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部间隙感染为首发症状的区域性牙发育不良1例及文献回顾
1
作者 蒋子晨 纪雅宁 苏吉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ROD)是一种局部乳恒牙发育异常,具有独特的鬼影样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为牙齿萌出延迟、形态异常,牙周软组织反复肿胀等,对患者影响深远。本文报告1例因面部肿胀就诊的2岁患儿,通过病史、口腔检查、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ROD)是一种局部乳恒牙发育异常,具有独特的鬼影样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为牙齿萌出延迟、形态异常,牙周软组织反复肿胀等,对患者影响深远。本文报告1例因面部肿胀就诊的2岁患儿,通过病史、口腔检查、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其病理特征、可能发病机制、多学科诊治特点,帮助临床医师深入了解这类罕见病,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 面部间隙感染 鬼影牙
下载PDF
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及入ICU监护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银银 朱岩岩 +1 位作者 丁嘉慧 孙玉华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分析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住院的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和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OMSI患者14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系统性疾病、... 目的:分析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住院的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和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OMSI患者14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长、系统性疾病、体质指数(BMI)、感染来源和累及部位数目、并发症以及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等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OMSI患者中,52例(36.1%)出现并发症,其中34.6%伴有气道梗阻症状;54例(37.5%)转入ICU监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值高(OR=1.005,95%CI:1.000~1.011,P=0.048)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出现并发症(OR=5.249,95%CI:1.644~16.754,P=0.005)、住院时间>10 d(OR=1.166,95%CI:1.049~1.295,P=0.004)、间隙累及数目多(OR=2.719,95%CI:1.658~4.460,P<0.001)、BMI值高(OR=1.262,95%CI:1.050~1.515,P=0.013)是影响ICU监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BMI值高和感染累及间隙数目多与患者出现并发症和ICU监护密切相关,需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治疗过程中综合考量,避免不良预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并发症 ICU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个体化口腔护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面部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3
作者 杨毅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984-987,共4页
目的:分析个体化口腔护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面部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 目的:分析个体化口腔护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面部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0,给予常规护理+个体化口腔护理)。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面部情况[中文版临床面部评价量表(FaCE),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心理状态[美容心理状态自评量表(CMSS),一般体象心理问题、体象障碍、心理障碍、神经系统和精神问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红肿、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相比对照组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d后,观察组FaCE评分中的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评分均相比对照组较高,CMSS评分中的一般体象心理问题、体象障碍、心理障碍、神经系统和精神问题评分均相比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相比对照组的25.0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用个体化口腔护理,不仅能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还能有效改善面部情况,积极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口腔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面部情况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护理
4
作者 叶国凤 付梦琦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737-740,共4页
总结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该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纵隔感染导致呼吸不畅、间隙感染术后置入不同引流装置的护理难点、术后严重并发症护理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气道管理,胸腔穿刺治疗后的管道... 总结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下行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该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纵隔感染导致呼吸不畅、间隙感染术后置入不同引流装置的护理难点、术后严重并发症护理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气道管理,胸腔穿刺治疗后的管道管理,3种不同引流装置的个性化护理,重视患者主诉、动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及时判断并处理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经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该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住院第11~53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纵隔炎 危重病护理
下载PDF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比较
5
作者 孟晓慧 《医药前沿》 2023年第2期44-46,共3页
目的:比较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回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20例OMSI初期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采... 目的:比较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北京市回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20例OMSI初期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组,每组60例。A组采用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治疗,B组采用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定期随访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组治疗OMSI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B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OMSI方案的成本-效果比是2.05,B组是1.68。与B组相比,A组每增加一单位治疗效果总有效率需要多花费3.90元。结论: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在OMS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疗效,但头孢克洛缓释片联合甲硝唑片具有较好的药物经济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成本-效果分析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颌面部间隙感染细菌类型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任睿 孔亮 +6 位作者 吴巍炜 张广健 姜雪 宁芮之 张言鹏 赵瑞华 李云鹏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812-818,共7页
目的探索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细菌类型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OMSI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扩增,离心计数,通过GC-MS技术检测该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空白培养... 目的探索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细菌类型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OMSI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扩增,离心计数,通过GC-MS技术检测该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空白培养基的背景化合物对比后获得SA特异性靶标化合物(bVOCs);临床随机选取4例间隙感染患者的脓液,梯度离心后计数并获得菌体沉淀,检测后获得临床样本特异性靶标化合物(pVOCs);通过比较两者相同化合物的峰面积,计算后得到临床感染SA的概率。结果临床样本获得后检测时长约24 h。SA标准品共检测出bVOCs 503种,按照峰浓度和变量投影重要性选取前18种bVOCs作为该菌的特异性靶标化合物;pVOCs与该18种bVOCs通过计算得出4例患者感染SA的概率分别为27%、40%、73%、40%,临床实际菌培养结果为:未检出、乳酸乳球菌、SA、毗邻乏养菌。结论基于GC-MS技术可以大幅缩短细菌类型的诊断时间,基于GC-MS技术的细菌类型诊断结果与临床细菌培养结果一致性较好,该技术亦可为战时颌面部感染类疾病的细菌类型快速诊断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间隙感染 气相色谱质谱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细菌标记
下载PDF
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朱海丽 张娟 王茂娟 《医药前沿》 2023年第35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MS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06例MS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合并疾病、累及间隙、感染源、并发症、生命体征、... 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MS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06例MS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合并疾病、累及间隙、感染源、并发症、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转归等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出现并发症组和未出现并发症组,探讨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506例患者中,年龄≥50岁、男性、居住地为农村、有吸烟史的比例较高,且多为牙源性多间隙感染,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13例(22.33%),设为出现并发症组;未出现并发症393例(87.67%),设为未出现并发症组。113例出现并发症患者中,并发脓毒症70例(61.95%)、呼吸道梗阻56例(49.56%)、休克17例(15.04%)、肺部感染14例(12.39%)(1例患者可同时出现2种及以上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白细胞计数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凝血酶时间延长是MS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SI多为牙源性多间隙感染,患者以农村居住的高龄男性为主,且多有吸烟史;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与吸烟、合并慢性肾脏病、白细胞计数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凝血酶时间延长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中应重视此类高危因素并加以预防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间隙感染 临床特征 并发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郭洪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另选取106例非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7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7株,革兰阴性菌82株,真菌5株;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6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均低于25.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均高于7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85.0%;两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偏低,均低于25.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耐药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引流方式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影响
9
作者 高银亮 代全红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拔...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拔管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治疗3 d后炎症指标[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复发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WBC、NEUT、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2组患者WBC计数、NEUT计数、hs-CR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的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负压引流治疗口颌面部间隙感染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快速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改良负压引流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涛 李建虎 +3 位作者 许志鹏 张鹏 焦惠民 徐红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9-812,共4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03~2016-10我科治疗的15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资料,收集、分析其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53例患者中,眶下间隙、咬肌间隙和颌...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03~2016-10我科治疗的15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资料,收集、分析其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53例患者中,眶下间隙、咬肌间隙和颌下间隙感染分别为29. 41%、24. 84%和15. 03%;病因中牙源性、腺源性感染分别为62. 74%和20. 92%;共检出病原体401株,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占44. 89%为主;需氧菌感染38. 1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14. 96%,肺炎链球菌感染8. 98%;厌氧菌感染占16. 96%,以普氏菌多见(7. 9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硫脒、环丙沙星敏感;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敏感;普氏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眶下及咬肌间隙感染多见;牙源性是感染的主要因素;以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需氧菌感染;临床治疗中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临床特点 病原菌
下载PDF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韩小东 安金刚 +2 位作者 张益 贺洋 巩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住院治疗的糖尿病(43例,同时给予控制血糖的治疗)与非糖尿病(8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卡...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住院治疗的糖尿病(43例,同时给予控制血糖的治疗)与非糖尿病(8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P=0.000),易发生多间隙感染(P=0.035),入院血糖较高(P=0.000)。2组间在抗生素的变更、切开引流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由于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且感染间隙较多,应予以特殊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脓肿
下载PDF
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爱和 邓秋明 +3 位作者 李惠山 范琳 张颖 李会政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0年第10期589-591,609,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采集患者脓液标本于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接种于血平板上在需氧及厌氧培养箱,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4例重... 目的探讨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采集患者脓液标本于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接种于血平板上在需氧及厌氧培养箱,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4例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7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较敏感,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度较高。结论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以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为主,多数致病菌呈多重耐药,经验用药更应该结合药敏试验进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间隙 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冰 刘宁宁 龚忠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颈深部感染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下载PDF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21
14
作者 史庆辉 赵莉莉 谢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间隙感染及肿瘤的超声表现,并对误诊及漏诊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90例中,87例间隙感染53例有脓腔形成,全部经...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间隙感染及肿瘤的超声表现,并对误诊及漏诊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90例中,87例间隙感染53例有脓腔形成,全部经手术切开引流及穿刺证实;2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鳃裂囊肿伴感染。超声表现:①间隙感染回声较肿瘤回声强,95%(83/87)的间隙感染为暗淡/中等光点,而肿瘤2例回声均为无明显光点;②肿瘤周围组织一般不肿胀,回声正常;而间隙感染与周围组织无明显边界,软组织肿胀明显;③间隙感染病变区血流少占87%(76/87),肿瘤内血流均较多;④抗炎治疗后复诊,病变区会明显缩小,血流也会减少,回声增强;肿瘤患者抗炎治疗后均无改变。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间隙感染符合率高达92.2%,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与肿瘤伴感染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检查费用低,可以作为临床首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间隙感染 超声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11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英 李晨曦 +2 位作者 贺多敏 林兆全 龚忠诚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选取11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资料。结果颌面间隙感染多发于夏季;累计378个颌面间隙感染中下颌下间隙有88个(23.28%),咬肌间隙50个(13.23%);72...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选取11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资料。结果颌面间隙感染多发于夏季;累计378个颌面间隙感染中下颌下间隙有88个(23.28%),咬肌间隙50个(13.23%);72例患者培养出病原菌,共培养78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星座链球菌24例(30.77%)、咽峡炎链球菌14例(17.96%),革兰阴性菌克雷伯菌8例(10.25%);年龄、季节、病因、糖尿病病史及感染间隙数目均影响患者住院时间(均P<0.05);患者临床特征对住院时间的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间隙累及数目、糖尿病病史和年龄。结论颌面间隙感染具有季节性特点,好发于面上间隙,多由革兰阳性菌引起,其治疗效果主要受感染间隙数目、糖尿病病史和年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间隙感染 临床特征 病原学特点
下载PDF
两种方法治疗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罗建军 庞晓军 张兴明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4593-4593,4596,共2页
[目的]比较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两种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临床试验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对照组采用青霉素480万u+0.5%甲硝唑250 ml,静脉滴注。治疗组先予磷霉素4 g+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完毕后60 min立即给予克林霉素0.9 g+0.9%NS... [目的]比较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两种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临床试验对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对照组采用青霉素480万u+0.5%甲硝唑250 ml,静脉滴注。治疗组先予磷霉素4 g+5%葡萄糖100 ml静脉滴注完毕后60 min立即给予克林霉素0.9 g+0.9%NS 100 ml静脉滴注,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治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显效时间和治愈时间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转归治疗有效率为90%。[结论]采用磷霉素+克林霉素治疗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优于青霉素+甲硝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间隙感染 磷霉素 克林霉素 青霉素 甲硝唑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邸瑞玲 董立新 张丽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8期106-106,共1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面部间隙感染 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方法 炎症性疾病 2009年 病情发展 治疗不当
下载PDF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冯永强 杜小铭 王津惠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3期1974-1976,共3页
口腔颌面部存在许多筋膜间隙,其中充填有脂肪和结缔组织,如不能准确掌握感染病灶、部位及范围,用药不合理,或未能及时有效切开引流,感染可循潜在筋膜间隙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现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好发... 口腔颌面部存在许多筋膜间隙,其中充填有脂肪和结缔组织,如不能准确掌握感染病灶、部位及范围,用药不合理,或未能及时有效切开引流,感染可循潜在筋膜间隙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现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好发部位、诊断方法、微生物学研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间隙感染 脓肿 CT 磁共振成像 微生物学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黄永梅 丁建茹 +3 位作者 雨露 白宇航 许楠 杨春山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0期2459-2461,共3页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该类疾病系指发生于口腔颌骨周围软组织及颜面部的化脓性炎症,确定感染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宿主的防御机制[1]。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往往造成个人的免疫功能降低,增加感染的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该类疾病系指发生于口腔颌骨周围软组织及颜面部的化脓性炎症,确定感染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宿主的防御机制[1]。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往往造成个人的免疫功能降低,增加感染的易感性。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炎症控制和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糖尿病并发症 护理干预 复发率 全身性疾病 免疫功能降低 血糖控制不良 外科常见病
下载PDF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春旭 梁新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55-57,共3页
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常见的颌面部感染之一,感染可循潜在筋膜间隙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下面就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扩散途径、微生物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面部间隙感染 疏松结缔组织炎 脓肿 微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