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PL 500nm精准脉冲光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施林林 刘振强 陆晓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DPL 500nm精准脉冲光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敏感性皮肤伴面部红斑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42例敏感性皮肤伴面部红斑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PL 500nm精准脉冲光)71例,观察... 目的:探讨DPL 500nm精准脉冲光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敏感性皮肤伴面部红斑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42例敏感性皮肤伴面部红斑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PL 500nm精准脉冲光)71例,观察组(DPL 500nm精准脉冲光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71例。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皮肤生理指标、面部症状积分和红斑参数值,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81.69%vs92.96%,P<0.05)。观察组治疗后角质层水含量高于对照组,TEWL、表皮油脂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红斑参数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红斑参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皮肤灼热4例、水肿3例,观察组仅2例患者出现湿敷部位轻度发红(P<0.05)。结论:DPL 500nm精准脉冲光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效果较好,抗过敏、抗炎、抗微生物营养肌肤的同时促进受损皮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L 500nm精准脉冲光 医用愈肤生物膜 敏感性皮肤 面部红斑
下载PDF
精准脉冲光联合r-bFGF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疗效观察
2
作者 颜芳 程健 +1 位作者 曾玲玲 彭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精准脉冲光(Delicate pulsed light,DPL)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笔者科... 目的:探讨精准脉冲光(Delicate pulsed light,DPL)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FGF)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80例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采取DPL治疗,研究组采取DPL联合r-bFGF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康复时间与不良反应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皮肤敏感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主观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和第1次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红斑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次治疗后,研究组面部红斑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治疗后2周的面部整体美学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PL联合r-bFGF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的效果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脉冲光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敏感性皮肤 面部红斑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施伟伟 缪旭 +1 位作者 花志祥 范向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70-72,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强脉冲光(DPL500)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数字随机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20例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强脉冲光(DPL500)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数字随机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20例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窄谱强脉冲光(DPL500)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病症积分。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病症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病症积分[(2.1658±1.2151)分vs(3.8631±3.004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强脉冲光(DPL500)治疗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窄谱强脉冲光 敏感性皮肤 面部红斑 临床效果
下载PDF
BLM基因突变致无面部红斑Bloom综合征1例病例报告
4
作者 黄慧 杨玉 +2 位作者 帅霞 陈卡 熊翔宇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2-315,共4页
1病例资料男,1岁2月,因“身材矮小合并头围小1年余”至江西省儿童医院(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就诊。G1P1,孕38周因胎盘老化,催产素催产,顺产,出生体重2.4 kg(<P_(3)),身长48 cm(<P_(3)),头围不详,新生儿听力及视力筛查未见异常。... 1病例资料男,1岁2月,因“身材矮小合并头围小1年余”至江西省儿童医院(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就诊。G1P1,孕38周因胎盘老化,催产素催产,顺产,出生体重2.4 kg(<P_(3)),身长48 cm(<P_(3)),头围不详,新生儿听力及视力筛查未见异常。母亲孕期营养良好,产检未见异常,否认特殊用药史。生后发现身材矮小,头围小,喂养困难。2月龄19 d起出现反复腹泻、呼吸道感染,频率最高时1~2周1次,予对症支持治疗,1岁后腹泻有所好转。1岁时在当地诊所行三伏贴治疗时致前胸灼伤,现已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材矮小 面部红斑 孕期营养 视力筛查 特殊用药 喂养困难 病例报告 病例资料
下载PDF
面部红斑4月余,蛋白尿1个月
5
作者 朱卫国 冷晓梅 +1 位作者 李永哲 张文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6年第11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面部红斑 蛋白尿 病例摘要 技术员
下载PDF
去除银汞合金后面部红斑消退1例
6
作者 曹翠萍 《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213-213,共1页
关键词 银汞合金 面部红斑 心脏早搏
下载PDF
盐酸羟甲唑啉治疗玫瑰痤疮相关持久性面部红斑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静 邓永琼 熊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羟甲唑啉治疗玫瑰痤疮相关持久性面部红斑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诊的87例玫瑰痤疮相关持久性面部红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盐酸羟甲唑啉治疗玫瑰痤疮相关持久性面部红斑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诊的87例玫瑰痤疮相关持久性面部红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对照组仅外涂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羟甲唑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疗效指数评分、临床疗效、皮肤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数评分的差值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红斑量、经皮水分流失量的差值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甲唑啉治疗玫瑰痤疮相关性持久性面部红斑患者,有助于进一步减少面部红斑量,改善患者面部红斑症状,临床疗效较好且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持久性面部红斑 盐酸羟甲唑啉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常见面部红斑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妍 杨旭芳 邹先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1,共4页
面部红斑这一常见临床表现可由多种疾病引发,甚至有时面部红斑的表象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来帮助诊断一些系统性疾病。本文将常见面部红斑归为两大类即持续性面部红斑和短暂性面部红斑(潮红)。通过对引发面部红斑的疾病从病因上进... 面部红斑这一常见临床表现可由多种疾病引发,甚至有时面部红斑的表象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来帮助诊断一些系统性疾病。本文将常见面部红斑归为两大类即持续性面部红斑和短暂性面部红斑(潮红)。通过对引发面部红斑的疾病从病因上进行归纳和分类鉴别,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旨在拓展皮肤科医师对“面部红斑”这一常见症状的诊疗思路,并做出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红斑 鉴别
原文传递
患者面部红斑,考虑玫瑰痤疮吗
9
作者 董青生 《医师在线》 2020年第12期24-24,共1页
女性患者,27岁,昨晚敷完面膜后感觉脸部发热,第2天早上起床后发现脸部发红、发热,不痒,尤以双颊、额头部明显(如图),应该怎么处理,考虑玫瑰痤疮吗?
关键词 面部红斑 玫瑰痤疮 女性患者 脸部 发热 起床
下载PDF
先天性无子宫伴周期性面部红斑1例
10
作者 冯倩 王丽 +1 位作者 田东红 张静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15-115,共1页
关键词 子宫 先天性 面部
下载PDF
夏枯草片致面部红斑1例
11
作者 窦丹旎 钱韦丹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42-1543,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女,35岁,因“右乳肿块”,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4℃,呼吸每分钟86次,血压101/67 mmHg。双乳形态正常,大小对称,乳头无凹陷溢液,皮肤无桔皮样改变,右侧乳房7点钟可扪... 1病例资料 患者,女,35岁,因“右乳肿块”,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4℃,呼吸每分钟86次,血压101/67 mmHg。双乳形态正常,大小对称,乳头无凹陷溢液,皮肤无桔皮样改变,右侧乳房7点钟可扪及结节样肿块1枚,大小约1.5 cm×1.0 cm,边界欠清,质中,无触痛,活动度可,左侧乳房未扪及明显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片 面部红斑 药物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后红斑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东红 林大坚 陈羽建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3期1634-1637,共4页
目的探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后红斑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面部痤疮后红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对照组单独采... 目的探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后红斑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面部痤疮后红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皮肤分析结果、患者满意度、治疗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红斑、毛孔、紫质检测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的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纯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相比,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联合1064 nmNd:YAG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后红斑的效果更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痤疮后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 1064 nm Nd:YAG激光 临床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第267例——脾大、面部红斑、水肿
13
作者 黄利伟 叶文玲 +1 位作者 沈建中 李学旺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病理 脾大 面部红斑 水肿
原文传递
发热、流涕伴面部及全身皮肤红斑丘疹
14
作者 张恩轩 金峰 金学洙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第24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发热 流涕 全身皮肤丘疹 面部红斑丘疹 病例报告 儿童
下载PDF
误诊为面部皮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15
作者 陈浩 涂媛 严丹 《皮肤病与性病》 2018年第3期426-427,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因面部红斑、斑丘疹伴痒1+月,加重1周于2015年7月21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颊、双耳廓出现散在小片状红斑及斑丘疹,伴轻度瘙痒,无糜烂、渗液。反复门诊就诊,诊断为面部皮炎,先后给予...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因面部红斑、斑丘疹伴痒1+月,加重1周于2015年7月21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颊、双耳廓出现散在小片状红斑及斑丘疹,伴轻度瘙痒,无糜烂、渗液。反复门诊就诊,诊断为面部皮炎,先后给予依巴斯汀、左西替利嗪等药物口服及局部冷敷等治疗,皮损缓解不明显。日晒后加重,且逐渐累及鼻梁及整个面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狼疮 面部皮炎 误诊 门诊就诊 左西替利嗪 临床资料 面部红斑 依巴斯汀
下载PDF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引起"度普利尤单抗面部红斑"1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薛璐 王惠平 李燕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7-338,共2页
患者女, 65岁, 全身皮肤对称红斑、丘疹伴瘙痒9个月。9个月前患者躯干、四肢出现黄豆大小丘疹、红斑伴瘙痒, 就诊于当地医院, 诊断为"湿疹", 予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口服, 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 皮疹反复发作并逐渐增多, 干... 患者女, 65岁, 全身皮肤对称红斑、丘疹伴瘙痒9个月。9个月前患者躯干、四肢出现黄豆大小丘疹、红斑伴瘙痒, 就诊于当地医院, 诊断为"湿疹", 予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口服, 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 皮疹反复发作并逐渐增多, 干燥、瘙痒加重, 影响患者睡眠。就诊于我院门诊, 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依巴斯汀及外用醋酸曲安奈德擦剂、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 瘙痒均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既往体健, 父亲有湿疹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片 特应性皮炎 面部红斑 糠酸莫米松乳膏 依巴斯汀 单抗治疗 西替利嗪 醋酸曲安奈德
原文传递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结节性红斑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丹丹 徐月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2期71-72,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出生于云南。因“眉毛稀疏并面部红斑1年余,注射新冠疫苗后加重1周”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双侧眉毛逐渐脱落,稀疏,继而出现面部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1周前注射“新冠疫苗”后双小腿出现红斑、结节,略感... 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出生于云南。因“眉毛稀疏并面部红斑1年余,注射新冠疫苗后加重1周”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双侧眉毛逐渐脱落,稀疏,继而出现面部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1周前注射“新冠疫苗”后双小腿出现红斑、结节,略感疼痛,于2021年7月8日来本院就诊,1周后双小腿皮损逐渐消退。自发病以来,无劳累及精神紧张、无发热、四肢关节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3年前携妻女来本地打工,无烟酒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及麻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 面部红斑 双小腿 周前 临床资料 家族遗传性疾病 四肢关节疼痛 自觉症状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验案一则
18
作者 蔡露 魏伊 +1 位作者 林茂 王淑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3期605-606,共2页
1病例介绍任某,女,27岁,2022年1月28日初诊。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斑,呈扁平盘状暗红色斑,分布于两面颊处,反复低热,口干,脱发,头痛,以胀痛为主,关节疼痛,以游走性疼痛为主,不伴晨僵、关节红肿变形等,饮食可,睡眠差,入睡困难,... 1病例介绍任某,女,27岁,2022年1月28日初诊。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斑,呈扁平盘状暗红色斑,分布于两面颊处,反复低热,口干,脱发,头痛,以胀痛为主,关节疼痛,以游走性疼痛为主,不伴晨僵、关节红肿变形等,饮食可,睡眠差,入睡困难,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既往外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现口服硫酸羟氯喹片0.2g,每日两次治疗。实验室检查示ds 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血常规/尿常规正常,体液免疫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薄黄 面部红斑 系统性狼疮 关节 入睡困难 脉细数 游走性疼痛 关节疼痛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迪 鲁严 +2 位作者 曹筱冬 时素英 骆丹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53-254,共2页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患者接受4次波长为800 nm的半导体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于治疗前和结束后,由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于每次治疗结束后,由患者进...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患者接受4次波长为800 nm的半导体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于治疗前和结束后,由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于每次治疗结束后,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完成临床试验。疗后患者毛囊性丘疹、色素沉着及毛细血管扩张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21.4%、78.6%和85.7%,无1例出现瘢痕或原有皮损加重。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强脉冲光 面部毛囊性黑变病
下载PDF
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
作者 郭芳 李颖慧 +3 位作者 杨改娥 梁雁 牛洁 樊娟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6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硫... 目的:探讨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6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硫酸羟氯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噻吗洛尔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对比两组患者丘疹脓疱数、红斑评分及临床疗效,观察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丘疹脓疱数、红斑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α、IL-8、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能够明显减轻患者面部红斑症状,疗效确切,同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噻吗洛尔 硫酸羟氯喹 持久性面部红斑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