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4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颈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
1
作者 徐艺铭 钟剑锋 +4 位作者 李斌 周欣颜 朱红丽 梁靖 廖承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 目的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破裂组1接受了12个月的随访后把后脉瘤破裂的患者被纳入破裂组2,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被纳入非破裂组2。结果诊断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Wn、AR、L、SR、SDF-1a及其组合的AUC值均大于0.70。破裂组2 Wn、AR、L、SR和SDF-1a及其组合预测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AUC值均大于0.70。结论4D-CTA联合SDF-1a能有效区分破裂的颅内后交通动脉瘤并预测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CTA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
下载PDF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涛 朱晓锋 +5 位作者 马俊 李世鹏 耿鑫 李经辉 余化霖 白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67-73,共7页
目的分析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危险因素,以期为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危险因素,以期为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根据是否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性别、年龄、吸烟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动脉瘤的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90°、子囊和泡样突起、形态是否规则的、瘤顶朝向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OR:5.82,95%CI:1.23~27.51)、射角大于90°(OR:7.88,95%CI:1.27~48.59)、子囊和泡样突起(OR:11.92,95%CI:2.06~68.76)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史、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大于90°、子囊和动脉瘤泡样突起、瘤顶朝向后外下方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破裂危险因素 形态学
下载PDF
1例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GDC栓塞术护理
3
作者 申向英 贺慧兰 +1 位作者 刑娟丽 汪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2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内后交通动脉瘤 肿瘤破裂出血 GDC栓塞术 护理 脑血管意外 健康教育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王雅栋 耿介文 +2 位作者 胡鹏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9-296,共8页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动脉瘤三维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方法测量入组患者动脉...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的动脉瘤三维形态学参数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方法测量入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直径、最大径、宽度、瘤颈宽度、体积、入射角、载瘤动脉直径、表面积、波动指数、非球形指数),计算动脉瘤长宽比、宽颈比、纵横比和尺寸比,并记录动脉瘤位置信息。将多发动脉瘤中破裂责任动脉瘤纳入破裂组,其余动脉瘤纳入未破裂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评价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形态学参数及动脉瘤位置信息的差异。结果56例破裂多发动脉瘤患者共126个动脉瘤纳入分析。在形态学方面,直径>5 mm[51.8%(29/56)比15.7%(11/70),P<0.01]、最大径>6 mm[57.1%(32/56)比25.7%(18/70),P<0.01]、入射角>107°[57.1%(32/56)比35.7%(25/70),P=0.016]、宽颈比>1.1[50.0%(28/56)比30.0%(21/70),P=0.022]、纵横比>1.1[46.4%(26/56)比25.7%(18/70),P=0.015]和尺寸比>1.9[57.1%(32/56)比10.0%(7/70),P<0.01]在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动脉瘤位置方面,破裂组动脉瘤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39.3%(22/56)]和大脑中动脉[23.2%(13/56)],而非破裂组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28.6%(20/70)]和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27.1%(19/70)],两组动脉瘤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尺寸比>1.9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2,95%CI:2.40~56.15;P=0.002)。在动脉瘤位置方面,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破裂风险高于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动脉瘤(OR=19.25,95%CI:2.19~169.51;P=0.008)。结论对于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学参数中尺寸比>1.9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非后交通段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辅助半自动测量 形态学参数 位置 破裂动脉瘤
下载PDF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及治疗后卒中的临床分析
5
作者 王浩 王晨潮 +3 位作者 李东朋 董阳 李红伟 杨波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合并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及治疗后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MMD合并IA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IA破裂分为破裂组(n=71)和未破组(n=17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 目的探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合并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及治疗后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MMD合并IA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IA破裂分为破裂组(n=71)和未破组(n=17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IA破裂的危险因素。记录病人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归纳治疗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MMD合并IA破裂发生率为28.98%;年龄>52.5岁(OR=1.997)、收缩压(SBP)>160mmHg(OR=2.042)是MMD合并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颈内动脉IA不易破裂(OR=0.353)。随访期卒中发生率为6.53%;中大型IA(HR=3.940)、IA破裂史(HR=3.900)是MMD合并IA随访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SBP的MMD合并IA破裂风险高;合并有中大型IA及既往IA破裂史的病人,发生卒中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卒中
下载PDF
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基于CT血管成像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模型的研究
6
作者 黄建宁 周少旦 +4 位作者 叶禹彤 何飞 胡瑞光 赵凡玉 胡瑞婷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0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方法(LASSO回归)构建基于CT血管成像(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模型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1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检查结果,根据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103例)和未破裂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CTA检查... 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方法(LASSO回归)构建基于CT血管成像(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模型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1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检查结果,根据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103例)和未破裂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CTA检查参数差异;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再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与未破裂组患者相比,破裂组患者糖尿病史例数、不规则瘤体形态例数以及合并子囊例数较多、入射角度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史、瘤体形态合并子囊数、入射角度与动脉瘤破裂相关,使用这4个指标构建的模型其对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效能中等,AUC值为0.766。LASSO回归筛选出糖尿病史、瘤形态、数量、宽度、入射夹角和子囊数均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显著相关,构建的模型其预测效能较高,AUC值为0.902。结论糖尿病史、瘤体形态,合并子囊、入射角度与动脉瘤破裂相关,LASSO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LASSO回归分析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素-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42例手术预后的价值
7
作者 金祥兵 邓明均 +4 位作者 吴晓宏 丁冬官 陈伟 王冰 何强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186-119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14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14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人术前、入院1周(均为术后)、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并进行比较。另依据病人出院6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01例)和预后不良组(41例),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术前、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血清HIF-1α、ET-1、MMP-9单项及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术前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随访6个月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8.87%(41/142),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42.43±3.05)μg/L和(41.53±4.52)μg/L、ET-1(14.27±1.24)ng/L和(13.96±2.04)ng/L、MMP-9(15.57±1.81)μg/L和(14.68±2.65)μg/L均低于术前(51.19±4.38)μg/L、(16.50±1.45)ng/L、(18.26±2.29)μg/L;预后良好组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40.78±1.53)μg/L和(34.87±4.68)μg/L、ET-1(13.12±2.16)ng/L和(10.05±1.96)ng/L、MMP-9(14.87±1.20)μg/L和(12.21±2.87)μg/L均低于术前(47.82±4.13)μg/L、(14.89±2.75)ng/L、(17.41±1.21)μg/L;预后良好组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低于入院1周(P<0.05)。预后不良组术前、入院1周、术后6个月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多发动脉瘤、脑积水、Hunt-Hess分级Ⅳ~Ⅴ级、CT 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为≥72 h、并发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病人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手术时机为≥72 h、术前及入院1周血清HIF-1α、ET-1、MMP-9高水平均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术前及入院1周血清HIF-1α、ET-1、MMP-9三者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灵敏度(97.56%、95.12%)和曲线下面积(0.93、0.91)高于单独预测(P<0.05),特异度与单独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术前血清HIF-1α、ET-1、MMP-9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术前和入院1周血清HIF-1α、ET-1、MMP-9高水平均是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缺氧诱导因子-1Α 内皮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预后
下载PDF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宋英 刘健 +2 位作者 冀方愿 张亮 付辉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2年11月收治的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采用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血管内治疗,分析临床基本信息、血管内治疗结果、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 动脉瘤最...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2年11月收治的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采用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血管内治疗,分析临床基本信息、血管内治疗结果、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 动脉瘤最大径平均为(2.5±0.4)mm,血管内治疗35例责任动脉瘤,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65.7%),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2例(34.3%)。术后即刻栓塞RaymondⅠ级20例(57.1%),Ⅱ级13例(37.2%),Ⅲ级2例(5.7%)。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11.4%),包括术中破裂2例(5.7%),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5.7%),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开颅去骨瓣减压1例,术后死亡1例。影像随访24例(68.6%),复发1例予以再治疗。临床随访33例,mRS 0~2级31例(93.9%)。结论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超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破裂、血栓形成为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微小 破裂 血管内治疗 超早期
原文传递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Solitaire支架和Neuroform支架的比较
9
作者 朱云中 周庆 +3 位作者 陈锐 周海静 韦展亮 卢双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04-208,共5页
目的比较Solitaire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10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18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Solitaire支架45例,Neuroform支架7... 目的比较Solitaire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10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18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Solitaire支架45例,Neuroform支架73例。结果术中所有支架均成功展开,无支架打开不良或移位,无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Solitaire支架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84.4%,38/48)与Neuroform支架组(86.3%,65/73)无统计学差异(P=0.683)。Solitaire支架组1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Neuroform支架组1例术后出现局部脑缺血;两例病人出院时均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出院时,Solitaire支架组预后良好率(86.7%,39/45)与Neuroform支架组(87.7%,64/73)无统计学差异(P=0.874)。107例(90.7%,107/118)获得临床随访(102~458 d;平均145 d),Solitaire支架组末次随访预后良好率(86.0%,37/43)与Neuroform支架组(85.9%,55/64)无统计学差异(P=0.323)。88例(74.8%,88/118)接受影像学随访(213~817 d;平均264 d),Solitaire支架组末次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率(92.1%,35/38)与Neuroform支架组(90.0%,45/50)无统计学差异(P=0.670)。随访期间未发生出血或缺血事件。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采用Solitaire支架和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Solitaire支架 NEUROFORM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10
作者 刘健 刘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49-852,共4页
目的探究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搜集2020-05—2023-05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24 h内)49例和早期组(24~72... 目的探究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搜集2020-05—2023-05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24 h内)49例和早期组(24~72 h)4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完全夹闭率和术中IA再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4%比85.11%,6.12%比4.26%,P>0.05)。超早期组术前IA再破裂发生率低于早期组(0比12.77%,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早期组(16.33%比34.04%,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早期组(85.71%比68.09%,P<0.05)。结论在IA破裂24 h内的超早期进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疗效优于发病后24~72 h,超早期手术能够降低术前IA再破裂风险,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显微动脉瘤夹闭 手术时机 预后
下载PDF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1
作者 黄华兵 朱恩锋 +3 位作者 杨明林 许海 杨德福 姚俊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再破裂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NO为(53.15±8.05)μmol/L、vWF为(117.85±25.42)ng/ml、ET-1为(78.55±6.47)pg/ml,对照组NO为(53.95±8.51)μmol/L、vWF为(118.25±26.12)ng/ml、ET-1为(79.22±6.74)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NO为(72.15±10.25)μmol/L、vWF为(69.45±7.23)ng/ml、ET-1为(43.41±7.20)pg/ml,对照组NO为(88.15±9.66)μmol/L、vWF为(94.33±8.01)ng/ml、ET-1为(56.23±6.81)pg/ml,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治疗效果良好,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皮因子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 并发症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两种抗血栓方案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疗效对比
12
作者 李钢 郑鉴峰 +1 位作者 张家淳 孙晓川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目的对比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后采用直接抗血小板治疗与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的142例颅内破裂... 目的对比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后采用直接抗血小板治疗与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的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后抗血栓方案,抗血小板组37例(26.1%),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105例(73.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术后出血及缺血并发症、动脉瘤尺寸、动脉瘤数量、动脉瘤位置等差异;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通过分析术后出血事件、缺血事件的发生例数和评估出院后2-5个月(平均3个月)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来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抗血小板组患者和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数量、动脉瘤尺寸和动脉瘤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共有29例患者介入术后出现出血并发症,其中全程抗血小板组12例,先抗凝治疗后再改用抗血小板组17例,与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相比,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2%vs 32.4%;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良好率(81.1%vs 81.0%)、临床预后不良率(18.9%vs 19.0%)、死亡率(5.4%vs 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全程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先抗凝再改用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赵海洋 吴环立 秦书彦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夹闭不全率...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夹闭不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d、10 d、30 d、60 d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0 d、60 d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提高夹闭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神经内镜 颅内破裂动脉瘤 认知功能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陆涛 黄华东 《右江医学》 2024年第7期651-655,共5页
目前,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包括开颅夹闭动脉瘤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两种方法[1]。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已经成为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相关研究证实,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复发率能得到良好改善[2]。... 目前,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包括开颅夹闭动脉瘤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两种方法[1]。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已经成为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相关研究证实,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复发率能得到良好改善[2]。与单纯弹簧圈瘤内栓塞比较,植入辅助支架既可减少弹簧圈逃逸的概率,辅助支架本身的血流导向作用,又能诱导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达到致密栓塞瘤体的目的[3]。但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在手术时机选择以及围术期双抗药物治疗上仍存在争议,且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仍可能面临出血、血栓等风险[4]。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现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CTA颅内动脉瘤形态联合PHASES评分对破裂出血预测研究
15
作者 王金泉 黄吉淮 谢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CTA影像瘤体特征参数和PHASES评分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联合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效能。结果:IA破裂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PHASES评分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灶位置以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为主,但IA破裂组病灶位置在MCA的占比为41.30%,高于IA未破裂组的20.45%,瘤体>7 mm的最多(瘤体7~9.9 mm占65.22%),瘤体形态不规则占58.7%,未破裂组病灶位置在ICA最多(68.18%),瘤体<7 mm的居多(75.00%),瘤体形态规则囊状动脉瘤占9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比较,IA破裂组患者瘤颈宽度、瘤体高度、瘤体长度、动脉瘤最大直径、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等参数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16,高于CTA瘤体特征参数(0.901)和PHASES评分(0.731)。结论: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IA患者破裂出血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CTA PHASES评分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CTA的应用及其形态学特征分析
16
作者 赵立冬 周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综合分析其针对颅内动脉瘤案例的评估价值,总结对象案例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于研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依次以CT... 目的:探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综合分析其针对颅内动脉瘤案例的评估价值,总结对象案例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于研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依次以CTA技术诊断,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所有病例对象分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组,对其形态学特征差异进行总结性分析,评估瘤体破裂的相关性因素。结果:研究100名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手术病理等方式检查,最终明确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75例(75.00%),颅内动脉瘤破裂未病例25例(25.00%);相比于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对象,颅内动脉瘤破裂案例瘤体大小、瘤颈、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度比(SR)、子囊数明显更高,(P<0.05);经回归分析,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均与颅内动脉瘤病例对象的瘤体破裂有关,属于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CTA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反馈其形态学特征,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破裂风险评估中,可将瘤体大小、AR、SR、面积作为独立风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颅内动脉瘤 破裂 风险评估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石加松 吴江彬 +1 位作者 卢晓闻 袁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01-0106,共6页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2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收集住院病人的年龄、性别、术...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术后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2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收集住院病人的年龄、性别、术后并发症、手术时机等信息,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分析与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S评分量表,其中预后佳(MRS0-2分)的为155例,预后不佳(MRS3-5分)的为68例。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年龄(OR=0.032,95CI:0.026~0.065)、入院时GCS评分(OR=1.680,95CI:1.496~1.932)、入院时Fisher分级(OR=0.042,95CI:0.238~2.369)及hunt-hess分级(OR=0.687,95CI:0.262~0.255)、入院时白细胞数值(OR=1.118,95CI:1.045~1.196)、是否早期手术(<3天=(OR=2.346,95CI:1.070~5.142)、术中/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OR=0.236,95CI:0.086~0.648)、术中/术后并发脑梗死(OR=0.308,95CI:0.108~0.878)均为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术后,高龄、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延迟手术、术中或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或脑梗死等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临床治疗上应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介入 预后危险因素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老年人群血压变异性与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贺菲菲 张志勇 张艳丽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无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并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 ABPM)的老...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无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并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 ABPM)的老年患者83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与24h ABPM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24h ABPM参数与动脉瘤直径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直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相比,目前吸烟、高血压病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大动脉瘤组患者目前吸烟比例更高,高血压病程更久,血清HCY、hs-CRP水平更高。大动脉瘤组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高于小动脉瘤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SSD、24hDSD、nSSD、nDSD与动脉瘤直径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高血压病程、24hDSD是动脉瘤直径大小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动脉瘤的老年患者高血压病程更长、血压变异性(BPV)更高。舒张压标准差对预测动脉瘤增长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压变异性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19
作者 莫仡 曹洁 +4 位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邵华明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7-594,共8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 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症状性、无症状性)发生率,不良事件为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指延迟性脑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80 d临床预后,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1)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的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后180 d良好预后[75.2%(185/246)比74.2%(66/89),P=0.845]及死亡[10.2%(25/246)比12.4%(11/89),P=0.566]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有效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中[0.8%(2/246)比4.5%(4/89),P=0.075]、术后72 h血栓事件[11.0%(27/246)比13.5%(12/89),P=0.527]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术后早期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双抗组[2.8%(7/246)比10.1%(9/89),P=0.014],接受脑室外引流术发生症状性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患者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2/15,P=0.050)。两组术中颅内出血事件(1.6%比3.4%,P=0.580)、术后晚期颅内出血事件(3.3%比4.5%,P=0.836)、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0.4%比1.1%,P=0.461)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替罗非班方案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急性破裂动脉瘤在预防血栓事件方面与双抗效果类似,且不增加早期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替罗非班 低剂量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评分方案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罗斌 武晓良 +2 位作者 燕羽佳 任贺成 黄楹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比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评分(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ment score,UIATS)与临床诊疗方案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治疗结局的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比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评分(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ment score,UIATS)与临床诊疗方案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治疗结局的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UIA(共108个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对所有病人进行UIATS方案及临床决策方案登记,在确诊UIA1年后通过走访及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跟踪随访。分析对比两种方案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动脉瘤直径增大的差异性。结果92例UIA病人的中位年龄60.85岁,其中男24例(26.1%),女68例(69.6%)。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段46例(42.6%),大脑中动脉8例(7.4%),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36例(33.3%),椎动脉及基底动脉12例(11.1%),基底动脉顶端6例(5.6%)。其中小动脉瘤80个(80/108,74.1%),平均直径<6.9mm。UIATS评分方案建议手术干预治疗87例(85%),随访观察21例(15%)。临床采用手术干预62例(57.4%),随访观察46例(42.6%)。UIATS评分方案与实际临床方案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动脉瘤直径增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UIATS评分与临床决策进行肯德尔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0(0.479,0.650),P<0.001;UIATS治疗方案与临床方案在UIA随访期动脉瘤增大方面的效能对比无差异(P=0.755)。结论UIATS评分诊疗方案与实际临床决策方案对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无明显差异,未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动脉瘤直径增大等不良事件增多。临床工作可应用UIATS评分作为指导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UIATS评分 危险因素 治疗方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