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文元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2 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 ,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 ,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2 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 ,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 ,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张。采取夹层段支架植入加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和夹层动脉GDC栓塞可有效缓解症状 ,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根据具体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影像检查 临床表现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基底动脉缺血
下载PDF
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潘耀华 丁圣豪 +7 位作者 万杰清 徐巳弈 包映晖 梁玉敏 殷玉华 熊文浩 邱永明 江基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68-470,共3页
关键词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 去骨瓣减压术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鑫 徐锐 +1 位作者 周志厚 黄清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8-399,共2页
患者女,61岁。以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1 h就诊。急诊头颅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收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15 h后经右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右椎动脉V4段右小脑后下动脉开口远端夹层动脉瘤(图2),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 患者女,61岁。以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1 h就诊。急诊头颅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收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15 h后经右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右椎动脉V4段右小脑后下动脉开口远端夹层动脉瘤(图2),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极度迂曲,右椎动脉开口狭窄(图3)。检查结束12 h后患者诉头痛加重,体检示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患者意识水平下降,复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较急诊就诊时增多。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抗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后患者意识好转,生命体征〈br〉 平稳,于入院后第5天行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经桡动脉途径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全脑血管造影 小脑后下动脉 剧烈头痛 动脉
原文传递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分型及血管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凌国源 黄玮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6期746-748,754,共4页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引起动脉内膜与中膜或累及外膜之间剥离,剥离的血管壁间可有血肿形成,引起动脉壁膨出样、扩张样病理性改变,可造成病变血管...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各种原因使血液通过破损的颅内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引起动脉内膜与中膜或累及外膜之间剥离,剥离的血管壁间可有血肿形成,引起动脉壁膨出样、扩张样病理性改变,可造成病变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出血的一种疾病[1]。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IDA的检出率日益增多,颈内动脉系统IDA年发病率为2.5/10万~4/10万,超过75%发生在床突上段以远的在颈内动脉,其次是大脑中动脉,而大脑前动脉较少受累[2],椎-基底动脉系IDA年发病率为1/1O万~1.5/10万,其中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IVADA)占3/4~4/5[3],血管内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4]。本研究就IDA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及血管内治疗方法予以综述,以深化对IDA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分型 颈内动脉系统 影像学诊断技术 -基底动脉 ARTERY 动脉内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