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调控miR-142-3p/HSP70通路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1
作者 王进军 崔鹏来 +4 位作者 程欣 钱梦悦 曾祥隽 徐子金 王怡帆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6,共7页
目的:探究雷公藤内酯醇(TP)通过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MCF-7细胞,将其分为6组:对照组、TP组、miR-142-3p inhibitor组、TP+inhibitor组、miR-142-3p mimic组和TP+mimic组,用... 目的:探究雷公藤内酯醇(TP)通过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MCF-7细胞,将其分为6组:对照组、TP组、miR-142-3p inhibitor组、TP+inhibitor组、miR-142-3p mimic组和TP+mimic组,用转染试剂将相应的核酸或质粒转染MCF-7细胞。qPCR法、EdU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WB法分别检测转染后各组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 mRNA的表达,MCF-7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HSP7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TP或miR-142-3p过表达能显著促进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的表达,敲减miR-142-3p则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的表达,TP可逆转由敲减miR-142-3p对MCF-7细胞中miR-142-3p和HSP70表达的影响;TP、过表达miR-142-3p均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敲减miR-142-3p则均可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TP可逆转由敲减miR-142-3p对MCF-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均P<0.05)。结论:TP可通过调控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进而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雷公藤内酯醇 MCF-70细胞 增殖 侵袭 迁移 miR-142-3p/HSP70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雷公藤内酯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的影响
2
作者 白雪 王亚博 +3 位作者 闫伟娇 霍好利 邢瑞敏 王雪莹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脑缺血再灌注(CIR)大鼠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92只SD大鼠设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6 mg/kg)组和TPL低、中、高(0.2、0.4、0.8 mg/kg)剂量组,每组3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5组采用线栓...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脑缺血再灌注(CIR)大鼠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92只SD大鼠设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6 mg/kg)组和TPL低、中、高(0.2、0.4、0.8 mg/kg)剂量组,每组3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5组采用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2 h的方法复制CIR大鼠模型。各组均于造模前3 d开始给药,1次/d,再灌注24 h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率、脑含水量,观察缺血侧皮层神经元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缺血侧皮层组织炎症介质含量,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小胶质细胞表型M1型标志物CD86/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M2型标志物CD206/Iba-1,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p-核因子κB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PL中、高剂量组和丁苯酞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缺血侧皮层神经元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显著降低而IL-10含量显著升高,CD86/Iba-1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CD206/Iba-1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缺血侧皮层组织Toll样受体4(TLR4)、p-核因子κB表达显著下调,p-核因子κB/核因子κB比值显著降低(P<0.05)。除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含水量、IL-1β含量外,TPL高剂量组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均优于丁苯酞组(P<0.05)。结论:TPL可抑制大鼠CIR损伤,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M1型向M2型极化,抑制TLR4/核因子κB通路活化及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脑缺血再灌注 小胶质细胞 极化 神经功能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炎症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调控Notch4蛋白影响舌鳞癌CAL27细胞活性
3
作者 闫松鹤 李海婷 +1 位作者 白颖 王婧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细胞系CAL27活性和Notch4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0、20、40、80 ng·mL~(-1)雷公藤内酯醇对CAL27细胞进行干预,并依次分为T0组(对照)、T20组、T40组和T8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细胞系CAL27活性和Notch4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0、20、40、80 ng·mL~(-1)雷公藤内酯醇对CAL27细胞进行干预,并依次分为T0组(对照)、T20组、T40组和T8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Notch4蛋白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细胞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T0组相比,T20组、T40组和T80组培养24、48、72h细胞增殖率均逐渐降低(P<0.05),且T20组、T40组和T80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0组、T20组、T40组和T80组早期凋亡率、总凋亡率均依次增加(P<0.05),T80组晚期凋亡率高于T0组、T20组和T40组(P<0.05),而T0组、T20组和T40组晚期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组、T20组、T40组和T80组细胞侵袭和迁移率均依次降低(P<0.001)。与T0组比较,T20组、T40组和T80组Notch4表达均逐渐降低(P<0.05),且T20组、T40组、T80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调控Notch4蛋白使舌鳞癌细胞系CAL27生物活性降低,促使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4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状细胞癌 雷公藤内酯醇 增殖 凋亡 NOTCH4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乏氧激活前药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
作者 张冬梅 阙慧卿 李唯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制备雷公藤内酯醇乏氧激活前药,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合成了Gem1和Dox1。总计合成了三个乏氧激活前药,用于后续抗肿瘤实验研究。(方法)2-硝基咪唑通过亲核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得到3-(2-硝基-1H-咪唑-1-基)丙酸。3-(2-硝基-1H-咪唑-1-... (目的)制备雷公藤内酯醇乏氧激活前药,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合成了Gem1和Dox1。总计合成了三个乏氧激活前药,用于后续抗肿瘤实验研究。(方法)2-硝基咪唑通过亲核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得到3-(2-硝基-1H-咪唑-1-基)丙酸。3-(2-硝基-1H-咪唑-1-基)丙酸再与雷公藤内酯醇、多柔比星和吉西他滨通过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Gem1和Dox1,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认其结构。(结果)成功得到目标化合物——Gem1和Dox1。(结论)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认了目标化合物——Gem1和Dox1的结构,成功合成的三个乏氧激活前药,为后续抗肿瘤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乏氧激活前药 抗肿瘤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与表雷公藤内酯醇的HPLC测定 被引量:5
5
作者 夏志林 邓思珊 郭舜民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62-563,共2页
建立了 HPL C法以测定雷公藤内酯醇与差向异构体表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采用 Hypersil ODS色谱柱 ,以甲醇 -水 (45∶ 5 5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2 0 nm。两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分别为 0 .9998和 0 .9996。方法精密度分别为 0 .73... 建立了 HPL C法以测定雷公藤内酯醇与差向异构体表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采用 Hypersil ODS色谱柱 ,以甲醇 -水 (45∶ 5 5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2 0 nm。两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分别为 0 .9998和 0 .9996。方法精密度分别为 0 .73%和 0 .5 2 %。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10 0 .2 % (RSD0 .36 % )和 99.6 % (RSD1.0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雷公藤内酯醇 HPLC 含量测定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聚合物胶束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顺长 吴越 +4 位作者 王兵 王姝 徐戎 曾繁典 邹声泉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63-1565,共3页
目的 考察雷公藤内酯醇聚合物胶束(TP-PM)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对SPF级BALB/c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根据致死率,计算其LD50,为该药抗癌药理学实验提供剂量设计依据.方法 SPF级BALB/c小鼠50只(雌雄各半),按照2.415,2.777,3.194,3.673,4.22... 目的 考察雷公藤内酯醇聚合物胶束(TP-PM)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对SPF级BALB/c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根据致死率,计算其LD50,为该药抗癌药理学实验提供剂量设计依据.方法 SPF级BALB/c小鼠50只(雌雄各半),按照2.415,2.777,3.194,3.673,4.224 mg·kg-1单次尾静脉注射给予TP-PM,共5个剂量组.观察小鼠单次给药的症状体征,统计死亡率、体质量等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注射后4 h内各组小鼠未出现死亡.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小鼠出现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进而活动减少,甚至死亡,其死亡时间集中在给药后24~48 h,96 h后绝大部分存活动物恢复正常的运动、呼吸等,体质量上升.在该剂距范围内,死亡率分别为20.0%,60.0%,70.0%,80.0%,100.0%,呈现良好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TP-PM对于SPF级BALB/c小鼠经尾静脉注射途径,其LD50值为2.807 mg·kg-1,95%可置信区间是2.406~3.082 mg·kg-1,具备一定的缓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聚合物胶束 雷公藤内酯醇 毒性实验 急性 LD50
下载PDF
雷公藤中的一种新活性成分一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鹏程 吕燮余 +1 位作者 杨晶晶 郑启泰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1992年第2期12-18,共7页
从雷公藤(Tripterygiurn wilfordii Hook f.)的叶、根及制剂“雷公藤多甙”中分离出一个新的三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L_2)。该化合物是一种白色簇状结晶,熔点232-233.5℃,分子式为C_20H_24O_7。根据光谱(UV,IR,MS,~1H... 从雷公藤(Tripterygiurn wilfordii Hook f.)的叶、根及制剂“雷公藤多甙”中分离出一个新的三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L_2)。该化合物是一种白色簇状结晶,熔点232-233.5℃,分子式为C_20H_24O_7。根据光谱(UV,IR,MS,~1HNMR,~13CNMR,2d-NMR和Se-lective Long-range DEPT)数据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通过X-射线晶体分析确证了它的立体化学。15-C为“S”构型的手性碳。药理试验表明,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和雄性抗生育活性。另外,还分离到已知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并通过2d-NMR等光谱分析归属了全部碳和质子的NMR光谱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二萜内酯 环氧二萜 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 雷公藤内酯醇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调控miR-155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单核细胞促炎反应 被引量:32
8
作者 彭桉平 黄宪章 +2 位作者 刘瑞萍 王小云 庄俊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T)能否通过调控miR-155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炎症反应。方法分离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14+磁珠分选单核细胞,LPS刺激24 h后用于实验。ELISA检测不同浓度TPT作用下,单...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T)能否通过调控miR-155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炎症反应。方法分离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14+磁珠分选单核细胞,LPS刺激24 h后用于实验。ELISA检测不同浓度TPT作用下,单核细胞TNF-α和IL-6的表达;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TPT干预前后单核细胞miR-155的表达;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分别转染miR-155 mimic和对照24 h,TPT再干预24 h,通过ELISA检测单核细胞TNF-α和IL-6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单核细胞细胞因子信号抑制蛋白1(SOCS1)、含SH2肌醇磷酸酯酶1(SHIP-1)的表达。结果 TPT抑制LPS刺激的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和miR-155的表达。过表达miR-155明显逆转TPT抑制的单核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TPT上调RA患者单核细胞SOCS1和SHIP-1表达,但过表达miR-155能逆转上调的SHIP-1而不影响SOCS1的表达。结论 TPT抑制miR-155表达而释放其靶标SHIP-1,从而下调LPS诱导的RA患者单核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雷公藤内酯醇 单核细胞 MIR-155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细胞凋亡阻止人T细胞增殖 被引量:85
9
作者 杨俊伟 陈朝红 +3 位作者 刘栋 戴春笋 刘志红 黎磊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内酯醇是否能导致人外周血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apoptosis),探讨该化合物阻止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被PHAP,佛波脂(PMA),及白介素2(IL2)等有丝分裂原刺激的人T...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内酯醇是否能导致人外周血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apoptosis),探讨该化合物阻止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被PHAP,佛波脂(PMA),及白介素2(IL2)等有丝分裂原刺激的人T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吖啶橙染色细胞的形态,DNA片断的测定,和DNA凝胶电泳作为判断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的标准。结果:①未发现雷公藤内酯醇能使处于静止状态的T细胞出现细胞凋亡;②雷公藤内酯醇与有丝分裂原同时作用于T细胞后,其3HTdR掺入率明显降低的同时,只有少量的T细胞呈细胞凋亡的表现,DNA片断检测也无显著变化;③对已活化的T细胞,雷公藤内酯醇可使大量T细胞呈细胞凋亡样变化,此时其DNA片断的测定和DNA凝胶电泳均证实活化的T细胞已发生了细胞凋亡;而且,作者还证实活化的T细胞细胞凋亡的发生与雷公藤内酯醇呈浓度依赖性。活化的T细胞3HTdR掺入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T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药理学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降低T淋巴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 被引量:82
10
作者 刘浩 刘志红 +2 位作者 章精 杨俊伟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佛波脂/植物...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佛波脂/植物血凝素(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NF-κB活力的影响。结果:在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均存在一定活力的NF-κB,使用PMA/PHA处理可使Jurkat细胞中NF-κB的活力显著的升高,雷公藤内酯醇可以降低两种培养状况下的Jurkat细胞中NF-κB活力,并以激活状态下更为显著。结论:雷公藤内酯醇降低T淋巴细胞中NF-κB活力的作用可能是其免疫抑制效应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T淋巴细胞 核因子-KB 雷公藤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新型固体脂质纳米粒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侯冬枝 谢长生 +2 位作者 杨祥良 徐辉碧 平其能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9-433,共5页
选择固体脂质山榆酸甘油酯(Compritol ATO 888)和液态油三辛酸甘油酯制备雷公藤内酯醇新型固体脂质纳米粒(SLN)载体系统,运用常温、低温差示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小角X射线衍射(SAXS)和核磁共振(NMR)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新... 选择固体脂质山榆酸甘油酯(Compritol ATO 888)和液态油三辛酸甘油酯制备雷公藤内酯醇新型固体脂质纳米粒(SLN)载体系统,运用常温、低温差示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小角X射线衍射(SAXS)和核磁共振(NMR)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新型SLN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型SLN纳米体系熔点从70.8℃降低到61.4℃,纳米化后熔融焓大大降低,于-17.7℃发生油相熔融吸热行为;无论是否载药,制备的纳米分散体系(新型SLN和传统SLN)都是由α相和少量β′相组成,所载药物雷公藤内酯醇对载体结晶性能基本无影响;新型SLN中分子运动自由度介于Compritol ATO 888基材和其制备的传统SLN二者之间,其长程结构相对于传统SLN和基材的结构只偏移0.1 nm,表明中链甘油酯液态油分子不可能插入片间和2个或3个链长结构间。两种物理状态不同的甘油酯在新型SLN中仍以两种状态存在:液态油和固态脂质,因其有各自的熔融性状(低温和常温DSC研究)和分子运动状态(NMR检测),推测本实验室制备新型SLN的微观结构应是液态油分子,没有插入到固体脂质层状结构之间,而是形成了更加微细的纳米油室,周围包被着固体脂质,整个球形颗粒还处于纳米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脂质纳米粒 雷公藤内酯醇 微观结构 常温低温DSC XRD SAXS NMR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总内酯及雷公藤内酯醇的测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庄莹 宋敏 +2 位作者 杭太俊 潘丽 张正行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40,共5页
建立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滕总内酯及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以3,5-二硝基苯甲酸显色,于540 nm 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测得雷公藤总内酯含量;另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 ODS 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 A ... 建立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滕总内酯及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比色法,以3,5-二硝基苯甲酸显色,于540 nm 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测得雷公藤总内酯含量;另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 ODS 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 A 为甲醇,流动相 B 为甲醇-0.01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20∶80),采用梯度洗脱,于218 nm 处检测,测定雷公滕内酯醇的含量。结果:以比色法测定雷公藤总内酯(以雷公藤内酯醇计),浓度在8~40m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n=9)为100.6%;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内酯醇,浓度在10~1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n=9)为99.6%。测得市售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总内酯含量在0.061%~0.363%范围内,雷公滕内酯醇含量在0.002%~0.200%范围内。结论:两方法均准确可靠、耐用性良好,可用于雷公藤多苷片质量分析控制。市售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总内酯及雷公藤内酯醇含量差异较大,应该加强其质量控制、保障用药安全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片 雷公藤内酯 雷公藤内酯醇 比色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核因子-κB及其抑制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浩 刘志红 +2 位作者 陈朝红 杨俊伟 黎磊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03-609,共7页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κB活力及其抑制分子IκB的影响 ,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利用凝胶移率实验 (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κB活力及其抑制分子IκB的影响 ,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利用凝胶移率实验 (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NF κB活力的影响 ,并以逆转录 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了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后两组Jurkat细胞中IκBα 的mRNA水平的改变 .研究发现 :①在普通培养状态的Jurkat细胞核内存在一定活力的NF κB ,使用PMA/PHA处理可使NF κB活力显著升高 ,雷公藤内酯醇可以降低两种培养状况下的Jurkat细胞中NF κB活力 ,并以激活状态下更为显著 ;②雷公藤内酯醇可以上调Jurkat细胞中IκBαmRNA的表达水平 .雷公藤内酯醇上调IκBα 基因转录有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内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T淋巴细胞 核因子-ΚB IΚB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诱导人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栋 杨俊伟 +3 位作者 陈朝红 戴春笋 刘志红 黎磊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455-459,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内酯醇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关系,探讨该化合物导致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以人外周血T细胞为研究对象,选择流式细胞分析术、DNA凝胶电泳及DNA片段测定等作为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结果:...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内酯醇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关系,探讨该化合物导致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以人外周血T细胞为研究对象,选择流式细胞分析术、DNA凝胶电泳及DNA片段测定等作为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只能造成活化的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且与雷公藤内酯醇的浓度正相关;雷公藤内酯醇诱导活化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细胞活化的程度密切相关;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只能造成S+ G2M 期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却不能导致G0G1 期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结论:雷公藤内酯醇诱导淋巴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其所处的细胞周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经皮渗透及抗炎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梅之南 杨祥良 +1 位作者 杨亚江 徐辉碧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54-857,共4页
目的 研究固体脂质纳米粒 (SLN)作为雷公藤内酯醇 (TP)载体的经皮渗透及抗炎活性。方法 热熔分散法制备雷公藤内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 (TP SLN) ,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体外渗透实验 ,比较了不同组成的SLN体系的经皮渗透作用 ,研究了它... 目的 研究固体脂质纳米粒 (SLN)作为雷公藤内酯醇 (TP)载体的经皮渗透及抗炎活性。方法 热熔分散法制备雷公藤内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 (TP SLN) ,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体外渗透实验 ,比较了不同组成的SLN体系的经皮渗透作用 ,研究了它们对Freund’s完全佐剂所致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结果 不同的脂质、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都能制得稳定的SLN体系 ,最小粒径可达 ( 12 3.4± 1.9)nm ;在 12h内累计透皮吸收百分率以处方B最高 ,达到了 78.5 % ,而普通溶液为 32 .4 % ,TP SLN局部给药对Freund’s完全佐剂所致的佐剂性关节炎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SLN的粒径越小 ,抗炎活性越强。结论 TP SLN作为透皮给药 ,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 ,提高药物疗效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固体脂质纳米粒 经皮渗透 抗炎活性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减少放射性肺纤维化中肌成纤维细胞活化与抑制TGF-β1/ERK/Smad3通路相关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彦伟 张志强 +2 位作者 吴丽贤 张鲁榕 陈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0-636,共7页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PL)减少放射性肺纤维化中肌成纤维细胞(MFBs)活化与TGF-β1/ERK/Smad3通路的相关性。方法以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建立体外MFBs活化模型,C57BL/6小鼠胸部照射形成体内MFBs活化、放射性肺纤维化模...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PL)减少放射性肺纤维化中肌成纤维细胞(MFBs)活化与TGF-β1/ERK/Smad3通路的相关性。方法以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建立体外MFBs活化模型,C57BL/6小鼠胸部照射形成体内MFBs活化、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MFBs活化状态通过检测小鼠成纤维细胞中α-SMA(RT-PCR、Western blot方法)和ColⅠ(RT-PCR、ELISA方法)的表达,通路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p-Smad3(Ser208)、p-Smad3(Ser423)的水平。ERK siRNA及Smad3 siRNA观察ERK、Smad3在MFBs活化中的地位。结果 TGF-β1激活p-ERK/p-Smad3(Ser208)及p-Smad3(Ser423),诱导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活化为MFBs,合成Col I明显增多;使用ERK siRNA及Smad3 siRNA确定了ERK及Smad3均参与α-SMA、ColⅠ的表达,其中ERK可能通过磷酸化Smad3连接区(Ser208)起相关作用。小鼠胸部照射可致肺组织中p-ERK、p-Smad3(Ser208)、p-Smad3(Ser423)的水平上调,α-SMA表达增加,显示多量MFBs活化。TPL对体内和体外实验中ERK、Smad3(Ser208)、Smad3(Ser423)的磷酸化活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下调α-SMA表达及ColⅠ合成,减少MFBs的活化。结论 TPL可通过抑制TGF-β1/ERK/Smad3通路,减少肺部照射后MFBs活化,从而抑制放射性肺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放射性肺纤维化 肌成纤维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Ⅰ型胶原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ERK SMAD3
下载PDF
固体脂质纳米粒降低雷公藤内酯醇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梅之南 杨亚江 +1 位作者 徐辉碧 杨祥良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7-819,共3页
目的 探讨固体脂质纳米粒降低雷公藤内酯醇 (TP)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 用雷公藤内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 (TP-SL N)小鼠 ig60 d后 ,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 (AL T)、谷草转氨酶 (AST)和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苷肽过氧... 目的 探讨固体脂质纳米粒降低雷公藤内酯醇 (TP)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 用雷公藤内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 (TP-SL N)小鼠 ig60 d后 ,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 (AL T)、谷草转氨酶 (AST)和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 ,TP-SL N对 AL T,AST,SOD,GSH-Px,MDA的活性或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中、高剂量 (2 0 ,3 0μg/ kg)的 TP组则显著降低 SOD和 GSH-Px 的活性 ,并能显著提高 MDA,AL T和 AST的含量。结论  TP-SL N能降低 TP对肝脏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脂质纳米粒 雷公藤内酯醇 肝毒性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18
作者 朱学军 刘志红 +2 位作者 刘栋 陈朝红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人DC体外培养时 ,加入不同剂量 (0、0 3、1 0、3 0、10、30、10 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 ,观察DC的生成情况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人DC体外培养时 ,加入不同剂量 (0、0 3、1 0、3 0、10、30、10 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 ,观察DC的生成情况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处理组生成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抗原内吞能力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各组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 ,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体外培养 7天后 ,10 μg/L及以上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组细胞大部分破碎死亡。低剂量 (0 3、1 0、3 0 μg/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对生成的DC的形态及数量、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内吞蛋白质抗原OVA FITC的能力、同种T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但正常DC与同种T细胞混合培养时 ,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T细胞的增生 ;正常DC以 30 μg/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 2 4h ,有 5 4%的细胞发生凋亡 ;  结论 :低剂量 (0 3、1 0、3 0 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对DC的体外发育及免疫功能均无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树突状细胞 发育 凋亡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7
19
作者 邵凤 王广基 +3 位作者 孙建国 谢海棠 张荣 诸晓燕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65,共5页
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研究不同剂量TP在Beagle犬灌胃给药时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可望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以泼尼松龙作内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建立LC—APCI/MS选择性离子监测... 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研究不同剂量TP在Beagle犬灌胃给药时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可望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以泼尼松龙作内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建立LC—APCI/MS选择性离子监测方法测定血浆TP浓度。Beagle犬分别静脉注射TP0.05mg·kg^-1、灌胃TP0.05,0.08和0.1mg·kg^-1。进行药代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TP在1—200ng·m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准确度在95.0%~105.0%,提取回收率大于75%。静注0.05mg·kg^-1 TP后,T1/2β为(2.5±0.8)h。3个剂量灌胃组,Tmax,T1/2α和T1/2β,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AUC和Cmax与剂量之间线性相关。灌胃0.05mg·kg^-1后,TP在Beagle犬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5±17)%。可见,LC—APCI/MS法灵敏、可靠、专属性强,可用来测定Beagle犬血浆TP的浓度;TP在Beagle犬体内消除较快,灌胃给药生物利用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药代动力学 绝对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鸣 孙权业 +2 位作者 张霞 胡晓娟 聂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用MOG35-55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动物模型。免疫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开始发病后每天给予雷公藤内酯醇(100μg/kg)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用MOG35-55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动物模型。免疫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开始发病后每天给予雷公藤内酯醇(100μg/kg)治疗,对照组于同一天开始每天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小鼠临床症状。疾病高峰期处死小鼠,HE染色检测脊髓炎性细胞浸润;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3H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FACS检测中枢神经系统中Th1/Th17和Treg细胞数量。结果:雷公藤内酯醇治疗能够缓解EAE发病,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细胞浸润;抑制EAE小鼠MOG特异性T细胞增殖;减少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减少病灶处CD4+T细胞IFNγ-和IL-17的分泌;上调CD4+T细胞Foxp3的表达。结论:雷公藤内酯醇通过减少致病细胞Th1和Th17的浸润,增加Treg细胞的数量来治疗E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EAE TH1 TH17 TRE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