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博 袁甜甜 +6 位作者 吕玉秀 刘桢 谢东 张璟雯 赵平 陈保森 杨晓琴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分析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雀嘴茶醇提液中鉴定出1 321个代谢物,其中有1 085个代谢物包括11个超类匹配到人类代谢数...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分析雀嘴茶醇提液的成分,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雀嘴茶醇提液中鉴定出1 321个代谢物,其中有1 085个代谢物包括11个超类匹配到人类代谢数据库中,含量较高的活性代谢物,包括新甘草苷、扁蓄苷、醋硝香豆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桂皮鞣质B1等苯丙素类和芳香聚酮类、咖啡因等有机杂环化合物类、阿糖腺苷等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以及1-咖啡酰-β-D-葡萄糖、3-O-阿魏酰奎尼酸、绿原酸、2-O-咖啡酰熊果苷等咖啡酰类。雀嘴茶醇提液的DPPH·清除率可达93.56%,ABTS^(+)·清除率可达99.04%,OH·清除率可达94.82%,总还原能力随着醇提液中总多酚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效果极为接近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对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的抑制率分别可达81.50%和58.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醇提液 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抗氧化 酪氨酸酶 活性代谢物
下载PDF
雀嘴茶中三大酚类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桢 吕玉秀 +6 位作者 张璟雯 谢东 王琪 雷悦 赵平 朱绍志 杨晓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5-411,共7页
为深入挖掘雀嘴茶的利用价值,本文以其中含量丰富的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三大酚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6’-O-咖啡... 为深入挖掘雀嘴茶的利用价值,本文以其中含量丰富的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三大酚类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6’-O-咖啡酰熊果苷(CA)、β-熊果苷和绿原酸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3.56±0.14、104.41±6.52和8.42±0.21μ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18.01±0.06、50.60±1.25和26.93±0.38μg/mL,清除OH自由基的IC_(50)值为2.64±0.06、>10.00和<1.00 mg/mL,对铁离子总还原能力的强度依次为绿原酸>CA>β-熊果苷;雀嘴茶三大酚类成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差异较大,CA对酪氨酸酶兼具单酚酶和二酚酶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1.114±0.035和95.198±1.117μmol/L,β-熊果苷仅有单酚酶抑制作用,IC_(50)值为681.335±17.975μmol/L,绿原酸既无单酚酶抑制作用,也无二酚酶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雀嘴茶中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6’-O-咖啡酰熊果苷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剂
下载PDF
雀嘴茶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芳 邵金良 +4 位作者 杨斌 严红梅 兰珊珊 陈锦玉 杨万林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1年第12期1516-1519,共4页
为了解雀嘴茶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分析测定了雀嘴茶氨基酸、矿质元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并进行了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雀嘴茶含有17种氨基酸,其配比为E/(E+N)=0.4,E/N=0.6,蛋氨酸+胱氨酸为雀嘴茶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 为了解雀嘴茶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分析测定了雀嘴茶氨基酸、矿质元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并进行了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雀嘴茶含有17种氨基酸,其配比为E/(E+N)=0.4,E/N=0.6,蛋氨酸+胱氨酸为雀嘴茶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27%以上;含有10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分布规律为钾>钙>磷>镁>钠,具有高钾低钠的典型特征,锰、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较为丰富;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粗纤维、Vc、总糖等多种营养素,总黄酮含量均达到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营养成分 氨基酸 矿质元素 总黄酮 分析
下载PDF
雀嘴茶中咖啡酰熊果苷提取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娜 但汉龙 +4 位作者 刘云 罗旭璐 贺鹏 阚欢 赵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3-180,共8页
【目的】确定雀嘴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雀嘴茶中的CA,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甲醇体积分数(50%,60%,70%,80%,90%)、液(mL)料(g)比(8∶1,10∶1,12∶1,14∶1,16∶1)、超声时间(10,15... 【目的】确定雀嘴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雀嘴茶中的CA,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甲醇体积分数(50%,60%,70%,80%,90%)、液(mL)料(g)比(8∶1,10∶1,12∶1,14∶1,16∶1)、超声时间(10,15,20,25,30min)、提取次数(1,2,3,4,5次)对CA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CA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结果】超声辅助法提取CA的理论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72.87%、液料比15.87∶1、超声时间18.96min、提取次数3.63次,CA提取率的理论预测值可达到23.12%。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将提取工艺条件修正为甲醇体积分数73%、液料比16∶1、超声时间19min、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CA实际提取率为23.03%,与理论值较为接近。【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雀嘴茶中C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完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6'-O-咖啡酰熊果苷 超声辅助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雀嘴茶咖啡酰熊果苷水提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娜 但汉龙 +4 位作者 刘云 罗旭璐 贺鹏 阚欢 赵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82-186,191,共6页
采用水浴法提取雀嘴茶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研究水浴温度、液料比、提取次数、水浴时间对6'-O-咖啡酰熊果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对6'-O-咖啡酰熊果苷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 采用水浴法提取雀嘴茶中的6'-O-咖啡酰熊果苷,研究水浴温度、液料比、提取次数、水浴时间对6'-O-咖啡酰熊果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对6'-O-咖啡酰熊果苷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水浴提取6'-O-咖啡酰熊果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浴温度72℃、液料比12∶1(m L/g)、提取次数4次和水浴时间6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6'-O-咖啡酰熊果苷平均得率为19.63%,与理论预测值较为接近,说明采用中心组合响应面法分析优化雀嘴茶6'-O-咖啡酰熊果苷水浴提取工艺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6'-O-咖啡酰熊果苷 水浴提取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雀嘴茶急性毒性、病理学及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摘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菊 胡炜彦 +1 位作者 张荣平 邹澄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雀嘴茶 急性毒性 病理学 药物化学 结构鉴定
下载PDF
乙醇浸提苦荞茶和雀嘴茶中的总黄酮及羟自由基清除活性探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会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2,99,共6页
优化苦荞茶和雀嘴茶中总黄酮提取的较佳实验条件,并探究总黄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提取液中总黄酮收率为考察指标,乙醇浸提苦荞茶和雀嘴茶中的总黄酮,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时间单因素对浸提液中总黄酮收率的影响... 优化苦荞茶和雀嘴茶中总黄酮提取的较佳实验条件,并探究总黄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提取液中总黄酮收率为考察指标,乙醇浸提苦荞茶和雀嘴茶中的总黄酮,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时间单因素对浸提液中总黄酮收率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确定较佳的提取条件.较佳实验条件为5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0.5∶40(g·mL),浸提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和2.5h,苦荞茶和雀嘴茶提取液中总黄酮收率高达21.64%和19.41%;苦荞茶和雀嘴茶提取液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优于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BHT.乙醇浸提法是苦荞茶和雀嘴茶中总黄酮提取的有效方法,提取液中获得的总黄酮对羟自由基具有较强清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雀嘴茶 乙醇浸提 总黄酮 提取率 清除活性
下载PDF
云南雀嘴茶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梁月琴 王崇静 +1 位作者 王珩 李仲昆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4期25-26,共2页
目的研究雀嘴茶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雄性ICR小鼠,制作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分别给予雀嘴茶及蒸馏水灌服,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目的研究雀嘴茶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雄性ICR小鼠,制作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分别给予雀嘴茶及蒸馏水灌服,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血清CD4,CD8,CD3的水平。用紫外法测定血清溶血素的含量。结果雀嘴茶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CD4,CD8,CD3的百分比分别至(31.56±6.51)%,(11.47±3.63)%,(2.91±0.82)%,提高IL-2及IFN-γ的含量分别至(562.74±43.82)pg/L和(1 035.40±44.84)pg/L,提高溶血素的吸光度(OD)值至(1.380±0.159),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雀嘴茶具有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小鼠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雀嘴茶半数致死量及病理学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李菊 胡炜彦 +1 位作者 王欣 张荣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B05期79-80,86,共3页
观察了云南广泛使用的雀嘴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及病理变化,为雀嘴茶使用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以一定浓度不同体积的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给药,连续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毒性反应程度、及死亡情况等指标,并及时对小白鼠进行病... 观察了云南广泛使用的雀嘴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及病理变化,为雀嘴茶使用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以一定浓度不同体积的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给药,连续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毒性反应程度、及死亡情况等指标,并及时对小白鼠进行病理切片观察,以获得初步毒性、病理资料。结果显示雀嘴茶半数致死量LD50为39.9g/kg,说明市售用于保健作用的雀嘴茶有一定的毒性,病理切片也说明其对胃肠道、心、肝、脑等多个脏器都有一定的病理损伤,长期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应该慎重使用,甚至是禁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小鼠 半数致死量LD50 病理学
下载PDF
彝族雀嘴茶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燕 赵平 刘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6-80,共5页
以可溶性干物质提取率为指标,对彝族雀嘴茶的浸提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彝族雀嘴茶粉碎后,采用固液比1∶9.35、浸提温度72.62℃、浸提时间25.48 min,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可溶性干物质的含量,浸提效果最佳;通过对彝族雀嘴茶浸提浓缩液的调... 以可溶性干物质提取率为指标,对彝族雀嘴茶的浸提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彝族雀嘴茶粉碎后,采用固液比1∶9.35、浸提温度72.62℃、浸提时间25.48 min,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可溶性干物质的含量,浸提效果最佳;通过对彝族雀嘴茶浸提浓缩液的调配试验,得出在纯净水中加入3.06%的彝族雀嘴茶浸提浓缩液、12.18%的白砂糖、0.13%的柠檬酸和1.72%的蜂蜜,饮料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饮料 研制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雀嘴茶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春霓 陈珍 黄福荣 《科技传播》 2016年第8期162-,167,共2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云南地区的茶代用品——雀嘴茶浸膏得率的影响。使用正交试验优选雀嘴茶的提取工艺,结果是以60%的乙醇,按1:25的料液比,温浸4h的浸膏得率最高。
关键词 雀嘴茶 单因素实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一种天然健康型雀嘴茶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春霓 黄福荣 陈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10期85-86,共2页
雀嘴茶是云南滇中地区民间常用的一种茶代用品,长期受到楚雄彝族人民的喜爱,明朝时曾作为贡品。其茶汤清透明亮,香气馥郁,滋味回甘悠长,本实验旨在以雀嘴茶为原料,配合滇红茶、绿茶、木糖醇等辅料制备出一款茶饮料。实验样品则采用30名... 雀嘴茶是云南滇中地区民间常用的一种茶代用品,长期受到楚雄彝族人民的喜爱,明朝时曾作为贡品。其茶汤清透明亮,香气馥郁,滋味回甘悠长,本实验旨在以雀嘴茶为原料,配合滇红茶、绿茶、木糖醇等辅料制备出一款茶饮料。实验样品则采用30名小组成员进行感官评价的方法来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嘴茶 饮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