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式物理量参数的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技术研究
1
作者 陈小华 李华宏 +2 位作者 何钰 马文倩 李耀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利用2019—2021年云南125个国家站大风数据和云南省地闪资料,统计云南雷暴大风个例,并挑选对雷暴大风有重要意义的物理量参数,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云南雷暴大风个例的物理量阈值,再基于ECMWF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确定的阈值,采用二分... 利用2019—2021年云南125个国家站大风数据和云南省地闪资料,统计云南雷暴大风个例,并挑选对雷暴大风有重要意义的物理量参数,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云南雷暴大风个例的物理量阈值,再基于ECMWF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确定的阈值,采用二分法进行云南雷暴大风概率预报。结果表明:在云南三次雷暴大风过程预报检验中,8月4日云南中部及东北部雷暴大风均命中,但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出现大范围的虚警,导致此次过程虚警率较高和临界成功指数较低;8月5日云南中部、东北及西北部雷暴大风预报正确,且云南西部及南部虚警范围小,虚警率较8月4日明显降低;7月7日云南自东北向西南出现大范围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雷暴大风预报落区与实况基本吻合,呈现命中率高、虚警率较低的特征;三次过程命中率、临界成功指数、虚警率平均为0.873、0.203、0.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概率预报 命中率 虚警率
下载PDF
陕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和气象条件分析
2
作者 井宇 陈闯 +1 位作者 赵强 刘菊菊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576-587,共12页
分析陕西不同区域雷暴大风形成环境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此类过程的热力、动力和环流特征,为该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基于2017—2022年地面观测资料、闪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 分析陕西不同区域雷暴大风形成环境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此类过程的热力、动力和环流特征,为该类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基于2017—2022年地面观测资料、闪电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发布的第五代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陕西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并分区域对比分析暖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北和关中东部为雷暴大风高发区,暖型雷暴大风明显多于冷型;夏季远多于其他季节,6—8月暖型雷暴大风陕北明显多于关中和陕南。雷暴大风高发时段为15:00—21:00(北京时,下同),且14:00—18:00暖型雷暴大风发生频率陕北明显高于关中和陕南。不同区域暖型雷暴大风发生前热力、动力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陕北过程前能量和水汽条件相对较弱,动力条件相对较强;陕南能量和水汽条件相对更强,动力条件相对较弱。频率高于15%的环流型为陕北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关中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南气旋配合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北西风型和反气旋配合西风型,陕北位于冷涡低槽底部或低槽底部与副热带高压之间,850 hPa和500 hPa温差较大,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条件,过程平均发生位置附近有切变存在,有利于对流天气触发;关中西风型,低层偏南气流较强,温度露点差较小;陕南气旋配合西风型,T-ln P图表现为近V型且能量条件较好;关中和陕南反气旋配合西风型,T-ln P图表现为近V型且水汽条件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环境参数 环流特征 陕西
下载PDF
廊坊市雷暴大风多普勒雷达特征指标预警应用分析
3
作者 王洪峰 周涛 +4 位作者 王清川 郭志强 黄浩杰 王鹤婷 刘淇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利用北京、天津和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2019年廊坊市发生的29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的阵风锋、径向速度大值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40 kg·m^(-2)等预警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51.9%的站次出现了阵风锋,其中61.0%... 利用北京、天津和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2019年廊坊市发生的29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的阵风锋、径向速度大值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40 kg·m^(-2)等预警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51.9%的站次出现了阵风锋,其中61.0%的雷暴大风出现在主体回波移动前方中部到右侧;17 m·s^(-1)以上大风速区作为预警指标,预警的平均提前量达47.2 min。100%的弓形回波雷暴大风出现前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存在≥17 m·s^(-1)的大风速区,以此发布预警可提前37.1 min;71.4%的雷暴大风站点上空或10 km范围内VIL≥40 kg·m^(-2),平均预警提前量最高,达到52.7 min;依据带状回波前侧或右前侧出现阵风锋发布预警的平均提前量为60.6 min。73.7%的块状回波雷暴大风天气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有≥17 m·s^(-1)的大风速区。结合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17 m·s^(-1)和≥20 m·s^(-1)大风速区、阵风锋、VIL≥40 kg·m^(-2)出现位置可以提前30~60 min发布雷暴大风预警信号,且可更加精准地预测灾害性大风的落区、出现时间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雷达回波特征 预警指标 阵风锋 弓形回波
下载PDF
黑龙江省极端雷暴大风的环境特征分析
4
作者 周奕含 赵柠 +2 位作者 谢玉静 吴迎旭 邵美荣 《中国减灾》 2024年第15期56-57,共2页
极端雷暴大风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极易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重大损失。本文结合极端雷暴大风出现的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将黑龙江省极端雷暴大风空间强度按区域进行划分,并对比分析了各个区域极端雷暴大风的环境... 极端雷暴大风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极易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重大损失。本文结合极端雷暴大风出现的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将黑龙江省极端雷暴大风空间强度按区域进行划分,并对比分析了各个区域极端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地貌特征 雷暴大风 环境参数 生命财产安全 破坏力 对比分析 黑龙江省 突发性
下载PDF
江苏雷暴大风双偏振雷达特征统计分析
5
作者 温静 王啸华 +3 位作者 姚丽娜 喜度 李泽宇 吴晶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9-680,共12页
利用双偏振雷达、地面自动站、闪电定位仪、探空等资料对江苏2012—2022年262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环境参数和2020—2022年41个导致雷暴大风的对流风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大风发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背景下,850 h Pa和500 h P... 利用双偏振雷达、地面自动站、闪电定位仪、探空等资料对江苏2012—2022年262次雷暴大风过程的环境参数和2020—2022年41个导致雷暴大风的对流风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大风发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背景下,850 h Pa和500 h Pa温差中位数超过25°C,对流层中层存在干层;春季动力条件较好,0~6km垂直风切变中位数达到18.4 m·s^(-1),是夏季的2倍;夏季能量条件较好,CAPE平均值可达2 491.0 J·kg^(-1),而春季仅为977.5 J·kg^(-1)。(2)凝练和定量验证了基于双偏振特征量的雷暴大风风暴演变的概念模型:对流风暴的生命史分为3个阶段,初生阶段存在较强的Z_(DR)柱,Z和K_(DP)较弱且未及地;发展阶段K_(DP)柱显著增强,Z_(DR)柱稍有减弱;雷暴大风发生阶段Z、Z_(DR)和K_(DP)核心高度均明显降低。因此,较强的Z_(DR)柱,并伴随显著增强的K_(DP)柱是雷暴大风发生的前兆信号。(3)统计获得双偏振特征量预警指标:初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多数分别发生在雷暴大风发生前60 min和前20 min;在0~2 km的高度上,3~4 d B的Z_(DR)大值区提前10~15 min到达雷暴大风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环境参数 双偏振雷达
下载PDF
雷达资料循环同化对2021年“4·30”南通雷暴大风模拟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汪卫国 平凡 +1 位作者 周括 李建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3-1607,共15页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与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雷达径向风质控及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SI)循环同化对2021年4月30日江苏南通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与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雷达径向风质控及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SI)循环同化对2021年4月30日江苏南通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试验方案模拟的雷达反射率、风场与热动力的时空演变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逐30 min循环同化的Exp3方案较未同化和非临近循环同化方案模拟效果有较好提升,表明循环同化和增加频次有效改善了初始场;UNRAVEL退模糊算法质控有效消除了速度模糊,退模糊处理雷达资料后循环同化方案(Exp4)对此次雷暴大风的雷达反射率和地面风场模拟结果有显著调整,其相应特征和演变趋势与观测基本一致,表明UNRAVEL退模糊质控后循环同化更好的改善了初始场;从热动力场结果来看,Exp4方案动热力结构改善较明显,上层辐散下层辐合,存在“冷—暖—冷”的热动力结构,伴随着强烈上升运动、北高南低的气压分布和强垂直风切变,有助于下沉气流将中高层的水平动量向近地面底层传递,从而激发此次雷暴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数值模拟 循环同化 速度退模糊
下载PDF
浙北一次高空冷涡后部雷暴大风的成因分析
7
作者 吴福浪 杨丽敏 +3 位作者 张晶晶 陶俞锋 曹文 杨明珠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51-59,共9页
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20年4月12日出现在浙江北部的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雷暴大风过程属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型。强烈的高低空温度差动平流为雷暴大... 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20年4月12日出现在浙江北部的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雷暴大风过程属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型。强烈的高低空温度差动平流为雷暴大风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的维持和发展。(2)雷达回波PPI图上,两个β中尺度对流风暴分别呈弓形和带状回波;径向速度图上的强烈MARC特征、1 km高度以下出现20 m·s^(-1)以上的速度大值区、VWP产品的大风速核下降,都可作为雷暴大风临近预警的参考。(3)降水拖曳和蒸发冷却形成地面冷池和辐合线,辐合线有利于对流云团的维持和发展;对流云团后侧入流急流增强了1 h正变压,同时促使地面辐合线逐渐远离回波主体;在冷池密度流和变压梯度共同作用下形成地面大风,地面8级以上大风主要分布在地面冷池移动前方和1 h正变压中心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高空冷涡 温度差动平流 中层径向辐合 冷池
下载PDF
阿坝州2023年一次弱降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8
作者 徐晓芳 邹玲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S01期65-70,共6页
本文利用阿坝州国家站和区域站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5逐6 h再分析资料,针对2023年4月27日下午阿坝州一次大范围弱降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其环流演变、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强度强、范围广、降水... 本文利用阿坝州国家站和区域站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5逐6 h再分析资料,针对2023年4月27日下午阿坝州一次大范围弱降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其环流演变、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强度强、范围广、降水弱,明显的天气尺度系统触发、有效的能量积累和有利的环境条件共同造成了此次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湿度条件较差是降水弱的主要原因;此次大范围雷暴大风由带状对流两次发展成弓形回波东移南压造成,红原大风存在低仰角大风速区、反射率因子质心快速下降、风暴后侧入流强且深厚、深厚的中层径向辐合等明显特征,马尔康大风存在回波悬垂和低层弱回波区、弱中气旋、较为深厚的中层径向辐合等明显特征;雷达风暴追踪产品可用性较好,UAM产品可用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弱降水 环流特征 环境条件 雷达特征
下载PDF
贵州中北部一次冰雹和雷暴大风过程综合诊断
9
作者 李典南 向淑君 +3 位作者 袁三明 顾天红 李智玉 周永水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2021年5月15日贵州省中北部发生了一次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过程,最大瞬时风速达到44.3 m∙s^(−1),最大冰雹直径达到40 mm。基于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本次过程的天气系统配... 2021年5月15日贵州省中北部发生了一次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过程,最大瞬时风速达到44.3 m∙s^(−1),最大冰雹直径达到40 mm。基于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本次过程的天气系统配置、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综合诊断。结果表明:(1)500 hPa高原槽东移,槽后冷平流推动低层切变线南压,配合地面冷锋和辐合线活动,触发了本次强对流天气。(2)过程前后,贵州省中北部呈“上干下湿”和“上冷下暖”的结构特征,中低层西南急流带来充足水汽,K指数、△T(850~500)hPa显示大气层结呈较强不稳定状态,此外还有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适宜的0℃和−20℃层高度,整体表现为有利于冰雹、雷暴大风发生发展的环境。(3)雷达回波特征显示,午后地面辐合线附近多个雷暴单体生成发展,回波由团状变为弓状,高质心、高伸展且50~60 dBZ回波接地,表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前后向的V型槽口等特征,形成大冰雹和极端雷暴大风;夜间雷暴单体先分裂再弥合,强度减弱,形成层状云和积状云的混合云团,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冰雹 雷暴大风 综合诊断
下载PDF
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
10
作者 左涛 王科 +1 位作者 孙晓磊 王亚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选用自动气象站、ADTD闪电定位和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统计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和天气类型,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物理量参数特征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 选用自动气象站、ADTD闪电定位和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统计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和天气类型,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物理量参数特征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风速主要为8~9级,渤海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区为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最多月份为6—7月,最多时段为前半夜。持续4 h及以上的雷暴大风过程中,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占比为86%。导致雷暴大风发生的500 hPa天气系统为冷涡型(46%)、高空槽型(37%)、副热带高压边缘型(12%)和西北气流型(5%)。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对流层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应用物理量参数阈值进行预报时,需考虑天气系统和季节气候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类型 雷暴大风 物理量参数
下载PDF
广州白云机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和环境参数
11
作者 张有洋 郭智亮 +3 位作者 季思含 曹正 刘阳 高聪晖 《广东气象》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基于2005—2021年广州白云机场气象观测报文数据和清远探空站探空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广州白云机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及环境参数。结果表明:广州白云机场年平均雷暴大风日数为10.43 d,并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季节... 基于2005—2021年广州白云机场气象观测报文数据和清远探空站探空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广州白云机场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及环境参数。结果表明:广州白云机场年平均雷暴大风日数为10.43 d,并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季节分布呈单波峰型,主要分布在3—9月,占雷暴大风日数总数的97.6%。历史风速极大值为42 m/s,大风的风速强度主要在15~19 m/s区间内,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前半夜的时段。影响雷暴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为低压槽和切变线;其次是气旋型、西太副热带高压型和锋面型。最大抬升指数介于-1至-4.5℃;湿对流有效位能中位值介于1130~1395 J/kg;850与500 hPa温度差介于21.2~23.7℃;对流抑制能量值介于0.875~69.15 J/kg;0~3 km风矢量差介于0.3~3.1 m/s;湿层厚度介于2302.3~5250.5 m,易发生雷暴大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雷暴大风 物理量 环境参数 广州白云机场
下载PDF
乌鲁木齐机场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诊断分析
12
作者 田佳露 杜安妮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2期431-437,共7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FNL 0.25˚ × 0.2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2021年6月11日乌鲁木齐机场雷暴大风天气。结果表明:2021年6月11日发生在乌鲁木齐机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为高空槽前波动型,巴尔喀什湖以...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FNL 0.25˚ × 0.2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2021年6月11日乌鲁木齐机场雷暴大风天气。结果表明:2021年6月11日发生在乌鲁木齐机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为高空槽前波动型,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高空槽缓慢东移,略有北收,新疆地区位于高空槽底前部,受西南气流控制,槽前多分裂短波并不断入侵新疆地区。低空辐合区和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造成本场雷暴天气。此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巴尔喀什湖到北疆地区西南急流,且850 hPa有明显的风向风速辐合,造成水汽在乌鲁木齐机场西北侧有较强的辐合。强对流天气发生期间,有强辐合存在于对流层低层,中层为强辐散区,对应为强上升气流,高层为强辐合区,对应为强下沉气流,这是导致强对流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急流 强对流
下载PDF
高空槽对鄂尔多斯机场雷暴大风天气的影响
13
作者 刘雅婷 刘泽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0期0010-0013,共4页
详细分析2024年5月18日鄂尔多斯机场经历的雷暴大风事件,探讨高空槽对该事件的影响。评估500HPA、700HPA和850HPA不同高度层次的大气情势,揭示高空槽的动态变化如何引发并加剧雷暴和大风。地面和高空的联合分析突出了温度露点差异、水... 详细分析2024年5月18日鄂尔多斯机场经历的雷暴大风事件,探讨高空槽对该事件的影响。评估500HPA、700HPA和850HPA不同高度层次的大气情势,揭示高空槽的动态变化如何引发并加剧雷暴和大风。地面和高空的联合分析突出了温度露点差异、水汽条件和气流模式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共同作用,为未来预测和应对类似天气提供了宝贵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鄂尔多斯机场 雷暴大风 气象分析 极端天气事件
下载PDF
衢州暖季雷暴大风天气时空分布及雷达特征统计
14
作者 荆思佳 贺钰清 +3 位作者 肖颖 石琳琳 毛程燕 林昕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目的】为总结对衢州雷暴大风预警有指示作用的本地化雷达预报指标。【方法】利用2017-2021年衢州地区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闪电定位仪及CINRAD-SA波段雷达资料,选取29次雷暴大风过程,分类分析了衢州地区不同环流形势下雷暴大风出现前的... 【目的】为总结对衢州雷暴大风预警有指示作用的本地化雷达预报指标。【方法】利用2017-2021年衢州地区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闪电定位仪及CINRAD-SA波段雷达资料,选取29次雷暴大风过程,分类分析了衢州地区不同环流形势下雷暴大风出现前的雷达产品特征。【结果】(1)衢州暖季雷暴大风时空分布不均匀。中部盆地区域明显多于山区;3月、5月、7月雷暴大风影响区域范围较大;日变化明显,高频时段为中午至前半夜。(2)根据天气形势配置,衢州地区雷暴大风可分为副高边缘型、暖湿平流强迫型、锋生切变型、干冷平流强迫型等4类。(3)衢州地区产生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主要为块状回波、弓形回波、带状回波等3类,其中块状回波出现最多。(4)不同对流组织类型的雷达回波,雷暴大风的预警指标不同。依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和中层径向速度辐合可以对弓形回波产生的雷暴大风提前预警;依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的跃增能对带状回波雷暴大风天气提前预警;仅有36%的块状回波个例中提前出现了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但是VIL的跃增及回波顶高的跃增可以提前预警块状回波雷暴大风的出现。【结论】上述结论可为做好衢州地区雷暴大风的短时预报及临近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衢州地区 雷暴大风 多普勒天气雷达 预警指标
下载PDF
鹰潭一次雷暴大风“天衍”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15
作者 刘强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文章利用MICAPS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天衍”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天气图、统计方法、回波图像、回波廓线等分析方法,对2024-03-25鹰潭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25”鹰潭雷暴大风天气过程是由500 hPa高空槽... 文章利用MICAPS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天衍”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天气图、统计方法、回波图像、回波廓线等分析方法,对2024-03-25鹰潭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25”鹰潭雷暴大风天气过程是由500 hPa高空槽、850 hPa切变线、850hPa急流及地面冷锋共同作用造成的;强对流回波在地面冷锋东移南压的过程中被触发,并沿着地面冷锋的移动方向移动;飑线形强对流回波造成鹰潭出现大片雷暴大风,由于回波移动较快,影响时间短,此次过程未造成鹰潭出现强降水。这次过程提示在预警预报中要时刻紧盯上游实况及对流回波移向,为雷暴大风天气的预报预警增加提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潭 雷暴大风 “天衍”雷达拼图产品 回波特征
下载PDF
浙北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空报原因分析
16
作者 邱吉东 沈易安 奚雷 《浙江气象》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CMA-RA)的0.25°×0.25°再分析资料,回顾了2022年6月14日雷暴大风过程的预报思路,并诊断分析了空报原因。结果表明:(1)实况副热带高压位置相比于模式预报明显偏西...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CMA-RA)的0.25°×0.25°再分析资料,回顾了2022年6月14日雷暴大风过程的预报思路,并诊断分析了空报原因。结果表明:(1)实况副热带高压位置相比于模式预报明显偏西,阻隔了水汽输送;低层湿度条件差,潜热不足,不利于强对流的发生;高低层形势配置差,700hPa及850hPa没有明显系统,同时模式预报有利于强对流的“前倾槽”形势并没有在实况中出现;不稳定能量相比于模式预报低;模式预报的上下层冷暖平流的配置在实况中也没有出现。(2)面对分歧较大的模式预报以及偏重的上级指导预报,预报员主观订正能力有限,过分依赖模式预报和指导预报。(3)预报员应增加多元资料分析,根据上游天气实况,及时订正更正预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空报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江西抚州市雷暴大风气候特征与潜势预报方法
17
作者 石涛 郑劲光 +1 位作者 廖恒 涂峰 《江西科学》 2024年第3期644-647,共4页
根据抚州市各国家站的观测数据、典型案例的雷达回波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K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对抚州市近62年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抚州市雷暴大风天气具有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各站点雷暴大风天气日数总... 根据抚州市各国家站的观测数据、典型案例的雷达回波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K突变检验法等方法对抚州市近62年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抚州市雷暴大风天气具有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各站点雷暴大风天气日数总体随时间减少,1960—1978年间下降趋势显著,春季月出现次数最多,夏季次之,秋季则大幅减少,冬季无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雷暴大风时雷达反射率因子主要呈现弓形回波和超级单体回波两类,回波顶高普遍在8~12 km,伴有冰雹的超级单体可伸展到14 k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抚州市 预报方法
下载PDF
青海省东部一次雷暴大风过程诊断分析
18
作者 赵璐 张少晨 +1 位作者 李金海 张宁瑾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209-211,215,共4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典型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该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前期天气晴好、不稳定能量累积、高空短波系统东移引导冷平流叠置在低层暖...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典型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该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前期天气晴好、不稳定能量累积、高空短波系统东移引导冷平流叠置在低层暖区上,且受低层低涡、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而产生。(2)探空特征:西宁站温湿廓线呈“喇叭口”结构,且温度廓线与干绝热线接近平行,DCAPE显著增大等特征均对雷暴大风有明显指示意义。(3)物理量特征:水汽通量散度及垂直速度的大值区与卫星云图的新生对流相匹配,雷暴大风出现在水汽通量大值区的扩展方向。(4)干冷平流特征:此次过程干冷空气层结深厚,干冷空气受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向东南方向移动,15:00西宁市、海东市最高气温>26℃,地面比湿>10 g/kg,干冷空气进入前侧暖湿区域配合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天气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干湿平流 阵风锋
下载PDF
2021年吉林中部一次极端雷暴大风的中尺度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婷婷 朱文剑 +3 位作者 姚凯 全思航 毕潇潇 姚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5-1226,共12页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1年9月9日上午发生在吉林省中部一次罕见的极端雷暴大风的中尺度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雷暴大风的飑线系统是在深厚的东北冷涡配合大尺...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1年9月9日上午发生在吉林省中部一次罕见的极端雷暴大风的中尺度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雷暴大风的飑线系统是在深厚的东北冷涡配合大尺度锋生作用在冷锋尾部激发形成的。中层较强干空气和逆温层以下接近干绝热的温度递减率有利于极端雷暴大风产生。干暖盖的存在导致低层暖湿空气迅速增强,临近时刻CAPE值超过1600 J·kg~(-1),层结在短时间内变为极不稳定结构,夹卷层平均风达到20 m·s~(-1)以上,动量下传有利于地面风速增强,极端雷暴大风发生在断裂后飑线尾部前沿γ中尺度涡旋附近,但涡旋附近2个站点极端雷暴大风形成原因明显不同,其中农大站极端雷暴大风发生时气压陡降,气温陡升且分钟降水量弱,是由飑线前侧强下沉辐散气流(冷池出流)在较强的偏南风气流作用下加速流入涡旋内部、辐合上升气流迅速增强导致,与其附近农博园站和长春站由降水粒子拖曳作用形成的强下沉辐散气流导致的极端雷暴大风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雷暴大风 飑线 γ中尺度涡旋 辐合上升气流
下载PDF
南海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及闪电和对流活动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闫琳城 张文娟 +5 位作者 张义军 张增海 郑栋 姚雯 孙秀斌 张一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12,共10页
利用2019-2020年风云四号气象卫星A星(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提供的云顶数据和地基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提供的闪电数据,结合MICAPS气象观测站和海洋浮标记录的极大风数据,研究南海区域(5°~30°N,105°~125... 利用2019-2020年风云四号气象卫星A星(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提供的云顶数据和地基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提供的闪电数据,结合MICAPS气象观测站和海洋浮标记录的极大风数据,研究南海区域(5°~30°N,105°~125°E)71次雷暴大风过程的时空分布及其闪电和对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观测站记录的雷暴大风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5-9月,峰值出现在8月,3月发生次数最少;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07:00-12:00(北京时,下同),10:00频次最高,午后频次减少。雷暴大风闪电密度的极大值分布在广东南部近海区域,且闪电集中发生在距离观测站40~80 km半径范围内;孤立雷暴大风过程首次闪电跃变的发生时刻相对大风峰值时刻超前30 min至2 min。在对流特征方面,在雷暴大风风速峰值时刻,观测站处的云顶亮温为200~220 K,云顶高度为12.5~15 km。孤立雷暴大风云团云顶亮温最低值(即最强对流发生位置)与大风观测站点的距离平均为77.2 km,云顶亮温平均相差2.6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雷暴大风 对流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