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结合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炎症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李明哲 张英杰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结合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脑血流、炎症-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探...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结合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脑血流、炎症-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功能康复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A组)、经颅交流电刺激组(T组)及电针结合经颅交流电组(EA+T组),每组8只。缺血再灌注后2h,EA组选取双侧曲池、足三里进行电针干预;T组选取右侧M1区(motor cortex M1,运动皮质M1区)进行tACS干预;EA+T组选取电针结合tACS干预;S组与M组均进行气麻30min/次,连续7天。记录大鼠造模前(B)—造模后7天(D7)的神经缺损评分;B—D7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血流值,记录血流量;D7时取脑RT-PCR方法检测缺血侧的炎症-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神经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NDS):2h、D1时,M组、EA组、T组、EA+T组与S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D3、D5、D7时,S组与其他各组相比显著降低、M组与其他各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EA组、T组、EA+T组各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组2h、D1、D3、D5、D7与B相比显著上升;D1、D3、D5、D7与2h相比显著下降(P<0.05)。血流量:EA+T组与S组均在2h时下降、D1时上升、D3时下降;EA组则从D3时上升;而M组在D1、D3、D5时与其他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RT-PCR:运动皮质ΔCt法分析(参照基因):EA+T组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2,Caspase 12)表达显著低于T组(P<0.05);EA组、EA+T组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1(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1,NLRP1a)均显著低于S组(P<0.05)。缺血区2-ΔΔCt分析:M组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激活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M组的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l-2)显著高于S组、EA组、EA+T组(P<0.01);M组的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otein,Bax)、Caspase 12、细胞癌基因fos(cellular oncogene fos,fos)均显著高于S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tAC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可能通过调控ATF4、Bcl-2、Bax、Caspase 12、C-fos的表达发挥调节作用,联合应用在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方面,可能优于单独电针或tACS干预,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颅交流电刺激 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脑血流 炎症-细胞凋亡基因表达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雪琳 杨秋丽 +4 位作者 司夏樱 黄佩姗 王克 苗懿 董强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8,共6页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高级功能的损伤,由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转归造成严重影响。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通过调节特定频率的神经振荡、影响5-羟色胺和多巴胺...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高级功能的损伤,由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转归造成严重影响。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通过调节特定频率的神经振荡、影响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脑网络局部与远端的同步,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效果。特定频率的tACS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以gamma和theta频率tAC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tACS安全性高,操作难度小,对改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神经振荡 作用机制 认知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精神疾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对阿尔兹海默病小鼠双侧海马有效连接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曹甜甜 王亚飞 +6 位作者 张文龙 吴林彦 黄亮 李四楠 李龙 刘天 王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87,共8页
通过格兰杰因果方法,对Y迷宫任务中双侧海马间的有效连接进行分析,从相连脑区的角度,研究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干预阿尔兹海默症(AD)的神经机制。记录正常对照组、AD组、tACS组和假刺激组小鼠执行任务时的行为表现和海马左、右侧场电位... 通过格兰杰因果方法,对Y迷宫任务中双侧海马间的有效连接进行分析,从相连脑区的角度,研究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干预阿尔兹海默症(AD)的神经机制。记录正常对照组、AD组、tACS组和假刺激组小鼠执行任务时的行为表现和海马左、右侧场电位,计算各组的功率谱密度和格兰杰因果值(GC)。研究发现:AD组行为训练的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tACS可以提高其正确率。在θ和γ频段上,AD组的功率谱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ACS组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在θ频段上,tACS增加了AD小鼠海马左侧到右侧和右侧到左侧异常的GC值(从0.111±0.002;0.109±0.003到0.377±0.017;0.185±0.005),和正常对照组接近;在γ频段上,tACS降低了AD小鼠海马左侧到右侧和右侧到左侧异常的GC值(从0.145±0.002;0.127±0.003到0.074±0.001;0.082±0.002),和正常对照组接近。双侧海马间有效连接的异常可能是AD小鼠记忆功能下降的原因,tACS可以改善海马间的异常连接且恢复海马处场电位的功率谱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阿尔兹海默症 海马 格兰杰因果分析 脑网络有效连接
下载PDF
飞行员经颅交流电刺激睡眠调节干预方法研究
4
作者 朱一丹 许兆坤 +11 位作者 马进 刘天 李龙 黄亮 吴林彦 贾光锋 闫克丁 王亚茹 吕昊 焦腾 于霄 张杨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02-406,411,共6页
目的针对飞行员经常需要打破昼夜节律出紧急任务的现状,研究一种经颅神经电刺激睡眠干预方法来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以达到短时间内提高作战效能、提升飞行安全性的目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正弦交流电经颅刺激的睡眠干预方... 目的针对飞行员经常需要打破昼夜节律出紧急任务的现状,研究一种经颅神经电刺激睡眠干预方法来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以达到短时间内提高作战效能、提升飞行安全性的目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正弦交流电经颅刺激的睡眠干预方法,按照设计要求招募20名被试,每名被试参与3组睡眠干预实验,分别为对照组、伪刺激组和刺激组,其中刺激组使用经颅神经电刺激仪根据刺激方案对受试者进行电刺激干预,伪刺激组仅模拟刺激仪开关时的电流,其余时间不刺激,实验全程进行脑电、眼电、肌电信号的同步监测,记录相关数据。对采集到的脑电信号进行delta/theta功率谱密度比值分析,结合眼电、肌电信号确定受试者的入睡时间。结果对照组、伪刺激组和刺激组入睡时间分别为(17.29±7.72)、(11.41±4.71)、(5.21±3.36)min,刺激组入睡时间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伪刺激组入睡时间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入睡时间上刺激组<伪刺激组<对照组,证明该经颅神经交流电刺激方法可有效缩短被试入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调节 颅交流电刺激 入睡时间 睡眠实验 功率谱密度
下载PDF
4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勇 刘洋 +2 位作者 韩延柏 汪宏莉 夏学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因此,增加健康人群认知储备以及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十分重要。近年来,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通过频率依赖方式改善特定...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因此,增加健康人群认知储备以及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十分重要。近年来,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通过频率依赖方式改善特定大脑功能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γ频率(30~80 Hz)的神经振荡在认知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40 Hz频率对动物及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将从40 Hz-tACS对健康人群和认知功能障碍人群的临床研究以及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进行阐述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认知 机制 40 Hz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运动序列学习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许敏鹏 魏泽 +2 位作者 穆思雨 陈龙 明东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339,共7页
目的基于行为学指标评估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运动序列学习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究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脑电节律与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60名志愿者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分别对4组受试者进行左侧初级运动皮层(C3导... 目的基于行为学指标评估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运动序列学习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究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脑电节律与认知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60名志愿者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分别对4组受试者进行左侧初级运动皮层(C3导联附近)真/伪刺激和右侧初级运动皮层(C4导联附近)真/伪刺激,刺激前、后受试者需要完成4种类型的手指序列按键任务(分别为左或右手随机或规律按键),记录反应时间及正确率。用SPSS22.0软件对行为学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其经颅交流电刺激对序列反应时任务的行为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对受试者施加C4真刺激后,分析刺激前后行为学指标变化,发现受试者左手运动学习能力得到增强,且与右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可明显提高受试者运动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颅交流电刺激 运动学习 序列反应时任务
原文传递
基于经颅交流电刺激的脑功能网络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董国亚 石静 +2 位作者 杨慧 田森 于洪丽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6-10,共5页
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是一种通过在头皮施加微弱电流的非侵入性电刺激技术,已有研究证实经颅交流电刺激会对大脑的全局属性产生影响.本文使用脑电相位同步方法构建了刺激组和对照组刺激... 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是一种通过在头皮施加微弱电流的非侵入性电刺激技术,已有研究证实经颅交流电刺激会对大脑的全局属性产生影响.本文使用脑电相位同步方法构建了刺激组和对照组刺激前、后静息态脑网络,并计算聚类系数、平均度、特征路径长度3种网络参数,来研究大脑各区域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3种网络参数中,只有刺激组的特征路径长度在刺激后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特征路径长度的大小代表了大脑各区域间信息传递速度的快慢,说明经颅交流电刺激可以增强大脑各区域间的关联性,加快各区域的信息传递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脑功能网络 网络参数 特征路径长度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8
作者 罗炯 孙丛丛 +8 位作者 潘伟刚 王丹 史晓宁 王茜 金文青 梁立荣 杨春林 马辛 任艳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伪刺激治疗。治疗次数两组均为20次。治疗部位为前额部、双侧乳突部,频率为77.5 Hz,强度为15 mA。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评估安全性。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结束时(4周末),随访时(8周末)。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末、随访8周末时HAMD-17和HAMA的评分进行比较,显示两组HAMD-17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组间<0.05),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治疗的效应增大(P交互<0.05)。两组HAMA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4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74.29%±8.40%vs 32.54%±13.30%;第8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81.00%±10.68%vs 40.27%±1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抑郁发作联合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抑郁发作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运动技能学习与巩固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学军 李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11850-11857,共8页
经颅交流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方法,可调节电极下皮质区域的振荡神经活动。对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tACS可以增强运动学习记忆。研究了应用于M1的tACS... 经颅交流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方法,可调节电极下皮质区域的振荡神经活动。对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tACS可以增强运动学习记忆。研究了应用于M1的tACS对运动学习技能和巩固的影响。一组年轻的健康成年人在tACS前后,用右手进行了序列反应时任务(serial reaction time task,SRTT)。每个参与者都接受了3次刺激,分别是假刺激、β波段(20 Hz-tACS)和γ波段(70 Hz-tACS)刺激。研究测量了刺激对一般运动技能(general motor skill,GMS)和序列特异性技能(sequence-specific skill,SS)学习与巩固的影响。结果表明,β-tACS和γ-tACS均改善了GMS和SS的巩固。相比之下,两种技能巩固在γ-tACS中受益更多,与假刺激相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运动学习 运动技能巩固 序列反应时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rs-fMRI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明哲 魏雷 +3 位作者 张英杰 洪大基 王鹤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0-266,共7页
目的: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观察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行为学及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esting-... 目的: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观察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行为学及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和tACS组(T组),记录体重,神经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NDS)及造模前(B)、造模后1天(D1)、造模后10天(D10)的rs-fMRI,对比观察tACS干预对MCAO模型大鼠rs-fMRI的影响。结果:NDS评分:M组、T组2h、D1、D3、D5、D7与S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T组D3、D5、D7与M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体重:M组、T组D1与其他各时间相比显著下降;S组D5、D7与其他各时间相比显著上升;S组D3与B、D1相比显著上升(P<0.05);而M组在D1、D3、D5、D7与S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脑成像:D10时,T组在健侧前额叶皮质、患侧前额叶皮质、健侧前扣带皮质的脑区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显著高于S组(P<0.05);T组D10在患侧前额叶皮质、患侧海马的ReHo显著高于D1(P<0.05)。D1时,T组在健侧下丘脑、患侧脑脚间核、健侧嗅球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显著高于S组(P<0.05);T组D10在患侧海马、上丘脑、纹状体的VBM显著低于D1(P<0.05)。此外,T组D10时灰质体积显著大于S组(P<0.05)。D1时,T组在嗅球的双侧血管小球层、纹状体的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显著高于S组(P<0.05);D10时,T组在双侧小脑、纹状体、前额叶皮质、嗅球的ALFF显著高于S组(P<0.05)。结论:tACS早期干预对MCAO大鼠的脑功能有影响,可能与其增强神经元活动及增大灰质体积有关。除了对学习记忆相关脑区,tACS可能还对运动相关脑区有影响从而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脑区局部一致性 低频振荡振幅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节律性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运动序列学习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泽 许敏鹏 +1 位作者 明东 穆思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27-1331,共5页
目的探究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脑电节律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年轻健康志愿者60例均分为4组,分别采用20 Hz经颅交流电刺激行左侧运动皮层(C3)真/伪刺激或右侧初级运动皮层(C4)真/伪刺激,刺激前后受试者完成左/右手随机/规律按... 目的探究经颅交流电刺激对脑电节律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年轻健康志愿者60例均分为4组,分别采用20 Hz经颅交流电刺激行左侧运动皮层(C3)真/伪刺激或右侧初级运动皮层(C4)真/伪刺激,刺激前后受试者完成左/右手随机/规律按键4种手指序列按键任务,任务过程中采集脑电信号。观察反应时、正确率;脑电信号进行事件相关谱扰动多重差值分析。结果 C4真刺激后,受试者左手任务反应时缩短。结论右侧初级运动皮层20 Hz经颅交流电刺激能提高左侧肢体运动序列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序列反应时任务 脑电图 运动学习 事件相关谱扰动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对健康人心理理论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昀 肖桂贤 +2 位作者 陈新贵 吴杨 汪凯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究经颅交流电刺激对健康人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精度经颅交流电刺激仪器干预健康大学生右侧颞顶联合区,通过简单心理理论测验和复杂心理理论测验反应时指标来衡量健康人心理理论能力。结果真假刺激组在经颅交流电刺激... 目的探究经颅交流电刺激对健康人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精度经颅交流电刺激仪器干预健康大学生右侧颞顶联合区,通过简单心理理论测验和复杂心理理论测验反应时指标来衡量健康人心理理论能力。结果真假刺激组在经颅交流电刺激干预前简单心理理论和复杂心理理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物理控制维度也均未发现显著差异。简单心理理论测验和复杂心理理论测验均显示在经颅交流电刺激干预后,真假刺激组前后测反应时明显降低,真刺激组下降更明显,真刺激组后测反应时显著低于假刺激组。结论经颅交流电刺激可以有效改善健康人心理理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心理理论 右侧颞顶联合区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对心理旋转认知过程的影响
13
作者 董国亚 石静 +3 位作者 杨慧 刘晔 吴祖河 陈小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5-572,共8页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通过在头皮施加微弱交流电刺激、从而进行神经调节的非侵入刺激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调节大脑的认知功能。心理旋转是一种想像客体或自身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是衡量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探索tACS...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通过在头皮施加微弱交流电刺激、从而进行神经调节的非侵入刺激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调节大脑的认知功能。心理旋转是一种想像客体或自身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是衡量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探索tACS对心理旋转认知能力的影响,利用心理旋转实验范式,以行为学表现和ERP、ERD等电生理参数作为主要评判指标,分析tACS对心理旋转产生的作用。行为学结果表明,alpha节律的tACS可以显著减少反映时间(P<0.05),并且反映时随着刺激图片旋转角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比较对照组和8~12 Hz刺激组的心理旋转相关的负波(RRN),发现刺激组的RRN幅值比对照组幅值低(刺激组vs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RRN幅值随着刺激图片旋转角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时频分析结果显示,刺激组的alpha和beta频段的事件相关去同步(ERD)现象比对照组更弱(刺激组vs对照组,P<0.05),且ERD开始时间更早。有研究表明,ERD强弱与大脑激活水平有关,说明tACS作用后,大脑激活水平降低;进而提示tACS可以提高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有望成为提高空间认知能力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心理旋转 心理旋转相关负波 事件相关去同步
下载PDF
不同频率经颅交流电刺激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14
作者 张思源 李雪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61-2074,共14页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经颅交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精神疾病领域中,其中,以γ、α频率最受关注。tACS作用于精神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直接调节异常的大脑神经活动和间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首先,使用特定频率的tACS作用目标脑区,可...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经颅交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精神疾病领域中,其中,以γ、α频率最受关注。tACS作用于精神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直接调节异常的大脑神经活动和间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首先,使用特定频率的tACS作用目标脑区,可以调节对应频率的神经振荡和大脑功能连接,通过作用于疾病相关的异常大脑活动,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次,并不针对某种疾病特异受损的大脑活动,而是用tACS激活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大脑环路,广泛地提高患者的注意、记忆等多种认知功能,进而整体上缓解不良症状。目前,使用tACS治疗精神疾病这一领域还有一些尚未解决、值得探讨的问题。tACS的作用机制研究、刺激参数和范式改进、技术升级,可以成为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精神疾病 神经振荡 认知功能 干预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洋 李武 王丽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05-508,共4页
抑郁障碍治疗常用药物和心理干预,然而约90%患者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疗[1]。并且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表现出延迟起效、低反应率和停药后易复发等局限性。近年来,以经颅电刺激(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CES)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 抑郁障碍治疗常用药物和心理干预,然而约90%患者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疗[1]。并且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表现出延迟起效、低反应率和停药后易复发等局限性。近年来,以经颅电刺激(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CES)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在抑郁障碍治疗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是采用低强度交流电的非侵入性脑电刺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 颅交流电刺激 抑郁障碍
下载PDF
γ频段经颅交流电刺激的临床康复应用及机制研究
16
作者 张倩 李源莉 +2 位作者 王璁 迪丽努尔·麦麦提艾力 单春雷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大部分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均存在脑内γ脑电活动异常,采用γ频段tACS(γ-tACS)可直接作用于目标脑区,调节脑电γ活动。本文就γ-tACS在不同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机制、安全性作一综述...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大部分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均存在脑内γ脑电活动异常,采用γ频段tACS(γ-tACS)可直接作用于目标脑区,调节脑电γ活动。本文就γ-tACS在不同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机制、安全性作一综述,旨在为γ-tACS的技术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频段 神经振荡 颅交流电刺激 神经调控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吴章英 钟笑梅 宁玉萍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2-347,共6页
经颅交流电刺激可以调节人类的神经活动和行为,导致局部神经振荡功率及跨频率、跨区域相位变化,在认知研究和脑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存在脑区内和脑区间神经节律活动失调,经颅交流电刺激通过调节单一或嵌套... 经颅交流电刺激可以调节人类的神经活动和行为,导致局部神经振荡功率及跨频率、跨区域相位变化,在认知研究和脑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存在脑区内和脑区间神经节律活动失调,经颅交流电刺激通过调节单一或嵌套脑节律诱导细胞同步化与去同步,增强皮质网络局部或远隔脑区同步活动,达到改善认知功能效果。本文重点介绍经颅交流电刺激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疗效影响因素及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及跨频耦合、闭环调节等方案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颅交流电刺激 神经调控 认知功能 老年
原文传递
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周一 刘春岭 +4 位作者 李慧 贾艳露 吴骏 杨进帅 王燕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1-266,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 连续纳入自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中心就诊的4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 按简单随机法分配到真组(20例)与伪组(20...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 连续纳入自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中心就诊的4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 按简单随机法分配到真组(20例)与伪组(20例), 进行连续8周的治疗及随访观察(前4周为治疗期, 后4周为随访期), 其中伪组患者不予电流刺激, 真组患者通过安放在前额部和双侧乳突部的电极片发出77.5 Hz、15 mA的交流电接收刺激(2次/d, 每次40 min, 5 d为1个疗程, 共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期末和随访期末时评估患者的疗效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真组患者治疗期末及随访期末时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分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伪组相比, 真组患者治疗期末及随访期末时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VAS评分、PSQI、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 MSQ评分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癫痫发作、听力下降、头皮灼伤、头晕、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 tACS能明显降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生频率及疼痛程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先兆偏头痛 颅交流电刺激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经颅交流电刺激在失眠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畅 周东升 禹海航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4-277,共4页
我国约45.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其中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问题。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电刺激疗法,有研究表明,tACS是一种治疗失眠障碍(ID)的可行办法。本文旨在通过对tACS在ID中的临床应用、治疗机制、研... 我国约45.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其中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问题。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电刺激疗法,有研究表明,tACS是一种治疗失眠障碍(ID)的可行办法。本文旨在通过对tACS在ID中的临床应用、治疗机制、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I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障碍 颅交流电刺激 治疗
原文传递
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霞 赵健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具有一定优势,能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这些优势将使tACS在临床研究中更具潜力。本文对近年来tACS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具有一定优势,能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这些优势将使tACS在临床研究中更具潜力。本文对近年来tACS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交流电刺激 脑卒中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