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漾濞6.4级地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
1
作者 李见 陈佳 +4 位作者 叶泵 李孝宾 杨建文 金明培 番邵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2021年漾濞6.4级地震震源机制,并基于云南地区2015~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漾濞6.4级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云南地区2013~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 利用CAP方法反演2021年漾濞6.4级地震震源机制,并基于云南地区2015~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漾濞6.4级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云南地区2013~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震源区附近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漾濞6.4级地震性质为右旋走滑型,矩震级M_(W)6.03,矩心深度5.8 km,节面Ⅰ走向39°、倾角75°,滑动角-16°;节面Ⅱ走向133°、倾角75°、滑动角-164°。应力张量方差空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经历了一个低值-显著升高-震前下降形成新低值-震后显著升高的变化过程。应力张量方差时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在地震前1~2 a达到最高值,后持续下降,下降至最低值后发生转折并趋势回升,整体呈正“V”字型,地震发生在正“V”字型转折后趋势回升阶段。应力张量方差的时空演化特征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时空演化
下载PDF
吴忠—灵武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及预报效能分析
2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罗国富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1-542,共12页
通过计算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计算了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得到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吴忠—灵武地区4次M_(S)≥4.0地震和该地区震... 通过计算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计算了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得到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吴忠—灵武地区4次M_(S)≥4.0地震和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关系,提取了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预测指标,并讨论了其预报效能。结果表明,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值范围主要介于0.13~0.22之间,以38.1°N为分界线,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区特征,4次M_(S)≥4.0地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高低值的过渡区域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的时序图存在两处显著的“异常”变化,其变化特征为应力张量时序方差持续低于0.1且维持1年左右,并呈现显著的“V”型变化,该两处“V”型变化之后各自对应了2012年永宁M_(S)4.6和2021年灵武M_(S)4.0地震,即震前其应力张量时序方差均经历了“下降—转折—回升—发震”的变化,回升到发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年左右。该地区的预报效能分析结果认为,可以将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作为吴忠—灵武地区M_(S)≥4.0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忠—灵武地区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预报效能
下载PDF
2013年辽宁灯塔M5.1地震前小震序列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
3
作者 戴盈磊 张欣然 +2 位作者 惠杨 李子昊 王承伟 《防灾减灾学报》 2023年第1期6-11,共6页
从辽宁测震台网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0日的观测报告中筛选出36049条Pg震相走时数据,反演了辽宁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采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23日灯塔M 5.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M_(L)2.5~4.1地震震源机制... 从辽宁测震台网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0日的观测报告中筛选出36049条Pg震相走时数据,反演了辽宁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采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23日灯塔M 5.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M_(L)2.5~4.1地震震源机制解,并根据三角形图解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计算了这些小震与灯塔M 5.1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最小空间旋转角,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发现灯塔M 5.1地震前小震序列存在明显的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塔M5.1地震 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P波初动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场
下载PDF
山西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李丽 宋美琴 +1 位作者 刘素珍 扈桂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0,共8页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和理论地震图拟合直达波最大振幅比来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1年—2012年山西地区281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根据优势分...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和理论地震图拟合直达波最大振幅比来求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1年—2012年山西地区281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根据优势分布得到山西地区现今平均构造应力场分布,计算震源机制解应力主轴与相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轴之间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分析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山西5次ML≥5.0地震前均有震源机制趋于一致性现象,震中分布在一致性参数低值附近或高低值过渡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山西地区
下载PDF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21
5
作者 付虹 王绍晋 +1 位作者 李丽 林佳霓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Sg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Sg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Sg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Sg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震源机制解应力主轴与相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轴之间的一致性参数,分析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表明,强震发生前3年至数月,强震震源区附近出现多个震源释放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一致或接近的中小地震,强震就发生在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内或其边缘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下载PDF
营口—海城地区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曹凤娟 张博 +3 位作者 杨牧萍 袁超 邵媛媛 钱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1,共8页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1999年以来营口—海城地区5次震群序列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定义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主轴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计算结果显示:营口—海城...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1999年以来营口—海城地区5次震群序列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定义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主轴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计算结果显示:营口—海城地区震群中较大地震发生前10天-2个月,θ都有一个持续低值的过程;1999年岫岩前震序列的θ变化幅度在20°-30°之间,且大部分小于65°。相比用震源机制P轴取向趋于一致来判定震源区应力状态,θ更有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口—海城地区 P波 震群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应力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一致性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段云歌 陈天长 +3 位作者 苏金蓉 雷建设 唐淋 吴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1-257,共7页
利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至6月30日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中四川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ML2.0~4.0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将主要研究区分为5个子区,分区计算震群的平均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同一时段内... 利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至6月30日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中四川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ML2.0~4.0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将主要研究区分为5个子区,分区计算震群的平均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同一时段内,震后2区平均相关系数最高,达0.809,随着与该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4区2013年6月平均相关系数最低,仅为0.524;整个研究区的总平均相关系数由0.785变至0.575。主震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子区内地震的平均相关系数均逐渐减小;随着区域应力场能量的释放,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余震序列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下载PDF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和震源机制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建明 向元 +1 位作者 聂晓红 高荣 《内陆地震》 2017年第3期229-236,共8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了本次地震序列的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1)呼图壁M_S6.2地震后,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了本次地震序列的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1)呼图壁M_S6.2地震后,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发散,维持在低值。表明震后震源机制紊乱,后续将以离散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2)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主要以逆冲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呈近NS向,与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结果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呼图壁地震前北天山受NS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明显。(3)呼图壁6.2级地震后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差,显示出区域应力场应力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图壁MS6.2地震 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 聚类分组 震源机制一致性
下载PDF
2014年云南3次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刘自凤 付虹 +3 位作者 彭关灵 赵小艳 李孝宾 茶文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8-354,共7页
利用2008-2019年云南及其邻区3121次M≥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了不同时段云南地区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变化和2014年3次强震震区的时间变化,分析了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3次强... 利用2008-2019年云南及其邻区3121次M≥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了不同时段云南地区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变化和2014年3次强震震区的时间变化,分析了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3次强震震中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域或其边缘,各震源区震前空间演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地震发生后应力张量方差快速回升,同时在滇西和滇南-滇西南地区形成2个低值区域;3次强震前3~5年震源区应力张量方差变化过程总体呈正"V"字型,下降过程持续2年左右后开始转折并趋势回升,在正"V"字型形成过程的趋势回升阶段发生地震,回升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3年。初步分析认为,3次强震前震源区的震源机制趋于一致是孕震过程中应力增强的一种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应力张量方差趋势下降后发生转折,表明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时空演化
下载PDF
海城、盖州地区地震震源机制及一致性参数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梦乔 赵翠萍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3,共15页
本文选取辽宁海城、盖州地区(40°~41°N, 122°~123°E)作为研究区,利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2012-2017年6月共184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利用Misfit角度分析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选取辽宁海城、盖州地区(40°~41°N, 122°~123°E)作为研究区,利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2012-2017年6月共184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利用Misfit角度分析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和正断型为主。海城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以NW-SE向节面的左旋走滑型和NWW向节面的正断型为主。发震构造以NW向海城河断裂为主, NE向节面为主的地震可能受到NE向金州断裂带的控制。②青石岭地区的发震构造为与九寨-盖县北段共轭的NW向未知断裂,西海域的地震活动可能是NE向的雁式断裂和NW向共轭的未知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③震源机制一致性结果显示,一致性增强后发生了震级相对较大的地震。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强,表明该区域的应力较为集中。但由于2016年以来活动趋于平静,尚难以根据震源机制解一致性程度做出当前应力状态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一致性 海城、盖州地区
下载PDF
云南亚失稳台网记录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11
作者 王晓山 冯向东 +2 位作者 赵志远 余海琳 许鑫 《华北地震科学》 2022年第1期46-50,57,共6页
使用HASH方法反演了云南亚失稳台网记录的滇西北地区2018年3月—2020年8月期间1338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统计分析和系统聚类结果显示,该区震源破裂以正断层为主,占比57.8%,各类解平均的P轴方位以NNW-SSE和NNE-SSW为主... 使用HASH方法反演了云南亚失稳台网记录的滇西北地区2018年3月—2020年8月期间1338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统计分析和系统聚类结果显示,该区震源破裂以正断层为主,占比57.8%,各类解平均的P轴方位以NNW-SSE和NNE-SSW为主,整体呈近NS向,与云南地区整体的震源机制类型不一致,表现出局部构造影响下的应力场非均匀性。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空间扫描显示,2021年5月21日漾濞6.4级地震发生在一致性参数由低值区向高值区过渡地带,结合速度结构和矩张量反演结果进一步对漾濞地震的发震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震源机制 系统聚类 震源机制一致性 漾濞地震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震群和前震序列活动特征
12
作者 王光明 欧阳鑫 +2 位作者 刘自凤 彭关灵 姜金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7,共16页
使用云南地震台网2009—2021年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基于P波初动极性和S/P振幅比的HASH方法和最大似然法等,获取了维西—乔后断裂带及附近地区M_(L)≥4.0震群和前震序列精确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视应力和b值等... 使用云南地震台网2009—2021年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基于P波初动极性和S/P振幅比的HASH方法和最大似然法等,获取了维西—乔后断裂带及附近地区M_(L)≥4.0震群和前震序列精确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视应力和b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对比分析了维西—乔后断裂带及其周边震群及前震序列的活动特征。结果显示:除前震序列频次呈现出反大森定律外,前震序列与普通震群在空间分布、震源机制一致性、视应力和b值等单一参数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前震序列同时具备震中优势分布方向与区域主要构造展布方向一致、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低b值等特征,建议综合使用时空演化特征、震群参数识别前震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序列 震群 重定位 震源机制一致性 B值
下载PDF
辽宁灯塔M5.1地震序列的前震特征研究
13
作者 马莉 刘力双 +1 位作者 杨红艳 孙艺玫 《防灾减灾学报》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文采用辽宁地震台网记录的2013年1月23日辽宁灯塔M5.1地震序列数据为资料基础,重新定位了灯塔M5.1级地震序列及其余震,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后做出M5.1级地震序列的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对本地区地震丛做震源机制一致性分析后聚类处理... 本文采用辽宁地震台网记录的2013年1月23日辽宁灯塔M5.1地震序列数据为资料基础,重新定位了灯塔M5.1级地震序列及其余震,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后做出M5.1级地震序列的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对本地区地震丛做震源机制一致性分析后聚类处理并做出前震震中机制解,结果成图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塔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谱振幅 震源机制一致性
下载PDF
云南景谷M_S6.6、云南沧源M_S5.5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崔子健 李志雄 陈章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540,697,共6页
作为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的拓展应用,计算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主震后2个月,发生了MS5.8、5.9强余震。该高值体现出... 作为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的拓展应用,计算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主震后2个月,发生了MS5.8、5.9强余震。该高值体现出震源机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较强的区域应力水平,有利于强余震的发生和区域中强地震丛集。沧源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结果与景谷地震相似,一直处于高值。景谷地震与沧源地震所在地区历史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不能简单地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预测后续地震的大小,但两个序列的高值也许显示滇南较大区域目前正处于强应力状态下,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沧源地震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余震序列
下载PDF
2008年以来滇西地区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黄浩 付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1-639,2,共9页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滇西地区2008—2011年发生的6个MS≥4.0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序列无论是前震型、主震-余震型,还是震群型地震,其谱振幅相关系数均较高,分析认为可能是该区域处于高应...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滇西地区2008—2011年发生的6个MS≥4.0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序列无论是前震型、主震-余震型,还是震群型地震,其谱振幅相关系数均较高,分析认为可能是该区域处于高应力水平状态所造成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小的地震序列,其震源机制一致性不高,区域应力场强度较低,可以作为判别后续没有更大地震的指标.前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但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的不一定是前震序列.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仅仅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这种状态有利于该区域MS≥5.0地震的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滇西地区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下载PDF
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颙 刘杰 杨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地震丛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2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前震序列和震群。基于对1966~1996年中国大陆8个前震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提取了如下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①前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密集集中;②前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的震源机... 地震丛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2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前震序列和震群。基于对1966~1996年中国大陆8个前震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提取了如下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①前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密集集中;②前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的震源机制相似,而这种与主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在余震序列和震群中并不存在;③这30年在中国大陆我们尚未发现主震之前的前震丛集的震源机制不一致。最后,我们发现中国大陆5%的主震前发生前震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序列 地震图像 震源机制一致性
下载PDF
秦岭—大别东段应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8-148,共11页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与参数统计...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与参数统计结果一致;进而通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应力场方向的变化信息。分析表明震源机制解呈现了由变化紊乱、偏离平均应力场到变化一致、趋于平均应力场再到变化紊乱、偏离平均应力场的变化过程,在显著地震前,研究区整体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持续低值状态;计算了2008年以来93次M_L≥2.5地震的视应力,拟合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分析扣除震级影响的差视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近似反映研究区应力大小的变化。分析表明显著地震前研究区的差视应力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在下降过程中发生地震;最后利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和差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应力状态,均表明显著地震前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增强。目前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较高、差视应力较低,研究区的应力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应力场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视应力 应力状态 秦岭—大别东段
下载PDF
福建水口及仙游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丽文 李强 陈智勇 《华南地震》 2016年第3期35-42,共8页
利用福建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水口和仙游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水口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90-0.98之间变化,相关系数高,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相似程度高;仙游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72-0.81之间变化,相关系... 利用福建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水口和仙游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水口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90-0.98之间变化,相关系数高,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相似程度高;仙游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72-0.81之间变化,相关系数略低,震源机制解整体相似程度不高。结合福建地区同期地震活动背景水平分析认为,较高的谱振幅相关系数与福建地区较高的背景应力积累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水口和仙游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时序变化显示,序列最大地震发生前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存在上升变化,显示较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水平有增强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水平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建红 郑国栋 +1 位作者 张宇 张洪艳 《防灾减灾学报》 2017年第3期92-96,共5页
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ML≥2.5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较高,在0.85~0.95之间波动,说明该序列具有很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区域应力场强度较高... 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ML≥2.5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较高,在0.85~0.95之间波动,说明该序列具有很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区域应力场强度较高,分析认为可能是该震群序列一直持续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2013年11月23日MS5.8强余震发生之前,谱振幅相关系数升高,震后,则明显降低,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强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强震后,则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强震群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自凤 龙锋 +1 位作者 彭关灵 赵小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利用1965年1月—2018年11月云南地震台网提供的月报目录和1999年1月—2018年10月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滇西北地区主要断裂的b值和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进行了空间扫描,结合历史强震空区,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①2000年... 利用1965年1月—2018年11月云南地震台网提供的月报目录和1999年1月—2018年10月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滇西北地区主要断裂的b值和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进行了空间扫描,结合历史强震空区,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①2000年1月以来程海断裂、龙蟠—乔后断裂及维西—乔后断裂南段b值显著降低,而中甸断裂地震空区两端、程海断裂及邻区则为低b值(b<0.7)主体区域。②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的区域分布于程海断裂中部、龙蟠—乔后断裂及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及邻区。分析认为,低b值和震源机制一致性好可能是区域应力水平增强所致,据此判断程海断裂、龙蟠—乔后断裂及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及邻区可能是滇西北地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值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强震危险性 滇西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