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长基底动脉并顶枕区出血性脑梗塞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祝玉芬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2-482,共1页
关键词 巨长基底动脉 顶枕区出血性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CT 诊断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高定义角度纤维追踪技术重建人脑颞顶枕区短纤维束连接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玉鹏 王义宝 王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05-609,共5页
目的观察人脑颞顶枕区短纤维束连接的空间走行、皮质连接及三维空间关系。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扫描。下载90名健康志愿者的弥散谱成像(DSI)综合数据模板(NTU-90)。应用高定义角度纤维束追踪技术(HDFT)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人脑颞顶枕... 目的观察人脑颞顶枕区短纤维束连接的空间走行、皮质连接及三维空间关系。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扫描。下载90名健康志愿者的弥散谱成像(DSI)综合数据模板(NTU-90)。应用高定义角度纤维束追踪技术(HDFT)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人脑颞顶枕区3条短纤维束连接[上纵束的垂直部(SLF-V)、枕纵束(VOF)和颞顶束(TP)]重建,并分析其纤维走行、皮质连接、空间三维关系及左右侧别差异。结果 3条纤维束在10名志愿者和NTU-90中均重建成功。SLF-V纤维束起源于颞中回和颞下回后部,终止于角回和缘上回;VOF纤维束起源于下枕叶和梭状回,少量纤维来源于颞下回的后部和枕极前部,终止点位于角回和上枕叶外侧部;TP纤维束主要起源于颞中回、颞下回、梭状回和下颞-下枕结合部,连接于顶上小叶;左右侧SLF-V、VOF和TP的纤维束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HDFT纤维束成像技术成功重建了SLF-V、VOF和TP,可为脑功能研究和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定义角度纤维追踪 顶枕区 短纤维束连接 扩散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颞顶枕区的纤维连接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焦鹏飞 张新定 《医学综述》 2020年第18期3577-3582,共6页
颞顶枕区的白质纤维解剖结构复杂,可分为长纤维束和短纤维束,长纤维束一般涉及多个脑叶,且穿行路径较长,如上纵束、下纵束、中纵束、额枕下束。短纤维束穿行路径相对较短,也是长纤维束的组成部分。短纤维束有枕纵束、上纵束垂直部、颞... 颞顶枕区的白质纤维解剖结构复杂,可分为长纤维束和短纤维束,长纤维束一般涉及多个脑叶,且穿行路径较长,如上纵束、下纵束、中纵束、额枕下束。短纤维束穿行路径相对较短,也是长纤维束的组成部分。短纤维束有枕纵束、上纵束垂直部、颞顶束等。各神经纤维束的走行不同,颞顶枕区复杂的结构决定了白质纤维功能的复杂性。这些纤维不仅负责各脑叶或脑区信息的介导,还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近年来,随着神经检测手段的提高,临床上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显示神经纤维的起止与走行,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对疑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枕区 神经纤维束 长纤维束 短纤维束 脑功能
下载PDF
额顶枕区结构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别永信 《基层医学论坛(B版)》 2006年第4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三层结构 顶枕区 帽状腱膜 皮下组织 头皮撕脱 软组织 外隆突 翻转皮瓣
下载PDF
头皮颞顶枕区外伤性巨大蔓状血管瘤一例
5
作者 张继庆 钟念新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4-154,共1页
病例女,55岁。于7岁时不慎仰面摔倒枕部着地,局部肿痛消退后即遗留一“蚕豆大小”的包块,无不适。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呈多个结节状,触之有搏动,并自感枕部有吹风样声响。在当地医院曾局部注射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剂量不详)无效。尔后... 病例女,55岁。于7岁时不慎仰面摔倒枕部着地,局部肿痛消退后即遗留一“蚕豆大小”的包块,无不适。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呈多个结节状,触之有搏动,并自感枕部有吹风样声响。在当地医院曾局部注射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剂量不详)无效。尔后间有局部肿痛及血性渗出,入院前3个月增大较为显著以致不能仰卧。查体:颞顶枕区不规则半球状肿物,稍偏右侧,瘤体大小为25cm×12cm×7cm,局部头皮为暗紫红色,无扩张纡曲的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状血管瘤 外伤性 头皮颞顶枕区 血管瘤
原文传递
大脑精确计时增强顶-枕区alpha频段能量
6
作者 孟佳圆 孟强帆 +1 位作者 许敏鹏 明东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0-297,共8页
目的探究单间隔精确计时的神经响应,为大脑计时系统异常快速检测寻找更多的神经标记。方法12名受试者训练合格后参与了包含2种任务、基于时间模板的精确按键实验。任务1要求受试者在提示结束后的任意时刻按键2次,并保证2次按键间隔为100... 目的探究单间隔精确计时的神经响应,为大脑计时系统异常快速检测寻找更多的神经标记。方法12名受试者训练合格后参与了包含2种任务、基于时间模板的精确按键实验。任务1要求受试者在提示结束后的任意时刻按键2次,并保证2次按键间隔为1000ms,1500ms或2000ms。任务2与任务1的计时要求相同,但只进行第1次按键。用多变量模式分析(MVPA)对特征进行筛选和分类。结果任务1中3种时长任务的平均误差时间均小于60ms,合格率均较高。以第1次按键时刻对齐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显示,3种情况波动趋势相似,相邻峰值间依次相差约500ms,说明受试者按照任务要求进行了精确计时。时-频分析发现,与无精确计时(第1次按键前)相比,精确计时过程中,顶-枕区alpha频段能量显著上升,3种时长条件结果相似。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有/无精确计时情况下的alpha能量特征进行分类,任务1在3种时长条件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67.40%,69.60%,63.67%,最高达91.59%;任务2准确率依次为67.71%,67.92%,66.75%,最高达92.01%。上述分类结果证实了alpha特征的稳健性。结论单间隔的精确计时可引起大脑顶-枕区alpha频段能量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计时 脑电 alpha频段能量 -
原文传递
6例枕顶区急性硬膜外血肿A超诊断
7
作者 李怀林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2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急性 硬膜外血肿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θ爆发刺激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国华 唐吉友 任永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观察连续性θ爆发刺激(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方法纳入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测评,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 目的观察连续性θ爆发刺激(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方法纳入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测评,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唑吡坦10 mg口服、联合治疗组给予唑吡坦5 mg口服+cTBS模式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顶枕区域,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抗失眠药物停药时间和2周停药率、PSQI减分率、NIHSS评分、HAMD和HAMA评分的变化,以观察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平均停药时间短于药物治疗组,2周停药率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HAMD及HAMA评分随治疗时间呈现好转趋势,同一随访时间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由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交互P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间的HAMD、HAMA评分会出现差异。结论cTBS对于卒中相关失眠的治疗具有明显作用,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θ爆发刺激 卒中 失眠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 顶枕区
下载PDF
颞-顶-枕结合区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致痫灶定位研究
9
作者 韩彦明 沈云娟 +10 位作者 史哲 兰正波 刘亚丽 何文斌 王小强 杨文桢 史雪峰 杨宝慧 王天成 门晓旭 张新定 《癫痫杂志》 2020年第6期492-497,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颞-顶-枕结合区(Tempor-parietal-occipital junction,TPOJ)癫痫的临床电生理、发作症状学、多模态影像特征和致痫灶定位。方法回顾2015年3月—2018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例经分析已被证实为TPOJ癫痫患者的发作症状... 目的初步探讨颞-顶-枕结合区(Tempor-parietal-occipital junction,TPOJ)癫痫的临床电生理、发作症状学、多模态影像特征和致痫灶定位。方法回顾2015年3月—2018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例经分析已被证实为TPOJ癫痫患者的发作症状学、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两者融合的表现、长程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果,分析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并探讨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多模态评估在定位致痫灶中的作用。结果发作首发症状:6例患者中2例为复杂视幻觉先兆症;3例为头眼偏转(2例为致痫灶对侧,1例为同侧);1例为过度运动。头皮EEG示:间歇期癫痫样放电位均为多脑区性,但能定侧;发作期脑电4例为弥漫性放电,无侧向性,2例能定侧(1例为一侧半球起始,1例为一侧后头部起始)。影像学表现:2例MRI为阴性,2例外伤后软化灶,2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MRI和PET-CT融合后均能发现包括TPOJ的较大范围低代谢区。6例患者均行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植入后脑电监测均能明确致痫灶。结论对于TPOJ区癫痫,发作起始期先兆、多模态影像表现可为定位致痫灶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头皮EEG和除先兆外的首发症状仅能提供参考线索;基于SEEG的多模态评估能精准定位发作起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痫灶 立体定向脑电图 颞--结合
原文传递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小刚 赵秉 +3 位作者 刘明 谢小波 蒲江波 徐圣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244-250,共7页
目的近期利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诸如计算机光标的虚拟对象及诸如轮椅的实际对象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脑-机接口的前景。然而,少有研究尝试利用基于头皮脑电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方法引入了一个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机械... 目的近期利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诸如计算机光标的虚拟对象及诸如轮椅的实际对象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脑-机接口的前景。然而,少有研究尝试利用基于头皮脑电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方法引入了一个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机械臂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机械臂子系统和基于便携式无线脑电的脑-机接口子系统组成。机械臂子系统是一个配备有两指气动抓手的6轴Denso机械臂,进而形成一个7自由度机械臂系统。针对机械臂的常用控制命令,设计了一个15目标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且只记录了顶枕区9个导联,并用其控制一个7自由度的机械臂。为避免将刺激频率的谐波频率成分也作为刺激频率,刺激频率范围为8.0~15.7 Hz,频率间隔为0.55 Hz。无需任何训练数据的滤波器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被用于目标识别。由于机械臂由脑-机接口直接控制,该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脑-机接口的15个命令在三维空间中灵活进行机械臂运动控制。结果来自10例健康受试者在线结果表明,研究所构建的脑控机械臂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平均识别正确率高达93.87%,最高识别正确率达100.00%。结论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控制机械臂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机械臂 脑电 顶枕区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34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对 16 8例住院脑梗死患者的头颅CT和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脑梗死 34例。病变通常为腔隙性或位于大脑皮质静区和非优势半球的枕叶或顶枕区 ,部分患者表现为...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对 16 8例住院脑梗死患者的头颅CT和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脑梗死 34例。病变通常为腔隙性或位于大脑皮质静区和非优势半球的枕叶或顶枕区 ,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轻微头痛、眩晕 ,一过性肢体麻木或乏力、语言不清等。结论 应充分认识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采取积极措施 ,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脑梗死 临床特点 头颅CT MRI 顶枕区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伴有双眼同向凝视麻痹患者定位诊断的临床再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云 石军锋 王小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双眼同向水平凝视麻痹在急性脑梗死中定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6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伴有凝视障碍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而将多个脑叶梗死的大面积梗死排除在收集的病例中。结果:21例患者... 目的:探讨双眼同向水平凝视麻痹在急性脑梗死中定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6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伴有凝视障碍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而将多个脑叶梗死的大面积梗死排除在收集的病例中。结果:21例患者中,引起侧凝视的梗死病灶在脑干区10例,额叶8例,颞顶枕交界区3例。结论:本文发现除了经典的侧视中枢桥脑、额中回后部外,颞顶枕交界区病变出现侧凝视的病例也不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麻痹 交界 侧视中枢
下载PDF
临床病例讨论 第334例——持续性头痛20天
13
作者 刘建国 戚晓昆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1-352,共2页
关键词 临床病例讨论 持续性头痛 持续头痛 眼眶疼痛 内蒙古 顶枕区 光刺激 后头痛 患者 出现
原文传递
不典型苯丙酮尿症1例
14
作者 陈国云 程光明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5年第8期117-118,共2页
病例男8岁。因烦噪、多动,易冲动7年,加重2月前来就诊。2岁时曾因行为怪异(用头撞击物品)和发作性叫喊到外地诊治拟诊苯丙酮尿症,行饮食控制和四氢生物喋呤等治疗至今。查体:营养状况一般,智力稍差皮肤白嫩,毛发黄褐色,心肺及肝... 病例男8岁。因烦噪、多动,易冲动7年,加重2月前来就诊。2岁时曾因行为怪异(用头撞击物品)和发作性叫喊到外地诊治拟诊苯丙酮尿症,行饮食控制和四氢生物喋呤等治疗至今。查体:营养状况一般,智力稍差皮肤白嫩,毛发黄褐色,心肺及肝脾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Fbelling试验阳性;血苯丙氨酸浓度1210μmol的L/L。MRI检查:双侧顶枕区白质内见对称性等T1长12信号,延伸至侧脑室枕角周围,边界清楚无占位表现,双侧视放射受累及。MRI诊断:双侧顶枕区脑白质病变,苯丙酮尿症脑部改变可能性大。经四氢生物喋呤(BH4)负荷实验证实患者为(BH4合成不足)不典型苯丙酮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不典型 四氢生物喋呤 实验室检查 MRI检查 脑白质病变 MRI诊断 行为怪异 饮食控制 营养状况 顶枕区 发作性 肌张力 G试验 酸浓度 对称性 双侧 侧脑室 视放射 可能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