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支架与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1
作者 张化彪 张本骏 +3 位作者 李亚华 张庆辉 徐苗 韩新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情况,手术时间、费用,术后即刻Raymond-Roy闭塞分级(RROC)以及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术后3~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支架内狭窄情况、RROC和mRS评分。结果:SSAC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和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率,出院时和术后3~6个月的mRS评分以及术后支架内狭窄率均低于DSAC组(P<0.05)。结论:SSAC治疗颅内分叉处WNBA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狭窄率低、并发症少,且手术耗时短、费用低,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辅助弹簧圈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 颅内分叉宽颈动脉瘤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4
2
作者 申猛 陈清亮 +4 位作者 梁昊 李照军 刘瑞芳 马骥 李腾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16例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8例,大脑...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16例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8例,大脑前动脉分叉处4例,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2例,大脑前动脉A2远端分叉处1例,大脑后动脉P2分叉处1例。破裂动脉瘤1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结果均在单一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完成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出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11例,2分3例,3分2例。16例随访时间3~14个月,(7.8±3.2)月。mRS评分0~1分14例,2分1例,3分1例。9例术后3~6个月行DSA,动脉瘤完全闭塞8例,瘤颈残留1例,9例均未见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内闭塞。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orm Atlas支架 颅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辅助栓塞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3
作者 吴文凯 杨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6,55,共5页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剖结构,传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难以充分填塞瘤腔与保障流出道的通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如类支架装置、血管内置物和囊内扰流装置等的开发与更新,使WNBA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介入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WNBA的现状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囊内扰流装置 综述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支架Y型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磊 刘华江 +1 位作者 黄廷 张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28-529,共2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Y型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组合成Y型模式辅助栓塞治疗的1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Y型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组合成Y型模式辅助栓塞治疗的1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1例术后1 d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出院时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24 h出现脑内小血肿,保守治疗后恢复。无动脉瘤破裂、支架移位或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8.5个月。影像随访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8例,Ⅱ级1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10例GOS评分均为5分。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具有支架导管外径小和开环结构等优势,可成功实现Y型双支架技术释放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行且安全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宽颈动脉瘤 内动脉分叉 Neuroform Atlas支架 Y型双支架释放技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下载PDF
构建微流控血管芯片探索血流动力学调控颅内动脉瘤血管重塑
5
作者 杜聆语 房飞 +5 位作者 张怀奕 刘巧 姜楠 应国量 刘肖珩 沈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49,共1页
目的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血管发生的病理性膨出。本研究拟构建能连续模拟动脉瘤膨出的三维微流控血管芯片,探究IA膨出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调控血管内皮细胞(VECs)炎症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以及IA血管重塑的力学生物学机制。... 目的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血管发生的病理性膨出。本研究拟构建能连续模拟动脉瘤膨出的三维微流控血管芯片,探究IA膨出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调控血管内皮细胞(VECs)炎症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以及IA血管重塑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方法设计直径为2 mm,分叉角度为110°的“Y”型微流控通道,通过负压吸引连续控制IA弹性膜膨出。以Gel MA胶为支架,构建了VECs/VSMCs三维共培养体系。利用该芯片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标记连续观测IA不同膨出阶段的促炎因子(IL-1β、IL-6)、VSMCs表型转化,以及细胞外基质胶原成分的变化,探索IA血管重塑机制。结果IA芯片模型CFD结果证实:扩张瘤体空腔内从早期动脉分叉处高剪切力层流,逐渐发展为低剪切力涡流。VECs/VSMCs细胞共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层结构的仿生IA血管段。随着膨出程度的增加,内皮炎症显著增强,VSMCs发生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随后由合成表型向促炎衰老表型的转化,胶原含量在早期增加后逐渐降低,与IA动物模型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三维微流控IA血管芯片,能够精确控制IA管壁(弹性膜)的膨出尺度并实现“弹性膜-Gel MA胶-细胞”的同尺度扩张。基于该芯片,初步阐明了血流动力学调控IA血管炎性应答介导VSMCs表型转化,血管基质降解与合成之间的时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力学生物学 颅内血管 动脉分叉 血管重塑 血流动力学 微流控 表型转化
原文传递
分叉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装置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兰帅 孙博文 +2 位作者 吴培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48-555,共8页
颅内动脉瘤(IA)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而血管分叉部是IA的高发部位。然而,由于较特殊的解剖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分叉部IA的治疗通常具有挑战。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已逐渐成为IA治疗的主流选择。传统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IA)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而血管分叉部是IA的高发部位。然而,由于较特殊的解剖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异常,分叉部IA的治疗通常具有挑战。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已逐渐成为IA治疗的主流选择。传统的血管内治疗分叉部IA常需多装置或高难度技术辅助,存在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的可能。目前,有较多专门针对分叉部IA的新型治疗装置的开发与应用,但其治疗原理、治疗效果均有差异。因此,对目前新兴的血管内治疗分叉部IA的治疗装置以及临床效果进行综述很有必要,能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分叉 血管内治疗 瘤内扰流装置 血流导向装置 综述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脑动脉分叉角度对颅内动脉瘤筛查及测评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存河 崔彩霞 +1 位作者 刘怀军 刘增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035-2037,共3页
目的分析动脉分叉角度与脑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关系,以期为分叉部动脉瘤的检出及测评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00—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叉处有动脉瘤,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患者84例(... 目的分析动脉分叉角度与脑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关系,以期为分叉部动脉瘤的检出及测评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00—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叉处有动脉瘤,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患者84例(动脉瘤组),同时选取在本院行MRA检查发现有动脉病变但无其他疾病者195例(对照组)。采用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行3D TOF-MRA扫描,采用Volume Rendering软件行3D角度的测量,分别测量基底动脉顶端(PCA)、双侧大脑中动脉M1远端(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ACA)夹角。结果动脉瘤组PCA、右侧MCA、左侧MCA、ACA夹角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分叉角度明显高于无动脉瘤的分叉角度,动脉分叉角度对分叉部动脉瘤的检出及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动脉分叉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Y型支架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潘力 刘鹏 +6 位作者 秦杰 杨柳 安学峰 吴虓 杨铭 徐国政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7期394-397,共4页
目的 探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环Enterprise支架,其中采取并行Y型支架技术9例... 目的 探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环Enterprise支架,其中采取并行Y型支架技术9例,交叉Y型支架技术7例。结果 均成功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完成动脉瘤的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前Hunt-Hess分级4级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因严重脑血管痉挛于术后第二天死亡;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6个月复查造影见分叉部一分支主干闭塞;1例基底动脉末端大动脉瘤瘤体有复发;余13例经CTA或DSA随访1个月-3年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Y型支架辅助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绝对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近期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均达到致密填塞,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宽颈动脉瘤 血管分叉 血管内治疗 Y型支架技术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6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韦继明 张传东 +1 位作者 仇洪 兰展 《广西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1097-1099,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6例,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4例,支架结合或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栓塞效果依据改良Raymong分...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6例,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4例,支架结合或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栓塞效果依据改良Raymong分级量表:完全栓塞12例,接近完全栓塞3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后14例获随访6~24个月,均无动脉瘤破裂再出血,CTA显示致密栓塞的动脉瘤未再通。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选择个性化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分叉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国强 付晓杰 +4 位作者 韩凯昊 权涛 袁永杰 方松 徐浩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4期1215-1220,共6页
目的评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愈合良好率、被覆... 目的评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愈合良好率、被覆盖旁路血管受累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进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围手术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发生率2.4%。在5~18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mRS评分1分,其他患者均为0分。动脉瘤愈合良好率75.0%,被覆盖旁路分支血管的狭窄率和闭塞率分别为34.1%和6.8%,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被覆盖的旁路分支血管可能发生无症状性的狭窄或闭塞,需要长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分叉 血流导向装置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分析
11
作者 刘海玉 王宏磊 +1 位作者 王海峰 徐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691-3693,共3页
目的以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观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例,女,69岁,头部CTA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利用临床头部3D-CTA血管造影图像建立动脉瘤数值模型... 目的以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观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例,女,69岁,头部CTA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利用临床头部3D-CTA血管造影图像建立动脉瘤数值模型,使用CATIA软件对患者的动脉瘤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将三维模型转换成IGS格式,导入到Gambit中进行进一步修改,处理后生成动脉瘤的三维网格。定义边界条件及提取血流速度波后,应用Fluent软件进行动脉瘤数值模拟。结果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同其他部位动脉瘤相似。其流场表现为动脉瘤的流入动脉的小部分血流流入瘤内,而大部分血流因受到瘤颈部扰流的干扰,直接流入流出动脉。血流流入动脉瘤内后,经过复杂的血流运动后由瘤颈处流出,最后进入流出动脉。动脉瘤瘤顶部的血流速度较缓慢,压力较小,切应力几乎为0。瘤颈部的血流速度较快,压力及切应力相对较大。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瘤顶部的血流速度较缓慢,压力较小,切应力几乎为0,为动脉瘤破裂的好发部位;瘤颈部的血流速度较快,压力及切应力相对较大,为动脉瘤的生长及扩大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12
作者 赵开军 杨鹏飞 +5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李强 赵文元 洪波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评估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采用Y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共20个动脉瘤(破裂的9个,未破裂的11个),其中... 目的评估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采用Y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共20个动脉瘤(破裂的9个,未破裂的11个),其中使用交叉Y型支架技术治疗16个,平均用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4个。术后即刻造影示10个致密栓塞,8个瘤颈残留,2个瘤体残留。造影和临床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7个月,17例完全治愈、2例瘤颈残留、1例复发(再次采用弹簧圈填塞最终获得致密栓塞)。所有患者出院和随访时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结论采用交叉或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分叉 动脉瘤 Y型支架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治疗体会
13
作者 宋磊 宋仁兴 +1 位作者 秦时强 王增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287-289,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收治的3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30例,未破裂动脉瘤5例。29例实施夹闭手术,6例实施包裹手术。结果术后死亡3例,其...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收治的3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30例,未破裂动脉瘤5例。29例实施夹闭手术,6例实施包裹手术。结果术后死亡3例,其余32例随访1~2年,依据GOS分级,恢复良好19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5例。结论开颅手术是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有效的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分叉 夹闭术 包裹术
下载PDF
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志华 沈进 +1 位作者 赵卫 石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分析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20例共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曾患... 目的分析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20例共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曾患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无出血史8例;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位于基部动脉未端分叉部14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枚,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3枚。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和3个月后三维DSA检查结果,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结果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三维DSA检查显示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RaymondⅠ级21枚,Ⅱ级2枚,Ⅲ级2枚;术后3个月DSA随访显示RaymondⅠ级20枚,Ⅱ级3枚,Ⅲ级2枚。术后3个月m RS评分显示17例患者0分,1例患者1分,均预后良好;2例患者4~6分,预后不良。结论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 支架 弹簧圈 内动脉 分叉
下载PDF
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2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光贵 罗来兵 +2 位作者 魏巍 马术强 李春国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3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1例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患者,共22个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弹簧圈联合支架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中... 目的观察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1例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患者,共22个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弹簧圈联合支架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中联合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2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4例、Lvis支架辅助栓塞3例,相对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微导管辅助栓塞4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效果按照改良Raymond分级为Ⅰ级15例、Ⅱ级5例、Ⅲ级1例。18例患者随访6~30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弹簧圈或联合支架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弹簧圈栓塞 大脑中动脉M1末端分叉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下载PDF
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分叉动脉瘤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文宇 李立新 +1 位作者 任鹏飞 乔爱科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0年第6期561-568,共8页
目的对密网支架虚拟植入颅内分叉动脉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植入密网支架对颅内分叉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密网支架是否适合介入治疗颅内分叉动脉瘤进行初步的力学计算研究。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密网支架植入颅... 目的对密网支架虚拟植入颅内分叉动脉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植入密网支架对颅内分叉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密网支架是否适合介入治疗颅内分叉动脉瘤进行初步的力学计算研究。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密网支架植入颅内分叉动脉瘤的过程,得到变形后的支架模型。在ANSYS CFX中对颅内分叉动脉瘤模型及植入密网支架的分叉动脉瘤模型进行流体计算,比较植入支架前后动脉瘤腔中流线变化情况、瘤腔中血流平均速度值、动脉瘤壁面压力及壁面切应力变化情况。结果支架-微导管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植入全过程。特别发现在载瘤动脉局部支架和血管壁贴合不良;植入支架后动脉瘤腔平均血流速度在收缩期加速和减速阶段分别降低了71.4%和17.2%;植入支架后动脉瘤面切应力降低,但壁面压力略有增加。结论密网支架可降低颅内分叉动脉瘤腔血流速度,但需特别关注密网支架和载瘤动脉局部贴合不良问题,其有可能导致载瘤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织支架 颅内分叉动脉瘤 壁面切应力 血流速度
下载PDF
改良Raymond-Roy分类评估颅内分叉部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的一致性
17
作者 陈力 邓波 +5 位作者 刘卫东 顾文权 顾斌贤 顾奕 孟令平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68-972,共5页
目的评价改良Raymond-Roy分类(MRRC)和Raymond 4级分类评估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比较两种分类预测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早期复发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127例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MRRC和Raym... 目的评价改良Raymond-Roy分类(MRRC)和Raymond 4级分类评估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比较两种分类预测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早期复发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127例经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MRRC和Raymond 4级分类,5名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师独立评估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血管造影所示栓塞程度。组内相关系数(ICC)确定观察者间评估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分类预测动脉瘤随访时显著复发的能力。结果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血管造影评估显示,MRRC、Roymond 4级分类ICC值分别为0.78、0.80和0.91、0.89。ROC分析显示,MRRC、Roymond 4级分类曲线下面积(AUC)均为0.67。结论MRRC和Raymond 4级分类评估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相仿且均较优越。两种分类在预测随访时动脉瘤显著复发方面均有良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分叉动脉瘤 改良Raymond-Roy分类 Raymond分类 观察者间一致性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基于血流动力学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与侧壁动脉瘤破裂风险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施昭 胡斌 +4 位作者 徐文达 王若冰 张晓倩 张敏 张龙江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旨在结合血流动力学研究大脑中动脉瘤(MCAA)分叉和侧壁部位对其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术前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并经颅内血管造影或手术确诊的MCAA病人193例,未破裂组24例[(58.5±8.5)岁],破裂组169例[(54.9... 目的旨在结合血流动力学研究大脑中动脉瘤(MCAA)分叉和侧壁部位对其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术前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并经颅内血管造影或手术确诊的MCAA病人193例,未破裂组24例[(58.5±8.5)岁],破裂组169例[(54.9±10.3)岁],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同时对2组进行流体力学计算分析,获得壁剪应力、振荡剪切指数(OSICV)等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破裂/未破裂组间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分别比较分叉和侧壁处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破裂和未破裂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动脉瘤多分布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OSICV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的血流模式、血流冲击面积小及小的OSICV是预测MCAA破裂状态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侧壁动脉瘤破裂组的血流冲击小,而分叉处动脉瘤破裂组则血流更复杂、更集中,血流冲击区域更小,更不稳定(均P<0.05)。结论血流复杂程度、冲击面积和OSICV是MCA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MCAA所处部位会影响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破裂 分叉 侧壁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处巨大动脉瘤显微手术1例
19
作者 施明翰 蒋传路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25-425,共1页
女,5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剧烈头痛2 h入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反射迟钝,眼球运动正常,言语含糊,颈项强直,四肢肌力Ⅳ级。Hunt-HessⅢ级。头部CT示:鞍上池、环池、脑沟、纵裂池内可见高密度影,右侧外侧裂周围... 女,5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剧烈头痛2 h入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反射迟钝,眼球运动正常,言语含糊,颈项强直,四肢肌力Ⅳ级。Hunt-HessⅢ级。头部CT示:鞍上池、环池、脑沟、纵裂池内可见高密度影,右侧外侧裂周围高密度类圆形占位病变,直径约2.7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颅内 内动脉分叉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不同分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凯 谢满意 +3 位作者 王强 邱大志 孙振武 李中林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4期926-933,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形态学分型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在临床上预测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并根据C... 目的:分析不同形态学分型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在临床上预测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并根据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动脉瘤进行解剖形态学分型,分析4种类型预后及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有无差异,搜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及形态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搜集符合条件病例93例,I型31(33.3%)例,II型19例(20.4%),III型30例(32.3%),IV型13例(14.0%),4种类型预后无明显差异(χ2=7.603,P=0.055)。年龄(χ2=18.422,P<0.001)、高血压病史(χ2=4.232,P=0.036)、术后脑梗死(χ2=25.522,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χ2=12.319,P=0.001)对患者预后存在影响。对4种分型的动脉瘤患者术后脑梗死进行分析,发现IV型动脉瘤术后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3种类型(χ2=8.422,P=0.03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脑梗死(OR=0.184,P=0.022)、年龄(OR=1.010,P=0.022)、术前Hunt-Hess分级(OR=2.683,P=0.025)是影响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并发症、术前Hunt-Hess分级、年龄是影响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类型的动脉瘤预后无明显差异,但IV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 形态学特征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