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轨道雷达在某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慧敏 邹进 +2 位作者 李洪彦 杨加能 李柯瑶 《矿产勘查》 2024年第S01期256-263,共8页
为了深入探究轨道雷达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边坡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云南大红山矿业露天采场-哈姆伯祖上废石场为研究区,根据其累计变形量圈出6个重点监测区域,结合矿山边坡雷达2024年2月1日—2024年2月29日的监测数据,对其累计变... 为了深入探究轨道雷达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边坡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云南大红山矿业露天采场-哈姆伯祖上废石场为研究区,根据其累计变形量圈出6个重点监测区域,结合矿山边坡雷达2024年2月1日—2024年2月29日的监测数据,对其累计变形量-时间曲线、变形速率-时间曲线、变形加速度-时间曲线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基合成孔径轨道式雷达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边坡监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该结果可为露天-地下联合边坡进行雷达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雷达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边坡 变形监测
下载PDF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保安矿柱稳定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海勇 吴爱祥 +2 位作者 韩斌 李红 侯春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83-3192,共10页
通过对矿柱力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不考虑平面应变问题的矿柱厚度计算公式,对回采前后矿柱的受力形态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矿柱厚度影响因素(跨度、容重、强度、动载荷等)的变异系数,并进行权重分析,利用FLAC3D进行了矿... 通过对矿柱力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不考虑平面应变问题的矿柱厚度计算公式,对回采前后矿柱的受力形态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矿柱厚度影响因素(跨度、容重、强度、动载荷等)的变异系数,并进行权重分析,利用FLAC3D进行了矿柱厚度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矿柱厚度为15,20和25 m时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剪应变率变化规律、矿柱沉降规律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同时利用FISH语言编写安全系数计算程序。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某矿保安矿柱厚度在20 m左右时既能满足稳定性要求又能兼顾有效回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 联合开采 保安矿柱 稳定性 FLAC3D 安全系数
下载PDF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露天矿合理境界的确定 被引量:1
3
作者 甘德清 郭志芳 赵广山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4-16,53,共4页
对于在露天矿底部与地下矿顶部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依据露天-地下联合采矿的综合成本不超过地下开采成本原则,推导出露天开采极限深度计算公式,分析表明,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开采深度大于按传统方法确定的露天开... 对于在露天矿底部与地下矿顶部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依据露天-地下联合采矿的综合成本不超过地下开采成本原则,推导出露天开采极限深度计算公式,分析表明,设置联合采矿层的露天开采深度大于按传统方法确定的露天开采极限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 联合采矿 开采境界 露天
下载PDF
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模拟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仁义 甘德清 杨福海 《矿业快报》 2000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阐述了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法的概念及其与传统的露天 地下联合开采的区别。通过分析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法的工艺过程 ,设定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法模拟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组成等 ,建立起露天
关键词 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 模拟系统 工艺 设计
下载PDF
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模拟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仁义 甘德清 杨福海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12,共8页
阐述了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法的概念及其与传统的露天 -地下联合开采的区别。通过分析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法的工艺过程 ,设定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法模拟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组成等 ,建立起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法模拟系统。
关键词 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 模拟系统 设计
下载PDF
坚硬矿石厚矿体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被引量:5
6
作者 М.И.阿戈什科夫 Д.Р.卡普卢诺夫 +1 位作者 В.И.舒博杰罗夫 王立兴 《国外金属矿山》 1992年第6期32-38,共7页
现代采矿工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大规模露天开采。在苏联受露天开采而毁坏的土地按大数估算有100万公顷(1公顷=10000m^2)。这就给发展采矿工业生产的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问题。露天开采再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苏联中部... 现代采矿工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大规模露天开采。在苏联受露天开采而毁坏的土地按大数估算有100万公顷(1公顷=10000m^2)。这就给发展采矿工业生产的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问题。露天开采再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苏联中部和南部地区,必将使宝贵的土地继续减少。随着露天采场深度的不断增加,剥岩量也要急剧增多,采矿成本也将不断提高。减少上述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 厚矿体 露天-地下 联合开采
下载PDF
“锦丰金矿破碎复杂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综合技术研究”通过鉴定
7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科技成果鉴定会 露天-地下 复杂条件下 配套技术 联合开采 破碎 金矿 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PDF
列别金矿床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的前景
8
作者 Γ.Β.夏温斯基 Α.Γ.克鲁格利科夫 +1 位作者 王维德 牛成俊 《国外金属矿山》 1998年第3期23-25,共3页
论述了在1996~2015年期间用露天法开采列别金矿床将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实际的和预测的采矿技术指标。用露天一地下联合开采法是综合开发有用矿物矿床的最重要发展方向。并对露天开采与露天一地下联合开采的采矿技术指标做了对比。
关键词 金矿床 露天-地下 联合开采 采空区处理 采矿
下载PDF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急倾斜金属矿体的有效新方法
9
作者 Ш.А.阿尔塔耶夫 А.Д.别克巴耶夫 +1 位作者 Д.Ч.特什坎巴耶夫 丁礼门 《国外金属矿山》 1991年第8期25-26,52,共3页
联合开采急倾斜矿体时,在向地下开采过渡的区段上,要保持矿山设计能力,充分和高质量地回收资源相当困难。我们研究制订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新方法时,注意到利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技术成就提高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过渡区段及下部水平的回... 联合开采急倾斜矿体时,在向地下开采过渡的区段上,要保持矿山设计能力,充分和高质量地回收资源相当困难。我们研究制订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新方法时,注意到利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技术成就提高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过渡区段及下部水平的回采矿石质量及充分回收资源。上述工艺决策的突出特点,是在开采矿田的一翼用露天方法将一部分矿量超前开采出来。由于向内部排土场运输岩石使运费减少,生产剥离量下降,以及征用土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 联合开采 金属矿 急倾斜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及岩体损伤模型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移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侯俊旭 杨天鸿 +5 位作者 赵永 马凯 马庆山 邓文学 张玮 董越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43-3256,共14页
为研究矿山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过程中围岩移动变化过程,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工程为依托,处理A34~A37勘探线间的微震事件,并对该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推导可嵌入数值模拟中的基于微震事件的岩体损伤模型,利用该... 为研究矿山露天-地下联合开采过程中围岩移动变化过程,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工程为依托,处理A34~A37勘探线间的微震事件,并对该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推导可嵌入数值模拟中的基于微震事件的岩体损伤模型,利用该模型初步分析得到A34~A37勘探线间联采过程中岩体损伤及岩移发展过程,初步认为截至2019年,F2断层对地下矿开采导致的岩体移动的抑制作用基本失效,仅775 m标高附近的抑制效果存在,确定围岩陷落角为79.3°,移动角为74°。为确认基于微震监测的岩体损伤模型数值模拟计算的可靠性,采用随机介质放矿理论,结合现场实测地表塌陷情况,对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岩移结论进行验证。研究可为类似矿山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移分析等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微震监测 岩体损伤 数值模拟 岩体移动
原文传递
柿竹园多金属矿露天-地下协同开采安全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斌全 李仲泽 +3 位作者 陈国辉 陈功 刘奇 雷成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研究柿竹园多金属矿露天-地下同时开采的相互影响,根据矿山的实际生产情况,构建了矿山的地表模型、露天坑最终境界模型、矿体模型、塌陷区及采空区模型。为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矿山开采及覆岩的变形特征,按不同的回采高度和回采区域将矿... 为研究柿竹园多金属矿露天-地下同时开采的相互影响,根据矿山的实际生产情况,构建了矿山的地表模型、露天坑最终境界模型、矿体模型、塌陷区及采空区模型。为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矿山开采及覆岩的变形特征,按不同的回采高度和回采区域将矿山整体开采顺序从上到下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第1至第5阶段为露天-地下联合开采,露天开采东、北部684 m以上以及西、南部612 m以上的矿体,与此同时,地下采用分段凿岩阶段空场法开采东部407~610 m、北部470~536 m的矿体,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西部530~610 m的矿体以及中部490 m以上的矿体;第6阶段为地下开采结束全部转为露天开采。通过数值模型得出了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期间,各开采阶段地表和采场产生的最大位移量、采场顶板产生的最大拉应力值以及最大压应力的位置和大小;并对露天开采时,井下采场、采空区顶板、边坡的位移和应力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期间,露天开采区形成的露天边坡和平台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露天边坡产生的位移、拉应力和剪应力值均较小,矿山露天及地下开采对最终边坡稳定性造成的影响较小,开采造成的位移和应力集中程度不会对露天边坡安全稳定性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 位移 应力 边坡稳定性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地下洞室群围岩AHP-Fuzzy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红岗 谭卓英 +1 位作者 陈首学 黄真劲 《矿冶》 CAS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主要研究永平铜矿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期间,洞室群围岩在工程地质因素以及开挖、采矿、露天爆破、地应力等复杂条件作用下的状况。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诸多模糊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综合评判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将定性和定量指... 主要研究永平铜矿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期间,洞室群围岩在工程地质因素以及开挖、采矿、露天爆破、地应力等复杂条件作用下的状况。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诸多模糊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综合评判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将定性和定量指标权重进行评价,最后由模糊矩阵得出了影响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在各种影响因素下洞室群的岩体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地下洞室群 AHP-Fuzzy法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露天- 地下联合采矿方案的综合评价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富平 杨福海 甘德清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5-17,共3页
针对倾斜厚矿体采用露天- 地下联合开采的境界确定问题,选择了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等评价指标,提出了各评价指标均衡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键词 露天-地下 联合采矿 综合评价 采矿方案 厚矿体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隔离层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宇 胡天寿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29,共6页
在永平铜矿,由于露采速度远大于地采速度,目前该矿的露天坑底预留隔离层的厚度不断减小。为了确保矿山回采安全,采用CAD-3DMine-Flac3D等多软件耦合建模的手段,对现有隔离层的稳定性进行动态模拟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隔离... 在永平铜矿,由于露采速度远大于地采速度,目前该矿的露天坑底预留隔离层的厚度不断减小。为了确保矿山回采安全,采用CAD-3DMine-Flac3D等多软件耦合建模的手段,对现有隔离层的稳定性进行动态模拟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隔离层厚度已低于有关规程要求的最小值,但爆破振动和矿体回采对隔离层影响很小,隔离层基本没有发生贯穿破坏,尚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通过应力、应变及塑性区的变化分析,找出了稳定性薄弱环节,为矿山下一步排产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隔离层 岩层稳定性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保安矿柱充填置换设计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建刚 王少勇 +2 位作者 吴爱祥 韩斌 尹升华 《现代矿业》 CAS 2013年第12期1-5,共5页
为安全回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的保安矿柱,提出采用充填体置换原生保安矿柱技术。设计了充填体配合比及配筋计算,采用GeoFBA模拟软件对该方案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开采置换过程中最大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 为安全回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的保安矿柱,提出采用充填体置换原生保安矿柱技术。设计了充填体配合比及配筋计算,采用GeoFBA模拟软件对该方案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开采置换过程中最大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生保安矿柱通过露天回收并用充填体置换后,充填置换体所受的最大主应力明显减小,仅承受17 kPa的拉应力;且置换后露天坑底部的剪应力立即消失,用废石回填后可消除最大剪应力集中现象;利用充填体置换原生矿柱技术是可行的,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回收资源37万t,金属量1.55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保安矿柱 充填体 置换
下载PDF
露天矿挂帮矿开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利生 《矿业快报》 2002年第19期10-11,共2页
根据南山铁矿凹山采场北帮挂帮矿特征和储量 ,提出采用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方式回收北帮挂帮矿 ,使南山矿凹山采场境界外矿石尽可能多地回收 。
关键词 露天 挂帮矿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方式 储量
下载PDF
大直径深孔阶段矿房采矿方法试验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文洪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2-25,共4页
紫金山金铜矿上部为金矿体,下部为隐伏厚大铜矿体,垂向无矿段50m左右。在上部金矿体露天开采的情况下,下部铜矿体同时进行地下开采。地下开采采用平硐-溜井联合开拓系统,为保证金矿与铜矿同时开采的安全,铜矿采用棋盘式框架结构空场采矿... 紫金山金铜矿上部为金矿体,下部为隐伏厚大铜矿体,垂向无矿段50m左右。在上部金矿体露天开采的情况下,下部铜矿体同时进行地下开采。地下开采采用平硐-溜井联合开拓系统,为保证金矿与铜矿同时开采的安全,铜矿采用棋盘式框架结构空场采矿法,矿房矿柱分两步骤回采。经过技术与经济论证,一步骤矿房采用阶段矿房采矿法是合理的,于2004年完成试验研究并于2005年年末投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山金铜矿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框架矿柱 阶段矿房采矿法
下载PDF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全生命周期回采结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贺 刘立顺 周玉成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59,共6页
针对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结构稳定性分析,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开展研究,提出了协同开采全生命周期回采结构稳定性评价理念,分析了地下多方法联合开采对露天边坡的影响,评价了矿山开采全生命周期地下开采结构的稳定性,验证了不同采矿方法开采... 针对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结构稳定性分析,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开展研究,提出了协同开采全生命周期回采结构稳定性评价理念,分析了地下多方法联合开采对露天边坡的影响,评价了矿山开采全生命周期地下开采结构的稳定性,验证了不同采矿方法开采区段间安全隔离矿柱的力学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露天-地下协同开采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回采结构的稳定性较为科学;安全隔离矿柱能够有效阻隔不同采矿方法开采区段间的扰动应力有害转移,维护不同回采结构稳定;通过设置合理的采矿方案、回采顺序能够实现露天-地下同期多方法联合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 隔离矿柱 安全评价 数值分析
原文传递
Opencast to underground iron ore mining method 被引量:6
19
作者 FAN Xiao-ming REN Feng-yu +1 位作者 XIAO Dong MAO Ya-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813-1824,共12页
At the end of the open-pit mining process in large metal mines, the mining model must change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but the mutual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ining models leads to poor producti... At the end of the open-pit mining process in large metal mines, the mining model must change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but the mutual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ining models leads to poor production safety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in production convergenc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solve these technical problems of poor production safety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in production convergenc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Dagu Mountain Mine, a new transition mode of wedge switching for collaborative mining is proposed and establish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collaborative mining. This new mining process completely eliminates the boundary pillar and the artificial covering layer, combining the technology of the mining-induced caving method and the technology of deep min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open-p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open-pit boundary reduces the amount of rock stripping, and 2) it achieves a stable transition of collaborative mining capacit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uses the technologies of the mining-induced caving method in underground mining and deep min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open pit in open-pit mining, and the method then optimizes the open-pit mining in detail 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of open-pit mining and underground mining. This study provides true and accurat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open-pit mining to underground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cast-to-underground mining transition mode wedge-shaped transition mode
下载PDF
Stability of boundary pillars in transition from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兴东 李连崇 +1 位作者 唐春安 张洪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256-3265,共10页
Based on the height of back-filled materials, thickness of ore body, height of boundary pillar and dipping angle of ore body and water pressure, the safety factors of all the pillars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limit equi... Based on the height of back-filled materials, thickness of ore body, height of boundary pillar and dipping angle of ore body and water pressure, the safety factors of all the pillars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present that the safety factors of pillars in Sections 19, 20, 24, 28 are less than 1.3, and those of unstable sections are identified preliminarily. Further,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in Sections 18, 20, 22, 24, 25 and 28 implemented with numerical code RFPA20 is employed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pillar performance and the stability of stop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e pillars in Sections 18, 22 and 24 are stable and the designed pillar size is suitable. The width of the ore body near Section 28 averages 20 m, failure occurs in the left stope, but the boundary pillars near Section 28 maintain good performance. The pillars in Sections 20 and 25 are unstable which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ults F8 and F18. The existence of faults alters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failure mode and water inrush pathway. This work provides a meaningful standard for boundary pillar and stope design in a mine as it transitions from an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pillar STABILITY underground min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case stud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