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加法能否促进中小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6省30个县(区)的调查
1
作者 付卫东 张忠梅 +1 位作者 汪琪 胡依然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0,共8页
非认知能力因其对个体学业成就、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学界关注。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县(区)部分中小学生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选择性偏误,研究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非认知能力因其对个体学业成就、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学界关注。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县(区)部分中小学生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选择性偏误,研究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表现普遍偏低;参与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参加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活动能直接作用于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关建议为:改革评价体系,青少年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培养“一体推进”;完善非认知能力培养实践体系,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必备项目”;强化科学教育资源“在地化”统筹,健全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家校社共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服务 科学教育加法 非认知能力 倾向得分匹配法
下载PDF
集团化办学能否促进城乡学生的非认知能力?
2
作者 雷万鹏 谢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15,共13页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Y省3市(州)8县(区)的调查数据,探究集团化办学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集团化办学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学校适...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Y省3市(州)8县(区)的调查数据,探究集团化办学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集团化办学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学校适应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入工具变量纠正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对中等以上能力水平的学生积极影响更大,在情绪稳定性、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培优效应”;第三,Oaxaca-Blinder差异分解表明,集团化办学可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城乡学生非认知能力差距,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者在集团校就读回报率上的差异。应进一步优化县域集团化办学布局,完善“以城带乡”跨组织运行机制,并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补偿性支持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非认知能力 优质均衡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参加非学科培训能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吗?——基于6省30县(市、区)的调查
3
作者 付卫东 陈安妮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视角出发,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研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泛精确匹配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参加非学科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融入、亲社会行为和... 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视角出发,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研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泛精确匹配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参加非学科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融入、亲社会行为和情绪调节能力,但只对初中生的集体融入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初中生人际交往、集体融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存在城乡异质性,对集体融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存在留守与非留守的组间异质性,此异质性在小学生样本中不存在。因此,建议在后“双减”时代非学科培训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应以学生为本位,注重非认知能力的持续发展,采取针对不同学段的差异化策略和对弱势学生的补偿性策略;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引导家长理性选择非学科培训,注重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学科培训 非认知能力 泛精确匹配法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李治 任重 李骏子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共10页
使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大五人格量表测量非认知能力,综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户籍人口非... 使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大五人格量表测量非认知能力,综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的收入回报率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人口收入的影响更大,另外,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低收入者的影响大于农村户籍高收入者。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相对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补偿职能,强化乡村教育中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重视农村户籍低收入者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将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乡村教育过程中;在家庭教育中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城乡户籍人口收入 相对贫困 共同富裕
下载PDF
提升“软技能”: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评介
5
作者 刘珊珊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共1页
以往,教育领域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非认知能力的价值日渐凸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继成功举办多届聚焦认知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7年启动了针对... 以往,教育领域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非认知能力的价值日渐凸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继成功举办多届聚焦认知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7年启动了针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SES)”项目。目前SSES项目已完成了两轮全球范围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情感能力 能力测评 软技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成功举办 全球范围 政策与实践
下载PDF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能让儿童更好适应学校生活吗——基于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6
作者 张永强 赵佶旺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4期55-68,共14页
“双减”背景下探究非学科校外培训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有助于社会对非学科培训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判断与选择。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非学科培训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非学科校外培训对学校适应具... “双减”背景下探究非学科校外培训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有助于社会对非学科培训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判断与选择。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非学科培训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非学科校外培训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学科校外培训对非流动儿童、家境较好儿童以及成绩中等以下的儿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流动儿童、家境较差儿童以及成绩较好的儿童没有显著影响;非学科校外培训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亲和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来改善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家长可以根据子女实际状况和兴趣为他们选择兴趣班,校外教育机构需要为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儿童提供定制化服务项目,政府则要引导学校与校外非学科教育在课后服务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以缩小在非学科培训和课后服务上造成的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培训 学校适应 非认知能力
下载PDF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7
作者 席玮 赵赞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5期58-71,共14页
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现有研究尚未充分讨论的问题。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进行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受到家庭背景、自身特征和同群效应的综合影响。其中,同伴群体家庭经济地位和同... 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现有研究尚未充分讨论的问题。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进行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受到家庭背景、自身特征和同群效应的综合影响。其中,同伴群体家庭经济地位和同伴群体家庭教育程度不仅对青少年的非认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调节作用间接地影响家庭教育期望、心理健康和兴趣爱好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作用强度。相关发现可为进一步理解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认识同伴群体在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群效应 非认知能力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多水平线性模型
下载PDF
随迁与留守对农村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分析
8
作者 付娟 黎秀妍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和“大五人格”法构建中国农村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框架,运用OLS回归以及倾向性得分匹配模型,将随迁与留守儿童两类群体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分析随迁与留守两种方式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迁对农村青...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和“大五人格”法构建中国农村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框架,运用OLS回归以及倾向性得分匹配模型,将随迁与留守儿童两类群体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分析随迁与留守两种方式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迁对农村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存在正向影响,随迁儿童年在严谨性、开放性、顺同性等五个维度非认知能力均比留守儿童高。(2)随迁对农村儿童的顺同性(0.172)和外向性(0.176)的影响更加明显。(3)与非独生子女相比,随迁独生子女的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和顺同性较高,而留守独生子女的严谨性、情绪稳定性、顺同性和外向性均比较低。城市的学校应扩容增位接纳随迁儿童,此外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青少年 非认知能力 随迁 留守 倾向得分匹配
下载PDF
从数据分析看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梁茜 皇甫林晓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1,共15页
基于SSES 2019的测评数据,运用两水平分层线性模型(HLM)探究学生及学校层面的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学生层面,个人背景因素、在校感受、社会与情感能力水平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学校层面,学... 基于SSES 2019的测评数据,运用两水平分层线性模型(HLM)探究学生及学校层面的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学生层面,个人背景因素、在校感受、社会与情感能力水平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学校层面,学校氛围及人际关系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应进一步关注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个体化差异;重视学生的在校感受,形成更具关怀性的学校氛围;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的支持框架建设;优化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学业表现 社会与情感能力 HLM
下载PDF
严慈相济:家庭教养方式与城乡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
10
作者 叶晓梅 朱红 王伊雯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7,共10页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了解城乡家庭教养现状与预测改进效果是基础环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家长在“严”教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乡村家长的...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了解城乡家庭教养现状与预测改进效果是基础环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家长在“严”教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乡村家长的“慈”教养比例显著低于城市。严慈相济的教养方式能显著促进城乡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而乡村家庭教养方式中重“严”轻“慈”是引起乡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预测乡村家长“慈”教养比例提升至城市均值水平,城乡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的差距将依次缩小31.58%、40.40%、47.67%、30.00%和74.19%。未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定向发力,关注城乡差异现状,助益乡村地区家长构建严慈相济的教养理念,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慈相济 家庭教养 非认知能力 城乡差异
下载PDF
留守还是流动?--家庭化迁移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颖 徐卓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9,共14页
近年来,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大规模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这同时也引发了学者对其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现有文献关于家庭化迁移过程对儿童人力资本影响效应的研究结论并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 近年来,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大规模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这同时也引发了学者对其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现有文献关于家庭化迁移过程对儿童人力资本影响效应的研究结论并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探讨了迁移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迁移可显著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约0.051个标准差,提高非认知能力约0.032个标准差。通过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相较于留守子女,父母对流动子女的教育支出和陪伴时间显著增加,这是流动儿童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此外,本文在进一步探讨中聚焦于家庭化迁移对流动儿童中“离城不回乡”的再迁儿童的异质性影响,细化了流动儿童分类,拓展了现有研究对该群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工具变量法
原文传递
志愿服务参与能培育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吗——基于追踪调研和双重差分技术的因果分析
12
作者 胡平平 牛新春 汪卫平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3,共10页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筛选还是培育了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研究结果证实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外向性和尽责性有筛选作用,对宜人性有培育作用,对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既没有筛选作用,也没有培育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高校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人格特质机制筛选了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对非认知能力的培育作用有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服务参与 非认知能力 因果关系 双重差分法 追踪调研
下载PDF
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与其成年后工资收入
13
作者 黄方清 何勤英 吴卓越 《南方人口》 CSSCI 2024年第4期27-38,共12页
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可能对其成年后就业成就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基于CFPS2010-2020共6期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儿童时期非认知能力对其工资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10-12岁的非认知能力,12-15岁的非... 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可能对其成年后就业成就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基于CFPS2010-2020共6期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儿童时期非认知能力对其工资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10-12岁的非认知能力,12-15岁的非认知能力对成年工资收入的影响更大,儿童非认知能力对男性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提高更有利。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通过教育选择效应、职业筛选效应以及社会资本效应促进其成年工资收入的提高。这表明,重视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其成年就业成就,更快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 农村劳动力 成年工资收入 工具变量法
下载PDF
课外音乐学习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
14
作者 徐晓雯 郭彪 李波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4期69-80,共12页
随着经济发展和“双减”政策的落实,我国青少年课外音乐学习规模越来越大。学习音乐能够形成青少年健康、自信的人格,影响其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探索课外音乐学习对青少年非认... 随着经济发展和“双减”政策的落实,我国青少年课外音乐学习规模越来越大。学习音乐能够形成青少年健康、自信的人格,影响其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探索课外音乐学习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音乐课外学习显著提高了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且男生、留守儿童和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更能受益。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提高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重视其开放性和外向性的培养。其次,教育部门应重视音乐学习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积极作用。最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外音乐学习 青少年 非认知能力 倾向性得分匹配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分析
15
作者 陶逾男 孙俊华 《山东高等教育》 2024年第5期65-72,91,92,共10页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300份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夏普利值分解法探讨...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300份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夏普利值分解法探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度对非认知能力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非认知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规制能力和神经认知能力;相较于参与时间和互动频率,项目挑战度更能提升非认知能力;学校支持是对非认知能力最具解释力的影响因素。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建议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非认知能力 倾向得分匹配法 学生参与度
下载PDF
家庭教养方式、子代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异质性和中介效应分析的双重视角
16
作者 聂倩 项亚光 李佳丽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126-134,共9页
该研究基于资源替代理论与优势强化理论,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2014—2015年两期数据,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子代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不同路径是否存在阶层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1.相较于忽视型教养方... 该研究基于资源替代理论与优势强化理论,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2014—2015年两期数据,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子代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不同路径是否存在阶层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1.相较于忽视型教养方式,专制型、宽容型和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子代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教养方式对弱势阶层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作用更大,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作用则不存在异质性效应;3.非认知能力中的成就目标和情绪管理技能在教养方式和子代认知能力之间扮演中介角色,且中介作用在弱势阶层中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养方式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异质性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能够带来非认知能力的增值吗?——基于CIEES数据的实证分析
17
作者 于洛溪 孙俊华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10期61-71,共11页
创新驱动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认知能力成为了21世纪人才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备受关注,其实施是否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于非认... 创新驱动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认知能力成为了21世纪人才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备受关注,其实施是否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于非认知能力提供的要求还有待事实证据验证。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情调查”(CIEES)数据考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能够带来非认知能力的增值,但对各维度影响程度不同,并且存在性别、专业、院校类型方面的异质性;参与深度对非认知能力增值存在显著影响;参与项目数量为2时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最显著。基于上述结论,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4个层面提出了提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非认知能力 倾向性得分匹配 学生参与度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锻炼与非认知能力、同伴关系的研究
18
作者 李霞 李晓孟 洪梦兰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第5期139-141,共3页
本文以CEPS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探讨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体育锻炼与同伴关系间的关系,尝试探索同伴效应是否在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体育锻炼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作用。研究发现:(1)非认知能力、体育锻炼与同伴... 本文以CEPS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探讨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体育锻炼与同伴关系间的关系,尝试探索同伴效应是否在青少年非认知能力、体育锻炼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作用。研究发现:(1)非认知能力、体育锻炼与同伴关系间存在交互相关关系;(2)同伴效应在体育锻炼与非认知能力中起到中介效应作用;(3)体育交往的增加促进非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间的交往活动促进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间的正向反馈有利于非认知能力水平的提升,而负向反馈则会阻碍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认知能力 锻炼 同伴关系
下载PDF
同伴心理健康教育的溢出效应:对青少年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孙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115,共14页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同伴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对个体青少年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同伴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对个体青少年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班级同伴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主要通过改善同伴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外溢于个体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的溢出效应对不同性别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一致,弱势家庭背景学生能从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中获益更多。为此,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构建适宜的班级微观环境,优化班级学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同伴效应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下载PDF
早期隔代抚养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
20
作者 于力超 刘雪敏 俞翰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3,共15页
早期家庭教育对个体青春期乃至成年后的人力资本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隔代抚养是我国常见的早期抚养方式,研究其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构建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研究早期隔代抚养... 早期家庭教育对个体青春期乃至成年后的人力资本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隔代抚养是我国常见的早期抚养方式,研究其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构建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研究早期隔代抚养经历与初中生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相较于未隔代抚养组,早期隔代抚养经历对初中生的意志力并无显著影响,但对非认知能力中的集体融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在早期抚养方面给予家庭积极支持,学校合理优化教育模式,父母注重发挥抚养作用,祖辈努力提高抚养能力,弥补早期隔代抚养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隔代抚养 非认知能力 因果推断 蒙特卡洛数值模拟 倾向得分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