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管加温二氧化碳吹雾管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谭丽丽 田海娇 张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3-36,41,共5页
目的探讨双管加温二氧化碳吹雾管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OPCABG治疗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双管加温二氧化碳吹雾管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OPCABG治疗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61,采用常规术中吹雾管吹雾驱血技术)与加温组(n=61,采用双管加温二氧化碳吹雾管吹雾驱血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吹雾管气雾温度、患者核心体温、患者术中心率变异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加温组患者接管2.5 min、吹雾15.0 min、吹雾30.0 min时吹雾管气雾温度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开心包即刻、吹雾3.0 min、关心包即刻、出室前加温组患者核心体温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吹雾3.0、10.0、20.0、30.0 min时,加温组患者心率变异率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置管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留置动脉测压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组患者术后肺感染发生率为3.28%(2/61),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6.39%(1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OPCABG术中采用双管加温二氧化碳吹雾管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患者术中温差变化幅度,减轻温差刺激诱发的过度心率变异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可降低术后肺感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管加温 二氧化碳吹雾管 循环不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核心 心率变异率
下载PDF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高长青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近年来 ,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比较 ,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 ,避免了体外循环 (CPB)带来的全身... 近年来 ,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比较 ,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 ,避免了体外循环 (CPB)带来的全身系统性炎性损害 ,减少了并发症 ,降低了手术死亡率。特别对那些不能采用 CPB或采用CPB有风险的高危患者优势更明显。 CCABG的手术适应证同样适用于 OPCAB,但 OPCAB具有相对的禁忌证。 OP-CAB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左前外侧切口适用于左前降支单支病变。OPCAB术后早期结果类似 CCABG,但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大多数旁路移植血管数低于 CCABG,有不能完全再血管化的可能 ,对 OPCAB是否会影响吻合的精确性和旁路血管的长期通畅率有不同意见。 OPCAB的优势明确 ,但仍不能完全替代 CCABG,手术的同时应作好 CPB准备 ,必要时改行 C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不停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心脏停跳
下载PDF
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探讨
3
作者 师闯 曹向戎 +2 位作者 金琪琳 王坡 孟祥宽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的可行性。方法筛选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无法介入干预或介入干预失败同时不伴有其他需... 目的探讨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的可行性。方法筛选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无法介入干预或介入干预失败同时不伴有其他需外科干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变患者3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0%,年龄为(62.1±7.4)岁。术前均行心肌核素扫描,术前、术中同期预置主动脉球囊反搏。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湿备下非体外循环Off-pump CABG术。结果无患者死亡,32例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3个不同时期(术前、术后10~14 d、术后1年)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术前准备的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采用Off-pump CABG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前准备
下载PDF
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袁超 王笑天 +2 位作者 常峰荣 吕智超 郭长英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治疗在重症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治疗在重症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冠心病OPCAB手术患者85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IABP辅助治疗分为IABP组(44例)、非IABP组(4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IL-6、IL-10、TNF-α)、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术后30d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24h,IABP组血清IL-6、TNF-α低于非IABP组,IL-10高于非IABP组(P<0.05);血清cTnI、CK-MB低于非IABP组(P<0.05)。术后30天,IABP组血小板减少、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中转体外循环及死亡率低于非IABP组(6.8%vs.22.0%,13.6%vs.31.7%,6.8%vs.24.4%,0.0%vs.29.3%,2.3%vs.14.6%)(χ^(2)=4.009,3.993,5.059,14.995,4.291,P<0.05)。结论:术前IABP辅助OPCAB治疗能够减少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可能与缓解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球囊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重症冠心病 炎性因子 心肌损伤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启程 裴少华 朱晓松 《解剖与临床》 2002年第4期156-157,共2页
目的 :分析并讨论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使用心脏稳定器 ,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本组 6例手术效果良好 ,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ICU时间 12h~ 4 8h ,住院时间 10d~ 12d。术后... 目的 :分析并讨论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使用心脏稳定器 ,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本组 6例手术效果良好 ,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ICU时间 12h~ 4 8h ,住院时间 10d~ 12d。术后随访心绞痛消失 ,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 ,住院时间、出血及输血量较常规CABG明显减少。尤其对搭桥高危病例手术优越性显著 ,随着手术指征的扩大 ,可适合大多数冠心病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心脏不停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应用 冠心病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6
作者 许日昊 王天策 +2 位作者 王荣有 张兴义 朱志成 《吉林医学》 CAS 2002年第4期213-214,共2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取大隐静脉及烧动脉与回旋支、后降支等其他部位血管吻合。冠状动脉吻合口和近端吻合口分别用7.0Prolene及6-0Prolene缝线连续法缝合。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心功能Ⅰ级~Ⅱ级,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给子扩冠、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后并发右侧脑梗死1例,融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缺血性心脏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34
7
作者 万峰 陈彧 +2 位作者 王京生 王新生 陈生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2-374,共3页
目的 :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 ,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 2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 5例 ,... 目的 :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 ,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 2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 2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 5例 ,心梗恢复期心功能Ⅳ级 2例 ,心脏明显扩大 1例 ,所有患者术中不易搬动心脏。  结果 :12例OPCAB全部成功 ,远端吻合口数 3 7± 0 6个。术后IABP辅助时间平均 2 2 3± 9 5小时。 1例术后8天死于高钾心跳骤停。有 1例拔除IABP管后出现局部血肿。其他患者顺利恢复。  结论 :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是可行而安全的。对于低LVEF、急性心梗和心脏明显扩大等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的情况 ,IABP有助于扩大OPCAB的适应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动脉内球囊反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14
8
作者 凌云鹏 陈彧 +3 位作者 陈生龙 江龙 沈冬焱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血分数(LVEF≤40%)施行OPCAB,将64例分为2组:术前或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者列为IABP组,共19例;未应用IABP者列为对照组,共45例. 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衰血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IABP组术后需要延长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8例,对照组3例; χ2=9.429,P=0.002);IABP组术后监护时间延长(超过48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14例,对照组19例; χ2=4.110,P=0.043). 结论在无IABP辅助的情况下,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循环 射血分数 动脉内球囊反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被引量:13
9
作者 薛松 肖明第 +4 位作者 胡振雷 袁忠祥 吕志前 叶一舟 施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伟 蒙革 +5 位作者 冯海合 石银华 李宇 杨明华 殷珊珊 王晓洁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971-973,97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OPCABG术治疗的197例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IABP辅助治疗76例(观察组),未行IABP辅助治...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OPCABG术治疗的197例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IABP辅助治疗76例(观察组),未行IABP辅助治疗12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因性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 05),而两组术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术中透析发生率、术后室颤发生率、术后平均动脉压、院内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心因性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于左心功能不全OPCABG手术患者,应用IABP可减少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动脉内球囊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预防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屈云飞 孙晓宁 +3 位作者 张红强 赖登祥 张俭荣 周素明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344-1350,共7页
目的:分析预防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术前低射血分数(EF值<40%)的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中的疗效和预后影响。方法:回顾分... 目的:分析预防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术前低射血分数(EF值<40%)的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中的疗效和预后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术前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拟行OPCAB术的患者300例。其中术前预防应用IABP后行OPCAG的患者140例(试验组),术前未预防应用IABP直接行OPCAB术的患者160例(对照组)。比较二组患者术中被迫紧急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例、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的比例、术后低心排及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二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术后1、2、5 d血浆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isoenzyme,CKMB)水平以及两组术后1年及5年生存率。结果:术中对照组被迫紧急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比例高于对试验组(P<0.05);术后应用ECMO的比例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5),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低心排及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术后1、2 d cTnI及CKMB水平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 CTnI及CKMB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1年及5年生存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术前低EF值冠心病预防性应用IABP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术后心梗、低心排、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提高低术前EF值病人OPCAB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射血分数 动脉内球囊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春 谷天祥 +4 位作者 于洋 卢春茂 师恩祎 刘波 喻磊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69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不同方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OPCABG治疗高危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2000年7月至2010年6月696例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Eu-roSCORE大于6),69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 目的回顾性研究69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不同方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OPCABG治疗高危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2000年7月至2010年6月696例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Eu-roSCORE大于6),69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PCABG组和CABG组。比较OPCABG和CABG两组病例在术前资料、手术死亡率、EuroSCORE分值、并发症率(并发症包括围术期心肌梗死、出血、脑部并发症、新发心房颤动、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等)等数据,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OPCABG组504例,EuroSCORE评分7.71±1.27;CABG组192例,EuroSCORE评分7.64±1.33。全部病例远端吻合口人均3.46±1.42个,ICU时间65.4±6.73 h,带气管插管时间16.4±6.9 h,并发症率27.9%,手术死亡率4.31%,EuroSCORE平均值7.68±1.30。两组病例术前资料在年龄、合并症、性别比例、心功能、EuroSCORE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OPCABG组与CABG组在远端吻合口数量、手术时间、输血量、引流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率(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OPCABG避免体外循环,治疗高危患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风险,并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危 不停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心脏结构及功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宏光 王辉山 +4 位作者 金岩 于岩 赵洋 李晓密 徐莉莹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809-813,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结构及功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行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165例术后发生AF的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AF组),非AF患者165例作为非心房颤动组(NAF组),记录两组... 目的探讨心脏结构及功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行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165例术后发生AF的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AF组),非AF患者165例作为非心房颤动组(NAF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心脏彩超指标,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分析影响OPCAB术后AF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独立危险因素预测OPCAB术后AF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 AF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大于NAF组,左室射血分数小于NAF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内径是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左房内径预测OPCAB术后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66.8%。结论左房内径是OPCAB术后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收缩功能、左室舒张末容积、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影响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术后 心脏结构 心脏功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术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高危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标志物和乳酸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金宏 杨峰 +6 位作者 江春景 郝星 刑智辰 徐博 杜中涛 邢家林 侯晓彤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5年第4期204-208,共5页
目的分析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患者术后血液心肌标志物及乳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OPCABG术的高危患者290例,术前预防应用IABP的患者... 目的分析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患者术后血液心肌标志物及乳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行OPCABG术的高危患者290例,术前预防应用IABP的患者138例(IABP组),另外选择对照组患者1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cTnI)及乳酸水平的变化,比较术前预防应用IABP能否影响患者术后的心肌标志物和乳酸变化并探讨IABP能否给患者带来益处。结果 IABP组有4名患者在术后死亡,对照组有15名患者死亡(P<0.05)。IABP组的血液cTnI水平在术后8 h,24 h,48 h,72 h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CKMB水平在术后8 h,48 h,72 h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乳酸水平在术后12 h,24 h,36 h,48 h,72 h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血制品用量也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准备行OPCABG的左心功能低下的患者,术前预防应用IABP可以降低术后心肌标志物及乳酸水平,降低住院死亡率,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球囊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肌标志物 乳酸 预防性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的预防性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锋 万彩红 +4 位作者 赵岩岩 邢家林 缪娜 杜中涛 侯晓彤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3年第3期154-157,共4页
目的分析本中心2010年至2012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前的应用,评价IABP在不同EumSCORE评分患者术前的预防性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184例患者,术前预防... 目的分析本中心2010年至2012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前的应用,评价IABP在不同EumSCORE评分患者术前的预防性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184例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根据EuroSCORE评分分为中低危组(A组,评分小于等于6分)、高危组(B组,评分大于6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三年预防性应用IABP依次为24例、61例和99例。A组122例,B组为66例。与A组比较,B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近期心肌梗死率更高,冠状动脉病变累及三支及左主干病变者更多。B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IABP预防时间及持续时间更长。高危组在机械呼吸辅助时间、ICU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方面均高于A组,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OPCABG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明显降低高危患者死亡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在EuroSCORE评分指导下对高毹患者早期预防性府用IABP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球囊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EUROSCORE 预防性
下载PDF
1516例男性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金沐 李书闻 +1 位作者 卢家凯 程卫平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79-482,共4页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回顾性Logistic分析1 516例施行OPCABG男性患者,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前瞻性判断。方法:采用麻醉科...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回顾性Logistic分析1 516例施行OPCABG男性患者,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前瞻性判断。方法:采用麻醉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1 516例记录齐全的男性患者OPCABG围术期资料。以术中应用IABP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术前射血分数(EF)<40%(OR=4.946,P=0.001)、搭桥数>3支(OR=2.340,P=0.007)、左主干病变(OR=2.857,P=0.001)、急诊(OR=4.816,P=0.001)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P=0.001,OR=12.188)为围术期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F<40%、旁路移植血管数>3支、左主干病变、急诊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为术中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遇到这类患者时,及早在术前应用IABP,对于OPCABG患者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动脉内球囊反 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6 位作者 徐明 陈振强 蒋英硕 缪劲 肖立琼 刘家琴 郭子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01-402,共2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二年来 7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OPCAB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 ,并监测应用IABP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全组...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辅助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二年来 7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OPCAB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 ,并监测应用IABP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全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手术顺利 ,心绞痛均消失 ,无围手术期死亡 ;应用IABP辅助时间平均 32 6h ,无明显IABP并发症 ,术后并发低心排 1例 ,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IABP在OPCAB中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改善心功能 ,稳定血流动力学 ,保证手术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动脉内球囊反 冠心病 血流动力学 心绞痛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国智 罗萍 《中国医刊》 CAS 2021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术后新发房颤的120例患...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术后新发房颤的120例患者作为房颤组,无新发房颤的110例患者作为非房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心脏结构及功能和术前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与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组患者的收缩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射血分数、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比例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期左房内径(OR=1.226,95%CI 1.105~1.361,P=0.0001)、体重指数(OR=2.537,95%CI 1.350~4.769,P=0.0038)和舒张压(OR=1.061,95%CI 1.022~1.101,P=0.0019)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收缩期左房内径、体重指数和舒张压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心脏结构及功能 左心房内径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非体外循环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清炎性介质和心肌酶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文进 刘中凯 殷积慧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非体外循环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血清炎性介质和心肌酶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L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mg/kg,继以2mg·kg-1....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非体外循环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血清炎性介质和心肌酶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L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mg/kg,继以2mg·kg-1.h-1持续泵入至术毕;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围术期采集中心静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L组术中及术后TNF-α、IL-8升高幅度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C组术后24hMDA显著高于术前及L组(P<0.05)。与术前比较,L组在术后24、48hCK-MB和cTnI升高幅度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L组术后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较C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在OPCAB手术中利多卡因持续静脉输注能显著降低炎性介质和心肌酶浓度,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循环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炎症介质 心肌酶
下载PDF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辅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飞 李晓莉 +2 位作者 周静 王君哲 高峰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65-568,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高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收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通过冠脉造影证实为ULMCA患... 目的观察和分析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高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收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通过冠脉造影证实为ULMCA患者28例,根据ULMCA病变及临床情况分为IABP组以及非IABP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OPCABG术,术后监测两组患者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IABP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等。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术后SABP〔(92±4) mmHg vs.(83±4) mmHg,P〈0.01〕、MABP〔(78±5) mmHg vs.(60±6) mmHg,P〈0.01〕均显著高于非IABP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较非IABP组短。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术后3个月时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IABP组LVEF显著高于非IABP组〔(48±4)% vs.(38±4)%,P〈0.01〕。结论对无保护左主干行OPCABG术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且把握好撤机时机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球囊反 无保护左主干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