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鲁迅的主体思想与主体文学架构
1
作者 王东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周树人留日时期的著译构成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原点。在由严复、章太炎和梁启超构成的晚清启蒙思想语境中,青年鲁迅提出了“根柢在人”“首在立人”的主体思想。鲁迅同时受到德语观念论思想及其思想史的启发,并从中发展出一条不断激进化... 周树人留日时期的著译构成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原点。在由严复、章太炎和梁启超构成的晚清启蒙思想语境中,青年鲁迅提出了“根柢在人”“首在立人”的主体思想。鲁迅同时受到德语观念论思想及其思想史的启发,并从中发展出一条不断激进化的主体纲领。也正因为此,他的论述充满了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话语的张力和变奏,并表现出一种寓启蒙于浪漫、以浪漫济启蒙的思维方式。从《文化偏至论》到《摩罗诗力说》,鲁迅完成了从主体思想转向主体文学架构的范式转型。对于鲁迅来说,文学书写行为本身就是主体精神能量之展现。鲁迅意识到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而走向左翼革命,其中也蕴含了“摩罗诗力”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摩罗诗力又是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秘密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主体思想 主体文学 启蒙 浪漫
下载PDF
自由、虚无与信仰——青年鲁迅对虚无的体认与反抗 被引量:8
2
作者 彭小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40,共30页
本文探讨了留日时期鲁迅的“自由—虚无—信仰”之思。青年鲁迅对人的“自由—虚无”与“蒙昧—虚无”、“自欺一虚无”都有过透视,同时,鲁迅也对个体生命与文明社会、生存世界的价值根源进行了追索,对生存虚无实施过抵抗。鲁迅把自由... 本文探讨了留日时期鲁迅的“自由—虚无—信仰”之思。青年鲁迅对人的“自由—虚无”与“蒙昧—虚无”、“自欺一虚无”都有过透视,同时,鲁迅也对个体生命与文明社会、生存世界的价值根源进行了追索,对生存虚无实施过抵抗。鲁迅把自由、独立之“我”的持有与否视为区分虚无状态与意义之境的核心尺度,在对传统宗教信仰进行肯定的同时,他其实是把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由、独立之“我”作为一种信仰意义上的对象而予以充分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虚无 自由 信仰 反抗 体认 文明社会 个体生命 “我” 肯定
下载PDF
青年鲁迅的生命世界观结构及其文化类型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学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1-250,共20页
本文认为“中间物”不是鲁迅生命体验的核心。青年鲁迅确实初步形成了生命世界观。它强调世界的运动性、矛盾性和非和谐性及其意义。这种生命世界观不仅与进化论有关,与叔本华、尼采等意志主义哲学有关,和他少年时代所形成关于世界与人... 本文认为“中间物”不是鲁迅生命体验的核心。青年鲁迅确实初步形成了生命世界观。它强调世界的运动性、矛盾性和非和谐性及其意义。这种生命世界观不仅与进化论有关,与叔本华、尼采等意志主义哲学有关,和他少年时代所形成关于世界与人的基本结构有关,同时也和人类文化思想传统和类型有关。它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深深根植于人类文化思想的传统之中,在不同的历史空间中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将鲁迅置于这种生命文化类型之中,对于我们当下理解鲁迅的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生命体验 人类文化 世界观 类型分析 结构 思想传统 非和谐性 意志主义 少年时代
下载PDF
“自性”与“中迷”——理解青年鲁迅的两个关键词 被引量:5
4
作者 孟庆澍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29,共16页
关键词 青年鲁迅 “自性” 关键词 精神世界 尼采哲学 刘半农 复杂性 中国式 共存
原文传递
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商昌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立人”思想 青年鲁迅 《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解读 多义 《破恶声论》
原文传递
“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批判—解构”型话语形式——青年鲁迅的精神建构之一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小燕 《云梦学刊》 2006年第5期95-99,共5页
青年鲁迅对“摩罗”精神的呼吁乃是对一种“反叛抗世”型生命存在范式的摄取,鲁迅冀望以这一生命范式去建立起自我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联系,去创造自我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青年鲁迅所向往的“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正是被儒家正统文... 青年鲁迅对“摩罗”精神的呼吁乃是对一种“反叛抗世”型生命存在范式的摄取,鲁迅冀望以这一生命范式去建立起自我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联系,去创造自我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青年鲁迅所向往的“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正是被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压抑的“异质”生命力量。与“反叛抗世”的生命范式相联,青年鲁迅拥有一种藉“批判解构”而“肯定建构”的话语形式,而发现青年鲁迅的这一话语形式其意义在于:它启示我们在研究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时,应当透过他的“批判解构”话语而发现其背后蕴含的理想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 “批判解构”型话语形式
下载PDF
浅析青年鲁迅对尼采“超人”说的误读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怀军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1期71-74,共4页
《文化偏至论》在借用尼采“超人”说批驳洋务派和维新派时 ,对“超人”说作了误读。误读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超人的性质、地位的评价不同于尼采 ,二是对超人的个性特征的界定不同于尼采 ,三是对超人的主观倾向的内涵的理解不同于尼... 《文化偏至论》在借用尼采“超人”说批驳洋务派和维新派时 ,对“超人”说作了误读。误读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超人的性质、地位的评价不同于尼采 ,二是对超人的个性特征的界定不同于尼采 ,三是对超人的主观倾向的内涵的理解不同于尼采。引起误读的原因 ,一是青年鲁迅反封建的文化思想立场 ,二是当时的社会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青年鲁迅 尼采 超人说 误读 文化立场
下载PDF
政治态度与青春情绪--作为“民族主义者”的青年鲁迅
8
作者 王琦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6,共9页
探讨早期鲁迅的革命思想和文学实践,“民族革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周作人曾在《关于鲁迅》一文中提及:“豫才在那时代的思想我想差不多可以民族主义包括之,如所介绍的文学亦以被压迫的民族为主,俄则取其反抗压制,希求自由也。”... 探讨早期鲁迅的革命思想和文学实践,“民族革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周作人曾在《关于鲁迅》一文中提及:“豫才在那时代的思想我想差不多可以民族主义包括之,如所介绍的文学亦以被压迫的民族为主,俄则取其反抗压制,希求自由也。”①周作人此中所指主要是在1906年返回东京后从事“文艺运动”时期,但如果细究起来,鲁迅作为“民族主义者”的身份其实持续更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者 青年鲁迅 政治态度 情绪 青春 文学实践 革命思想 民族革命
原文传递
一代文化巨人诗情诗艺之开端——论青年鲁迅南京求学时期的诗歌创作
9
作者 王吉鹏 李梓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21-25,共5页
青年鲁迅南京求学时期的诗歌创作,情感上既有抒发离情别绪、崇尚高洁品格的,又有展现民风民俗、致力追求新知的;艺术上用温情脉脉的叙述展现深沉婉约的风格,语言幽默,善于化用典故。而社会变迁、时代风云和个人遭际的烙印,以及古代诗文... 青年鲁迅南京求学时期的诗歌创作,情感上既有抒发离情别绪、崇尚高洁品格的,又有展现民风民俗、致力追求新知的;艺术上用温情脉脉的叙述展现深沉婉约的风格,语言幽默,善于化用典故。而社会变迁、时代风云和个人遭际的烙印,以及古代诗文的浸润,造就了这位文化巨人诗情诗艺之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南京求学时期 诗歌
下载PDF
从绍兴到南京:文化场域的转换与青年鲁迅的“书剑”人格建构
10
作者 卓光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2-37,共6页
鲁迅文化人格的建构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现实环境是分不开的。从绍兴到南京,在新旧文化场域的转换中,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在鲁迅身上相互融合转化,从而形成了青年鲁迅兼具独异性格与求索精神的"书剑"文化人格。
关键词 青年鲁迅 独异精神 求索精神 “书剑”人格
下载PDF
论青年鲁迅对时代思潮的批评
11
作者 李槟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5-19,共5页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既体现在他的倡导上,也体现在他对时代思潮的反思批评上。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对清末时代思潮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反复古、掊物质和排众数、破恶声三个方面。从中可以归纳出青年鲁迅思考的特点:看问题的全面性、辩证性,深...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既体现在他的倡导上,也体现在他对时代思潮的反思批评上。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对清末时代思潮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反复古、掊物质和排众数、破恶声三个方面。从中可以归纳出青年鲁迅思考的特点:看问题的全面性、辩证性,深刻性和超越性,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时代思潮 批评 立人
下载PDF
论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
12
作者 李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6-29,共4页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以四篇文言论文为主要成果,国民、精神和文艺三个方面叠合成为他的问题指向。以精神启蒙为理想目标,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这是他的思想探索过程和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由此显现鲁迅青年时...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以四篇文言论文为主要成果,国民、精神和文艺三个方面叠合成为他的问题指向。以精神启蒙为理想目标,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这是他的思想探索过程和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由此显现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的大致的体系。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对百年后的中国思想界仍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思想探索 科学 文明 文艺
下载PDF
近年来青年鲁迅研究学者的研究趋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9,共13页
鲁迅研究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和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为标志,可谓是鲁研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期,不断有新的命题被提出,在方法、视角、观点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不时有轰动效应产... 鲁迅研究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和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为标志,可谓是鲁研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期,不断有新的命题被提出,在方法、视角、观点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不时有轰动效应产生。相比之下,80年代末到目前的几年内,鲁研界相对沉静。但这种沉静并不意味着学科发展的停滞,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鲁迅研究 存在主义 《故事新编》 青年学者 《狂人日记》 意识结构 历史观 鲁迅小说 鲁迅作品
下载PDF
法国大革命与青年鲁迅的救国理想
14
作者 陈莹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83,共13页
青年鲁迅赴日留学期间,在经历"幻灯事件"①后弃医从文,于革命刊物《河南》上发表了多篇宏文,讨论西方思潮,表达革新理念。作品中蕴含着多种外国思想资源,1789年前后法国引领的欧洲启蒙思想正是其中一脉,成为其诸多先觉理论的... 青年鲁迅赴日留学期间,在经历"幻灯事件"①后弃医从文,于革命刊物《河南》上发表了多篇宏文,讨论西方思潮,表达革新理念。作品中蕴含着多种外国思想资源,1789年前后法国引领的欧洲启蒙思想正是其中一脉,成为其诸多先觉理论的思考起点,分别体现在《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中。这些早期文论不仅熔铸了青年作家的文艺观念和政治理想,同时引领了其后续创作的主要方向;在时代层面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昭示着新文学的发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诗力说》 弃医从文 青年作家 青年鲁迅 法国大革命 《文化偏至论》 《河南》 西方思潮
原文传递
太宰治《惜别》中的青年鲁迅形象
15
作者 李玉锦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9-81,共3页
太宰治的《惜别》是一部具有跨文化特色的、以文学家写文学家的小说,是世界文学中唯一以鲁迅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为研究鲁迅早期思想提供了重要素材。太宰治释放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怀抱着对鲁迅的尊敬和对中国的友好,就鲁迅在仙台的留学... 太宰治的《惜别》是一部具有跨文化特色的、以文学家写文学家的小说,是世界文学中唯一以鲁迅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为研究鲁迅早期思想提供了重要素材。太宰治释放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怀抱着对鲁迅的尊敬和对中国的友好,就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情味、充满理想抱负、有着内心波动和青春彷徨的青年鲁迅形象。太宰治在《惜别》中塑造的青年鲁迅形象,是潜藏自我意识的孤独者,忧国忧民的批判者,陷入医学、文艺、革命旋涡的彷徨者,力挽狂澜的革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宰治 《惜别》 青年鲁迅 形象
下载PDF
“别求新声于异邦”——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之日本观照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学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18-220,共3页
青年鲁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别求新声于异邦”,在日本形成了其深刻与偏颇共存的立人思想。日本因素是造成这种共存状况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青年鲁迅 立人思想 日本观照
下载PDF
南京求学 婚痛与诗(下)——鲁迅青年时代内心感情流程新探
17
作者 杨有业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8-62,共5页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说女家同意订婚后,表现鲁迅的痛苦,写两组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反抗的话;那么,这第二部分则是周家想结婚,鲁迅就此婚事的拒绝与反抗了。
关键词 青年鲁迅 感情流程 青年时代 南京 长子长孙 结婚问题 自题小像 日记 母亲 父母之命
下载PDF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学设计
18
作者 尹逊才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8,共3页
本刊2005年第1期刊发了杨小波老师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后,老师们反响很大,纷纷来信来稿探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新篇目的教学问题。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广大教师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并踊跃投稿。
关键词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学设计 高中 语文教学 设计理念 曹聚仁
下载PDF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董炳月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共11页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曾经大量使用"文明"一词,对于青年鲁迅来说"文明"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观念。这一事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学者注意到。1983年,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伊藤虎丸(1927—2003)...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曾经大量使用"文明"一词,对于青年鲁迅来说"文明"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观念。这一事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学者注意到。1983年,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伊藤虎丸(1927—2003)在《鲁迅与日本人》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撰写《摩罗诗力说》时期的鲁迅"自己也想当一名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文明批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偏至论》 青年鲁迅 文明观 《摩罗诗力说》 《破恶声论》 中日两国 鲁迅研究 日本人
原文传递
乌鸦 枣树 黑色人——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象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昭新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7-61,共5页
鲁迅讲含藏、重暗示,善于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他的情感在象征性的形象中隐藏得很深,具有冷峻幽深、含蓄凝练的特点.在各种象征性形象中,色彩的象征非常突出.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象征有三类:一类是红色、粉红色、肉红色,这些色彩多用来表现... 鲁迅讲含藏、重暗示,善于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他的情感在象征性的形象中隐藏得很深,具有冷峻幽深、含蓄凝练的特点.在各种象征性形象中,色彩的象征非常突出.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象征有三类:一类是红色、粉红色、肉红色,这些色彩多用来表现对美好的追求,作为美好事物、理想境界的象征.象《补天》里,女娲活动的画面是从“肉红”作为基色.她从梦中惊醒后,“粉红的天空”,“绿色的浮云”,天边飘着“血红的云彩”,“地上都绿了”,松柏显得格外“娇嫩”.这些斑斓色彩衬托了女娲的裸体美,一个象征着巨大的人类母亲的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象《好的故事》里“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忽而碎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人” 鲁迅作品 鲁迅思想 枣树 象征性形象 乌鸦 艺术风格 精神气质 辛亥革命 青年鲁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