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南部燕山期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奇 李三忠 +3 位作者 刘鑫 王鹏程 曹现志 索艳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3-489,共7页
晋南地区自西向东发育一系列NNE向背斜与向斜。背斜地区主要出露太古代结晶基底或早古生代地层,向斜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层则是三叠系。在宁武-静乐盆地、太原西南水浴贯等地可见零星或成片分布的侏罗系残存,部分地区可见残留的白垩系,与... 晋南地区自西向东发育一系列NNE向背斜与向斜。背斜地区主要出露太古代结晶基底或早古生代地层,向斜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层则是三叠系。在宁武-静乐盆地、太原西南水浴贯等地可见零星或成片分布的侏罗系残存,部分地区可见残留的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卷入地层时代分析,这些褶皱应为燕山期变形产物。背斜区域地层相对较陡,核部或翼部发育大量NNE向逆冲断裂,太古代结晶基底同样卷入变形;而向斜核部地层非常平缓,产状近于水平。山西南部整体构造表现为一种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在吕梁山区、霍山背斜带及太行山沿晋获断裂一带均可见燕山期岩浆岩体分布。根据这些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及前人节理统计结果,可知该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于NW-SE向的挤压应力场下发生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同时期,华北地区及整个中国东部都表现出相似的构造特征,而古太平洋板块正NW向往亚洲板块下俯冲,因此,晋南地区的类隔挡式褶皱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 隔挡式褶皱 燕山期 华北克拉通 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关于川东—湘鄂西一带隔挡、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心怡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3年第2期50-56,共7页
被称为"侏罗山式"褶皱的隔挡、隔槽式褶皱在我国川东—湘鄂西一带典型发育。关于其形成机制,主要有粘聚力差异、动力学差异和外营力作用三种说法。川东-湘鄂西地区实地调查发现:(1)以齐岳山断裂为界,西带发育隔挡式褶皱,东带... 被称为"侏罗山式"褶皱的隔挡、隔槽式褶皱在我国川东—湘鄂西一带典型发育。关于其形成机制,主要有粘聚力差异、动力学差异和外营力作用三种说法。川东-湘鄂西地区实地调查发现:(1)以齐岳山断裂为界,西带发育隔挡式褶皱,东带发育隔槽式褶皱;(2)东带缺失含多套泥岩的碎屑岩及一套较厚的膏岩层;(3)西带褶皱仅卷入志留纪之后的地层,而东带卷入了早古生代的基底地层,且正、逆断层更为发育。通过分析有限差法数值模拟实验和定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的结果,认为层间能干性差异度和推挤力大小的不同是两带地形差异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挡式褶皱 薄皮构造 褶皱 厚皮构造
下载PDF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被引量:48
3
作者 李忠权 冉隆辉 +2 位作者 陈更生 路中侃 段新国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5-609,共5页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 ,系统探讨了川东高陡构造形成演化的成因地质模式 ,结合志留系主力生烃层的生气高峰期 ,对地腹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圈闭含气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隔挡式褶皱 反转构造 断层 油气藏 成因 四川
下载PDF
多层滑脱条件下褶皱—冲断带形成制约因素研究:以川东—雪峰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重庆 周建勋 郎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45-55,共11页
为了研究滑脱层性质对多层滑脱变形系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设计了3组剖面模型,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及其深度对上覆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物理模拟研究,并结合川东—雪峰构造带褶皱-冲断带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滑脱层性质对多层滑脱变形系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设计了3组剖面模型,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及其深度对上覆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物理模拟研究,并结合川东—雪峰构造带褶皱-冲断带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影响上覆地层应变调节方向;水平累积性收缩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较大水平应变分量,使得应力快速、大范围传递,形成宽缓的褶皱-冲断带;高流变性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显著的垂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冲断带狭窄且具有较大锥度;滑脱层深度影响上覆地层褶皱的波长,深层滑脱形成大波长褶皱,紧密排列组合成隔槽式褶皱;浅层滑脱易形成高陡背斜,稀疏分布组合成隔挡式褶皱;川东—雪峰构造带不同区域沉积盖层厚度、滑脱层数量、滑脱深度的差异及南东—北西向挤压应力是形成该区隔挡式、隔槽式褶皱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滑脱 隔挡式褶皱 褶皱 褶皱波长 构造演化 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
下载PDF
焦石坝地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佘晓宇 陈洁 +4 位作者 张士万 舒志国 郁飞 李冬冬 龚晓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837,共10页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释和运用平衡剖面技术观点,对焦石坝地区基底结构、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着基底卷入和盖层滑脱2种构造类型。基底卷入型有背冲背斜、对冲向斜、叠瓦逆冲、正花状...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释和运用平衡剖面技术观点,对焦石坝地区基底结构、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着基底卷入和盖层滑脱2种构造类型。基底卷入型有背冲背斜、对冲向斜、叠瓦逆冲、正花状扭动和多字形扭动5种构造样式。盖层滑脱型有断展或断弯、断滑、叠瓦逆冲、叠瓦反冲、冲断楔5种构造样式和组合。燕山早、中期是该区的2个主要构造变形期,在燕山早期,中、古生界与基底及其内幕之间近水平向西拆离滑脱推覆,形成了侏罗山隔挡式背-向斜交替褶皱。方斗山断裂与大天池背斜之间的焦石坝地区为挤压宽缓复向斜背景;在燕山中期,受东邻隔槽带中、深层基底拆离向西强烈冲断作用,焦石坝地区形成了仰冲-逆冲-掩冲构造格局,经历基底叠瓦冲断-盖层滑脱-左行压扭3个变形幕,形成了焦石坝双层背冲背斜及翼部的断褶带。石门断褶带具有多层滑脱褶皱特征,乌江断褶带具有滑脱与左行压扭的性质。构造变形性质与类型、龙马溪组-五峰组滑脱程度、层滑作用产生的构造缝是该区形成大型页岩气田重要的构造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背冲 多层滑脱 基底拆离 隔挡式褶皱 页岩气 焦石坝背斜及周缘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成因机制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域预测 被引量:19
6
作者 冯常茂 刘进 宋立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其内部岩层中4个滑脱层的存在为本构造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其形成过程中,隔挡式褶皱首先形成,然后逐步完成向隔槽式褶皱的转变,并最终在造山带根部形成基底挤出式变形...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其内部岩层中4个滑脱层的存在为本构造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其形成过程中,隔挡式褶皱首先形成,然后逐步完成向隔槽式褶皱的转变,并最终在造山带根部形成基底挤出式变形带。受构造带控制,各变形区的油气勘探应有所差别:隔挡式褶皱带内次级背斜、具备较好盖层的隔槽式褶皱带及逆冲推覆体之下具有较好石油地质条件地区成为有利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挡式褶皱 褶皱 挤出变形带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