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生产率差距测算
1
作者 丁冬 郑风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2-21,共10页
测算我国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部门生产率差距"(PG)。经测算,我国部门生产率差距PG值为1.8,与Gollin(2014)测算的其他国家结果相比较,我国部门生产率差距PG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值为3.5),但高于全球发达国家水平(值为1.3)。这... 测算我国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部门生产率差距"(PG)。经测算,我国部门生产率差距PG值为1.8,与Gollin(2014)测算的其他国家结果相比较,我国部门生产率差距PG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值为3.5),但高于全球发达国家水平(值为1.3)。这意味着,我国劳动力部门误配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高于全球发达国家水平。换言之,我国劳动力误配虽不严重,但广泛存在。从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的角度而言,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继续向非农部门转移,符合经济学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之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门生产率差距 误配 劳动力转移 农业部门 非农业部门
下载PDF
教育与非农业工作
2
作者 吴建康 《经济资料译丛》 1998年第1期16-27,共12页
Ⅰ前言在农村地区,各家各户将其家庭成员的时间分配到一些农业和非农业工作的结合体。这种双重就业选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工人的教育选择性。T·P·舒尔茨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证明受过更多学校教育的农民常常首先给家庭提供非农业... Ⅰ前言在农村地区,各家各户将其家庭成员的时间分配到一些农业和非农业工作的结合体。这种双重就业选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工人的教育选择性。T·P·舒尔茨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证明受过更多学校教育的农民常常首先给家庭提供非农业的劳动。在这种劳动力供应型式的计量经济学证据中,M·吉塞和 W·赫夫曼发现教育增加了农场经营者的领工资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作 教育程度 学校教育 家庭成员 非农业部门 比较优势 发现教育 人力资本 家庭劳动 时间分配
下载PDF
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人口过度滞存带来的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天勇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14,共7页
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要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学术界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过快,会给非农业系统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如... 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速度要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学术界一般认为,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过快,会给非农业系统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如果转移过慢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经济增长速度 农业过剩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转移 非农业部门 转移速度 相适应 工业化 城市化 农业剩余
下载PDF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与城镇化道路 被引量:6
4
作者 董辉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8-13,共6页
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的过程,它既是以人口的重新分布为特征的人口现象,也是反映城市社区聚结构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人口自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既受乡村的推拉力的影响,又受城镇的拉拒力的制约。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推拉力决... 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的过程,它既是以人口的重新分布为特征的人口现象,也是反映城市社区聚结构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人口自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既受乡村的推拉力的影响,又受城镇的拉拒力的制约。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推拉力决定着乡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的速度、过程和模式。近年来,我国大批乡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开始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转化,城镇以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上还没有如此宏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的现成经验供我们参考。城市化的研究在我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崭新的领域吸引着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出版。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讨论进行归纳,并力图理清已经研究、涉及的领域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城镇化道路 城市化 乡村人口 转移劳动力 非农业人口 农业劳动生产率 非农业部门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生产部门
下载PDF
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 被引量:4
5
作者 郭熙保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46-50,共5页
虽然农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总劳动力中的份额长期是趋于下降的,但它生产的农业总产品绝对量必须是不断增加的。否则,因农产品供给不足非农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受到阻碍。农业总产品中扣除掉农业部门自身消费的部分即为农产品剩... 虽然农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总劳动力中的份额长期是趋于下降的,但它生产的农业总产品绝对量必须是不断增加的。否则,因农产品供给不足非农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受到阻碍。农业总产品中扣除掉农业部门自身消费的部分即为农产品剩余或农业剩余,它就是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产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低收入国家 自身消费 高收入国家 中国农业 创汇能力 非农业部门 农产品 制造业 贸易逆差
下载PDF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模式刍议 被引量:2
6
作者 韩俊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7年第4期36-39,共4页
作者根据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途径,将其划分为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离乡四种转业模式。着重分析了我国“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的主导模式及其原因。指出一旦条件成熟,应逐步转化为“... 作者根据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途径,将其划分为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离乡四种转业模式。着重分析了我国“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的主导模式及其原因。指出一旦条件成熟,应逐步转化为“离土不离乡”,并最终实现“离土离乡”的目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 非农业部门 剩余农业劳动力 主导模式 我国农业 乡村工业 农民兼业 兼业农户 土地集中
下载PDF
农业份额下降规律初探
7
作者 王慧颖 车明诚 《北方经贸》 1996年第3期22-23,共2页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降低,即农业份额呈不断不降的趋势。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看,农业份额下降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本文就这一规律进行...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而降低,即农业份额呈不断不降的趋势。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看,农业份额下降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本文就这一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业产值份额下降 在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就业份额 下降规律 转向点 农业劳动力 农业产值 产业结构演进 非农业部门 就业总量 经济发展过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下载PDF
重新认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作者 许经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2-87,共6页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如何看待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所以有再认识这个问题的必要,是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人们对待农业这个经济部门的态度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对待农业这个经济部门的态度...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如何看待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所以有再认识这个问题的必要,是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人们对待农业这个经济部门的态度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对待农业这个经济部门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的。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之所以必须强调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因为不少人往往只看到在国民经济结构多样化的过程中,农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忽视保持农业适当增长速度的迫切性;与此相联系,只注意迅速推进城乡工业化,而低估同步发展农业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农业资源 非农业部门 农产品价格 国民经济 非农产业 市场贡献 通货膨胀 食品供给 食品需求
下载PDF
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我国农业问题
9
作者 许经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1-15,共5页
谁都会同意,要想增加农业产出,就必须增加农业投入。但是,事情远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这么简单。即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也就是我国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向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为什么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都作了... 谁都会同意,要想增加农业产出,就必须增加农业投入。但是,事情远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这么简单。即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也就是我国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向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为什么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都作了减少的决策,而将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工副业生产?为什么凡有能力和机会经营其他产业的农民,大都放弃农业而转营其他产业?其结论是很明确的:归根结蒂就在于农业比较利益的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变过程 市场经济 农产品价格 农业问题 地方政府 商品经济 非农产业 非农业部门 农业产出 剩余劳动力
下载PDF
新科技革命与农业人口转移
10
作者 朱宝树 《人口学刊》 1985年第6期35-40,共6页
研究我国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战略对策,必须充分注意我国农业人口还占着80%的高比重这一重要国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农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农业。上海郊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 研究我国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战略对策,必须充分注意我国农业人口还占着80%的高比重这一重要国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农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农业。上海郊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人口转移 农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上海郊区 经济发达地区 乡镇工业 战略对策 我国农村 农业技术改造 非农业部门
下载PDF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新解
11
作者 许经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0-13,共4页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是一个公认的经济现象,也是容易通过事实来说明的。如果某一个国家是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30%的劳力从事工业生产(系抽象地假设),而其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占70%与30%,那就不存在着农业比较利益...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是一个公认的经济现象,也是容易通过事实来说明的。如果某一个国家是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30%的劳力从事工业生产(系抽象地假设),而其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占70%与30%,那就不存在着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非农业部门 发展中国家 国家工业化 国民经济总产值 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 非农产业 经济现象 工业生产
下载PDF
国民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农业的战略地位
12
作者 许经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5,共5页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这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来认识农业的战略地位。主要观点是:1....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加强和发展农业,这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来认识农业的战略地位。主要观点是:1.国民经济增长中,农业在总产出和总就业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并不能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根据产业部门的内在联系来评价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一发展中的客观现象,应从战略的高度,正确评价剩余劳动力的历史作用。3.由于工业等部门的实际工资是与以食品为主体的农产品价格联系在一起,故充裕的食物产品供给与稳定的食物产品价格便被认为是加速国民经济增长的绝对条件。从这方面可看出我国农业的战略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农业劳动力 非农业部门 国民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结构 食物 战略地位 产品供给 农业劳动者 剩余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
下载PDF
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
13
作者 方兴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5年第4期59-67,共9页
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方兴起从中国现代工业化或市场化的历史发展来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继续。而中国的现代工业化或市场化发展到今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统的... 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方兴起从中国现代工业化或市场化的历史发展来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继续。而中国的现代工业化或市场化发展到今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现代工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方式 非农业部门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农业 城镇化 农业社会 社会发展
下载PDF
战后日本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4
作者 李俊江 《现代日本经济》 1985年第4期45-47,共3页
日本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到七十年代,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是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分不开的,本文仅就后者的变化及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 发展速度 小农经济结构 世界先进水平 非农业部门 战后日本 农业劳动力 农业生产关系
下载PDF
印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15
作者 韩俊 《世界农业》 1988年第9期9-11,共3页
一、印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在过去几十年中,特别是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的经济有了不小的增长,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呈现出一种... 一、印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在过去几十年中,特别是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的经济有了不小的增长,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呈现出一种惊人的“钢性”状态。在1901—1971年长达70年的时间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一直停滞在7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印度 就业结构 经济增长 工业化水平 经济活动人口 服务业劳动 农村劳动力 非农业部门 停滞状态
下载PDF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政策的选择
16
作者 高燕 《新疆财经》 1995年第5期23-26,共4页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到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农业发展中久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滞缓状态;农...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到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农业发展中久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滞缓状态;农业增长速度与工业增长速度的差距越来越大,农业发展滞后;农业贸易条件继续恶化;收购农产品“打白条”;农业资金外流;开发区圈占耕地以及农民负担加重等等。农业问题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在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放开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要不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护政策 经济条件下 农业风险基金 非农业部门 正保护 经济增长 负保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产者补贴等值 人均GNP
下载PDF
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17
作者 孙艳霜 于平 《理论学习与研究》 1997年第5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剩余劳动 非农业部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传统农业 基础理论 国民经济发展 非农产业 再认 利益集团
下载PDF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一 吴忆群 《科学.经济.社会》 1988年第6期356-358,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结构转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其转移的规律,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制订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是很有帮助的。一、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结构转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其转移的规律,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制订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是很有帮助的。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又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相当严重的。198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农业人口增加了三亿八千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力 经济的 农业人口 转移过程 发达国家 非农业部门 策略
下载PDF
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俊 《台湾研究集刊》 1988年第4期8-15,21,共9页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 1.战后初期,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直至50年代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也保持在50%以上。从60年代开始,农业劳动力外移速度加快。1960—1970年,年外移率由2.18...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 1.战后初期,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直至50年代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也保持在50%以上。从60年代开始,农业劳动力外移速度加快。1960—1970年,年外移率由2.18%提高到6.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台湾 发展中国家 非农业部门 比较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 农业发展 土地改革 转移速度 南朝鲜
下载PDF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人口城镇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康就升 《人口学刊》 1985年第3期45-48,共4页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向小城镇移动和聚居。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人口迁移发生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道路,是农业劳动力首先大量地转为亦农亦非人口,继而向“就地靠乡”的小城镇移动和聚居,有层次、分阶段地分别进入小城镇体系;在大城市“截流”、中小城市“疏导”、小城镇“蓄水”的交互作用中,将“人口流”截在小城镇这一格,减少大中城市在“超负荷运行中”的人口压力,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小城镇容纳为主,亦农亦非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农业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道路 农村人口 非农业部门 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 城镇人口 大中城市 城乡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