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4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例雏鸭白痢的诊治与体会
1
作者 罗艳杰 《福建畜牧兽医》 2024年第2期79-80,共2页
2023年4月,清流县嵩溪镇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雏鸭发生死亡,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涂片镜检结果,确诊为雏鸭白痢,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雏鸭白痢 沙门氏菌 诊治 防控
下载PDF
板蓝根水煎液对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赵录波 孙玉红 胡振梅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4期1-2,5,共3页
为探究板蓝根水煎液对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以30只7日龄奥白星鸭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板蓝根水煎液对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白介素-2(IL-2)、白介素... 为探究板蓝根水煎液对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以30只7日龄奥白星鸭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板蓝根水煎液对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结果显示,在试验的第10天,试验Ⅱ组的IgA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在试验的第15天,试验Ⅱ组的IgM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在试验的第5天,试验Ⅱ组的IL-6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在试验的第5天和第10天,试验Ⅱ组的IFN-γ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综上,板蓝根能够显著提升雏鸭的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坦布苏病毒 雏鸭 血清免疫指标
下载PDF
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方光远 张萍 +4 位作者 郭大伟 谈福利 张智敏 陈俊红 蒋加进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3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 研究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采取山东济宁某养鸭场腹泻雏鸭粪便病料,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对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比较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 目的 研究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采取山东济宁某养鸭场腹泻雏鸭粪便病料,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对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比较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PCR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菌株进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和aph(3’)-Ⅱ的检测。结果 在24种药物敏感性试验中,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4种药物敏感,对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大观霉素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四环素等16种药物耐药。在20株菌株中,检测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中5株细菌检测出aac(3)-Ⅰ,10株细菌检测出aac(3)-Ⅱ,5株细菌检测出aac(6’)-Ⅰb,6株细菌检测出aac(6’)-Ⅱ,8株细菌检测出ant(3”)-Ⅰ,17株细菌检测出aph(3’)-Ⅱ。结论此次试验分离培养出的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呈现普遍耐药性,普遍检测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和aph(3’)-Ⅱ,其中aph(3’)-Ⅱ检出率高达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腹泻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药敏试验 检测 分析
下载PDF
中药复方M3对雏鸭体内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的防治效果研究
4
作者 秦枫 刘云 +6 位作者 吴植 王安平 吴双 董洪燕 朱善元 张乐 时菲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71,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M3对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DHAV-1)雏鸭的体内治疗效果。选取60只雏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试验组分别为空白组(Blank)、病毒组(Virus)、清瘟解毒口服液组(QW)、中药复方高剂量组(M3_(H))、中剂量组(M3_(M))和...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M3对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DHAV-1)雏鸭的体内治疗效果。选取60只雏鸭,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试验组分别为空白组(Blank)、病毒组(Virus)、清瘟解毒口服液组(QW)、中药复方高剂量组(M3_(H))、中剂量组(M3_(M))和低剂量组(M3_(L))。给药组在2日龄开始饮水给药,连续给药至实验结束,共11 d。除空白组外,在给药第4 d时进行攻毒,0.5 mL/只。比较各试验组雏鸭的病死率;对病死鸭和各组存活鸭进行解剖,观察肝脏和小肠的病理剖检及HE染色切片;分析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检测分析血清过氧化指标(GSH-Px、MDA、SOD、CAT、iNOS)及生化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CHE、LDH、GGT),评价中药复方对感染鸭肝炎雏鸭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中药复方M3中、高剂量组能够有效降低雏鸭死亡率;与病毒组相比,经过中药复方M3治疗后,能够显著降低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P<0.05),感染雏鸭的肝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均减轻,且显著降低了感染雏鸭的ALT、LDH的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中药复方M3中、高剂量对鸭肝炎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中药复方M3中剂量更具有继续开发研究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肝炎病毒 雏鸭 体内 中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三种中草药对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血清免疫指标与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5
作者 王晗晗 嵇辛勤 +6 位作者 阮涌 杨纯培 吴宗豪 姚碧琼 陈佳琪 李世静 胡焱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68,共6页
为研究板蓝根、酒黄芩、醋五味子对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雏鸭血清免疫指标与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将150只7日龄DTMUV抗体阴性雏鸭平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DTMUV对照组、板蓝根组、酒黄芩组和醋五味子组;饲养至15日龄时,除空白对... 为研究板蓝根、酒黄芩、醋五味子对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雏鸭血清免疫指标与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将150只7日龄DTMUV抗体阴性雏鸭平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DTMUV对照组、板蓝根组、酒黄芩组和醋五味子组;饲养至15日龄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接种DTMUV,同时三个药物组分别每日口服给药1 g/kg·bw,在接种病毒第3、6、9、12天对各组血清IgA、IgG、IgM、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免疫器官指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DTMUV对照组在感染早期IL-2含量以及中后期IgA、IgM、IL-4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接种病毒第3、6、9天IL-6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3个药物组接种病毒后第3、12天IgA含量,第9天IgM和IL-4含量均显著高于DTMUV对照组(P<0.05),板蓝根组在第3天能促进IgG表达,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板蓝根组、酒黄芩组在第9天能显著降低因病毒感染引起的IL-6含量上调(P<0.05);DTMUV对照组脾脏指数在试验期间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第6、9天胸腺指数以及第9、12天法氏囊指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3个药物组第12天脾脏指数显著小于DTMUV对照组(P<0.05),第12天法氏囊指数显著大于DTMUV对照组(P<0.05),醋五味子组第6、9天胸腺指数显著大于DTMUV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板蓝根、酒黄芩、醋五味子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DTMUV感染导致的鸭机体免疫抑制及免疫器官损伤,其中板蓝根及酒黄芩还能发挥抗炎作用,且板蓝根表现出更明显的免疫增强效果及免疫器官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中草药 雏鸭 血清免疫指标 免疫器官指数
原文传递
日粮添加马鞭草粉和虎杖粉对三穗雏鸭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杨娇一 祝永才 +5 位作者 姚炳浓 刘嫒 祝保国 朱金金 文际颖 杨胜林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61-164,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添加马鞭草和虎杖草粉对三穗雏鸭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将150只1日龄三穗鸭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T1、T2、T3、T4)和对照组(CON),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鸭,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T1、T2组分别在基础...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添加马鞭草和虎杖草粉对三穗雏鸭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将150只1日龄三穗鸭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T1、T2、T3、T4)和对照组(CON),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鸭,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T1、T2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和4%的马鞭草粉,T3、T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和4%的虎杖草粉,预饲期7d,正试期35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马鞭草粉和虎杖草粉对三穗雏鸭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P<0.01);添加马鞭草和虎杖粉组均不影响血清ALB和血清Ca水平,T1组血清Glu和血清TP水平显著提高(P<0.05),添加马鞭草和虎杖可增加血清UA和UREA水平,虎杖粉组IgA和IgG水平显著增加(P<0.01),添加T2和T4组血清IgM水平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马鞭草和虎杖粉对三穗雏鸭1-5周龄增重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饲料转化率,提升血清Glu、TP、IgA、IgG、IgM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穗雏鸭 生长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建华 《养殖与饲料》 2023年第3期89-91,共3页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出现典型角弓反张神经症状和病理剖检肝脏呈现斑点出血性炎症为特征,具有发病急、流行快、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点。5 d内雏鸭发病率98%以上,死亡率达87%。6~18 d雏鸭发病...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出现典型角弓反张神经症状和病理剖检肝脏呈现斑点出血性炎症为特征,具有发病急、流行快、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点。5 d内雏鸭发病率98%以上,死亡率达87%。6~18 d雏鸭发病率90%以上,死亡率达66%,该病严重危害养鸭业。本文介绍了1例鸭场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过程,通过不同治疗方案对比,给发病雏鸭注射鸭病毒肝炎高免血清0.4 m L进行紧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鸭场可采取加强养殖管理、雏鸭消毒、接种疫苗等方法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症状 防治
下载PDF
一起雏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诊疗与体会
8
作者 吴舒渊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第1期125-127,共3页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近10年来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由于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简要介绍福建省莆田市某农牧公司一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的病例,从发病经过、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疗情况等方面进...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近10年来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由于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简要介绍福建省莆田市某农牧公司一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的病例,从发病经过、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疗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养殖户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坦布苏病毒 诊疗 体会
下载PDF
雏鸭肝炎病毒侵染下肝脏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差异基因筛选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秀 徐琪 +5 位作者 张扬 毕瑜林 赵荣雪 陈昌义 段修军 陈国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9,共9页
本研究通过构建雏鸭肝脏消减cDNA文库,旨在筛选并鉴定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基因,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进而探究其作用机理。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on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3日龄健康全同胞金定鸭人工... 本研究通过构建雏鸭肝脏消减cDNA文库,旨在筛选并鉴定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基因,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进而探究其作用机理。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on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3日龄健康全同胞金定鸭人工感染雏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与同期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差异表达基因的SSH-cDNA文库。对其中563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299条差异表达序列标签(Expres sedsequence tags,ESTs)。去除冗余的cDNA序列载体并聚类拼接后,进行核酸和蛋白质同源性的比较和功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70个不同的基因与ESTs具有高度的同源性(E值<e-10,匹配长度>150bp,匹配度>80%),且多数基因与细胞组分合成、信号转导以及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学调控过程相关。I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该结果为深入研究雏鸭肝炎病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雏鸭肝炎病毒 抑制性消减杂交 表达序列标签
下载PDF
一例雏鸭感染曲霉菌病的诊治
10
作者 刘博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13期103-103,105,共2页
曲霉菌病是雏鸭常见病,该文阐述了曲霉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例特征,并以某养殖场为例,介绍了该病的实验室诊断与科学治疗方法,提出种蛋灭菌、孵化环境消毒、防止垫料霉变等多种预防措施,以期降低雏鸭曲霉菌病的发生流行率,减少... 曲霉菌病是雏鸭常见病,该文阐述了曲霉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例特征,并以某养殖场为例,介绍了该病的实验室诊断与科学治疗方法,提出种蛋灭菌、孵化环境消毒、防止垫料霉变等多种预防措施,以期降低雏鸭曲霉菌病的发生流行率,减少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曲霉菌病 流行特点 临床症状 病理特征 诊断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一起雏鸭曲霉菌病的诊治与体会
11
作者 吴良根 《福建畜牧兽医》 2023年第2期80-81,共2页
在鸭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中,雏鸭曲霉菌病是养鸭生产中的多发病,特别是梅雨季节更容易发生。不同日龄的鸭都会感染,其中雏鸭发病较多,常集中暴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对较高。该文介绍一起雏鸭曲霉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 在鸭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中,雏鸭曲霉菌病是养鸭生产中的多发病,特别是梅雨季节更容易发生。不同日龄的鸭都会感染,其中雏鸭发病较多,常集中暴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对较高。该文介绍一起雏鸭曲霉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及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曲霉菌病 诊治 体会
下载PDF
一起雏鸭曲霉菌病的诊治
12
作者 吴新华 《福建畜牧兽医》 2023年第1期70-70,共1页
该文介绍一例鸭曲霉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 雏鸭 曲霉菌病 诊治
下载PDF
饲粮赖氨酸水平对笼养蛋雏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田亚军 席江博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3年第8期63-64,共2页
赖氨酸具有参与动物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目前,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的家禽,其饲料中的赖氨酸水平添加剂量不同;因此,探讨不同阶段家禽的适宜赖氨酸添加量十分重要。随着居民禽蛋消费量... 赖氨酸具有参与动物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目前,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的家禽,其饲料中的赖氨酸水平添加剂量不同;因此,探讨不同阶段家禽的适宜赖氨酸添加量十分重要。随着居民禽蛋消费量越来越高,蛋鸭规模化养殖逐渐普及,但是对于蛋鸭不同阶段的饲粮赖氨酸添加量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本研究以笼养蛋雏鸭为对象,通过饲喂不同赖氨酸水平的饲粮,探讨笼养蛋雏鸭适宜的赖氨酸添加量,为蛋鸭饲料合理添加赖氨酸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体蛋白质 添加剂量 生长性能 饲料 规模化养殖 赖氨酸 笼养蛋雏鸭
下载PDF
国内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芙蓉 王永坤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3年第11期62-63,共2页
本文就国内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特性、疾病诊断和防制等做一简要综述并提出了该病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雏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肝炎病毒 病原特性 诊断 防制
下载PDF
实验性雏鸭铜中毒症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崔恒敏 陈怀涛 +2 位作者 邓俊良 彭西 黎得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15-721,共7页
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21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2.16mg/kg)、中毒I日粮(Cu850mg/kg)和中毒II日粮(Cu1050mg/kg)7周,进行了铜中毒对雏鸭器官组织和血清酶活性影响的病理学研究。2个中毒组的病变与程度基本一致,表现为肌... 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21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2.16mg/kg)、中毒I日粮(Cu850mg/kg)和中毒II日粮(Cu1050mg/kg)7周,进行了铜中毒对雏鸭器官组织和血清酶活性影响的病理学研究。2个中毒组的病变与程度基本一致,表现为肌胃角质层增厚、龟裂;肠道充满红褐色、黑褐色或淡绿色内容物,肠黏膜肿胀潮红,黏膜上皮变性坏死,肠绒毛裸露断裂和坏死;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免疫器官体积缩小、质量减轻,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及数量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甚至溶解消失呈空泡状,胞核变形,胞浆和胞核内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电子密度极高的沉积物。同时,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铜蓝蛋白活性下降。结果表明,铜中毒损害的靶器官是肝脏、肾脏、心脏、胃肠道和免疫器官。组织器官受损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发病雏鸭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中毒 病理变化 生化指标 雏鸭
下载PDF
肉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16
作者 于智慧 《今日畜牧兽医》 2008年第8期38-40,共3页
2008年2月28日,山东滨州沾化县一肉鸭养殖户带12只7日龄病死鸭到我兽医诊断中心就诊。据介绍,其饲养的这批肉雏鸭共2100只,进雏时小鸭无任何临床症状,表现健康。养鸭户从进雏开始就在水中加入氟哌酸、多维电解质和葡萄糖。连用三天... 2008年2月28日,山东滨州沾化县一肉鸭养殖户带12只7日龄病死鸭到我兽医诊断中心就诊。据介绍,其饲养的这批肉雏鸭共2100只,进雏时小鸭无任何临床症状,表现健康。养鸭户从进雏开始就在水中加入氟哌酸、多维电解质和葡萄糖。连用三天,6日龄时有部分肉雏鸭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病鸭离群,缩头拱背,行动呆滞,不久即伏地不能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病毒性肝炎 诊治 临床症状 诊断中心 突然死亡 雏鸭 养殖户
下载PDF
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丙云 赵海全 +5 位作者 冯军 陈至胜 黄兴国 计慧琴 李妍秀 顾万军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复制病理模型 ,研究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将 16 0只刚出壳的北京鸭 ,经 1周适应性饲养后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弱毒株组、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在攻毒组的每只雏鸭背部分别肌肉注射...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复制病理模型 ,研究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将 16 0只刚出壳的北京鸭 ,经 1周适应性饲养后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弱毒株组、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在攻毒组的每只雏鸭背部分别肌肉注射 0 .3m L弱毒株、中毒株和强毒株的稀释液。攻毒后 1、3、5、7d剖杀雏鸭 ,采集其肝组织 ,测定鸭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结果表明 ,中毒组和强毒组的 CAT含量在攻毒后 1d便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但弱毒株组在攻毒后的 5 d才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d,雏鸭肝组织中 SOD含量开始下降 ,3d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 5 d,各攻毒组雏鸭肝组织中的 GSH-Px的含量亦显著降低。这些抗氧化酶含量的降低 ,说明感染鸭肝炎病毒后雏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自由基参与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力 肝炎病毒 雏鸭 肝脏 抗氧化功能 自由基
下载PDF
试验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胡薛英 程国富 +1 位作者 周诗其 熊道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0,共3页
对试验感染I型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接毒后 1 2h ,肝、脾、肾及胰等器官组织主要表现为变性性变化 ;接毒后 2 4h ,则呈现明显的坏死性变化 ;接毒后 72h及 1 6 8h ,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反应。脑表现为... 对试验感染I型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接毒后 1 2h ,肝、脾、肾及胰等器官组织主要表现为变性性变化 ;接毒后 2 4h ,则呈现明显的坏死性变化 ;接毒后 72h及 1 6 8h ,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反应。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肝、肾、脾及胰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 ,主要是组织细胞的膜系统及核结构的损伤。在肝细胞和脾细胞中有脂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组织病理变化 雏鸭
下载PDF
实验性雏鸭锌中毒症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崔恒敏 彭西 +1 位作者 方静 邓俊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7-221,共5页
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10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喂以正常对照(Zn100mg/kg日粮)和锌中毒(Zn1300mg/kg日粮)日粮4周,进行系统的病理学研究。中毒鸭13d出现症状,18只死亡。尸检主要见腿部肌肉色白或灰白色,外观似蜡样;肌胃平滑肌色淡灰白;消化道... 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10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喂以正常对照(Zn100mg/kg日粮)和锌中毒(Zn1300mg/kg日粮)日粮4周,进行系统的病理学研究。中毒鸭13d出现症状,18只死亡。尸检主要见腿部肌肉色白或灰白色,外观似蜡样;肌胃平滑肌色淡灰白;消化道充满黑褐色煤焦油样内容物。光镜下,骨骼肌纤维肿胀变性坏死;心肌和肌胃平滑肌局灶性坏死;胸腺、腔上囊、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电镜观察,免疫器官淋巴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血液病理学变化主要是碱性磷酸酶活性、血清总蛋白与球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锌含量升高。结果表明,高锌对鸭可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文中还对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雏鸭 锌中毒症 病理学 病理变化 生化指标
下载PDF
硒中毒雏鸭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武瑞 康世良 +2 位作者 徐世文 王伟 林洪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61-964,共4页
为了探讨硒中毒的毒理机制 ,选择健康雏鸭作实验动物 ,通过饲料中添加 8mg·kg-1的硒 ,复制雏鸭硒中毒模型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中毒组雏鸭血清和组织中NO... 为了探讨硒中毒的毒理机制 ,选择健康雏鸭作实验动物 ,通过饲料中添加 8mg·kg-1的硒 ,复制雏鸭硒中毒模型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中毒组雏鸭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有时间—效应关系。从而提示硒中毒可诱导NOS活性增强 ,致使机体内NO含量升高 ,机体内源性NO水平过高 ,则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进而对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及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的损伤。这可能是硒中毒的毒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中毒 雏鸭 血清 组织 NO含量 NOS活性 毒理机制 实验动物 硝酸还原酶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