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福楼拜非个人化创作的去中心化倾向
1
作者 王国恒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96-97,106,共3页
福楼拜因其作品精美的语言、非个人化的创作原则著称于世,被李健吾称赞“完美”。要分析非个人化创作,就需要深入考察其中所包含的科学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福楼拜对科学主义既推崇又提防,对浪漫主义则既留恋又嘲讽,正是通过非个人化创... 福楼拜因其作品精美的语言、非个人化的创作原则著称于世,被李健吾称赞“完美”。要分析非个人化创作,就需要深入考察其中所包含的科学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福楼拜对科学主义既推崇又提防,对浪漫主义则既留恋又嘲讽,正是通过非个人化创作实现了对两者的扬弃与超越。福楼拜对科学理性泛滥与浪漫主义滥情的批判与反驳,体现一种去中心化的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个人化 浪漫主义 科学主义 斯宾诺莎哲学 去中心化
下载PDF
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文坤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6-90,174,共6页
众所周知 ,浪漫主义文论把表现情感作为其批评的立足点。但在现代西方文论中 ,艾略特却以“非个人化”诗学理论来调和个人感知与综合性的意识之间的关系 ,他要将个人感知同人类传统 ,尤其是欧洲传统相联系。这一愿望促使他产生了深刻的... 众所周知 ,浪漫主义文论把表现情感作为其批评的立足点。但在现代西方文论中 ,艾略特却以“非个人化”诗学理论来调和个人感知与综合性的意识之间的关系 ,他要将个人感知同人类传统 ,尤其是欧洲传统相联系。这一愿望促使他产生了深刻的历史意识。在他看来 ,这种深刻的历史意识 ,正是以个人主体意识的弱化为前提的 ,所要消解的正是人类中心论泛滥之下的人的此在与历史的二分对立 ,所要建立的是人与历史共时的和伴随性的相互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非个人化 历史意识 传统 个人
下载PDF
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之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虞颖 胡齐放 伍锋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3-95,共3页
本文探讨了20世纪现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 本文探讨了20世纪现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非个人化 无我
下载PDF
福楼拜“非个人化”原则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钦峰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3,共4页
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孤立地从写作技艺的层面研讨福楼拜的“非个人化”艺术原则 ,而本文认为 ,福楼拜“非个人化”原则来源于作为他生存态度之核心价值观的斯宾诺莎主义 ;“非个人化”原则构成福楼拜思想整体的一部分 ,而不是某种可剥离... 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孤立地从写作技艺的层面研讨福楼拜的“非个人化”艺术原则 ,而本文认为 ,福楼拜“非个人化”原则来源于作为他生存态度之核心价值观的斯宾诺莎主义 ;“非个人化”原则构成福楼拜思想整体的一部分 ,而不是某种可剥离的艺术态度或纯粹艺术形式上的追求。简言之 ,“非个人化”原则的哲学基础正是福楼拜所信仰的泛神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个人化 福楼拜 生存态度 泛神论 艺术原则 纯粹 艺术态度 斯宾诺莎 哲学基础 信仰
下载PDF
拟古:一种非个人化的抒情策略——以陶渊明《拟古》九首、鲍照《拟古》八首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玫 庄筱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8,共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类不标明确切摹拟对象的拟古诗,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和鲍照《拟古》八首是这类拟古诗的重要代表。陶渊明《拟古》九首在题材、主题、抒写模式上对先行作品多有继承,并且通过时空的推远、角色的虚构、语言和意象上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类不标明确切摹拟对象的拟古诗,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和鲍照《拟古》八首是这类拟古诗的重要代表。陶渊明《拟古》九首在题材、主题、抒写模式上对先行作品多有继承,并且通过时空的推远、角色的虚构、语言和意象上的承袭营造了"似古"的氛围,其浑言"拟古"并非政治上的掩饰,而是体现了将个人经验融入普遍人生境况的努力。鲍照《拟古》八首在"似古"氛围的营造上更为精细、复杂,在语言风格和意象使用上更重"改写"而非承袭,这与南朝诗风巧构形似的变化有关,也与鲍照本人对诗歌"戏剧性"的追求有关。两组《拟古》八首所言之"志"虽有差别,对"往古"的想像也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诗人超越平庸卑琐现实的渴望,并通过这种"非个人化"的抒情策略完成了某种自我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古 非个人化 陶渊明 鲍照
下载PDF
论自然主义文学叙事的“非个人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繁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7,共7页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非个人化"与"个性表现"两者在"真实感"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将叙事主体"隐匿"起来的企图为自然主义叙事技巧的革新提供了动力,他们所创造的"转换叙事角度"、"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拉 自然主义 非个人化 “个性表现”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海浪》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朱艳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6-78,共3页
文章阐述了英国著名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作品《海浪》中的具体应用,论证了伍尔夫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非个人化 《海浪》
下载PDF
非个人化理论在《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运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惠良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本文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艾略特诗作《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细读,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 非个人化理论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T.S.艾略特 艺术风格 社会表现力 美国
下载PDF
个人化与非个人化——试析艾略特《荒原》中的“自我情结”与“非我”之路 被引量:3
9
作者 杜吉刚 祝远德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7-22,共6页
《荒原》是一首反映两性关系、描写伦敦风貌的"爱情诗"、"城市诗"。《荒原》的写作,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对于生活的失望,体现出了浓郁的"自我情绪"。但是,艾略特在理论上高标"非个人化... 《荒原》是一首反映两性关系、描写伦敦风貌的"爱情诗"、"城市诗"。《荒原》的写作,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对于生活的失望,体现出了浓郁的"自我情绪"。但是,艾略特在理论上高标"非个人化",在创作中追求"普世化"。为了实现此种目的,艾略特在《荒原》写作中,选择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设定特殊的叙述视角、刻意营造众语喧哗的文本图景、运用互文性写作、扩大诗歌的叙事描写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个人化 非个人化 叙事视角 互文性
下载PDF
试论艾略特《荒原》中的“非个人化”理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书华 余燕萍 王国英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5-76,共2页
文章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其诗作《荒原》进行解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来阐释该理论的内涵,"非个人化"理论在此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其中关于该理论的重要表达手法也贯穿其中。
关键词 艾略特 非个人化 历史传统 客观对应物
下载PDF
T.S.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浅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艳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9-90,共2页
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驳,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在西方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理论的具体内容并无定论。其实,该诗学理论由艺术情感、传统和客观对应物三个核心概念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 艾略特 非个人化 传统
下载PDF
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岳峰 《零陵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9-61,共3页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意识流 非个人化 内心 独白
下载PDF
“非个人化”:近年写实小说创作叙述话语的人文立场 被引量:1
13
作者 焦明甲 张宝春 《长春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70-73,共4页
通过对近年写实小说在创作上的态度、方式、方法、模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近年写实小说创作叙述话语“非个人化”的人文立场,并指出这种人文立场必将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带来一次较大契机。
关键词 小说创作 非个人化 写实小说 叙述话语 人文立场 后现代主义写作 理性批判精神
下载PDF
“双性同体”与非个人化写作的构想——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形成轨迹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霜红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93-195,共3页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的形成除了与其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相关,它的形成还与其对已有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个人化创作倾向的批...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的形成除了与其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相关,它的形成还与其对已有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个人化创作倾向的批判,非个人化创作的欣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最终沉浸在对未来小说创作理想状态的构想中。它是其在对传统小说创作方式的批评,对现代主义小说成就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小说发展方向的预测中提出来的,它既是对女性作家也是对男性作家而言的,既是对创作个体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双性同体 非个人化写作
下载PDF
从张扬个性到复归传统——论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艳林 《襄樊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5-68,共4页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艾略特 诗论 非个人化
下载PDF
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与《荒原》写作
16
作者 杜吉刚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106,共4页
T.S.艾略特认为,"非个人化"是诗歌艺术取得成功、达至完美境界的保证,因而在诗歌写作中极力加以实践。但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观点等"个人化"因素要想完全排除在诗歌之外又绝非易事,也绝不可能。所以,在艾略特的诗... T.S.艾略特认为,"非个人化"是诗歌艺术取得成功、达至完美境界的保证,因而在诗歌写作中极力加以实践。但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观点等"个人化"因素要想完全排除在诗歌之外又绝非易事,也绝不可能。所以,在艾略特的诗歌写作中,尤其是在《荒原》的写作中,明显存在着"非个人化"理论贯彻与背离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非个人化 《荒原》
下载PDF
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比较
17
作者 李志艳 李志荣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83-89,共7页
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作为中西两种颇具代表性诗学理论,其对诗歌抒情主体、抒情客体及其读者接受等理论命题的认识既有契合,亦有分歧。对之进行系统比较,对中国当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 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作为中西两种颇具代表性诗学理论,其对诗歌抒情主体、抒情客体及其读者接受等理论命题的认识既有契合,亦有分歧。对之进行系统比较,对中国当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说 非个人化”理论 抒情主体 抒情客体 读者接受
下载PDF
文学“传统”与“非个人化”——论艾略特的文学史观
18
作者 温潘亚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657-660,共4页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建构了他独特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评价标准,对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文学史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文学传统 非个人化 文学史观
下载PDF
非常个人化的与非个人化的——《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
19
作者 刘佳林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85,共8页
刘佳林:面对博伊德,我常常自问:我以前读过纳博科夫吗?如果说纳博科夫教会了学生如何阅读,那么博伊德则教会了我们如何阅读纳博科夫。
关键词 非个人化 纳博科夫 美国 白雪
下载PDF
面具与中间地带——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中的个性与情感
20
作者 何庆机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3期70-77,共8页
非个人化诗学以其对情感和个性的压抑与逃避,以及对客观性的强调,长期影响着英美诗坛及批评界,但艾略特在其诗学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矛盾却说明,非个人化诗学的本质与核心是个性的张扬与强烈情感的表达,尽管对个性与情感的理解不同于浪... 非个人化诗学以其对情感和个性的压抑与逃避,以及对客观性的强调,长期影响着英美诗坛及批评界,但艾略特在其诗学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矛盾却说明,非个人化诗学的本质与核心是个性的张扬与强烈情感的表达,尽管对个性与情感的理解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两者之间的同是因为诗歌本质上说无法剥离个性与情感,异则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转向密切相关,其根源在于在当时哲学思潮,尤其是伯格森生命哲学及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真实、真诚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客观性的强调则是艾略特为诗歌、诗学披上了一件科学的外衣,最终只能着陆于无法剥离主观性、情感与感觉的中间地带。非个人化诗学实质上是根植于一个中间地带,是个性化的非个人化诗学,而不是无个性的非个人化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面具 中间地带 非个人化诗学 个性 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