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分析
1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王青 石春茂 徐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78,共9页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 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关系是识别下垫面与近地表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对维持能量良好循环与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自然背景与非喀斯特区有明显差异,陆地-大气间能量传输的规律在两类地区具有差异。基于近邻成对像元选择,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并对比分析它们在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就年平均状况而言,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及其波动性比非喀斯特区大,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为非喀斯特区大于喀斯特区。②从季节状况看,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的差异在春、夏、秋三季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冬季无明显差异;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的波动性在冬季为喀斯特区大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的稳定性在4个季节均大于非喀斯特区。③从各月看,喀斯特区地表温度与近地表气温差异在各月均比非喀斯特区明显,差异波动性在4月份大于非喀斯特区,其余月份基本一致;除去3月份和4月份,其余各月的非喀斯特区陆地-大气之间能量传输均比喀斯特区稳定。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近地表气温 差异 特区 非喀斯特区
下载PDF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基于近邻成对像元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廖梦垚 罗娅 +3 位作者 余军林 徐雪 张春长 赵爽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6期77-82,共6页
地表温度深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对维持地表能量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特征与非喀斯特区有所不同,已有研究未能有效控制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的地... 地表温度深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对维持地表能量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特征与非喀斯特区有所不同,已有研究未能有效控制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差异定量分析精度不够。基于近邻成对像元比较的方法,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尺度,喀斯特区地表温度高于非喀斯特区,差值为0.19℃,但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无明显差异。在季节尺度,喀斯特区四季的地表温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区,两者差异在夏、冬季节(0.12℃)略大于春季(0.10℃)和秋季节(0.11℃);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在冬季最大,在夏季最小,但两者差异在四季均不明显。在月尺度,喀斯特区各月的地表温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区,两者差异在8月最大,为0.24℃;在2月最小,为0.10℃;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除在2月和11月存在明显差异外,在其他月份均无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降低了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差异的不确定影响,可为同类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区 非喀斯特区 地表温度 近邻成对像元比较
下载PDF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关系的对比研究--以贵州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葛永罡 王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 通过测定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土壤的含水量以及16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比较了不同背景区从退化生态到非退化生态过程中各样地之间,以及石漠化和土山样地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喀斯特背景区还是非喀斯特背景区从退化到非退化的过程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增大,植物叶片的δ13C值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土壤含水量越大,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就越低;而从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叶片δ13C值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石漠化样地植物叶片δ13C值并不随坡位土壤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而坡位自上而下土山样地植物叶片的δ13C值则表现出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趋负。这些研究结果均反映了植物叶片的δ13C值对不同生境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机制,其中石漠化样地上的植物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和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δ^13C值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特区 非喀斯特区
下载PDF
黔西北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4 位作者 兰安军 翟香 施厚军 张玉彪 钟九生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111-118,共8页
为揭示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以毕节市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以2009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 为揭示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以毕节市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以2009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地形梯度下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旱地、水田、园地、建设用地、道路、水域对低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则对高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在低地形区域分布更广。(2)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地形梯度效应明显,2009年其随地形梯度增加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则表现为地形梯度越低,多样性越高。与非喀斯特区相比,喀斯特区的多样性在区间1、2、5高于非喀斯特区,区间3—4内则相反。(3)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形梯度效应显著,均表现为地形梯度越高,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其存在的空间差异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地形分布指数 特区 非喀斯特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