仑山4 Ma左右开始即相对南面高原腹地大幅隆起。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推算昆仑山区已剥蚀掉的古夷平面(虚拟面)对应现代海拔高度约为8 200 m,而现代高原腹地夷平面残留实体海拔为5 200 m左右,据此计算出昆仑山4 Ma以来较高原腹地(蚕眉山地区)相对抬升了约3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夷平面 中昆仑 形成时代 隆升幅度
下载PDF
秦岭新生代构造隆升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护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124,共4页
通过构造隆升的性质及方式、夷平面的演变、沉积响应、隆升的幅度和速率、水系结构以及河流阶地 ,对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总结研究 。
关键词 构造隆升 隆升历史 新生代 秦岭造山带 隆升幅度 降升速率 沉积响应
下载PDF
四姑娘山花岗岩侵位与山脉隆升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宽忠 李振江 黄成 《四川地质学报》 2009年第S2期99-102,共4页
四姑娘山位于龙门山与邛崃山的接合部位,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邛崃山脉的主峰,其主体由侏罗纪淡色花岗岩构成。本文应用锆石激光探针U-Pb、单矿物(角闪石、黑云母)K-Ar同位素测年、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等手段,对四姑娘山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研... 四姑娘山位于龙门山与邛崃山的接合部位,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邛崃山脉的主峰,其主体由侏罗纪淡色花岗岩构成。本文应用锆石激光探针U-Pb、单矿物(角闪石、黑云母)K-Ar同位素测年、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等手段,对四姑娘山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利用磷灰石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和径迹年龄外推法定量探讨了四姑娘山的隆升幅度和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姑娘山 淡色花岗岩 年代学 裂变径迹 隆升幅度和速率
下载PDF
云开地块中新生代隆升剥露作用的裂变径迹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小明 王岳军 +1 位作者 谭凯旋 彭头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7-583,共7页
云开地块地处华南南缘, 紧邻印支地块, 是约束华南陆块南缘中生代构造热事件时空格架的理想地区. 通过云开地块内主要岩石类型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揭示出: 不论岩石类型如何, 区内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主体变化于97.4~133.0... 云开地块地处华南南缘, 紧邻印支地块, 是约束华南陆块南缘中生代构造热事件时空格架的理想地区. 通过云开地块内主要岩石类型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揭示出: 不论岩石类型如何, 区内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主体变化于97.4~133.0 Ma间, 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43.2~68.4 Ma间, 峰值径迹长度约为13μm, 呈单峰正态分布. 由此推断云开地块晚中生代以来隆升幅度达5 km以上, 区域上裂变径迹年龄反映晚中生代以来云开地块内部不同地区有着差异的隆升幅度, 特别是25~30 Ma以来具更快的隆升剥露速率. 上述热年代学为深入理解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格局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块 剥露作用 中新生代 裂变径迹年龄 磷灰石裂变径迹 岩石类型 热年代学 隆升幅度 晚中生代 构造热事件 新生代构造 时空格架 华南陆块 年龄变化 正态分布 研究资料 地貌格局 南缘 锆石
原文传递
祁连山区中西段沉积物粒径和青藏高原隆升关系模型 被引量:20
7
作者 傅开道 高军平 +1 位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169-174,共6页
通过对祁连山中西段河流沉积物粒径的测量统计,探寻其与青藏高原北缘主峰和高原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应的关系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老君庙剖面,最后得出青藏高原北缘自8.35 Ma以来高原隆升过程曲线.据此认为青藏高原北部自8.35MaBP隆升... 通过对祁连山中西段河流沉积物粒径的测量统计,探寻其与青藏高原北缘主峰和高原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应的关系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老君庙剖面,最后得出青藏高原北缘自8.35 Ma以来高原隆升过程曲线.据此认为青藏高原北部自8.35MaBP隆升以来,从平均海拔约900 m隆升到现在的约3700 m,其中8.35~3.1 MaBP隆升较慢,幅度较小.总抬升了420 m,3.1 MaBP至今,隆升加剧,表现为明显的后期加速过程,共抬升了约2400 m.0.9 Ma左右,青藏高原北部抬升到平均海拔约3000 m,进入冰冻圈;主峰达到4000 m以上,指示主峰发育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沉积物粒径 老君庙剖面 青藏高原隆升 关系模型 隆升幅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