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性范畴与语言研究——以隐性范畴对动词体的制约为例
1
作者 赵国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37,43,共6页
隐性范畴最早由沃尔夫提出,随后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作为与显性范畴对立的范畴,隐性范畴具有系统性、民族性和相对性的特征。隐性范畴中的定指/不定指、时空定位性/非时空定位性、控制性/非控制性、使役性/非使役性在俄语动词体的使... 隐性范畴最早由沃尔夫提出,随后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作为与显性范畴对立的范畴,隐性范畴具有系统性、民族性和相对性的特征。隐性范畴中的定指/不定指、时空定位性/非时空定位性、控制性/非控制性、使役性/非使役性在俄语动词体的使用和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语 隐性范畴 动词体
下载PDF
浅谈沃尔夫的“隐性范畴”思想
2
作者 李剑影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65-68,共4页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也是国内语言学界研究比较多的一个思想。本文则力图对该思想追本溯源,集中探讨一下沃尔夫前期提出的“隐性范畴”思想,对其主要观点、意义及对汉语研究的启发做一个整体概观。
关键词 沃尔夫 语言学 隐性范畴 汉语 语义
下载PDF
沃尔夫论隐性范畴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国文 丁建新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9-306,共8页
Whorf关于隐性范畴的思想在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不多 ,却十分重要 ,被Halliday称为“二十世纪语言学的主要贡献之一”。隐性范畴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出现词素标记的语法范畴 ,它具有暗藏、抽象的本质 ,却在很大程度上是意义之所在。隐... Whorf关于隐性范畴的思想在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不多 ,却十分重要 ,被Halliday称为“二十世纪语言学的主要贡献之一”。隐性范畴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出现词素标记的语法范畴 ,它具有暗藏、抽象的本质 ,却在很大程度上是意义之所在。隐性范畴的思想在Whorf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Whorf实现其一生的语言学追求的关键。它吸取了Fabred’Olivet、Boas、Sapir等人的研究成果 ,预见了后来Chomsky的研究。在其基础上 ,Halliday提出了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ineffability) ,Martin考察了他加禄语中的“语法合谋”( grammaticalconspiracies)现象。随着当今认知科学的兴起 ,这一思想的意义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范畴 沃尔夫 词素标记 语法范畴 语言学
原文传递
语句的含意——言语的隐性范畴 被引量:3
4
作者 徐翁宇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9-44,共6页
语句含意是指语句所含有的说话人的主观意思,它是言语的隐性范畴的一部分。含意分规律性和非规律性两种。规律性含意指有语言规律可循的隐性意思;非规律性含意指无规律可循的隐性意思。含意具有一般显性范畴所不具备的交际—语用功能。
关键词 隐性范畴 语句含意 主观意思 语用功能 语言学 言语行为 语境
下载PDF
从隐性范畴和渐变群的视角认识汉语动词的限定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杨炳钧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第8期6-10,77,共5页
一百多年来,关于汉语动词的限定性仍然没有较广泛的共识。对有关汉语发展进程中的形态变化的研究粗略梳理表明,以屈折变化为主要依据来判定汉语动词的限定性并不合适。借助沃尔夫的隐性范畴思想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渐变群思想,根据&qu... 一百多年来,关于汉语动词的限定性仍然没有较广泛的共识。对有关汉语发展进程中的形态变化的研究粗略梳理表明,以屈折变化为主要依据来判定汉语动词的限定性并不合适。借助沃尔夫的隐性范畴思想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渐变群思想,根据"是否有主语、动词作谓语、动词随人称和数而变化"三项参数,可以区分出介于典型非限定小句和典型限定小句之间的六种情形。汉语的包孕句、连动式、兼语式等语法现象都可以在这些情形中得到阐释。总体来看,汉语中普遍存在假拟非限定小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范畴 渐变群 动词限定性 非限定小句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 被引量:5
6
作者 萧国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48-56,161,共10页
隐性语法范畴与(用形态或词语体现的)显性语法范畴相对。它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语言使用和人机对话的语法研究所面临的学科前沿课题。本文从组形、释义和传息三个方面,举例性地论述了现代汉语隐性语法范畴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语法 人机对话 隐性语法范畴
下载PDF
锡伯语的区别宾语标记--兼论定指性与生命度作为隐性范畴在中国境内语言中的分布 被引量:2
7
作者 鲁方昕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7-253,256,共18页
本文主要讨论锡伯语的宾语标记策略以及中国境内语言的区别宾语/施事标记。在锡伯语中,定指性高的宾语(包括特指的宾语)不能省略标记,而定指性低的宾语,如果其生命度高于主语,则一般也需要宾语标记。文章分析锡伯语母语者如何识解宾语... 本文主要讨论锡伯语的宾语标记策略以及中国境内语言的区别宾语/施事标记。在锡伯语中,定指性高的宾语(包括特指的宾语)不能省略标记,而定指性低的宾语,如果其生命度高于主语,则一般也需要宾语标记。文章分析锡伯语母语者如何识解宾语的定指性,尤其当宾语成分是光杆名词时。文章还从区域类型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境内语言在论元标记策略上的差异,发现南方诸语言更注重生命度,而北方诸语言更注重定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别宾语标记 生命度 定指性 区域类型学 隐性范畴
原文传递
俄语指示语中的隐性语法文化范畴研究
8
作者 白庆华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年第4期96-98,共3页
指示语在语句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指示语能够明确地表达所指示的客体。但是指示语本身并没有对所指客体进行明确的标记,读者应当结合上下文对指示语的所指加以明确,这样才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本文将通... 指示语在语句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指示语能够明确地表达所指示的客体。但是指示语本身并没有对所指客体进行明确的标记,读者应当结合上下文对指示语的所指加以明确,这样才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本文将通过具体例子对指示语进行研究,探究其中体现的隐性语法范畴,明确指示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联系,理解指示语更深层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语 指示语 隐性语法范畴
下载PDF
语法范畴和汉语语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昌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92-98,共7页
本文认为语法范畴因其关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因而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部分,而对体现汉语语法民族性的由隐性语法形式构成的隐性语法范畴的研究更是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汉语语义语法范畴的发现和研究是新时期汉语语... 本文认为语法范畴因其关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因而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部分,而对体现汉语语法民族性的由隐性语法形式构成的隐性语法范畴的研究更是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汉语语义语法范畴的发现和研究是新时期汉语语法范畴研究的新进展,它促进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原则的贯彻.带来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范畴 隐性语法形式 隐性语法范畴 语义语法范畴
下载PDF
连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对条件成分的映现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旺熹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4,共12页
本文探讨以隐性量级序列为认知基础的连字句的句法语义问题。我们认为,人们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型”来建立事物之间的情理关联并确定各自的情理值。依据一定的情理值,人们便能够把相关事物序位化。汉语连字句正是用来实现人们对外部事物... 本文探讨以隐性量级序列为认知基础的连字句的句法语义问题。我们认为,人们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型”来建立事物之间的情理关联并确定各自的情理值。依据一定的情理值,人们便能够把相关事物序位化。汉语连字句正是用来实现人们对外部事物进行序位化操作的一种句法手段。这种序位化的操作,在汉语中是通过有序名词的序位激活和无序名词的序位建构来实现的。当名词空间序位框架映现到动词上时,便表现为以时间序位框架为底层结构的条件成分。于是,我们便对连字句的种种句法语义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字句 序位化 隐性范畴
原文传递
再论“来着” 被引量:11
11
作者 熊仲儒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6,共5页
词类的分布理论与类型学中动词与词缀的距离等级表明,居于句末的"来着"自《清文启蒙》以来,一直都是个语气词而不是完成体标记。"来着"本身并没有"近过去"义,这种意义可归结于它所出现的构式,甚至可归结... 词类的分布理论与类型学中动词与词缀的距离等级表明,居于句末的"来着"自《清文启蒙》以来,一直都是个语气词而不是完成体标记。"来着"本身并没有"近过去"义,这种意义可归结于它所出现的构式,甚至可归结于"时制"或"时间"这样的隐性范畴。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根本特点来看,后者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着 分布 距离等级 构式 隐性范畴
原文传递
功能语法视角下主语研究的症结及其消解
12
作者 董保华 张玉波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83,共12页
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主语探讨体现为识别标准和界定标准的统一,但这些标准在形式标记类主语气象"it"和存在"there"上只得到部分体现,导致主语问题争议不断。本文对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主语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厘清主语争议... 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主语探讨体现为识别标准和界定标准的统一,但这些标准在形式标记类主语气象"it"和存在"there"上只得到部分体现,导致主语问题争议不断。本文对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主语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厘清主语争议的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之道便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功能语法视角下主语研究的主要症结在于受制于亚氏经典范畴思想的谓词逻辑观,具体体现在谓词逻辑的变化性、概括性以及关联性三大方面,从而无法观照形式标记类主语这类理应属于主语范畴的边缘成员。基于原型范畴观思想,将通过附加问句识别的主语从主语选择序列或格角色层级角度重新界定为跨越典型性主语和非典型性主语的渐变群,可实现形式标记类主语在识别标准和界定标准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法 主语 原型范畴 隐性范畴
下载PDF
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有关《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
13
作者 徐来娣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 隐性范畴 宏观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
原文传递
俄语动词行为方式与动词体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帘秀 《中国俄语教学》 2012年第3期25-29,共5页
俄语动词体和行为方式密不可分。动词体与行为方式相互作用。体是纯语法范畴,体的对立是在一个词汇意义的框架内的对立。行为方式是词汇—语法类别,与动词体处于不同的语言层次。行为方式和动词体的根本差异在于行为方式是一种隐性语法... 俄语动词体和行为方式密不可分。动词体与行为方式相互作用。体是纯语法范畴,体的对立是在一个词汇意义的框架内的对立。行为方式是词汇—语法类别,与动词体处于不同的语言层次。行为方式和动词体的根本差异在于行为方式是一种隐性语法范畴,即行为方式类别,而动词体属于显性语法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体 行为方式 显性语法范畴 隐性语法范畴
下载PDF
限定性视角下现代汉语动词名物化
15
作者 李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6-40,共5页
以现代汉语动词名物化为研究对象,认为以往研究范式并未充分重视限定性和名物化关系。文章首先论述汉语限定性的存在层次、存在范围以及存在界限问题,认为汉语限定性具有程度性,存在于语义层,并未系统地展现于表层语言形态变化。从此视... 以现代汉语动词名物化为研究对象,认为以往研究范式并未充分重视限定性和名物化关系。文章首先论述汉语限定性的存在层次、存在范围以及存在界限问题,认为汉语限定性具有程度性,存在于语义层,并未系统地展现于表层语言形态变化。从此视角出发,发现汉语动词名物化是动词限定性在具体的句法结构中不同程度实现,而这种实现并未系统地体现于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对于弱限定性的名词性用法进行词类划分则需基于用法进行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限定性 隐性语法范畴 动词名物化
下载PDF
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的系统描写
16
作者 辛志英 李鑫颖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32,共9页
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的描写一直存在分歧。本研究旨在厘清其发生理据,探究描写原则,从而实现系统性描写。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的描写应当考察三个要素:级阶位置、逻辑语义和经验语义。本研究发现,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是介词短语与关系小句... 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的描写一直存在分歧。本研究旨在厘清其发生理据,探究描写原则,从而实现系统性描写。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的描写应当考察三个要素:级阶位置、逻辑语义和经验语义。本研究发现,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是介词短语与关系小句中隐性范畴显性化配置的互补性作用形成的环境—参与者成分渐变群系统,并呈现为连接类、融合类和连接融合类三个基本类范畴,依据逻辑语义的差异性和经验成分的耦合可进一步分化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介词短语复合体 描写原则 隐性范畴显性化配置 环境-参与者成分渐变群
原文传递
格语法后期理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俞如珍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6-60,73,共6页
1.引言六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相继发表了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F: 1966)和The Case for Case(F: 1968)。等文章,创立了格语法理论。他指出语言中存在隐性范畴,认为语法现象不是都有显性的形态表现。语... 1.引言六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相继发表了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F: 1966)和The Case for Case(F: 1968)。等文章,创立了格语法理论。他指出语言中存在隐性范畴,认为语法现象不是都有显性的形态表现。语言底层存在隐性的格的关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格”是语法基础部分的基本概念,格的关系是基础部分的基本关系。格语法只用格分析平面作工具,把句子的语义表达和句法表达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语法 透视域 语法关系 句子 主语 六十年代 深层结构 语义表达式 隐性范畴 美国语言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