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鹭异步孵化与雏鸟生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朱曦 李再国 陈伟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5-128,共4页
根据1996~1999年的野外工作和实验饲养,研究了池鹭、白鹭、夜鹭3种鹭的繁殖、雏鸟生长和异步孵化对雏鸟生长的影响.3种鹭于4月上、中旬迁到常山、余杭鹭保护区,9月下旬陆续迁离.孵卵期池鹭为230d(n=26),白鹭239d(n=32),夜鹭253d(n=34)... 根据1996~1999年的野外工作和实验饲养,研究了池鹭、白鹭、夜鹭3种鹭的繁殖、雏鸟生长和异步孵化对雏鸟生长的影响.3种鹭于4月上、中旬迁到常山、余杭鹭保护区,9月下旬陆续迁离.孵卵期池鹭为230d(n=26),白鹭239d(n=32),夜鹭253d(n=34);孵化率池鹭为7632%,白鹭8696%,夜鹭9545%,池鹭繁殖力为321只,白鹭338只,夜鹭350只.雏鸟体重增长与成体体形大小呈负相关.幼雏体重增长与孵化顺序相关.在生长早期(≤8d)全部雏鸟正常发育,之后差异显著.第1和第2孵化雏鸟生长曲线相似,但明显高于第4雏鸟,表明较早孵化者获得食物能力较强,而迟孵出雏鸟有食物不足现象.该3种鹭孵育幼雏能力的最适度估计为3只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孵化 雏鸟生长 白鹭 池鹭 夜鹭
下载PDF
暗色型白鹭繁殖及其子代雏鸟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晓平 王博 +2 位作者 陈小麟 林清贤 陈剑榕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5-878,共4页
2003年6月在厦门大兔屿鹭类营巢地首次发现暗色型白鹭,对其形态、繁殖以及子代雏鸟进行研究.暗色型白鹭在厦门的数量稀少,其羽色为暗灰色,但在头、喉、胸或腹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白羽差异.暗色型白鹭与白色型白鹭结对繁殖,共同完成孵... 2003年6月在厦门大兔屿鹭类营巢地首次发现暗色型白鹭,对其形态、繁殖以及子代雏鸟进行研究.暗色型白鹭在厦门的数量稀少,其羽色为暗灰色,但在头、喉、胸或腹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白羽差异.暗色型白鹭与白色型白鹭结对繁殖,共同完成孵卵和育雏过程.暗色型白鹭巢位高度为520cm,较同一树上其他4个白鹭的巢位(428±62)cm高,巢高21.2cm,巢深10.8cm,巢内径38.0cm,巢外径60.2cm;卵呈鸭蛋青色,卵的长径为3.33cm,短径4.52cm,质量23g;窝雏数为4只;1日龄雏鸟平均体长(10.8±0.2)cm,平均体质量(21±0.5)g,子代雏鸟的羽色为白色,喙表现为乌黑发亮,皮肤颜色也较白色型黑.暗色型白鹭亲鸟和雏鸟的繁殖及生长发育等其它生物学特性与白色型白鹭基本相同.本文对国内暗色型白鹭的来源及其羽毛颜色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 羽色 白鹭 子代 育雏 遗传特性 日龄 雏鸟生长 营巢 羽毛颜色
下载PDF
仙八色鸫繁殖习性及雏鸟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立志 宋榆钧 +1 位作者 王岐山 冯绍周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84-88,共5页
在安徽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对仙八色鸫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对繁殖生境选择、种群密度、巢及卵的特征、雏鸟生长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报道,并给出了雏鸟的生长曲线方程.
关键词 仙八色鸫 繁殖习性 雏鸟生长
下载PDF
黑水鸡营巢、产卵、孵化及雏鸟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玉红 吴剑峰 +3 位作者 王晓玲 林燕明 陆召群 冯照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1905-1908,1923,共5页
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观察了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的营巢、产卵、孵化过程,测定了黑水鸡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黑水鸡的营巢期从5月初至5月末,巢营建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和水烛(Typ... 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观察了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的营巢、产卵、孵化过程,测定了黑水鸡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黑水鸡的营巢期从5月初至5月末,巢营建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和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丛下部,并以芦苇和水烛茎叶织巢;巢底距离水面(10.7±5.4)cm,巢-岸距离(7.38±2.18)m,巢-敞水区距离(2.58±2.13)m;巢密度为0.25~0.40个/100 m^2;巢深(5.5±1.3)cm,巢内面积(241.4±79.6)cm^2;窝卵数(8.9±3.1)个,卵体积(20.15±2.57)cm^3,卵重(20.72±2.46)g;窝卵数与巢内面积呈正相关(r=0.678 5),窝卵数与总卵重呈正相关(r=0.941 8);孵化期为20~21 d,孵化率大于90%;各项形体指标随发育日龄而增长,其中体重增幅逐渐大于体长。由此对黑水鸡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 营巢 产卵 孵化 雏鸟生长 徐州市
下载PDF
黄苇鳽筑巢、产卵、孵化及雏鸟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茹心 吴剑峰 +3 位作者 马芳菲 石辰茜 史春华 冯照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5期2916-2920,共5页
对云龙湖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的筑巢、产卵、孵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黄苇鳽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黄苇鳽的筑巢期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巢用水烛叶织,并营建于水烛丛中上部;巢底距离水面1.16±0.29 m,巢-岸距... 对云龙湖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的筑巢、产卵、孵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黄苇鳽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黄苇鳽的筑巢期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巢用水烛叶织,并营建于水烛丛中上部;巢底距离水面1.16±0.29 m,巢-岸距离10.7±3.87 m,巢-敞水区距离2.25±1.01 m;同域巢间距平均为37.5 m;巢深4.0±0.9 cm,巢内面积161.1±48.1 cm^2;窝卵数4.6±0.9个,卵体积6.75±0.51 cm^3,卵重9.41±0.73 g;窝卵数与总卵重呈正相关,窝卵数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不显著,窝总卵重与巢内面积相关性也不显著;孵化期为15~18 d,孵化率约为82%;各项形体指标随发育日龄而增长,其中翅长增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 筑巢 产卵 孵化 雏鸟生长
下载PDF
黑天鹅雏鸟生长发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伟东 赵芳菊 +2 位作者 高志瑾 巩万里 田秀华 《野生动物》 2013年第4期215-218,共4页
2011年1~5月,对徐州睢宁养殖场的10只黑天鹅雏鸟的体重、体长、尾长、嘴峰、嘴裂及跗跖等外部特征和体温进行测定,运用Logistic生长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其生长曲线均呈"S"型,显示出雏鸟外部体征发育呈现一定的顺序,符合重要... 2011年1~5月,对徐州睢宁养殖场的10只黑天鹅雏鸟的体重、体长、尾长、嘴峰、嘴裂及跗跖等外部特征和体温进行测定,运用Logistic生长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其生长曲线均呈"S"型,显示出雏鸟外部体征发育呈现一定的顺序,符合重要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1)1~5日龄,雏鸟的体重呈下降趋势;雏鸟的嘴峰、跗跖基本不生长;体温升高迅速但体温调节能力还未健全。(2)6~30日龄,雏鸟体重开始增长;嘴峰生长迅速;体温逐渐上升,体温调节能力迅速增强。(3)31~90日龄,体重迅速增长;跗跖生长迅速,体温逐渐达到恒定。(4)90~120日龄,体重及各外部体征的生长都很缓慢,体型已接近成体,不断完善身体各部的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天鹅 雏鸟生长发育 体温调节能力 Logistic回归曲线
下载PDF
四川南充市区白腰文鸟的巢址选择与雏鸟的生长发育 被引量:10
7
作者 章敬旗 周友兵 +4 位作者 张璟霞 青云 郭贵云 隆秀红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59,共5页
20 0 2年 1 1月~ 2 0 0 4年 4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内对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腰文鸟 2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9种 ;雌雄参与筑巢 ,营巢期 5~ 6d;雌雄轮流孵卵 ,孵卵期 1 3~ ... 20 0 2年 1 1月~ 2 0 0 4年 4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内对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腰文鸟 2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9种 ;雌雄参与筑巢 ,营巢期 5~ 6d;雌雄轮流孵卵 ,孵卵期 1 3~ 1 5d ,整个种群的孵卵高峰期在 4~ 6月 ,窝卵数 (5 .61± 0 . 78) (n =1 8)枚 ,孵化率 86 0 7% ;雌雄均参与育雏 ,育雏期 1 8~ 2 1d ,雏离巢率 82 43 % ,繁殖生产力 3. 0 1 ,育雏两个高峰期 :上午 8:0 0~ 1 0 :0 0时和下午 1 6:0 0~ 1 8:0 0时 ,日育雏次数 (1 2 . 77± 6 .0 7) (n =3 4) ,育雏时间间隔(0 . 96± 0 . 42 )h(n =1 61 ) ;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腰文鸟 繁殖 巢址选择 雏鸟生长发育
下载PDF
灰冠鹤雏鸟的生长发育 被引量:9
8
作者 田秀华 石全华 +1 位作者 张冬冬 余溢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21,共5页
1999~2000年对哈尔滨动物园8只灰冠鹤(Balerica regulorum)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并对雏鹤恒温能力的发育进行测定。发现灰冠鹤体重、嘴峰、跗跖和翼4个生长指标的增长曲线均呈“S”型。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aalanff... 1999~2000年对哈尔滨动物园8只灰冠鹤(Balerica regulorum)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并对雏鹤恒温能力的发育进行测定。发现灰冠鹤体重、嘴峰、跗跖和翼4个生长指标的增长曲线均呈“S”型。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aalanffy生长曲线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3种曲线的回归效果均较好,其中Logistic曲线的回归效果最佳。显示出雏鹤外部体征发育呈现一定的顺序,符合重要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灰冠鹤雏鸟的体温调节能力在5—10日龄发育最快,到加日龄体温基本恒定,达到成鸟体温。根据灰冠鹤的发育规律,可将其生长分为4个阶段:(1)0~5日龄,体重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很低;(2)6~30日龄,体重开始增长,嘴峰增长速度达到顶峰,体温调节能力明显增强;(3)31~80日龄,体重、跗跖和翼快速生长,体温基本恒定;(4)81~135日龄(离巢),体重及各外部体征的生长都很缓慢,体型已接近成体,不断完善身体各部的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冠鹤 雏鸟生长发育 体温调节能力 Logistic回归曲线
下载PDF
陕西红碱淖遗鸥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 被引量:3
9
作者 汪青雄 杨超 +2 位作者 刘铮 胡彩娥 肖红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7-362,共6页
2012年5~7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和标记法,对陕西神木县红碱淖(N 38°13'~39°27',E 109°42'~110°54')遗鸥(Larus relictu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由双亲共同承... 2012年5~7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和标记法,对陕西神木县红碱淖(N 38°13'~39°27',E 109°42'~110°54')遗鸥(Larus relictu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由双亲共同承担喂食。育雏前期,亲鸟采取直接喂食、食物呕吐于巢边和在巢中间断性喂食这3种喂食模式;亲鸟昼间平均喂食(0.706±0.036)次/h,夜间平均喂食(0.469±0.024)次/h,双亲在喂食频次上无显著差异(F=32.54,P>0.05)。育雏后期,主要采取双亲直接喂食和亲鸟把食物呕吐于地面上,由雏鸟自己取食的喂食模式;亲鸟昼间平均喂食(0.416±0.021)次/h,夜间平均喂食(0.331±0.018)次/h,亲鸟喂食次数与雏鸟的日龄存在相关性(r=0.074,P<0.05)。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暖雏次数趋于减少,而在炎热晴天、降雨和大风等天气状况下,暖雏时间和护雏行为都增强。雏鸟20日龄后未再观察到暖雏行为。雏鸟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适合用Gompertz曲线方程拟合。同时,与其近缘种黑嘴鸥(L.saundersi)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鸥 育雏行为 雏鸟生长 红碱淖
原文传递
棕头鸦雀的巢生境因子分析和雏鸟的生长发育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宗明 陈伟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58-861,共4页
2005年4~6月,在四川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西南石油学院和嘉陵江中坝区域内对棕头鸦雀(Paradwcornis webbianu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棕头鸦雀4月开始繁殖。影响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有7种。雌雄鸟参与筑巢... 2005年4~6月,在四川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西南石油学院和嘉陵江中坝区域内对棕头鸦雀(Paradwcornis webbianu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棕头鸦雀4月开始繁殖。影响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有7种。雌雄鸟参与筑巢,营巢期5-6d。窝卵数4-5枚(n=5)。雌雄鸟孵卵,孵卵期13~14d。孵化率89.47%(n=4)。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2-13d。雏鸟离巢率88.24%(n=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头鸦雀 繁殖行为 巢生境因子分析 雏鸟生长发育
下载PDF
大山雀雏鸟的生长、食量及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的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楚国忠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14,共6页
连续四年调查了浙北龙山林场大山雀的生育力及第一批雏鸟阶段食物中松毛虫食块的比率。根据雏鸟形态发育并结合外侧尾羽量度,利用关系式Y=2.42X-14(X≥6日龄,r=0.99)准确判断雏鸟日龄。对10窝424只次雏鸟连续30d扎颈取食分析,估计每只... 连续四年调查了浙北龙山林场大山雀的生育力及第一批雏鸟阶段食物中松毛虫食块的比率。根据雏鸟形态发育并结合外侧尾羽量度,利用关系式Y=2.42X-14(X≥6日龄,r=0.99)准确判断雏鸟日龄。对10窝424只次雏鸟连续30d扎颈取食分析,估计每只雏鸟日平均消费13.8个食块,重量为209mg(X_D=65.7),且从2—3日龄至离巢前,食物中都有松毛虫,平均为食块总数的24.9%(X_D=14.8)。随着龙山林场松毛虫种群密度的周期变化,大山雀的窝卵数、窝雏数、生殖季节开始时间及雏鸟食物中松毛虫的此率也发生变化。初步分析表明大山雀对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有明显的功能反应,但由繁殖而引起的数量反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山雀 雏鸟生长 马尾松毛虫
下载PDF
黄腹山鹪莺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志锋 梁健超 +1 位作者 潘新园 胡慧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9-976,共8页
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 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察窗进行行为观察,观察距离在5 m以内;在雏鸟身体上用无味彩笔标号以区别雏鸟个体:10日龄前,标记于雏鸟背部,10-12日龄,标记在雏鸟跗跖处;对部分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形态增长,并比较每个回归方程斜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育雏由雌雄共同承担,育雏期(11.9±0.4)d(n=7巢)。幼雏出壳后亲鸟早晚暖雏,第7天起亲鸟白天不再暖雏;2)随雏鸟的生长,喂食次数和食物种类逐渐增加,雏鸟日龄与喂食次数极显著相关(r=0.995,P〈0.01);3)育雏期雏鸟食物皆为动物性食物,以蜘蛛目物种所占比例最大(40.95%),其他包括幼虫及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节肢动物;4)Logistic曲线方程中,体重的生长率常数k值最大,与其他k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黄腹山鹪莺体重、体长、尾长、翼长、嘴峰、嘴裂、第三根初级飞羽(简称为P3)、跗跖及爪各参数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以上(P〈0.01),参数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代替;6)黄腹山鹪莺雏鸟的发育遵循最重要的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符合能量分配假说。黄腹山鹪莺喂食次数、雏鸟生长速率(k值)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也可能是对巢址环境多变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山鹪莺 喂食次数 雏鸟生长 逻辑斯蒂曲线
原文传递
强脚树莺对寄生小杜鹃雏鸟的育雏行为
13
作者 郭松凯 梁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397-401,共5页
育雏行为是鸟类双亲行为和亲代投资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后代的存活至关重要。2018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全程录像的方法,比较了强脚树莺(Horornis fortipes)对寄生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雏鸟与自身雏鸟的育雏... 育雏行为是鸟类双亲行为和亲代投资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后代的存活至关重要。2018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全程录像的方法,比较了强脚树莺(Horornis fortipes)对寄生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雏鸟与自身雏鸟的育雏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强脚树莺的育雏食物均以鳞翅目(飞蛾)和直翅目(蝗虫)为主;强脚树莺雏鸟的育雏期为13.6±1.4d(n=3),而小杜鹃的育雏期为15~16 d;双亲喂养强脚树莺雏鸟平均喂食18次/d,而小杜鹃高达45次/d;小杜鹃与强脚树莺的雏鸟生长差异显著,小杜鹃雏鸟的生长速度比强脚树莺要快。研究表明,与喂养自己的雏鸟相比,寄主在喂养寄生的小杜鹃雏鸟时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杜鹃 强脚树莺 喂食频次 雏鸟生长
下载PDF
紫蓬山区三种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周立志 宋榆钧 马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38,共5页
作者报道了1996年4~7月紫蓬山区的池鹭、白鹭和夜鹭的繁殖行为和雏鸟的食性及生长。结果表明:巢前期三种鹭取食地点远离巢区;求偶方式主要有婚飞、显示饰羽、求偶喂食和象征性营巢行为;获得巢材的方式不同;异步产卵,异步孵... 作者报道了1996年4~7月紫蓬山区的池鹭、白鹭和夜鹭的繁殖行为和雏鸟的食性及生长。结果表明:巢前期三种鹭取食地点远离巢区;求偶方式主要有婚飞、显示饰羽、求偶喂食和象征性营巢行为;获得巢材的方式不同;异步产卵,异步孵化;雏出孵前,白鹭和夜鹭有迅速加固和扩大巢的行为;育雏期,取食大小随雏鸟日龄增大而增大,取食距离随雏期延长而缩短。三者雏鸟体重增长的数学模型分别为:w=205.1e-(0.065e)-0.065e(t-6.0),w=323.4e-(0.058e)-0.058e(t-6.6),w=519.3e-(0.047e)-0.047e(t-8.5)。雏鸟体重增长率都与成体体形的大小呈负相关。池鹭雏鸟的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昆虫,白鹭雏鸟的食物主要是鱼类和甲壳类,夜鹭雏鸟的食物主要是两栖类和鱼类。首次报道了夜鹭以雏鸟和鼠类育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种鹭 繁殖行为 雏鸟生长模型 雏鸟食性
下载PDF
棕背伯劳两种色型繁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进文 赵世烨 +4 位作者 林宜舟 杨磊 陈远忠 唐思贤 胡慧建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8-294,共7页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及发育上皆无显著差异(P>0.05);2)两色型雏鸟在15日龄前的体长、翼长及体重等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除尾长渐进值参数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据14日龄的雏鸟测量值表明,两色型在身体外部器官各项生长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易卵易雏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两种色型棕背伯劳亲鸟之间皆可相互接受对方同一时期的卵和雏鸟,但不接受对方的异期卵;5)易雏后亲子和义子索食、站立、理羽、休息等行为差异不明显。因此认为黑伯劳只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而非独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羽色多态现象 易卵易雏 雏鸟生长
下载PDF
小杜鹃在强脚树莺巢中寄生繁殖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迎昕 梁伟 +1 位作者 杨灿朝 孙悦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31,F0004,共2页
关键词 杜鹃 寄生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 繁殖 雏鸟生长 贵州省
下载PDF
黑枕黄鹂繁殖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多 高玮 +2 位作者 王海涛 相桂权 张克勤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3-50,共8页
 对黑枕黄鹂的分布和数量、迁徙及活动规律、繁殖习性作了全面系统的报道.黑枕黄鹂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阔叶林中,在海拔300m的次生阔叶林中种群数量较大,为典型的低山带鸟类.春季迁来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8月中下旬迁出.主要在阔叶...  对黑枕黄鹂的分布和数量、迁徙及活动规律、繁殖习性作了全面系统的报道.黑枕黄鹂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阔叶林中,在海拔300m的次生阔叶林中种群数量较大,为典型的低山带鸟类.春季迁来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8月中下旬迁出.主要在阔叶林中的阔叶树上营巢.巢位选择过程中,巢址多在树冠下层的外侧,巢筑在离树干较远的侧枝水平枝杈间.营巢期6~7d.窝卵数为3~5枚.雏鸟一般13.5d离巢.雏鸟生长方程为:W=59 11+e-0 613(t-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枕黄鹂 繁殖习性 巢位选择 雏鸟生长
下载PDF
厦门鸡屿岛白鹭几种繁殖活动的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魏国安 陈小麟 +1 位作者 胡慧娟 陈剑榕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3-347,共5页
于 2 0 0 1年 3~ 7月采用颜色标记法 ,记录厦门白鹭保护区内鸡屿岛白鹭 (Egrettagarzetta)卵产出和孵出的顺序和时间 ,并称重卵和雏鸟。有 91 4 %的窝卵数为 4~ 5枚 ,产卵期 7 0± 1 9d ,出壳期 4 2± 1 4d ;卵孵化时间与产... 于 2 0 0 1年 3~ 7月采用颜色标记法 ,记录厦门白鹭保护区内鸡屿岛白鹭 (Egrettagarzetta)卵产出和孵出的顺序和时间 ,并称重卵和雏鸟。有 91 4 %的窝卵数为 4~ 5枚 ,产卵期 7 0± 1 9d ,出壳期 4 2± 1 4d ;卵孵化时间与产卵顺序显著负相关 ;不同产出顺序卵重无差异 ;不同孵出顺序雏鸟早期 (≤ 5d)发育无差异 ,之后差异显著 ,第 4出壳的雏鸟发育水平和成活率较低 ,而第 5出壳的雏鸟最低 ;亲鸟在产卵期的孵化是非连续的 ,而产卵结束后相对连续。如此 ,可以调节孵化时间 ,进而调控异步孵化的程度 ,使雏鸟在生长阶段形成适当的等级差别 ,以获得最大的繁殖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鹭 异步孵化 雏鸟生长 繁殖
下载PDF
四川南充地区白鶺鴒的繁殖习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亚斌 周友兵 +3 位作者 汤宽均 敬晓晶 王志亚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4-109,共6页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鶺鸰(Motacilla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鶺鸰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 2004年2~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上游的河漫滩内对白鶺鸰(Motacillaalb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鶺鸰2月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营巢期7~10d;主要雌鸟孵卵,孵卵期13~14d,上午8:00~9:00时孵卵出现一次高峰;窝卵数(5.00-t-O.52)(n=16)枚,孵化率42.5%;雌雄参与育雏,育雏期15~16d,下午18:00~19:00时育雏出现一次高峰,日育雏次数(112.9±48.6)(n=17),育雏时间间隔(5.60±5.34)min(n=1584);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鶺鸰 繁殖 雏鸟生长发育
下载PDF
松鸦的繁殖生态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立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69,共4页
在安徽合肥紫蓬山区 ,对松鸦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 ,并研究了雏鸟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表明 ,松鸦 4月初开始营巢 ,巢筑在阔叶树或针叶树主干顶端枝杈处 ,巢呈碗状 ,由细树枝、须根、苔藓和草编织而成。 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 ,平均每窝产 ... 在安徽合肥紫蓬山区 ,对松鸦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 ,并研究了雏鸟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表明 ,松鸦 4月初开始营巢 ,巢筑在阔叶树或针叶树主干顶端枝杈处 ,巢呈碗状 ,由细树枝、须根、苔藓和草编织而成。 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 ,平均每窝产 5枚卵 ,孵化期 1 6~ 1 7d ,育雏期 1 9d。体重、嘴峰、翅、跗跖、尾、飞羽及飞羽羽缨等形态学参数适合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 ,对应的拟合方程分别为 :W =1 2 0 [1 +e-0 32 9(t-8 1 ) ]、L =2 3 [1 +e-0 .2 0 1 1 (t-4.5) ]、L =1 0 7 [1 +e-0 .334(t-9.1 ) ]、L =40 [1 +e-0 .2 93(t-4.5) ]、L =49 [1 +e-0 .377(t-1 3.7) ]、L =76 [1 +e-0 .462 (t-1 2 .4) ]、L =49 [1 +e-0 .544(t-1 7.8) ]。曲线的增长率和拐点的参数分析表明 ,与飞行密切相关的器官在雏鸟发育的后期仍有较大程度的增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鸦 繁殖生态 雏鸟生长 亚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