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蚜虫雄蚜与雌性母对性信息素及植物挥发物的田间反应
- 1
-
-
作者
董文霞
张峰
阚炜
张钟宁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CABI中国项目办公室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8-184,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57011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972013)
-
文摘
田间观察了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Patch、山楂圆疣蚜Ovatus crataegarius(Walker)等3种蚜虫对性信息素[(4aS,7S,7aR)-荆芥内酯和(1R,4aS,7S,7aR)-荆芥醇]的反应,并且调查了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对桃蚜的田间引诱活性的相互作用。在有冬寄主或夏寄主植物的田中,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到桃蚜雄蚜与雌性母的数量显著多于对照诱捕器的诱捕数;但在非寄主植物的田中,却引诱不到桃蚜。苯甲醛(冬寄主植物桃树Prunus persica的主要挥发物组分之一)能够增强桃蚜雄蚜的引诱作用。绣线菊蚜雄蚜和雌性母对植物中提取的荆芥内酯有反应,而山楂圆疣蚜雄蚜和雌性母对植物中提取的和人工合成的荆芥内酯都没有反应,但对荆芥醇有反应。并且在荆芥醇中添加荆芥内酯之后对山楂圆疣蚜雄蚜引诱活性显著提高。还讨论了雌性蚜产生化合物被雄蚜作为性信息素、被雌性母作为聚集信息素以及性信息素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相互作用。
-
关键词
蚜虫
雄蚜
雌性母
田间试验
性信息素
植物挥发物
-
Keywords
Aphid
male
gynopara
field trial
sex pheromone
plant volatiles
-
分类号
S43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绿色型豌豆蚜性蚜分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 2
-
-
作者
张廷伟
陈万斌
刘长仲
崔少伟
饶福强
-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6-171,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60433
甘肃农业大学盛彤笙创新基金项目(GSAU-STS-1419)资助~~
-
文摘
为了明确豌豆蚜随光周期变化时的种群繁殖策略以及性蚜分化规律,在4个光周期(8L∶16D、10L∶14D、12L∶12D和14L∶10D)条件下,研究了绿色型豌豆蚜经光周期连续诱导2代后(G_1和G_2),后代(G3)中的性蚜分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地区豌豆蚜性雌蚜均为无翅型,而雄蚜均为有翅型。光周期对豌豆蚜性蚜分化有显著影响(P<0.05)。在14L∶10D光周期条件下,豌豆蚜后代中无性蚜分化;在12L∶12D、10L∶14D和8L∶16D 3个光周期条件下均有性蚜分化,而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短,豌豆蚜G_3中雄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小,性雌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在12L∶12D光周期条件下,雄蚜比例最高(30.39%),而性雌蚜比例最低(55.67%);在10L∶14D光周期条件下,G_3中胎生蚜比例最高,而性蚜比例最低;在8L∶16D光周期条件下,无雄蚜分化,而性雌蚜比例最高(90.76%)。在同一短光照条件下,G_1产仔日龄对G_3中性蚜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性蚜分化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即先产性雌蚜,后产雄蚜,由性雌蚜向雄蚜过渡过程中伴随产生胎生蚜。表明绿色型豌豆蚜性蚜产生的临界光照时长介于12~14 h,相对较长的光照条件下有利于雄蚜产生,而光照时间越短性雌蚜比例越高。说明光周期变化是豌豆蚜生殖模式转变和性蚜分化的重要因子,而且豌豆蚜亲代经历光周期处理时间的长短影响后代中性蚜的分化。
-
关键词
豌豆蚜
绿色型
光周期
雄蚜
性雌蚜
胎生蚜
-
Keywords
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
Green form
Photoperiod
Male aphid
Ovipara
Vivipara
-
分类号
S435.29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光周期对红色型豌豆蚜性蚜分化的诱导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张廷伟
陈万斌
刘长仲
孙倩
-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
-
出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74-2879,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522)
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1606RJYA254)资助
-
文摘
为了探索红色型豌豆蚜种群繁殖策略以及性蚜分化规律,在8L∶16D、10L∶14D、12L∶12D和14L∶10D 4个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了红色型豌豆蚜经光周期连续诱导2代后(G1和G2),后代G3中的性蚜分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地区红色型豌豆蚜性雌蚜均为无翅型,而雄蚜均为有翅型;光周期对豌豆蚜性蚜分化有显著影响(P<0.05);在14L∶10D光周期条件下,豌豆蚜后代中无性蚜分化;在12L∶12D、10L∶14D和8L∶16D 3个光周期条件下均有性蚜分化,而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短,豌豆蚜G3中雄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小,但性雌蚜所占百分比基本不变;在12L∶12D光周期条件下,雄蚜和性蚜比例均最高(分别为15.03%、91.43%),而胎生蚜比例最低(8.57%);在10L∶14D光周期条件下,G3中胎生蚜比例最高,而性蚜比例最低;在8L∶16D光周期条件下,性雌蚜比例最高(78.88%),但同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一短光照条件下,G1产仔日龄对G3中性蚜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性蚜分化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即先产性雌蚜,后产雄蚜,由性雌蚜向雄蚜过渡过程中伴随产生胎生蚜。研究表明,红色型豌豆蚜性蚜产生的临界光照时长介于12~14 h,相对较长的光照条件有利于雄蚜产生,但随着光照时间缩短雄蚜分化时间逐渐延后、雄蚜分化天数逐渐缩短,说明光周期变化与豌豆蚜生殖模式转变和性蚜分化密切相关,亲代经历光周期处理时间的长短影响后代中性蚜的分化。
-
关键词
豌豆蚜
红色型
光周期
雄蚜
性雌蚜
胎生蚜
-
Keywords
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
red morph
photoperiod
male aphid
ovipara
vivipara
-
分类号
S43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