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效果观察
1
作者 刘艳琼 金红燕 江停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5-48,66,共5页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截除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onvergenceinsuficency-type intermittent exotropia,CI-IXT)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4例CI-IX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截除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onvergenceinsuficency-type intermittent exotropia,CI-IXT)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4例CI-IX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2),对照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眼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矫正效果,并统计手术前后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及视功能、融合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正位率均高于对照组,过矫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6个月的正位率、过矫率及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无、Ⅰ级视功能阳性率均降低,Ⅲ级视功能阳性率均升高(P<0.05),但Ⅱ级视功能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6个月两组无、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融合范围、集合性融合、离散性融合均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92%vs13.46%)(P<0.05)。结论: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CI-IXT矫治效果较好,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内直肌截除 外直肌后徙术 矫治效果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法对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疗效观察
2
作者 谭大鹏 曾桂香 +4 位作者 华磊 叶阳 蔡静 郑蕾 杨媛媛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4期75-77,80,共4页
目的 比较近视屈光过矫、佩戴三棱镜矫正、集合调节训练3种治疗方法治疗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患者的疗效。方法 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病例,以双盲法随机分设为甲、乙、丙3组,每... 目的 比较近视屈光过矫、佩戴三棱镜矫正、集合调节训练3种治疗方法治疗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患者的疗效。方法 抽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病例,以双盲法随机分设为甲、乙、丙3组,每组30例。甲组采取视功能集合调节训练,乙组采取0.50 D戴镜近视屈光过矫,丙组采取佩戴三棱镜矫正。对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3组视功能及隐斜度。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甲组双眼交叉圆柱镜法调节反应值(binocular crossed cylinder,BCC)明显减小,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调节幅度(amplitude,AMP)明显增大,集合近点(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NPC)前移,正相对集合(positive relative convergence,PRV)、调节性辐辏/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to accommodation ratio,AC/A)明显增大(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乙组BBC增加,PRA、AMP减小,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3个月后丙组BCC、PRA、AMP无显著变化(P>0.05);NPC后退,PRV减小,AC/A增加(P<0.05)。治疗3个月后,3组BBC、PRA、AMP、NPC、PRV、AC/A等视功能各项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合调节训练治疗合并调节不足的集合不足型外隐斜患者疗效更为确切,可增加调节幅度和近距正相对融合范围,减少隐斜度,显著缓解症状,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屈光过矫 佩戴三棱镜矫正 集合调节训练 调节不足 外隐斜 集合不足
下载PDF
针刺治疗集合不足型视疲劳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石晶琳 宋正宇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集合不足(CI)型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眼科就诊的CI型视疲劳的患者63例(126只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训练组,各31例(62只眼)。针刺组予针刺治疗,训练...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集合不足(CI)型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眼科就诊的CI型视疲劳的患者63例(126只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训练组,各31例(62只眼)。针刺组予针刺治疗,训练组予笔尖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当天,记录2组受试者视疲劳症状(CISS)评分、集合近点(NPC)、近距离正融像范围(PFV)、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结果(1)CISS评分:治疗后,针刺组及训练组C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针刺组)=9.522,t_(训练组)=4.911,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针刺组CISS评分低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0,P=0.000)。(2)NPC: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NP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针刺组)=9.327,t_(训练组)=8.099,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针刺组NPC低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0,P=0.000)。(3)AC/A: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AC/A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针刺组)=10.389,t_(训练组)=7.482,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针刺组AC/A高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P=0.024)。(4)PFV破裂点: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PFV破裂点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针刺组)=11.200,t_(训练组)=11.536,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FV恢复点:治疗后,针刺组和训练组PFV恢复点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_(针刺组)=14.530,t_(训练组)=12.207,均P=0.000)。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笔尖训练可以显著改善CI受试者的主观症状与视功能参数,针刺治疗对CI患者CISS、NPC、AC/A改善量均优于笔尖训练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疲劳 针刺 集合不足
下载PDF
集合不足型外隐斜对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影响
4
作者 李长菲 刘桂香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7期11118-11124,共7页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外隐斜与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关联。方法: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6~16岁近视儿童152例参与调查,其中集合不足型外隐斜82例,眼位正位70例。基线时行眼部检查、眼轴测量,1年...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外隐斜与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关联。方法: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6~16岁近视儿童152例参与调查,其中集合不足型外隐斜82例,眼位正位70例。基线时行眼部检查、眼轴测量,1年后复测眼轴并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集合不足型外隐斜与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关联。结果: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调整父母近视人数、年龄、性别、每天课外近距离用眼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后,眼位(β = 0.054, 95%CI: 0.021~0.087)与近视儿童眼轴增长存在显著关联。集合不足型外隐斜近视儿童眼轴增长量M (QR)为0.37 (0.26) mm,显著高于眼位正位组的0.29 (0.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9)。结论:集合不足型外隐斜与近视儿童眼轴增长存在关联,更容易导致近视儿童眼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型外隐斜 眼轴增长 近视 儿童
下载PDF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满滕滕 姜丽 +2 位作者 张楠 孙振静 李兴义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予以双眼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52例)给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矫正效果、远近斜视度、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62±1.43)、(6.24±1.4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4±2.33)与(15.22±3.20)^(△);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9.13±2.15)、(9.96±2.3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1±3.76)、(18.39±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安全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85.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观察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能良好改善患儿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下载PDF
调节训练联合集合训练治疗真性集合不足患儿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谭大鹏 曾桂香 +2 位作者 华磊 叶阳 蔡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6期65-68,共4页
目的:探究调节训练联合集合训练治疗真性集合不足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在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真性集合不足的60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集合训... 目的:探究调节训练联合集合训练治疗真性集合不足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在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真性集合不足的60例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集合训练,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调节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活度(AF)、集合近点(NP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正融像性集合(PFC)各相关参数变化及集合不足情况,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15 d为1个疗程)。结果:训练后,两组患儿眼部参数NPC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指标AMP、AF、AC/A、PFC均上升,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集合不足症状(CIS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节训练联合集合训练针对真性集合不足患儿进行训练,可调节患儿眼部参数及改善集合不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训练 集合训练 聚散球 真性集合不足 翻转拍
下载PDF
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许小贺 傅秀丽 +1 位作者 鲁璐 王玮 《新疆医学》 2023年第4期415-417,441,共4页
目的 探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经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洛阳博爱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患儿开展研究;均患有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 目的 探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经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洛阳博爱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患儿开展研究;均患有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并采取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评估患儿治疗前后斜视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段,患儿斜视度变化显著,恢复状态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术后患者眼球FDA情况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随访6个月,整理患儿眼位矫正情况,即术后患儿眼位矫正情况良好。结论 为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儿童提供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斜视度情况,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临床治疗安全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下斜肌后徙术 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 下斜肌亢进
下载PDF
改良外斜视矫正术治疗儿童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甘孟欣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0061-0063,共3页
探究对儿童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给予改良外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 择取2020年7月到2022年9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改良外斜视矫正手术的儿童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32例,分析患儿手术前后的平均斜视度、平均... 探究对儿童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给予改良外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 择取2020年7月到2022年9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改良外斜视矫正手术的儿童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32例,分析患儿手术前后的平均斜视度、平均立体视锐度、立体视情况以及术后正位率等指标。结果 手术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患儿的视远平均斜视度、视近平均斜视度、远近斜视度差以及平均立体视锐度都明显降低,前后差异比较,统计学分析均获得P<0.05的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接受Titmus检查,都存在立体视,立体视率达到100.00%;术后正位率为84.38%;手术后有15.63%的患儿出现视物重影,但一段时间后自行恢复,无眼球运动受限、A-V型斜视等情况发生。结论 对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来说,改良外斜视矫正术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应当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外斜视矫正术 儿童 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单眼一退一缩术式矫正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宋金鑫 马卫平 +2 位作者 尹妮 陈丽丽 邢咏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观察一退一缩术式对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和术后回退程度。方法:对45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由同一术者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检查术后1d,2wk的斜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5例进行... 目的:观察一退一缩术式对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和术后回退程度。方法:对45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由同一术者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检查术后1d,2wk的斜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5例进行单眼一退一缩术式后,术后1d,视远平均过矫8.27±7.17PD,视近平均过矫2.40±8.86PD,术后2wk视远平均欠矫1.18±6.98PD,视近平均欠矫4.36±7.83PD。术后2wk内,视远平均回退9.45±6.40PD,视近平均回退6.77±7.92PD。视远及视近回退呈正相关。术后2wk视远视近斜视度差异(3.18±5.60PD)较术前(7.65±6.55PD)明显减小,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适合一退一缩术式,适当加大内直肌手术量可减少术后远近斜视度的差异,且不改变患者内外直肌的张力状态。术后视远视近回退呈同步状态,视远约回退10PD,术后近期过矫10PD可有利于远期正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术后回退 一退一缩 过矫
下载PDF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手术治疗及双眼视觉重建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素江 代书英 +2 位作者 王娟 王世焕 刘雅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623-625,共3页
目的:观察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方法:对8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眼位、双眼视功能、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斜视手术以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为主... 目的:观察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方法:对8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眼位、双眼视功能、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斜视手术以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为主设计。术前有一级视功能患者如术后欠矫则进一步在同视机下行双眼融合功能训练。术后随访6~12(平均8)mo。结果:术前视远平均外斜度为-35.6△(-15△~80△),视近平均外斜度为-56.5△(-30△~-95△);术后视远平均外斜度为-6.5△(+11△~-19△),视近平均外斜度为-13.2△(+9△~-20△),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与术前视远视近斜视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双眼视功能和术后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远期视远视近外斜度的差值明显降低,平均斜视度差值从术前的19△下降到术后的5.5△(P=0.000)。结论: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如双眼视功能进一步恢复则术后远期效果较好,回退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双眼视 手术
下载PDF
应用Sheard准则评估集合不足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蓝方方 刘伟民 +1 位作者 刘洪婷 甘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570-572,共3页
目的:运用Sheard准则对集合不足的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失平衡症状进行评估和诊治。方法:对2009-06以来18例集合不足的患者进行眼屈光检查,同时检测远近分离性隐斜,远近辐辏,正相对调节,调节状态,负相对调节,辐辏近点,调节幅度等眼动参... 目的:运用Sheard准则对集合不足的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视失平衡症状进行评估和诊治。方法:对2009-06以来18例集合不足的患者进行眼屈光检查,同时检测远近分离性隐斜,远近辐辏,正相对调节,调节状态,负相对调节,辐辏近点,调节幅度等眼动参数。计算AC/A参数,检测其对Sheard准则符合性,并利用该准则计算所需的棱镜处方。结果:近距棱镜不符合Sheard准则有14例(78%),其所需的基底朝内棱镜度数为(3.47±2.83)△。结论:临床上运用Sheard准则可有效地评估和诊治近距离用眼不适的集合不足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 Sheard准则 双眼视
下载PDF
视觉训练治疗集合不足患者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如芝 徐肃仲 +3 位作者 吴志毅 陈洁 吴志鹏 瞿佳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11期983-985,1001,共4页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临床上集合不足(CI)患者的视疲劳是否有效,了解视觉训练对各项视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23例诊断为CI的患者,其中19名患者接受为期8周的视觉训练。包括负镜片法训练调节幅度;hart crhart表训练调节灵活度;br...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临床上集合不足(CI)患者的视疲劳是否有效,了解视觉训练对各项视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23例诊断为CI的患者,其中19名患者接受为期8周的视觉训练。包括负镜片法训练调节幅度;hart crhart表训练调节灵活度;brock线、vectogram、lifesaver card和eccentric circles训练集合及融像范围。训练时间为每周4次,每次60min。另有4例患者未接受任何视觉训练治疗,仅接受临床观察8周,之后2例患者再接受为期8周的视觉训练。所有受试者在训练或临床观察前后均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测量各项视功能参数,包括远近屈光度、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集合近点(NPC)、远近隐斜、远近聚散范围和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结果 19例接受训练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由训练前25.8分下降为16.2分(P<0.01),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36.8%、73.6%。患者远近隐斜量,远距负融像能力,AC/A均无明显改变(均P>0.05),但远近正融像能力均提高(均P<0.01),近距负融像能力也有所提高(P<0.05),NPC明显减小(P<0.01)。通过临床症状和各项视功能参数相关性研究发现,训练前临床症状评分和NPC具有相关性(P<0.01),而训练后临床症状评分和远距正融像,近距负融像能力和近距正融像能力均相关(P<0.05或0.01)。相反,4例接受临床观察的患者无论是症状评分还是视觉参数均无改善,其中2例继续接受训练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和部分视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通过规范的视觉训练,多数CI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得到缓解。NPC的缩小和近距正负融像能力的提高可能是减轻症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 视觉训练 融像 集合近点
下载PDF
南充市小学生集合不足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澜 李博 +2 位作者 杨丽源 尹西敏 邹云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6-369,共4页
目的:在一项基于学校筛查的研究中确定南充市小学生集合不足的现状及其与年龄、性别和近视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筛查研究。筛查时间为2019-04-01/06-30,选择南充市城区三所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作为筛查对象。在选择筛查样本并参... 目的:在一项基于学校筛查的研究中确定南充市小学生集合不足的现状及其与年龄、性别和近视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筛查研究。筛查时间为2019-04-01/06-30,选择南充市城区三所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作为筛查对象。在选择筛查样本并参与研究后,均进行相关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眼底检查,测量视力、屈光度、远近距离隐斜视采用遮盖试验、集合近点、近距离正负融像性聚散功能测量,对每位参与者进行了集合不足症状调查问卷(CISS-15),评分≥21分被认为是阳性症状。结果:在选取的4123名学生中2876名参加了研究,最后利用2571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参与者的年龄7~13(平均9.33±0.02)岁。集合不足总患病率为12.4%,不同年级患病率性别间无差异(χ^2=0.479,P=0.489)。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中集合不足的患病率分别为12.4%、11.3%、13.5%,各年级之间集合不足患病率无差异(χ^2=1.97,P=0.374)。三、四、五年级学生中近视患病率分别为15.1%、24.0%和34.5%,各年级之间近视患病率有差异(χ^2=86.47,P<0.01)。641例近视学生中集合不足者240例,患病率为37.4%,而正视及远视学生中集合不足者80例,患病率为4.15%(χ^2=489.54,P<0.01)。结论:南充市城区小学生集合不足的总体患病率为12.4%,高于以往大多数研究。近视人群中集合不足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近视人群。不同年级之间、不同性别之间集合不足的患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 小学生 筛查
下载PDF
儿童集合不足性视疲劳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少远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5期335-335,共1页
关键词 视疲劳 集合不足 儿童 集合训练
下载PDF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分析
15
作者 彭小维 杨洋 于春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25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斜视度数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斜视度≤25△的5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25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斜视度数与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斜视度≤25△的56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5.71%;斜视度30~55△的138例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90.58%;斜视度≥60△的62例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远期有效率为88.71%。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视近、视远斜视度及视近和视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应根据斜视角度的大小选择内直肌缩短术,或同时联合外直肌后徙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手术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黑龙江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1450-1451,共2页
目的:比较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式疗效,并观察融合功能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行手术治疗的62例斜视度在-30△^-45△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分... 目的:比较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式疗效,并观察融合功能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行手术治疗的62例斜视度在-30△^-45△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30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共3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3-6月的手术疗效,手术后斜视度≤-8△或者+8△为疗效满意。同时分析患者融合功能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有4例过矫,斜视度在+8△^+15△,三月复诊时,无一例过矫;手术后一周时有一例欠矫,3-6月时仍有一例欠矫,疗效均满意。B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有1例过矫,斜视度在+8△^+15△,此过矫患者3-6月复诊时仍过矫,斜视度在+8△^+15△,有4例患者欠矫,其中有2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均欠矫,另外2例以看近欠矫,看远不欠矫。并且发现此欠矫患者的融合功能较其他正位患者的融合功能差。结论:对于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式效果好,疗效确切。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式对于融合功能较好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同样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术式 疗效 融合功能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婷 陶永贤 +1 位作者 蒲思思 张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矫正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的4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远近眼位、双眼视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至少...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矫正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的4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远近眼位、双眼视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44例患者术后1~3 d正位率88.6%,术后6个月正位率77.2%。术后的视近、视远斜视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获得同时机Ⅰ、Ⅱ、Ⅲ级功能及动态立体视人数较术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2岁组患者立体视恢复明显优于年龄≥1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断腱术可有效矫正集合不足型外斜视,通过斜视矫正术后患者的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越早手术治疗,术后远期效果恢复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集合不足 外直肌 下斜肌
原文传递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扶城宾 何瑞霞 +2 位作者 郭桂花 李淑琴 谢砺颖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10/2019-11在我院就诊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9例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6mo,观察斜视度的变化、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 目的:探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10/2019-11在我院就诊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9例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6mo,观察斜视度的变化、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看近斜视度-41.72±3.35PD,看远斜视度-23.28±9.75PD,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16.90±2.47PD,术后6mo分别为-5.97±4.85、-2.66±4.78、3.28±1.10PD,手术总体正位率76%。术后6mo,Ⅰ、Ⅱ级视功能恢复比例均较术前提高(P<0.05),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恢复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A-V综合征、眼球运动受限、限制性斜视、垂直斜视、旋转复视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水平复视,均在术后2~3wk内消失。结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能减少看近、看远斜视度及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双眼视功能 立体视 疗效
下载PDF
视觉训练治疗集合不足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泽岚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8期6266-626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集合不足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治疗的效果评价。方法:收集对屈光门诊诊断为集合不足型视疲劳的患者,共有40例,男23例,女17例,将上述年龄18-35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行笔尖训练,B组行集合调节视功能训... 目的:回顾性分析集合不足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治疗的效果评价。方法:收集对屈光门诊诊断为集合不足型视疲劳的患者,共有40例,男23例,女17例,将上述年龄18-35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行笔尖训练,B组行集合调节视功能训练,12周后比较各项视功能参数。结果:两者训练方法对治疗集合不足视疲劳患者辐辏近点明显前移,正融像辐辏能力明显增强,而视功能训练组效果更为明显。同时,视功能训练还可以改善双眼调节功能,其中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都有明显变化,从而缓解视疲劳症状,而笔尖训练组对于患者的调节功能状态没有明显改善。结论:规范的视觉训练对集合不足视疲劳具有确切疗效,而传统的笔尖训练则疗效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疲劳 集合不足 视功能训练
下载PDF
视觉训练在集合不足案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井淼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0年第9期118-121,共4页
在近距离工作中,想拥有清晰舒适的视觉,在有正常的眼球生理解剖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正常的集合和调节功能。在视光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眼部无器质性病变,近距离工作时常出现头痛、眼睛酸胀、复视、视物不清、视疲劳等症... 在近距离工作中,想拥有清晰舒适的视觉,在有正常的眼球生理解剖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正常的集合和调节功能。在视光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眼部无器质性病变,近距离工作时常出现头痛、眼睛酸胀、复视、视物不清、视疲劳等症状,经过屈光检查及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和分析后,发现这些症状多为集合不足导致。集合不足引起的近距离工作困难问题常见有3种类型:单纯集合不足、调节不足引起的集合不足、集合不足引起的调节过度。以上3种异常状态通常可以通过视觉训练进行改善,从而获得清晰舒适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 视觉训练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