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全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术连续260例无死亡的体会
1
作者 高长青 李伯君 《世界医学杂志》 2002年第14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非全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术 冠状动脉旁路 OPCAB 适应证 禁忌证 方式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迎新 万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跳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OPCAB
下载PDF
121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3
作者 唐和年 张总纲 +9 位作者 阿不拉江 郭永忠 高伟 万峰 赵强 肖东 张秀敏 阿依古丽 刘小梅 江静云 《新疆医学》 2002年第4期66-69,共4页
近年来,随着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技术日益成熟,从而使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在国内逐渐兴起.我院子2000年2月~2002年6月共行OPCAB术12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心脏结构及功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韩宏光 王辉山 +4 位作者 金岩 于岩 赵洋 李晓密 徐莉莹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809-813,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结构及功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行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165例术后发生AF的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AF组),非AF患者165例作为非心房颤动组(NAF组),记录两组... 目的探讨心脏结构及功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心房颤动(AF)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行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165例术后发生AF的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AF组),非AF患者165例作为非心房颤动组(NAF组),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心脏彩超指标,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分析影响OPCAB术后AF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独立危险因素预测OPCAB术后AF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 AF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大于NAF组,左室射血分数小于NAF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内径是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左房内径预测OPCAB术后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66.8%。结论左房内径是OPCAB术后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收缩功能、左室舒张末容积、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能影响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房颤动 心脏结构 心脏功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喜梅 刘冰 +2 位作者 王丽娟 房小惠 丁艳琼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7期52-53,共2页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总结26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认为术前应重视患者的安全,防止发生心梗或猝死;做好心理护理、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指导其...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总结26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认为术前应重视患者的安全,防止发生心梗或猝死;做好心理护理、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指导其按要求进行肺功能训练,并且注意合并症的治疗。术后尽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控制好血压,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 临床护理 冠心病 方法 前护理 后护理
下载PDF
192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护理体会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德玉 殷静静 董春晖 《齐鲁护理杂志》 2006年第04B期734-735,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 护理体会 精心护理 效果满意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1
7
作者 曾秋芸 李敏 吕亚芬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护理 配合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术的配合
8
作者 李令春 《现代护理》 2002年第1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 配合 护理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芮 程慧梅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年第4期100-101,共2页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即是在没有体外循环支持下,在病人跳动的心脏表面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比,它具有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我...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即是在没有体外循环支持下,在病人跳动的心脏表面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比,它具有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我院2002年4月-2005年9月开展OPCABG73例,手术过程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手术配合和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中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手 冠状动脉搭桥 循环支持 后恢复 过程 配合 并发症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左室室壁瘤成型术9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学志 刘继红 +1 位作者 庄熙晶 张庆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7期484-485,共2页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我们对9例冠状动脉狭窄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方法完成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左心室室壁瘤的闭式成型手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成型 左室室壁瘤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 左心室室壁瘤 冠状动脉狭窄 室壁瘤形成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长青 贺涛 +3 位作者 李伯君 王刚 李佳春 穆娅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9-452,共4页
目的 :通过测量血浆S10 0蛋白浓度的变化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程度。方法 :首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4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 :①A组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②B组 :体外循... 目的 :通过测量血浆S10 0蛋白浓度的变化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程度。方法 :首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4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 :①A组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②B组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射血分数和吻合口数等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从术前到术后 48h共 8个时间点内测定血浆S10 0蛋白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脑损伤。A组术后血浆S10 0蛋白浓度轻微升高 ,而B组体外循环中血浆S10 0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直到术后 6h恢复到正常水平。B组血浆S10 0蛋白峰值浓度是A组的 3倍 (2 .17μg/L和 0 .74μg/L ,P <0 .0 1)。结论 :血浆S10 0蛋白浓度变化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脑和 (或 )血脑屏障损伤的程度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脑损伤 心脏外科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彧 徐东 +1 位作者 陈生龙 万峰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与技术方法。方法 分析术前预计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 34例 ,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 10例 (2 .3% )。中转原因包括 :顽固性心律失常 2例 ,搬动心...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与技术方法。方法 分析术前预计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 34例 ,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 10例 (2 .3% )。中转原因包括 :顽固性心律失常 2例 ,搬动心脏时顽固低血压 2例 ,右冠急性阻塞缺血引起心率下降和血压降低 2例 ,心脏明显扩大而难以完全再血管化 2例 ,因完成的血管桥不通畅在体外循环下重新吻合 2例。结果 中转体外循环后 9例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 ,1例在低温室颤下完成手术 ,体外循环时间为 (131.5± 4 0 .1)min。远端吻合口数目平均为 (3.5± 1.0 )个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6例。本组无住院死亡者。术后室颤 1例 ,除颤成功 ;房颤 2例 ,药物治疗好转。随访术后 6个月突发心律失常死亡 1例 ,考虑为晚期缺血性心肌病。结论 OPCAB手术存在中转体外循环的可能性。随着技术方法的改进和操作经验的积累 ,可减少中转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增加OPCA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体外循环 并行循环心脏跳动 低温室颤 动脉内球囊反搏
原文传递
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探讨
13
作者 师闯 曹向戎 +2 位作者 金琪琳 王坡 孟祥宽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的可行性。方法筛选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无法介入干预或介入干预失败同时不伴有其他需... 目的探讨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的可行性。方法筛选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无法介入干预或介入干预失败同时不伴有其他需外科干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变患者3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0%,年龄为(62.1±7.4)岁。术前均行心肌核素扫描,术前、术中同期预置主动脉球囊反搏。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湿备下非体外循环Off-pump CABG术。结果无患者死亡,32例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3个不同时期(术前、术后10~14 d、术后1年)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术前准备的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采用Off-pump CABG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前准备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伟 臧其威 +2 位作者 王东进 曹彬 陈保俊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器械 微创外科
下载PDF
预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解水本 汤楚中 +5 位作者 迟海涛 李寒 赵哲 潘绪 王军惠 张大庆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564-565,共2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左心功能低下的患者,在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往往不能耐受心脏搬动,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有时需紧急改为体外循环辅助...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左心功能低下的患者,在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往往不能耐受心脏搬动,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有时需紧急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手术。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应用 预置 左心功能低下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主动脉隔离装置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理 陈敏 钱蒨健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3期624-625,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护理配合 中应用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脉 冠心病病人 装置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效果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70-2170,共1页
背景之前,我们报告心脏跳动中(非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心肺转流(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30 d在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需透析新发肾衰竭在内的主要复合终点上无显著差异。现在,我们将报告术后1年生... 背景之前,我们报告心脏跳动中(非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心肺转流(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30 d在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需透析新发肾衰竭在内的主要复合终点上无显著差异。现在,我们将报告术后1年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及临床结局方面的发现。方法将4 752例冠状动脉病并准备做CABG的患者随机分入非体外循环组和体外循环手术组。入选患者源于19个国家的79个医疗中心。我们对患者在出院时、术后30 d和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及术后1年的临床结局进行评估。结果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在术后1年的主要复合终点无差异〔分别为12.1%和13.3%;非体外循环CABG危害比0.91;95%CI(0.77,1.07);P=0.24〕。术后31 d至1年两组主要结局比率也相似〔危害比0.79;95%CI(0.55,1.13);P=0.19〕。1年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重建率1.4%,体外循环动脉重建率0.8%〔危害比1.66;95%CI(0.95,2.89);P=0.07〕。1年时,两组在生活质量或神经认知功能方面无差异。结论 1年后,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CABG在主要复合终点、冠状动脉重建率、生活质量及神经认知功能方面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体外循环 WONCA 论文摘要 汇编 心肺转流 心脏跳动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走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盛寿 《临床外科杂志》 2004年第10期598-599,共2页
关键词 心脏跳动 OPCAB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微创外科技 微小切口 心血管外科 临床医学 生理性 兴起 走向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护理
19
作者 严丹 普丹 +2 位作者 邓欢 龙春燕 樊楚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7期1249-1250,共2页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指在常温、全麻、心脏跳动情况下进行的手术。该技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特别适用于高危、高龄合并多器管功能障碍患者,其正被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本院ICU共收治非体...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指在常温、全麻、心脏跳动情况下进行的手术。该技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特别适用于高危、高龄合并多器管功能障碍患者,其正被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本院ICU共收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经过精心护理与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后护理 患者 临床效果 2009年 心脏跳动 后恢复 功能障碍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任文璞 祝岩 +3 位作者 吴松哲 张国鑫 张誉籍 宋婷婷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RMSSD)指标[生理范围值(27±12)ms]将患者分为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n=242,生理范围RMSDD<15 ms,生理范围值(12.71±1.85)ms]、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n=417,生理范围15~39 ms,生理范围值(23.07±6.04)ms]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n=28,生理范围RMSDD>39 ms,生理范围值(46.5±5.3)ms]。观察患者OPCABG围术期RMSSD变化,分析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和OPCABG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所有687例患者在行OPCABG术后7 d的RMSSD指标为(20.41±9.31)ms,低于术前7 d的RMSSD指标(28.98±12.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1.1%(51/242),明显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30.2%(12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8.6%(8/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8.9%(191/242),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69.8%(29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1.4%(20/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术后RMSSD指标为(12.73±1.86)ms,低于术前的(26.14±9.9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术后RMSSD指标为(22.94±6.08)ms,低于术前的(30.21±13.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术后RMSSD指标为(46.5±5.31)ms,高于术前的(33.54±14.5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是非线性相关,OPCABG术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时心房颤动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后新发心房颤动 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