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0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葛佳佳 刘晴 +2 位作者 周金燕 单晓娜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3,共8页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 目的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5.001,P=0.028;F_(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前房 干眼 黄斑水肿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小肠损伤及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雨宸 潘子倩 +1 位作者 肖梦雪 张媛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58,共9页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中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NSAIDs引起的小肠损伤(NSAIDs-induced small intestinal injuries,NSIs)表现为出现空肠及回肠黏膜红斑、糜烂、溃疡、出血、肠壁穿...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中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NSAIDs引起的小肠损伤(NSAIDs-induced small intestinal injuries,NSIs)表现为出现空肠及回肠黏膜红斑、糜烂、溃疡、出血、肠壁穿孔、梗阻等。NSIs的病理机制复杂,且缺乏针对NSIs的有效预防或治疗手段。就近5年关于NSIs病理机制和米索前列醇、黏膜保护剂、抗生素及益生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营养补充剂等药物防治N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SIs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小肠损伤 物防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唐改如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411-412,共2页
目的 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GC),观察组采用NSAIDs;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吸... 目的 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GC),观察组采用NSAIDs;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吸碘率、甲状腺激素(FT3、FT4和TSH)和炎症指标(CRP、ESR和IL-6)水平,总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吸碘率、甲状腺激素和炎症指标水平以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GC与NSAIDs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均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NSAIDs较GC可能复发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 亚急性甲状腺
下载PDF
中药熏洗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王亚东 李志钢 《中医学》 2023年第9期2624-2629,共6页
目的:分析中药熏洗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112例DLBP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各56例,对比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观察组在对比组基础上给予中... 目的:分析中药熏洗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112例DLBP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各56例,对比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观察组在对比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评分、腰痛评分表(JOA)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比组(75.00%),P 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有效缓解DLBP患者腰痛等症状,减轻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且未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洗 非甾体类抗炎药 椎间盘源性腰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杨晓光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分析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偏头痛患者,按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2例采取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研究组32例采取盐酸... 目的分析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偏头痛患者,按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2例采取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研究组32例采取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 非甾体类抗炎药 疼痛 性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比较
6
作者 盘车莲 何元增 曾凡永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4期475-476,共2页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老年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老年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血红蛋白(HGB)水平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HGB水平及PLT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治疗NSAIDs致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在缩短患者止血时间、提高患者HGB水平及PLT计数方面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非甾体类抗炎药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7
作者 施文 王永铭 +2 位作者 程能能 陈斌艳 李端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2,共6页
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由于该类药物确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何提高疗效,有效预防不良反应也一直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研究、药品经济学、药物基因学、循... 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由于该类药物确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何提高疗效,有效预防不良反应也一直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研究、药品经济学、药物基因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预防、发展、转归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这将为临床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物不良反应 机制 品经济学 物基因学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4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施文 王永铭 +4 位作者 李端 李少丽 颜敏 陈斌艳 程能能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7-531,共5页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 目的 探讨我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 196 0 - 2 0 0 2年国内医学期刊文献 ,参照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中心评判不良反应的指导原则进行筛选 ,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NSAIDs的不良反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无明显差别 ,不良反应大多在用药 3个月内。不良反应以胃肠道损害最多 ,占 5 7.8% ,其次为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脏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预后均较好 ,98.3% (2 0 4 8/ 2 0 83)的患者可痊愈或好转 ,只有少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或死亡。结论 NSAIDs临床应用广泛 ,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由于部分药物已作为非处方药使用 ,因此加强临床药物监测和对普通人群的宣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反应 NSAID 非甾体类抗炎药 患者 临床应用 宣教 不同性别 国家 参照 中国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猪肝中非甾体类抗炎药残留 被引量:12
9
作者 彭涛 于静 +6 位作者 严矛 李晓娟 陈冬东 代汉慧 国伟 李淑娟 唐英章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3-368,共6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仪(UPLC-MS/MS)同时测定了猪肝中18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残留量。对NSAIDs多残留同时提取、净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对UPLC-MS/MS检测参数进行了优化。均质后的猪肝样品采用酸化乙腈提取,正己烷液-...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仪(UPLC-MS/MS)同时测定了猪肝中18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残留量。对NSAIDs多残留同时提取、净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对UPLC-MS/MS检测参数进行了优化。均质后的猪肝样品采用酸化乙腈提取,正己烷液-液分配(LLP)脱脂,经硅胶固相萃取(SPE)柱净化后,采用UPLC-MS/MS电喷雾电离(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以保留时间和子离子比定性,外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LOD)为0.2~10μg/kg;定量限(LOQ)为1.0~50μg/kg。在添加浓度在1.0~200μg/kg范围内,NSAIDs的回收率在53.8%~9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3%。方法操作简便,对动物肌肉、内脏、鸡蛋及牛奶中NSAIDs残留的检测具有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 四极杆串联质谱 非甾体类抗炎药 猪肝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任先达 吕艳青 +2 位作者 叶开和 蔡绍晖 叶春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7-531,共5页
该文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抗肿瘤作用入手,结合近年来的国外最新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概要介绍了NSAIDs抗肿瘤作用的可能分子基础。NSAIDs抗肿瘤作用机制因肿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它可通过抑制在某些肿瘤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环... 该文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抗肿瘤作用入手,结合近年来的国外最新文献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概要介绍了NSAIDs抗肿瘤作用的可能分子基础。NSAIDs抗肿瘤作用机制因肿瘤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它可通过抑制在某些肿瘤发生过程中异常表达的环氧化酶2(COX2),减少前列腺素E2等的生物合成,通过调节相关下游基因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它也可作为过氧化酶体增殖激动剂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诱导某些肿瘤细胞内COX2的表达,促进环戊烯酮前列腺素(cyPGs)的生物合成,通过后者介导PPARγ依赖性或PPARγ非依赖性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由于NSAIDs对肿瘤细胞抗增殖、促凋亡的特殊作用机制,与其他抗肿瘤治疗可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环氧化酶 过氧化酶体增殖激动剂受体 肿瘤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生及环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建英 于皆平 +2 位作者 罗和生 余保平 黄杰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及环氧合酶活性的作用。 方法:用MTF法观察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Ki-67及COX-2...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及环氧合酶活性的作用。 方法:用MTF法观察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Ki-67及COX-2蛋白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PGE2水平。 结果: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细胞增生,减少Ki-67蛋白表达。胃癌细胞SGC7901COX-2蛋白表达阳性,并伴有PGE_2释放,尼美舒利可减少PGE_2产生,但对COX-2蛋白表达无影响。 结论: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均可抑制COX-2表达阳性的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尼美舒利通过抑制COX-2酶活性而减少PGE_2释放,该研究提示COX-2可能在胃癌细胞SGC7901增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胃癌 SGC7901细胞增生 环氧合酶活性 影响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溃疡病及急性胃粘膜病变42例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元民 刘玉兰 +1 位作者 王智峰 冯卫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 :了解非甾体抗炎药 (NSAID)致溃疡病及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因溃疡病及急性胃粘膜病变住院患者 2 86例。结果 :2 86例患者中服用NSAID者达 4 2例 ,占 14 .7%。 2 5例 ( 5 9.5 % )患者既往有胃、十二指肠疾病... 目的 :了解非甾体抗炎药 (NSAID)致溃疡病及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因溃疡病及急性胃粘膜病变住院患者 2 86例。结果 :2 86例患者中服用NSAID者达 4 2例 ,占 14 .7%。 2 5例 ( 5 9.5 % )患者既往有胃、十二指肠疾病史 ,2 3例 ( 5 4 .8% )患者服药后首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服药后出现症状的时间为 14例在 3d以内 ,10例在 3d至 2周 ,18例在 2周以后。服用及未服用NSAID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饮酒率分别为 61.1岁及 4 1.5岁 (P <0 .0 1) ,3 5 .7%及 18.0 % (P <0 .0 5 )。结论 :NSAID是溃疡病 ,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的重要病因。可首先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发病时间可在服药后各个阶段出现。既往有胃、十二指肠疾病史 ,高龄 ,饮酒者更易出现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急性胃粘膜病变 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NS398对前列腺癌动物模型中RECK基因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振宇 高建平 +4 位作者 孙颖浩 张征宇 葛京平 许传亮 王林辉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非甾体类抗炎药NS398对前列腺癌动物模型中RECK基因表达的调控,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机制。方法:成瘤裸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裸鼠予口咽管下喂服NS398,每天剂量0.1 mg/g体重,分别喂服10 d、20 d、30 d,对照组不予喂药... 目的:通过检测非甾体类抗炎药NS398对前列腺癌动物模型中RECK基因表达的调控,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机制。方法:成瘤裸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裸鼠予口咽管下喂服NS398,每天剂量0.1 mg/g体重,分别喂服10 d、20 d、30 d,对照组不予喂药,各组均在30 d后处死裸鼠;抽提各组肿瘤组织总RNA,RT-PCR检测RECK基因与MMP-9的表达;抽提各组肿瘤组织总蛋白,应用W estern印迹法检测RECK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肿瘤组织中RECK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MMP-9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其变化与用药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NS398对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诱导RECK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MMP-9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398 非甾体类抗炎药 前列腺癌 RECK基因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放射治疗与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一民 马云飞 +3 位作者 姜楠 王博炜 张晟 余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00-4204,共5页
目的比较放射治疗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髋部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后... 目的比较放射治疗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髋部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后放射治疗(射线组)与NSAIDs治疗(药物组)预防异位骨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1篇为低质量,7篇为高质量,共1 5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射线组与药物组总体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51,1.30),P=0.39〕。(2)射线组与药物组THA术后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0,95%CI(0.44,1.85),P=0.77〕;射线组与药物组ORIF术后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R=0.07,95%CI(0.48,1.02),P=0.07〕。(3)按照Brooker分级进行亚组分析,在Brooker-1级〔RR=0.81,95%CI(0.61,1.08),P=0.16〕、Brooker-2级〔RR=0.75,95%CI(0.46,1.23),P=0.26〕、Brooker-3级〔RR=1.20,95%CI(0.77,1.87),P=0.43〕、Brooker-4级〔RR=0.20,95%CI(0.02,1.68),P=0.14〕患者中,射线组与药物组异位骨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射线组与药物组干预后总体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CI(0.30,1.67),P=0.43〕。(5)放射组与药物组干预后出现的切口问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71,95%CI(0.95,3.05),P=0.07〕。结论放射治疗与NSAIDs治疗预防髋部手术后异位骨化的疗效相似,无相关禁忌证、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可采用NSAIDs治疗,必要时再采用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异位性 髋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非甾体类抗炎药 放射疗法 META分析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洁 赵江月 +2 位作者 马立威 李效岩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2133-2136,共4页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可以有效防止白内障术中瞳孔缩小,抑制白内障术后眼前段炎症反应,并对白内障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黄斑囊样水肿有预防和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可以有效防止白内障术中瞳孔缩小,抑制白内障术后眼前段炎症反应,并对白内障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黄斑囊样水肿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等。我们主要就以上几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白内障 黄斑囊样水肿 前列腺素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不同给药时机对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洁 赵江月 +2 位作者 马立威 李效岩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1909-1912,共4页
目的:比较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不同的给药时机对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以及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白内障患者在给药时机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于我院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90例90眼纳入试验,... 目的:比较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不同的给药时机对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以及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白内障患者在给药时机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于我院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90例90眼纳入试验,其中糖尿病患者46例46眼,单纯性白内障患者44例44眼,所有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含有23例糖尿病患者和22例单纯性白内障患者,试验组:术前1d开始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术后第1d继续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至术后30d;对照组:术后第1d开始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至术后30d,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d开始应用地塞米松/妥布霉素滴眼液,所有滴眼液点眼4次/d。分别在术前7d内,术后第7d和术后第30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定量测定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术后第7d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第30d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糖尿病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值在术后第7d及第30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单纯性白内障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值在术后第7d及术后第30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白内障术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滴眼液比术后应用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增厚的程度。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当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时,建议在术前开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滴眼液,以减轻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从而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非甾体类抗炎药 黄斑囊样水肿 黄斑中心凹厚度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翠 鲍峻峻 +3 位作者 刘晓昌 丁少桢 梅俏 许建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立即肌注奥尔芬1支(含双氯芬酸钠75 mg),对照组不肌注。收集2组患者术前、术后3 h及术后24 h血液,行淀粉酶检测,并观察腹痛发生情况,计算2组患者PEP发生率。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浆中NAG-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方法。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双氯芬酸钠组PEP发生率(4/60,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2/60,20.00%)(χ~2=4.62,P=0.03)。双氯芬酸钠组术后3 h[(202.70±120.44)U/L vs(283.57±178.39)U/L]、术后24 h[(209.13±157.14)U/L vs(305.97±208.69)U/L]淀粉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6、2.03,P值均<0.05)。同时,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3 h血浆中NAG-1 mRNA和蛋白表达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3 h明显升高(P值均<0.01)。结论双氯芬酸钠具有预防PEP发生的作用,可能与促进NAG-1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二氯芬酸 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
下载PDF
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妇科腔镜术后疼痛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郭一闽 陈亚迟 王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妇科腔镜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镇痛组(K组)、氟比洛芬酯镇痛组(F组)、氯诺昔康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于麻醉后手...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用于妇科腔镜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镇痛组(K组)、氟比洛芬酯镇痛组(F组)、氯诺昔康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15min分别给予酮咯酸30mg、氟比洛芬酯50mg、氯诺昔康16mg。评估术后4、8、12、24h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舒适度(BCS评级),于术前、术毕、术后12、24h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术后8、12hF、L组VAS评分明显低于K、C组(P<0.05),BCS明显高于K、C组(P<0.05)。术毕、术后12hF、L组IL-6明显低于K、C组(P<0.05);术后12hF、L组IL-10明显高于K、C组(P<0.05)。结论三种NSAIDs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氯诺昔康组在镇痛效果、平衡细胞因子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小,有利于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计春燕 汪毅 +1 位作者 谭诗云 刘浩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埃索美拉唑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所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0例服用NSAIDs的老年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40例)和法莫替丁组(40例),观察2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监测给药后第2、4、6天胃液pH值。结...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埃索美拉唑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所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0例服用NSAIDs的老年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40例)和法莫替丁组(40例),观察2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监测给药后第2、4、6天胃液pH值。结果在埃索美拉唑组,34例患者无明显上消化道出血发生,5例发生少量出血,显效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7.5%;在法莫替丁组,8例患者发生明显出血,13例发生少量出血,显效率为47.5%,总有效率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2、4、6天,埃索美拉唑组胃液pH值均明显高于法莫替丁组(5.44±0.67比4.18±0.72、5.61±0.71比4.85±0.85、5.74±0.63比5.13±0.79,P均<0.01)。结论早期应用埃索美拉唑可显著降低NSAIDs所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其胃液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非甾体类抗炎药 老年人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晓红 李红良 任先达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CAS 2002年第3期138-141,共4页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是临床常用的抗炎镇痛药 ,近年来研究发现它有抗肿瘤作用。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它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 ,动物研究显示它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环氧合酶 (COX) 2活性 ,抑制磷酸戊糖途径增加活性氧...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是临床常用的抗炎镇痛药 ,近年来研究发现它有抗肿瘤作用。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发现它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 ,动物研究显示它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环氧合酶 (COX) 2活性 ,抑制磷酸戊糖途径增加活性氧量 ,增加半胱天冬酶 (caspase) 3活性 ,影响细胞周期 ,诱导细胞凋亡 ,还抑制核因子κB(NF κB)而增加化疗药的药效。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肿瘤 研究 肿瘤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