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1篇文章
< 1 2 1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湖温预估研究
1
作者 董靖玮 文莉娟 +4 位作者 于涛 杨永顺 罗颖 王梦晓 牛瑞佳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64-74,共11页
青海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作用,深入理解青海湖未来湖表温度变化特征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站点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CMIP6)中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常规... 青海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作用,深入理解青海湖未来湖表温度变化特征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站点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CMIP6)中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常规气象数据,并利用观测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评估一维湖泊模式(Freshwater Lake Model,FLake)在青海湖的适用性,预测4种不同排放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青海湖未来湖温的演变趋势,阐明湖温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青海湖裸鲤生存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再分析数据和CMIP6多模式集合的历史气象数据优于单个模式。2015—2100年,青海湖年均湖表温度持续升高,但由于社会共享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和辐射强迫的差异,CMIP64种不同排放情景Flake模拟的湖表温度升温速率表现出明显差异。SSP126情景2050年后的升温速率低于历史水平,而在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2050年前后的升温速率均高于历史水平,气温是湖温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2)未来不同时期的月、日最高湖表温度均出现在8月,近期(2021—2040年)各情景之间湖表温度差异较小,日均湖表温度基本在20.00℃以下;中期(2041—2080年)各情景间差异逐渐增大;远期(2081—2100年)8月日均湖表温度将超过20.00℃,多年日均湖表温度最高可达23.31℃,可对青海湖裸鲤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使其处于较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湖表温度 CMIP6预估 多模式集合 青海湖裸鲤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仔稚鱼耳石结构特征与早期生长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汪洋 方弟安 +5 位作者 匡箴 谈龙飞 梁翼东 罗慧 祁洪芳 徐东坡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为了解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仔稚鱼耳石结构特征与其早期生长的相关性,通过采集典型洄游产卵河道的青海湖裸鲤野生仔稚鱼和同期人工培育的仔稚鱼,观察仔稚鱼耳石微结构特征,确认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并... 为了解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仔稚鱼耳石结构特征与其早期生长的相关性,通过采集典型洄游产卵河道的青海湖裸鲤野生仔稚鱼和同期人工培育的仔稚鱼,观察仔稚鱼耳石微结构特征,确认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并拟合耳石轮纹数、轮纹间距与日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呈日周期性,日龄以轮纹数(N)+1进行推算;根据日龄和采样日期推算,2020年从青海湖支流沙柳河采集的野生仔稚鱼孵化期为6月5日—8月14日,主要集中于7月中旬和8月初,从泉吉河采集的野生仔稚鱼孵化期为6月27日—8月3日,孵化高峰期在7月中旬,与早期野外资源现场调查发现鱼卵的孵化期时间基本吻合;野生与人工培育仔稚鱼全长(LT)与日龄(t)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01),耳石长度与仔稚鱼全长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其中,15℃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仔稚鱼相关系数最高,此条件下的人工培育仔稚鱼全长拟合方程为L_(T)=0.1672t+10.377(R^(2)=0.6890,P<0.001)。研究表明,青海湖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且耳石的沉积变化与仔稚鱼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耳石轮纹 日龄 孵化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3
作者 骆卓然 刘家宏 +3 位作者 张尚弘 周晋军 张丽 邵薇薇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为系统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的变化过程及影响机理,本研究利用1971—2020年青海湖流域的站点观测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地统计学插值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水文和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全球... 为系统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湖水位的变化过程及影响机理,本研究利用1971—2020年青海湖流域的站点观测资料,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地统计学插值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水文和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全球气候模式预估了不同情景下降水和水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50年间青海湖水位和水面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径流量、降水量和气温呈增加趋势,而蒸发量则明显减小;青海湖水位受径流量、降水量、气温和蒸发量的影响非常显著,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2、0.92、0.88和0.81;2021—2040年青海湖水位在不同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水位上升速率分别为0.218、0.187、0.125和0.132 m/a。本研究将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湖泊水循环机理揭示及其量化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文要素 时空变化 相关关系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植被动态变化驱动力及空间粒度效应
4
作者 周美林 刘家宏 +1 位作者 刘希胜 王亚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7-1506,共10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1986~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考虑气候、地表及人类足迹的影响,阐明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机制,并探讨空间粒度对驱动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5年来青海湖流域植被状况整体改善,表现为中等、中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其中环青海湖东北部及布哈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2)时间尺度上,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气候暖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驱动;(3)空间尺度上,植被覆盖度变化由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控制,解释力较大因素为气温(0.41),高程(0.34)和降水(0.30).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存在交互增强效应,气温、高程对交互效用具有控制作用,其中气温与距水系距离、降水和人类足迹的交互较为显著;(4)空间粒度对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驱动因素的贡献具有显著影响,考虑气候、地表和人为因素交互作用时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最佳研究粒度为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地理探测器 空间粒度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5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李文斌 陈链璇 侯瑶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23-3439,共17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地形效应,结合年均气温、年均地表温湿度、年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和年植被覆盖度等数据,探讨了PUE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单位像元(1 km^(2))PUE平均值在0.4—0.7 gC m^(-2)mm^(-1)间变化,平均为0.54 gC m^(-2)mm^(-1),且在年际间无显著变化趋势(R^(2)=0.05,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环湖呈现不均匀分布,除青海湖东岸外,PUE值随湖面距离增大呈减小趋势;其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湖西岸和南岸的半环区;年PUE变化趋势的斜率值为-0.05—0.04 gC m^(-2)mm^(-1)a-1,其中显著变化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9.63%。(2)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在海拔效应和坡度坡向两种不同微地形效应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拔每升高50 m,PUE值将减少0.02 gC m^(-2)mm^(-1);随坡度增加,PUE值呈降低趋势,平坡至险坡(>45°)的变化范围为0.3—0.61 gC m^(-2)mm^(-1);不同坡向PUE值表现为由东北坡向西南坡递减,范围为0.52—0.56 gC m^(-2)mm^(-1)。(3)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PUE值与地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为明显。沿海拔梯度,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PUE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P<0.01;R^(2)=0.98,P<0.01),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PUE显著正相关(R^(2)=0.89,P<0.05;R^(2)=0.90,P<0.05;R^(2)=0.86,P<0.05),地表土壤湿度与PUE无显著相关性(R^(2)=0.16,P≥0.05)。评估了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特征及其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植被对降水的利用能力及其耗水特性,可为青海湖流域植被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相关关系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例
6
作者 崔腾宇 赵君 +2 位作者 管梦鸾 郝海广 王宝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2-600,共9页
针对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问题,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基础上识别关键性生态空间,同时结合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典型生态问题,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不同分区的修复策略。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内... 针对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问题,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基础上识别关键性生态空间,同时结合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典型生态问题,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不同分区的修复策略。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占流域总面积的63.2%,生态极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6.55%;青海湖流域的核心型生态空间面积为18746.72 km^(2),优先型生态空间面积为5324.26 km^(2),其共同构成的关键性生态空间占流域总面积的81.15%;根据流域上中下游、地形等实际自然地理特征,提出构建青海湖流域“一网四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关键性生态空间及典型生态问题,将青海湖流域划定为6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湿地生态系统网络和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敏感性 关键性生态空间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近十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李沁园 张思九 +3 位作者 林育青 陈求稳 冯韬 陈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3-974,共12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发生改变,研究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湖作为研究对象,根...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水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发生改变,研究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位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特征及当前保护状况,筛选调节服务及文化服务2类8个评估指标,构建湖泊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标体系,核算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903.47亿~7848.55亿元;调节服务是青海湖水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类型,占比高达91%。近十年,气候调节和水质净化价值有所减少,其他服务功能价值均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价值增加最多,增长760.70亿元;气候调节价值下降最多,减少658.59亿元。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水温、水位是影响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影响下,水温升高引起初级生产力增加及鱼类数量增长,同时近年来水体矿化度下降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提高了固碳释氧和物种保育价值。水位与水面面积增加引起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价值增长;蒸发量减少导致气候调节价值下降。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作用下,物种保育、休闲旅游和科研教育价值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本研究量化了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为变化环境下退化水生态系统修复、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定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定期核算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跟踪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变化,对维持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气候变化 生态脆弱区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规律及驱动力研究
8
作者 李荣杰 李惠梅 +3 位作者 武非非 赵明德 王诗涵 孙雪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09,共9页
在青海湖流域拟建国家公园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析,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探讨了... 在青海湖流域拟建国家公园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析,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异质性,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草地作为主要地类变化幅度小;水域面积增幅最大,其主要源于未利用地和草地的转入。2010-2020年ESV表现为弱递增趋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35×10^(3)亿元增加到1.37×10^(3)亿元,增加了1.48%;其中,水域贡献率最大(1.04×10^(3)亿元以上),其次是草地(274亿元以上)。生态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贡献量达到1.12×10^(3)亿元以上。2)青海湖流域ESV呈现出从湖体向周围递减的空间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的高程依赖性;流域ESV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Moran’s I均为正数)和聚集分布;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为空间上的主要聚集区,高高值聚集区主要聚集在低海拔区,低低值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在2010-2020年均呈递增趋势,但低低值聚集区增幅极小。3)ESV空间异质性是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影响力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海拔和气候所体现出的空间异质性是ESV的主要驱动因素。低海拔地区ESV空间聚集性等结果表明,今后仍需关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ESV的影响和权衡,以缓解人地矛盾进而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该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奠定科学基础,也可为决策者评估生态屏障区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因素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地区近32 ka BP以来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及环境意义
9
作者 胡梦臖 许澳康 +1 位作者 孙文丽 庄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进一步结合粒度组分、磁化率指标,阐释各端元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近32 ka BP以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水塘剖面粒度组成以砂粒物质为主,粉砂次之,黏粒最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径,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EM2指示的是区域环境受风沙作用的强弱,与EM1指示相反,但共同反映冬季风的强弱;EM3指示受区域性低空风系的影响,以尘暴的形式搬运沉积。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32~23.2 ka BP),气候整体较湿润,风沙活动较弱;(2)末次冰期冰盛期阶段(23.2~15.8 ka BP),气候冷偏干,风沙活动增强;(3)末次冰期冰消期阶段(15.8~9.5 ka BP),气候仍以冷偏干为主,冷暖波动,但存在小幅度升温;(4)全新世阶段(9.5 ka BP以来),早期转暖、中期最暖、晚期转凉,气候波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风成砂 环境演变 青海湖
下载PDF
构造活动与地表作用耦合下的河流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以青海湖和倒淌河为例
10
作者 苗宇 张怀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新生代以来,青海湖在河流侵蚀与构造活动耦合下由外流湖泊转化为内流湖泊,但其动力学成因一直悬而未决。倒淌河作为青海湖由外流转换为内流的关键通道,其动力学演化历史记录着这一重要的构造与地貌转变地质事件。基于最新开发的地貌演... 新生代以来,青海湖在河流侵蚀与构造活动耦合下由外流湖泊转化为内流湖泊,但其动力学成因一直悬而未决。倒淌河作为青海湖由外流转换为内流的关键通道,其动力学演化历史记录着这一重要的构造与地貌转变地质事件。基于最新开发的地貌演化有限体积法数值计算程序,模拟山脉隆升与河流下切共同作用下的河流倒淌形成与演化过程,定量分析隆升速率和河流下切系数对不同的流域演化模式的影响,探讨倒淌河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为认识倒淌河流域形成过程与青海湖形成成因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倒淌河流域的水系重组和倒淌河流向的转变主要受到由日月山断层活化引起的山脉快速隆升与河流下切影响;日月山隆升速率是影响倒淌河流域能否发生水系重组的控制因素;当河流被隆升的山脉阻挡而倒淌时,河流下切系数是控制流域重组速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倒淌河 山脉隆升速率 河流下切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地表温度的生物物理影响
11
作者 李永广 苑广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5,共12页
本研究选取青海湖流域亚高山灌丛和温性草原两个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站点,利用湍流通量数据和自动气象站数据对比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两个站点的微气象要素和地表能量平衡收支,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LULCC... 本研究选取青海湖流域亚高山灌丛和温性草原两个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站点,利用湍流通量数据和自动气象站数据对比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两个站点的微气象要素和地表能量平衡收支,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LULCC)对地表温度的生物物理影响。亚高山灌丛相比温性草原具有更低的地表温度、气温和土壤温度,在生长季两个站点的地表温度、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差异更为明显,而非生长季相对湿度的差异更为明显。根据直接分解温度理论(Direct Decomposed Temperature Metric,DTM),分析不同下垫面对地表温度的生物物理影响。结果表明:白天灌丛相比草原的冷却作用主要贡献因素是短波辐射、地表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项,其中短波辐射在灌丛的冷却中起到正反馈作用,而后两者起到负反馈作用。夜间灌丛的冷却作用主要贡献因素是地表土壤热通量项。在相同气候和天气背景下,不同下垫面确实会对地表温度有明显的生物物理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地表温度 辐射收支 地表土壤热通量 湍流通量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青海湖旅游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
12
作者 廖香琳 《北方经贸》 2024年第4期153-156,共4页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青海湖的旅游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青海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青海湖旅游业安全有序的管理体系对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基于青海湖景区的风险防范...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青海湖的旅游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青海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青海湖旅游业安全有序的管理体系对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基于青海湖景区的风险防范、安全监管和应急机制三个方面,聚集目前景区的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对青海湖旅游安全管理的建议,以期提高旅游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减少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安全 安全形势 安全监管 应急管理 青海湖
下载PDF
打造“五型”党支部 助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二郎剑分局党支部工作案例
13
《党的生活(青海)》 2024年第1期48-50,共3页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二郎剑分局党支部以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为主线,积极打造“学习型、规范型、廉洁型、务实型、服务型”党支部,织密党建业务“一张网”,形成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两...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二郎剑分局党支部以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为主线,积极打造“学习型、规范型、廉洁型、务实型、服务型”党支部,织密党建业务“一张网”,形成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守护好碧波荡漾的青海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背景 党支部工作 同频共振 二郎 学习型 务实型 规范型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湖边,老人与羚羊的故事
14
作者 王静 《小康》 2024年第12期45-45,共1页
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的时候,葛玉修发来他的两会建议。这个建议,是关于希望有关部门规范中国特有珍稀物种规范命名的,更确切地说,是希望通过给中华对角羚正名,来帮助提升中国物种保护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16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的时候,葛玉修发来他的两会建议。这个建议,是关于希望有关部门规范中国特有珍稀物种规范命名的,更确切地说,是希望通过给中华对角羚正名,来帮助提升中国物种保护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16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会)创新推出了绿会保护地体系,葛玉修率先申请在青海湖畔创建设立中华对角羚保护地,成为中国绿会首批创建的保护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信心 规范命名 物种保护 保护地 青海湖 生物多样性保护 部门规范 自豪感
下载PDF
建立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保护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检察模式研究——以海西公益诉讼检察为例
15
作者 梅松曲 卓韩平 《青海检察》 2024年第1期22-25,28,共5页
一、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基本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青海省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 一、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基本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青海省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等“七个新高地”建设,有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诉讼 三江源国家公园 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文明 管理体制 青海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检察模式
下载PDF
骑行旅游者地方依恋影响因素研究——以环青海湖骑行为例
16
作者 程盼辉 《体育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文章运用32位环青海湖骑行旅游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方法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方法,分析了影响骑行旅游群体地方依恋的各类因素及地方依恋形成逻辑并构建模型,即骑行旅游者的地方认同、地方依赖、个人特征、地方依恋... 文章运用32位环青海湖骑行旅游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方法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方法,分析了影响骑行旅游群体地方依恋的各类因素及地方依恋形成逻辑并构建模型,即骑行旅游者的地方认同、地方依赖、个人特征、地方依恋四个主范畴对应的8个副范畴。其中地方认同维度包括、自然环境、文化、骑行、社区认同四个方面;地方依赖维度包括骑行和环境依赖两个方面;个人特征和地方依恋维度分别包括身心状态和重游意愿两方面。基于此,青海湖骑行旅游目的地可以从骑行基础设施、接待条件、骑行文化营造以及当地旅游服务等方面去提升环青海湖的骑行品质,从而把当地打造成骑行旅游者的“第二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行旅游 地方依恋 青海湖
下载PDF
低氧胁迫对青海湖裸鲤端脑抗氧化酶活性、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付菊 付生云 +2 位作者 马敏 常兰 李雪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2-580,共9页
为研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端脑在低氧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选取体重(97.68±0.12)g、体长(24.11±0.12)cm的健康青海湖裸鲤进行低氧[溶解氧含量(0.7±0.1)mg/L]胁迫,设常氧[溶解氧含量(8.4±0.1)mg/L... 为研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端脑在低氧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机制,选取体重(97.68±0.12)g、体长(24.11±0.12)cm的健康青海湖裸鲤进行低氧[溶解氧含量(0.7±0.1)mg/L]胁迫,设常氧[溶解氧含量(8.4±0.1)mg/L]为对照组,分别在低氧胁迫8h和24h时采集青海湖裸鲤的端脑组织,进行脑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膜电位、抗氧化酶活性、脑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Bax和Bcl-2)及低氧诱导反应相关基因(Hif-2α和EGLN1)表达测定。结果显示,在低氧胁迫过程中:(1)端脑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溶解;线粒体膜电位在8h时显著升高,24h时显著降低,表明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端脑神经细胞线粒体可能受到了损伤。(2)TUNEL检测显示端脑细胞发生了凋亡,但随着低氧胁迫时间延长端脑细胞凋亡率无显著差异;qPCR显示,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端脑细胞Caspase 3、Bax和Bcl-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Bcl-2/Bax比值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Hif-2α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GLN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3)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端脑细胞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在8h时显著增加,但随着低氧胁迫时间延长H_(2)O_(2)含量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8h时与常氧组无显著差异,24h时显著高于常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组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提示,低氧胁迫通过促进端脑细胞ROS产生,改变线粒体膜的通透性,上调Caspase 3、Bax和Bcl-2基因表达,导致端脑细胞凋亡。同时,在低氧胁迫下端脑细胞可能通过提高T-AOC和SOD活性及上调Hif-2α基因和下调EGLN1基因表达来减少低氧应激对端脑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胁迫 端脑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抗氧化酶活性 青海湖裸鲤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慧春 贾慧萍 +3 位作者 胡樱 朋毛德吉 王发春 赵泽英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3期114-118,共5页
为了调查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通过样地调查、样线调查、走访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10种,隶属31科79属,其中单种科和单种属最多,分别占总科... 为了调查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通过样地调查、样线调查、走访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10种,隶属31科79属,其中单种科和单种属最多,分别占总科属的53.13%和71.79%;该区植物区系分布以北温带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居多,占总种数的69.09%;药用部位以全草类、根茎类为主;药效以清热解毒功能居多。因此,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该调查结果为青海湖流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区系分布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与验证
19
作者 刘思嘉 祁得林 +4 位作者 祁洪芳 韩步鹰 牛依萌 赵凯 田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3-423,共11页
为探明青海湖裸鲤候选内参基因在低温环境下的表达稳定性,根据RNA-seq定量结果筛选表达稳定的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在0℃和17℃下,脑、肝胰脏、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并通过Ge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3种... 为探明青海湖裸鲤候选内参基因在低温环境下的表达稳定性,根据RNA-seq定量结果筛选表达稳定的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在0℃和17℃下,脑、肝胰脏、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并通过Ge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3种分析程序分析其表达稳定性,筛选出理想的内参基因。结果显示:根据RNA-seq定量结果,共筛选获得脱水酶(Abhd18)基因、微球蛋白(B2m)基因、延伸蛋白A(Eloa)基因、DAZ相关蛋白2(Dazap2)基因、肌动蛋白(Actb)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BCL细胞死亡激动因子(Bad)基因和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基因等8个候选基因;对上述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表达最稳定的是B2m和Eloa基因,表达最不稳定的是Fabp3基因;利用B2m和Eloa基因作为双内参基因对4个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0℃和17℃脑、肝胰脏、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校正,其相对表达比值与RNA-seq结果高度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原鱼类极端环境适应的研究提供候选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低温适应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