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7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1
作者 安琪 李爽 +2 位作者 杨德智 吕扬 杜冠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2,共6页
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靶向药物制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与普通药物制剂相比,靶向药物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药物浓度,有效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给药方式。纳米材料... 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靶向药物制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与普通药物制剂相比,靶向药物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药物浓度,有效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给药方式。纳米材料以其在动物体内优越的性能受到更多的关注。纳米晶体在靶向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与发展有效改善了难溶性药物的开发瓶颈,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文简要综述靶向制剂特点、分类,以及纳米晶体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可为靶向药物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药物制剂 靶向药物 纳米晶体 难溶性药物
下载PDF
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2
作者 周佳 余才贵 +2 位作者 姜楠 郭瑞强 曹省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177-183,共7页
目的制备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PLT-RAP@NPs),探讨其在体外的免疫逃逸、靶向和黏附能力,以及联合超声靶向微泡释放技术(UTMD)后的载药释放情况。方法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合成纳米探针RAP@NPs,梯度离心-反复冻融法提取血小板膜囊泡... 目的制备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PLT-RAP@NPs),探讨其在体外的免疫逃逸、靶向和黏附能力,以及联合超声靶向微泡释放技术(UTMD)后的载药释放情况。方法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合成纳米探针RAP@NPs,梯度离心-反复冻融法提取血小板膜囊泡,超声震荡法制备PLT-RAP@NPs,检测其粒径、表面电位及稳定性,观察其微观形态,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率,确定雷帕霉素(RAP)负载的最佳方案。DiI荧光染料分别标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DiI@PLGA组)和PLT@PLGA(PLT-DiI@PLGA组),用于模拟RAP@NPs、PLT-RAP@NPs进行体外寻靶实验的荧光强度检测;将其分别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孵育2 h,观察DiI@PLGA组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分析各细胞对DiI@PLGA和PLT-DiI@PLGA的吞噬、摄取和黏附能力。细胞增殖-毒性实验观察不同浓度RAP(3.00μg/ml、6.25μg/ml、12.50μg/ml、25.00μg/ml、50.00μg/ml、100.00μg/ml)的游离RAP、RAP@NPs和PLT-RAP@NPs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体外药物控释实验观察PLT-RAP@NPs联合UTMD后载药释放效果。结果本实验制备的PLT-RAP@NPs呈球形,大小均匀,表面覆盖薄膜,“核-壳”结构清晰,平均粒径(286.83±5.25)nm,平均表面电位-(15.60±5.04)mV。当100 mg PLGA负载3 mg RAP时,包封率为60.35%,载药率为2.18%。体外寻靶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与纳米靶向探针共孵育2 h后,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约为PLT-DiI@PLGA组3倍;泡沫细胞与靶向纳米探针共孵育2 h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约为DiI@PLGA组4倍;内皮细胞与纳米靶向探针共孵育2 h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较DiI@PLGA组增强。细胞增殖-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RAP浓度增高,游离RAP中细胞增殖活性下降,而RAP@NPs和PLT-RAP@NPs中细胞增殖活性变化较小。体外药物控释实验结果显示,RAP@NPs和PLT-RAP@NPs中RAP均缓慢释放,72 h积累药物释放量分别为42.12%和33.74%,联合UTMD后积累药物释放量分别提升至75.57%和67.54%。结论成功制备PLT-RAP@NPs,其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增强泡沫细胞摄取和提高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及靶向能力,联合UTMD可进行RAP靶向控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 雷帕霉素 超声靶向微泡释放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平台化靶向微泡在超声分子成像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3
作者 王亮凯 张波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4期177-180,184,共5页
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UMI)是一种特异性的超声成像技术,可同时完成解剖和分子成像,在分子水平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微泡(microbubbles, MBs)是最为常见的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 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UMI)是一种特异性的超声成像技术,可同时完成解剖和分子成像,在分子水平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微泡(microbubbles, MBs)是最为常见的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UCAs),在其表面连接特异性抗体或配体构建靶向微泡(targeted microbubbles, tMBs)可实现UMI。平台化靶向微泡(multitargeted microbubbles, MT_MBs)是一种专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商业化MBs,可在短时间内实现tMBs的构建,并规范化tMBs的制备过程和成像步骤。但是,目前人们对于MT_MBs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将对MT_MBs的成分、结构、特点、优势、UMI相关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靶向微泡 平台化靶向微泡
下载PDF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雪林 郑丽 +2 位作者 李鸿升 胡欣 张亚同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512,共7页
化疗相关性腹泻(CRD)可导致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降低,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治疗结局,甚至危及生命。除传统化疗药物外,许多分子靶向药物也可导致CRD,包括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抗EGFR单克隆抗体、磷酸肌醇3-激酶抑制剂、... 化疗相关性腹泻(CRD)可导致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降低,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治疗结局,甚至危及生命。除传统化疗药物外,许多分子靶向药物也可导致CRD,包括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抗EGFR单克隆抗体、磷酸肌醇3-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小分子抑制剂、BCR-ABL1和KIT抑制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靶点抑制剂、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等多种分子靶向药物。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引起肠黏膜损伤或肠炎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大便频率增加和/或松散不成形,患者常伴有产气过多和/或肠绞痛。不同药物引起的CRD发生率不同,临床应重视病史采集和鉴别诊断,积极干预并进行动态评估,加强患者教育,以及时发现和预防肠毒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相关性腹泻 肿瘤 靶向治疗 肠毒性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包装方式预制烤鱼代谢物的差异
5
作者 张艳 王圣开 +4 位作者 聂青玉 付勋 冯婷婷 熊春梅 李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8-295,共8页
为探究不同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差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比较托盒包装、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在二级质谱信息下,3种包装的预制烤鱼共鉴定出318种代谢物。依据正交偏... 为探究不同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差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比较托盒包装、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预制烤鱼的代谢物组成。结果表明,在二级质谱信息下,3种包装的预制烤鱼共鉴定出318种代谢物。依据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 value,VIP,VIP>1)和P<0.05,共筛选出47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脂肪酸类10种,核苷酸类10种,氨基酸类9种,有机酸及衍生物类7种,苯及衍生物类3种,醇胺类2种,其他类6种。通过对47种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的聚类热图分析,发现3种不同包装方式预制烤鱼的代谢物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气调包装烤鱼的多种呈味氨基酸和单磷酸腺苷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的真空和托盒包装。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气调包装对保持烤鱼鲜味有积极作用,将为烤鱼包装多样化发展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烤鱼 靶向代谢组学 包装 差异代谢物
下载PDF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苍术麸炒前后干预脾虚大鼠氨基酸水平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薛东华 徐宁阳 +7 位作者 金珈汐 凌嘉阳 李星宜 崔名杨 胡宇晴 赵煜 鞠宝兆 才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19,I0025-I0029,共12页
目的研究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观察苍术麸炒前后对脾虚大鼠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探讨苍术炮制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生苍术组(生低组)、中剂量生苍术组(生中组)、高剂量生苍术组(生高组)、低剂量麸炒苍术... 目的研究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观察苍术麸炒前后对脾虚大鼠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探讨苍术炮制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生苍术组(生低组)、中剂量生苍术组(生中组)、高剂量生苍术组(生高组)、低剂量麸炒苍术组(麸炒低组)、中剂量麸炒苍术组(麸炒中组)和高剂量麸炒苍术组(麸炒高组),共8组,每组9只。除正常组外,模型组通过过度疲劳、苦寒泻下和饮食不节法造模。对各组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颌下腺中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水通道蛋白4(AQP-4)、水通道蛋白5(AQP-5)、水通道蛋白8(AQP-8)的含量,结肠中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2(AQP-2)、水通道蛋白9(AQP-9)、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s protein-1,ZO-1)的含量。对生中组和麸炒中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检测血清中24种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颌下腺AQP-3、AQP-4、AQP-5、AQP-8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中结肠AQP-1和AQP-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AQP-9和ZO-1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生苍术和麸炒苍术对上述指标均有调节作用。经进一步同等剂量的生苍术和麸炒苍术相比,麸炒中组使上述指标含量升高更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L-缬氨酸等4种物质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L-酪氨酸等11种物质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经进一步比较,麸炒苍术对上述指标调节效果优于生苍术。靶向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通路有关。结论苍术炮制后的增效机制可能与对脾虚大鼠血清中氨基酸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靶向代谢组学 氨基酸 炮制 脾虚
原文传递
不同消融方式联合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指标的影响
7
作者 胡建伟 袁香坤 +2 位作者 张永侠 苗珺珺 郜蕾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消融方式联合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NSCL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46例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消融方式联合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NSCL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46例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肿瘤相关指标、肺功能、免疫功能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的肿瘤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肿瘤相关指标均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值显著均低于术前(均P<0.05);但组间术后FVC值和FEV1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簇分化抗原4^(+)(CD4^(+))、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CD8^(+)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消融技术联合靶向治疗NSCLC的疗效一致,但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NSCLC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改善免疫功能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射频消融 靶向治疗 氩氦刀冷冻消融 血清指标 预后
下载PDF
基于CNA35靶向液态氟碳纳米粒的超声分子成像检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冯钰瑾 杨晓云 +3 位作者 赵昆 刘芬 宗美男 王一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制备一种由胶原结合蛋白35(CNA35)介导的靶向液态氟碳纳米粒(PFP-NPs),探讨其在超声分子成像检测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备经荧光标记的非靶向PFP-NPs和CNA35靶向PFP-NPs,经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人肾小管... 目的制备一种由胶原结合蛋白35(CNA35)介导的靶向液态氟碳纳米粒(PFP-NPs),探讨其在超声分子成像检测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备经荧光标记的非靶向PFP-NPs和CNA35靶向PFP-NPs,经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间质转化,发生胶原沉积,然后分别将非靶向PFP-NPs和CNA35靶向PFP-NPs与细胞共同孵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上PFP-NPs荧光信号。建立DN大鼠模型,分为非靶向组和靶向组,每组各10只,分别静脉注射非靶向PFP-NPs与CNA35靶向PFP-NPs,应用超声分子成像检测两组DN大鼠静脉注射PFP-NPs后10 min、30 min肾脏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然后处死DN大鼠并取肾脏组织,检测肾脏组织PFP-NPs荧光信号强度及Ⅰ型胶原荧光信号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组织Ⅰ型胶原染色面积占比,分析肾脏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与Ⅰ型胶原染色面积占比的相关性。结果CNA35靶向PFP-NPs孵育的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上的荧光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PFP-NPs孵育的细胞(388.21±15.28 vs.25.79±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组DN大鼠肾脏组织PFP-NPs荧光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组(946.02±83.55 vs.73.69±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组Ⅰ型胶原荧光信号强度与非靶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9.07±96.67 vs.943.39±106.18),且CNA35靶向PFP-NPs荧光信号与Ⅰ型胶原荧光信号区域重合。体内超声分子成像显示,靶向组DN大鼠静脉注射PFPNPs后10 min、30 min肾脏组织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均高于非靶向组(8.37±1.27 vs.1.92±0.25、9.73±1.25 vs.2.08±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N大鼠肾脏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与Ⅰ型胶原染色面积占比呈正相关(r=0.838,P<0.001)。结论成功制备了CNA35靶向PFP-NPs,其能够靶向结合大鼠肾脏胶原高表达部位,实现了对DN大鼠肾脏纤维化的靶向超声分子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分子成像 CNA35 液态氟碳纳米粒 靶向 肾纤维化 糖尿病肾病 大鼠
下载PDF
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引导靶向穿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冯战启 胡和平 +2 位作者 刘彦军 李纪华 吴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15-17,51,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transrectal 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TRTE)引导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经... 目的 探讨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transrectal 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TRTE)引导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经直肠常规超声及TRTE检查评估前列腺病变的良恶性,对TRTE发现可疑病灶的28例患者行TRTE引导靶向穿刺(2针)+系统穿刺(8针),对TRTE未发现可疑病灶的24例患者行直肠常规超声引导系统穿刺(12针),分析TRTE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及对比分析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的穿刺阳性率。结果 本研究最终病理确诊前列腺癌25例,良性病变27例;TRTE诊断前列腺癌28例,良性病变24例,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21/28)、83.3%(20/24)。TRTE发现可疑病灶的28例患者,靶向穿刺共56针,诊断前列腺癌36针,阳性率64.29%(36/56),系统穿刺共224针,诊断前列腺癌89针,阳性率39.73%(89/224);靶向穿刺的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显著高于系统穿刺(P<0.05)。结论 TRTE可较好地诊断前列腺癌,其引导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更高,可在减少穿刺针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穿刺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 靶向穿刺 前列腺癌 穿刺阳性率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靶向B细胞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文献病例分析
10
作者 姜莉 贾倩 +3 位作者 厉彦山 王莉莉 李红 李尊忠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经靶向B淋巴细胞生物制剂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5月),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贝利尤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报...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经靶向B淋巴细胞生物制剂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5月),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贝利尤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贝利尤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用药情况(用法用量、单用或联用、联用方案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临床治疗及转归等,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患者14例,发病年龄(50.71±11.45)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24例,发病年龄(30.67±14.93)岁。纳入有详细病例报道的患者共7例,7例患者均未合并HIV感染、恶性肿瘤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7例患者均经磁共振检查确诊,均未行脑组织活检。临床表现:癫痫5例,视物模糊或视力丧失3例,构音障碍或失语2例,头痛2例,昏迷1例,血压升高4例。最终7例患者中1例死亡。结论应用靶向B细胞治疗后,SLE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多发生在疾病活动期且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容易与神经精神狼疮混淆,导致病情延误,提示在使用靶向B细胞生物制剂治疗时,应评估SLE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B细胞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少见驱动基因及相应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周飞 杨晓坤 +3 位作者 艾霏儿 汪成洋 蒋洁智 毕清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53-456,共4页
近几年,随着肿瘤精准医学研究的持续进展,一系列肺癌相关致癌驱动基因相继被明确,全球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通过靶向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携带相应驱动基因NSCLC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因此肺癌的分型由简单的组织病理学分类,细化为以相关致... 近几年,随着肿瘤精准医学研究的持续进展,一系列肺癌相关致癌驱动基因相继被明确,全球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通过靶向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携带相应驱动基因NSCLC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因此肺癌的分型由简单的组织病理学分类,细化为以相关致病基因为主的分子分型,治疗也从传统的细胞毒性治疗渐渐转化为以分子分型为主的个性化精准靶向治疗,避免了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损伤。现对NSCLC中少见的六类驱动基因及其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
下载PDF
主动靶向肾脏作用纳米颗粒在非肿瘤性肾脏疾病中的研发现状
12
作者 刘畅 李林华 付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603-3608,共6页
背景:目前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种类较少,部分系统使用药物存在全身不良反应较大、在体内循环被迅速降解等问题。目前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相关研究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热点,与纳米颗粒主动靶向相关的病理基础探索也在不断深入。目的... 背景:目前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种类较少,部分系统使用药物存在全身不良反应较大、在体内循环被迅速降解等问题。目前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相关研究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热点,与纳米颗粒主动靶向相关的病理基础探索也在不断深入。目的:归纳总结目前常见肾脏疾病中已有研究的主动靶向策略。方法: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Nanoparticles,active targeting,target,kidney,kidney disease”为英文检索词,以“纳米颗粒,纳米粒子,靶向,主动靶向,肾脏疾病,肾脏”为中文检索词,检索2023-07-02前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筛选、归纳、总结,最后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具有主动靶向作用的纳米粒子在多种常见肾脏疾病中已有研究。主动靶向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配体受体结合,通过在纳米粒子上修饰配体将其特异性导向肾脏内细胞上的受体,实现主动靶向。在不同肾脏病理条件下,肾脏特定部位的病理变化可能成为主动靶向实现的关键突破点。虽然具有肾靶向作用的纳米颗粒在非肿瘤性肾脏疾病中已有初步研究,但所有研究均处于动物体内实验阶段,距离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工作还要走很远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主动靶向 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医学 肾脏疾病 特异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靶向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13
作者 汤雪娥 杨志浩 +3 位作者 邹艳兰 彭小凡 袁远平 谢东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在靶向视网膜光凝(T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将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2020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康柏西普治疗...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在靶向视网膜光凝(T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将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2020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康柏西普治疗,对照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研究组联合AI TRP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视力改善状况、出血/渗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均较术前变薄(P<0.05),但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眼底出血/渗血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角膜水肿、眼部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RP治疗DR,AI下TRP效果更好,出血/渗血情况更优,且不会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靶向视网膜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视力
下载PDF
自拟口愈灵方治疗化疗或靶向药物相关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叶知锋 黄挺 +2 位作者 胡科科 郭俊华 黄伶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口愈灵方治疗化疗及靶向药物相关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74例化疗或靶向药物导致的口腔黏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稀释碱性漱口液漱口,观察组予稀释碱性漱口液漱口,并予... 目的:观察自拟口愈灵方治疗化疗及靶向药物相关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74例化疗或靶向药物导致的口腔黏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稀释碱性漱口液漱口,观察组予稀释碱性漱口液漱口,并予自拟口愈灵方口腔内喷洒,治疗周期7 d。观察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分级、疼痛及溃疡的大小、数量、持续时间等,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口腔黏膜炎平均溃疡期分别为(5.97±0.65)d、(4.63±0.64)d,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溃疡期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口腔黏膜溃疡总数、小于3 mm溃疡数、3~5 mm溃疡数、大于5 mm溃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Ⅲ~Ⅳ级口腔黏膜炎患者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0~Ⅰ级患者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口腔黏膜炎分级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3天与第7天观察组口腔黏膜炎疼痛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口愈灵方治疗化疗或靶向药物相关口腔黏膜炎能缩短溃疡愈合时间,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口腔黏膜炎的分级,缓解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炎 化疗 靶向药物 口愈灵方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胃癌靶向及免疫治疗进展
15
作者 郑宇 潘宏铭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234-239,共6页
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进展期患者占比高的特点。既往胃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HER2阳性胃癌可应用曲妥珠单抗。由于胃癌的高度异质性,以致胃癌的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进展不尽人意。近几年,随着免疫治疗的... 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进展期患者占比高的特点。既往胃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HER2阳性胃癌可应用曲妥珠单抗。由于胃癌的高度异质性,以致胃癌的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进展不尽人意。近几年,随着免疫治疗的进展及新靶点在胃癌中的探索,胃癌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就胃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方案在肝癌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16
作者 林海清 肖艳玲 +3 位作者 谢少华 王状双 林一吟 陈燕燕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22-227,232,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方案在肝癌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4月至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目的:探讨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方案在肝癌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4月至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基于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方案干预,进行个性化赋能。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的自我管理效能感以及生活质量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得分有明显提高,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整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疲倦、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腹泻、食欲丧失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运用赋能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可以有效增强靶向联合免疫治疗肝癌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能 肝癌 靶向联合免疫治疗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微乳头型肺腺癌类器官的构建及其靶向药物的筛选
17
作者 姜忠敏 张春艳 +5 位作者 刘敏 郑洁 李艳霞 仁青措 孟纬 刘晓智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建立微乳头型肺腺癌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并开展靶向药物的筛选。方法自确诊为微乳头型肺腺癌患者手术组织样本中提取和培养原代肺癌类器官,动态观察和记录肺癌类器官生长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比较肺癌类器官与... 目的建立微乳头型肺腺癌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并开展靶向药物的筛选。方法自确诊为微乳头型肺腺癌患者手术组织样本中提取和培养原代肺癌类器官,动态观察和记录肺癌类器官生长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比较肺癌类器官与亲本组织间肿瘤细胞形态及蛋白表达特征;实时荧光定量聚核酶链反应检测肺癌亲本组织和类器官中基因突变情况;基于基因检测结果挑选靶向药物并验证其体外抑瘤效果。结果成功从微乳头型肺腺癌组织中培养出类球形肿瘤类器官,可传代至少3代。HE染色结果可见类器官中肿瘤细胞形态与亲本组织细胞基本一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肺癌类器官与亲本组织中各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大致相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显示,肺癌亲本组织和类器官的突变基因结果一致,均体现为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Ret(RET)融合突变。基于肺癌类器官的靶向药物筛选结果显示,凡德他尼的体外抑瘤效果最佳。结论基于微乳头型肺腺癌类器官的药筛实验可在短时间内筛选出高效靶向药物,可使微乳头型肺腺癌患者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类器官 药物筛选试验 抗肿瘤 靶向制剂 凡德他尼
下载PDF
UBR5对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及靶向治疗的潜在价值分析
18
作者 戴兵 吕新远 刘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泛素蛋白连接酶E3成分N-识别蛋白5(UBR5)的表达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UBR5的表达并将患者分为UBR5阴性组和阳性组。比...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泛素蛋白连接酶E3成分N-识别蛋白5(UBR5)的表达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UBR5的表达并将患者分为UBR5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UBR5阳性表达对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对术后3年生存率的影响。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利用转染技术敲低HepG2细胞中UBR5的表达,分析敲低UBR5后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结果:UBR5阴性表达组62例,阳性组105例,UBR5阳性表达对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和肿瘤分期有影响(均P<0.05)。UBR5阳性表达组术后3年存活率为70.5%,低于UBR5阴性表达组的85.5%(χ^(2)=4.441,P=0.03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程度、肿瘤长径>5 cm、肿瘤分期Ⅲ~Ⅳ期、UBR5阳性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敲低HepG2细胞中UBR5的表达后G1期细胞增加、G2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UBR5阳性表达影响患者的预后,敲低肝细胞癌细胞中UBR5的表达可能是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泛素-蛋白酶 预后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化妆品中激素类组分靶向及非靶向分析研究进展
19
作者 吴宝金 王海燕 路勇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抑制皮肤炎症,但激素长期暴露于人体皮肤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已经发布了化妆品中63种激素成分的检测方法,但... 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抑制皮肤炎症,但激素长期暴露于人体皮肤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已经发布了化妆品中63种激素成分的检测方法,但实际执法中发现有商家对已有激素结构基础进行修饰,合成新的激素类化合物以逃避监管。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化妆品中非法添加激素类化合物的靶向和非靶向检测手段,旨在为化妆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非法添加物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靶向 靶向 化妆品 质量 安全 监管
下载PDF
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免疫疗法联合治疗策略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蒋曼 郭君妍 +1 位作者 杜仲 马彩玲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04-107,共4页
阻断CD47/SIRPα抑制性信号传导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策略之一,然而单独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具有血液毒性高、疗效较弱等缺陷。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免疫疗法联合靶向治疗性抗体、适应性免疫疗法、化疗、放疗、光热免疫疗... 阻断CD47/SIRPα抑制性信号传导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策略之一,然而单独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具有血液毒性高、疗效较弱等缺陷。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免疫疗法联合靶向治疗性抗体、适应性免疫疗法、化疗、放疗、光热免疫疗法等治疗方式,可通过多种通路激活免疫系统,充分发挥抗肿瘤效应。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免疫疗法联合靶向治疗性抗体,可以增加肿瘤的选择性活性,而且还可减少红细胞毒性。CD47/SIRPα信号轴免疫疗法联合适应性免疫疗法的双重免疫疗法,可以最大程度遏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可能成为最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放疗能产生更强的抗肿瘤效果,有助于消除未知部位的微转移灶和提高局部及远处的无复发生存率。同时,靶向CD47/SIRPα信号轴免疫疗法联合光热免疫疗法可以直接消除肿瘤并诱导持续免疫反应,杀死残留或转移性肿瘤,并通过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来预防癌症复发,是未来联合治疗策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整合素相关蛋白 信号调节蛋白α 靶向疗法 适应性免疫疗法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光热免疫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