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困境及应对
1
作者 易玲 纪孟汝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3-63,共11页
步入数字时代,随着技术与经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既回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 步入数字时代,随着技术与经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既回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利益平衡需求相契合。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权利主体模糊、权利客体形态复杂、权利内容不清及权利交易不畅的现实困境。对此,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可以从明晰相关权利主体、构建分层保护体系、廓清相关权利主体的利益边界及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入手,破解当前的保护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与传承 知识产权保护
下载PDF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重要精神及其对完善中国非遗法治建设的启示
2
作者 王云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对非遗保有主体权益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他基本文件中蕴含的重要精神。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在非遗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对非遗保有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 对非遗保有主体权益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他基本文件中蕴含的重要精神。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在非遗法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对非遗保有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修订和相关法治建设中,确立保有群体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关注他们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并在保有群体和外部使用者、开发者之间建立非遗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以期更好地调动各方保护利用非遗的积极性,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共治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权益保障 惠益分享
下载PDF
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错位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王兆峰 刘路锋 彭保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错位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错位,采用GIS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表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重合... 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错位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错位,采用GIS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表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重合度较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2)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县区间存在较强的空间错位度。(3)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受到地形地势、城市辐射、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及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响因素 雪峰山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创新——基于区块链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建中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面临传承主体断层、传承载体成本高、保护经费不足等困境。数字技术尤其是区块链能全面有效赋能新时期非遗保护路径的创新。从传承主体突破,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遗传承人数据库;从产业生态突破,建立基于...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面临传承主体断层、传承载体成本高、保护经费不足等困境。数字技术尤其是区块链能全面有效赋能新时期非遗保护路径的创新。从传承主体突破,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遗传承人数据库;从产业生态突破,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遗宣传和交易平台;从经费短缺突破,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非遗+金融”的深入发展。我国极其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近年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存在着一些需要突破的困境,传统的保护方法和技术已相对落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技术 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路径创新 产业生态 交易平台 传承载体 经费短缺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证研究——基于温州市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调研
5
作者 倪建发 邱旭光 张海琼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有效把握非遗与旅游的内在规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揭示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价值共性和契合点,通过典型案例探究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以温州市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实证调研...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有效把握非遗与旅游的内在规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揭示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价值共性和契合点,通过典型案例探究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以温州市非遗活态化发展与旅游融合的实证调研为案例,在梳理非遗的现代性活态传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温州市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主要特征:注重非遗品牌打造,主动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非遗研学、非遗体验已经成为非遗常见的存在形态,非遗创意多元化,新型非遗产品不断产生。同时,针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探索、促进非遗的现代性表达、营造非遗现代性发展新空间、构建非遗与旅游融合运行机制等对策,以此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形态的加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与旅游融合 现代性 温州
下载PDF
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晓瑞 顾天飞 卫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和传统村...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②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③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空间错位 影响因素 云贵川
下载PDF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
7
作者 詹一虹 赵禹晨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3期472-480,共9页
旅游开发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评估旅游开发适宜性是开发工作的首要前提。通过引入WSR系统方法论,建立民间文学类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和应用性评分表,对湖北省内9项国家级非遗和7项省级... 旅游开发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评估旅游开发适宜性是开发工作的首要前提。通过引入WSR系统方法论,建立民间文学类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和应用性评分表,对湖北省内9项国家级非遗和7项省级非遗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第I类非遗得分较高,具有丰富的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适宜旅游开发;②第Ⅱ类非遗应在补齐产品衍生性、游客体验性和可展示性等短板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③第Ⅲ类非遗需在强调“保护为先”的原则下,对其经济价值适度挖掘,同时探索非遗传承的多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 适宜性 评价体系 WSR系统方法论
下载PDF
价值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8
作者 郭新茹 沈佳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6,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内容中存在过度娱乐化、传播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从价值链视角构建非遗数字化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可探究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全样本检验表明,传播主体可靠性、传播渠道技术性正向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内容中存在过度娱乐化、传播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从价值链视角构建非遗数字化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可探究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全样本检验表明,传播主体可靠性、传播渠道技术性正向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态度与行为,而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渠道多样性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影响并不显著;传播内容质量对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产生了正向作用,传播内容类型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播态度和行为;受众需求可以改变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和态度,而受众行为习惯主要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行为。异质性检验表明,偏爱民间文学的群体更关注非遗数字化传播内容的数量,偏爱传统技艺的群体则更关注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类型。因此,在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应协同多元传播主体,生产高质量传播内容,创新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载体,强化数字化传播受众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链 数字化传播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创新路径
9
作者 姚利权 郑旖旎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地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资源。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非遗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目前民族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途径比较单一,未能深入保护并充分挖掘非遗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地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资源。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非遗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目前民族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途径比较单一,未能深入保护并充分挖掘非遗资源的内涵,部分非遗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迹象。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对非遗进行数字化采集、保存、管理、修复、再现、展示、传播,有利于民族地区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10
作者 刘戈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保护场域受限制,传承主体难以为继。路径:加强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业态融合,全面激活动力;融入当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完善传承机制,增强存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及意义——以西湖绸伞为例
11
作者 刘冰清 钟健丽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55,共12页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花”。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涌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在数字化语境下,日益多元化的数字传播矩阵使西湖绸伞实现常态化的数字化传播,走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借助数字化场景、数字交互产品和数字藏品多条路径,让“西湖之花”重新“绽放”于大众视野,展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并多方位、多角度地使受众与西湖绸伞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系,不仅促进了西湖绸伞的活态传承与多样化传播,增加了传播者与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矩阵,助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播 西湖绸伞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哈尼《四季生产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及其徒李有亮访谈
12
作者 于敏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151-158,I0003,共9页
传承人简介朱小和,男,哈尼族,1940年9月出生,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洞浦村人。朱小和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靠口传心授学习和传承哈尼哈吧。他是哈尼哈吧(古歌)最著名的歌手,目前整理出版的哈尼古歌作品几乎都由他演唱,如《哈尼族古歌》... 传承人简介朱小和,男,哈尼族,1940年9月出生,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洞浦村人。朱小和没有受过学校教育,靠口传心授学习和传承哈尼哈吧。他是哈尼哈吧(古歌)最著名的歌手,目前整理出版的哈尼古歌作品几乎都由他演唱,如《哈尼族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窝果策尼果》等。《四季生产调》属于哈尼哈吧的一个篇章,是朱小和演唱的众多哈尼古歌之一。2007年6月,朱小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季生产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性传承人 哈尼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阳县 云南红河州 古歌 国家级 攀枝花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论
13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91-95,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财产”的一种遗留,与文化人类学存在逻辑关系——不仅是字面上“类同”,更是作为人类文化表述、呈现和延续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事实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财产”的一种遗留,与文化人类学存在逻辑关系——不仅是字面上“类同”,更是作为人类文化表述、呈现和延续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单列”类型的产生,在知识形制、方法论方面就与民俗学、人类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人类学 逻辑关系 文化表述 存在形态 方法论 民俗学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髓是基质要素传承
14
作者 刘魁立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工作,正如裴亚军主任所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①过去我们有一位姜椿芳老先生,也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文革”期间他在狱中就已开始构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在此这之前是没有《中国大百科全书...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工作,正如裴亚军主任所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①过去我们有一位姜椿芳老先生,也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文革”期间他在狱中就已开始构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在此这之前是没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目前不少参与其事的老先生虽已相继过世,但在当时筹划并付诸实践此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大百科全书》 姜椿芳 了不起 名词审定工作 文革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当代变迁
15
作者 谢春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产生同构,转换为人们能够理解的、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样态嵌入共时空间,从而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价值。这种转化当以“非遗美学观”为研究视角,即把美学视域从传统美学所限定的“大传统”中拓展出来,形成整合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更大的美学视域,最终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 活态传承 “活历史” 遗美学观
原文传递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创新性发展——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望
16
作者 黄永林 汪瑶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7-43,共7页
2023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加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完善非... 2023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加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名录、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传播推广、传承体验设施、数字化保护和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水平。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融合、引入多元的现代传播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传播,各地区域性、专题性活动持续开展,让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发布非遗数字化保护系列行业标准,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以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为契机,从不同角度总结、阐发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有力推动了中国非遗话语体系构建。落实非遗教育国策,大力加强非遗人才培养,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积极开展非遗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加强非遗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非遗国际交流,展示中国非遗文化魅力,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性保护 创新性发展 2023年工作盘点
下载PDF
守正创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板凳龙”传承人的口述史考察
17
作者 李谋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1-37,共7页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正创新为视角,对徽州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口述史考察及传承地田野考察,分析徽州板凳龙守正传承的制约因素;探讨其守正传承路径选择;提出对徽州板凳龙器材创新、服饰创新、音乐创新、技术创新...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正创新为视角,对徽州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口述史考察及传承地田野考察,分析徽州板凳龙守正传承的制约因素;探讨其守正传承路径选择;提出对徽州板凳龙器材创新、服饰创新、音乐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的守正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正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板凳龙 口述史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18
作者 胡杨 国成鑫 瞿飞云龙 《产业创新研究》 2024年第5期85-87,共3页
在这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在这悠长的华夏历史当中,我们的祖先依靠他们的智慧在不同的载体上利用不同的形式将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艺术化的创作,这些独特的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当中充当了链接每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系带。这种承载了伟大... 在这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在这悠长的华夏历史当中,我们的祖先依靠他们的智慧在不同的载体上利用不同的形式将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艺术化的创作,这些独特的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当中充当了链接每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系带。这种承载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化仍在不同的地区散发着它们独特的精神光芒,成为凝聚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有力工具。而这样的优秀文化也需要与时代的发展不断结合,在新的时期用新的方式散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不同行业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针对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尝试让人工智能赋能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论证其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给出切实的实践建议,使其在非遗的传承、教育、宣发以及数字化保护等多个方向都能够产生更多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工智能 活态传承与发展 数字化保护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基于湘西“钢火烧龙”的个案研究
19
作者 万义 汪超伟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文章以文化生态学为立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湘西“钢火烧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为其诞生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根基,文化是“钢火烧龙”传承的活力来源。经过分析得出,“钢火烧龙”是土家... 文章以文化生态学为立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湘西“钢火烧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为其诞生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根基,文化是“钢火烧龙”传承的活力来源。经过分析得出,“钢火烧龙”是土家族人集体主义精神、尚武精神的体现,也是纾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钢火烧龙”
下载PDF
文明是脉 乡土是根——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农学
20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99-106,共8页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科体系的建构。然而,依笔者之见,在这些相关“建设任务”中,忽略、缺乏或轻视对中华传统文明根基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农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关系重视不够。事实上,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科体系的建构。然而,依笔者之见,在这些相关“建设任务”中,忽略、缺乏或轻视对中华传统文明根基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农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关系重视不够。事实上,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农耕文明、农业根脉结合得最为密切,如二十四节气、春节等皆与农耕文明互为一体、相互依存。“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中华文明的概括性表述之一,其核心价值包含于“道法自然”中以获“利”、以求“和”(二者皆从“禾”),这其中都包蕴着农耕文明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系 系统 农耕文明 农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