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内膜切除联合补片重建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
1
作者 朱双雄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6期2736-2738,共3页
目的:探究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内膜切除联合补片重建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干预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术式的差异分为研... 目的:探究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内膜切除联合补片重建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干预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术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n=43,接受内膜切除联合补片重建)和对照组(n=43,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阻断时间)、不同时间点(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开始、动脉阻断、阻断后10min、开放、手术结束、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阻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手术开始、动脉阻断、开放以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阻断后10min、术后第1天以及术后第2天研究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麻醉后、动脉阻断、开放以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阻断后10min、术后第1天以及术后第2天时研究组患者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开展内膜切除联合补片重建安全性较高,患者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现象,且相较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内膜切除联合补片重建术后患者血压相对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内膜切除 补片重建 临床效果 血流动力学 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观察
2
作者 史瑞娜 刘妍萌 杨富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92-95,共4页
探析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采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区别以对照组(n40,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n40,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区分,对比... 探析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采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区别以对照组(n40,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n40,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区分,对比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指标、神经功能(NIHS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TT较低,rCBV、rCBFV等较高(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颈动脉狭窄范围明显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采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脑血管关注以及神经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治疗 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文荣 牙韩华 覃保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16-119,12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统计并比较治疗后...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统计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动脉狭窄情况;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生化(血清肌酐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患者60.61%,并发症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患者24.24%;且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展压、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DL-C、LDL-C、TG和TC均优于对照组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治疗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秉龙 韩丰月 +1 位作者 刘琳 郭鹏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基础疾病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规范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观察组完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坚持规范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比较两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不良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能够显著改善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不良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这一治疗策略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植入术 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动脉外段重度狭窄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颈部CTA评估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金兆维 张丹丹 +1 位作者 马飞龙 王璐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2,共4页
探究颈部CT血管造影(CTA)技术评估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价值分析。选取80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患者为研究组,包括34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A组)、46例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B组),并且选取50例同期健... 探究颈部CT血管造影(CTA)技术评估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价值分析。选取80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患者为研究组,包括34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A组)、46例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B组),并且选取5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进行CTA检查,记录患者左侧椎动脉(L-VA)直径、L-VA面积、右侧椎动脉(R-VA)直径、R-VA面积,并对患者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左右两侧及性别比例情况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患者的L-VA直径、L-VA面积、R-VA直径、R-VA面积均减小(P<0.05);研究组中,右侧发生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患者总比例高于左侧(P<0.05);女性患者发生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颈部CTA对于颅外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情况能够进行准确评估,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CT血管造影 外段动脉狭窄 外段动脉发育不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远期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庞建良 来集富 蒋劲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25-2225,共1页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60%以上,25%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硬化狭窄有关。积极外科处理严重颈动脉动脉硬化狭窄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60%以上,25%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硬化狭窄有关。积极外科处理严重颈动脉动脉硬化狭窄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外段 远期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7
7
作者 杜继臣 杨旭 +2 位作者 蒲传强 牛小媛 魏利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mm]、斑块总积分[(0.52±0.64)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mm、(0.10±0.16)cm、(0.27±0.04)%、(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 动脉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杰 都超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1923-1925,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住院的88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二维超声常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住院的88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二维超声常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评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增厚比例及血管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斑块形成数为53例(60.23%),对照组为13例(14.77%),观察组斑块形成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软斑及溃疡斑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斑块与年龄、高血压、胆固醇水平相关。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及血脂LDL-C增高者其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比例及软斑、溃疡斑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为了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史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人群,可予以颈动脉超声来评估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动脉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
9
作者 顾聪颖 杜岳武 +1 位作者 陈鸿 谢国民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 基于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3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 目的 基于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3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分为非狭窄组(无狭窄或轻度狭窄)161例和狭窄组(中重度狭窄)74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TCD参数,分析颈动脉超声、TCD参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 狭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的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以及MCA、VA、ACA、PCA、BA的PI和R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s=0.579~0.817,均P<0.05)。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对照,颈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OR=3.584、1.065,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正向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当两种因素共存时,冠状动脉狭窄风险是非颈动脉粥样硬化、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者的7.262倍(S=1.347,RERI=3.613,AP=49.75%)。结论 颈动脉超声及TCD参数IMT、PI、RI可作为临床定量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且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具有正向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 多普勒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探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维忠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6期149-151,共3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其中包括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为A组,19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记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缺血...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其中包括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为A组,19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记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记为C组,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异常率,同时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A组、B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高于C组患者,血管异常率高于C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脑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恒方 杨期东 +2 位作者 李振国 黄晓松 刘尊敬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行经颅电刺激MEP检查,评价狭窄程度与MEP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电刺激狭窄侧大脑皮...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行经颅电刺激MEP检查,评价狭窄程度与MEP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电刺激狭窄侧大脑皮层手区与对侧上肢记录MEP的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CMCT)较正常对照组和健侧延长(P<0.05);对侧下肢CMCT较正常对照组和健侧延长(P<0.05)。结论:MEP异常程度与临床病情轻重和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提示MEP能客观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枢运动传导通路亚临床受损的情况,具有定量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症状性 电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的临床价值分析
12
作者 王丽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26-28,共3页
探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72例患有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中包括36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和36例因动脉粥样硬化致椎... 探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72例患有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中包括36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和36例因动脉粥样硬化致椎动脉狭窄患者。同时,我院也选取了72例同时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本研究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观察组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均高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A)内径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血流参数异常,符合诊断标准。观察组左侧显示椎动脉狭窄,发育不良为43.06%,右侧为56.94%。观察组右侧椎动脉狭窄,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P<0.05)。另一方面,观察组脊椎动脉狭窄、发育不良的男性患者占52.78%,女性患者占47.22%。脊椎动脉狭窄、发育不良的患者中,女性和男性的数量相差不大(P >0.05)。结论 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患者通过接受颈动脉超声诊断可以有效分析患者的患病情况,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对精准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和参考,因此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狭窄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 外段动脉发育不良 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分析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30例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东 李慎茂 +3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焦力群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动脉外段 动脉开口 重度狭窄 支架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及影像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吕春燕 《血栓与止血学》 2021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及影像特征。方法以50例ICVD患者为对象,以同期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软斑数...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及影像特征。方法以50例ICVD患者为对象,以同期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软斑数、混合斑数、出血斑数、斑块总积分、软、混合斑积分比值、软、混合斑构成比、斑块发生率、不同程度狭窄发生率、狭窄率高于50%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分析,对于早期诊断ICVD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外段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症状 影像特征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纯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11期2519-2520,共2页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血管彩超检查,在患者入院1~3w内,采用二维超声对患者的颈部血脉进行常规检查,观察患者颈部血管形态,者血管内部有无斑块、内膜情况是否正常,如有斑块形成,...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血管彩超检查,在患者入院1~3w内,采用二维超声对患者的颈部血脉进行常规检查,观察患者颈部血管形态,者血管内部有无斑块、内膜情况是否正常,如有斑块形成,观察患者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结果患者斑块总积分0.52±0.64cm,软斑、混合斑与总积分的比值为0.69±0.12,斑块发生率为71.3%,不同程度斑块狭窄发生率为41.3%,狭窄度>50%患者比例占整体观察对象的21.3%。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性及斑块性质进行科学的判断对于患者病因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动脉外段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斌 刘昊 +3 位作者 伊红丽 石秋艳 张晋霞 臧贺川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07-50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动脉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关系 脑血管超声 脑梗死 动脉 动脉狭窄 动脉疾病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DS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笑娟 黄雪兰 +6 位作者 王洪梅 史晓龙 唐维国 孙茂军 蒋勇 邹曙东 王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和DSA检查,分别在所获得的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直径狭窄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超声造影共发现颈动脉血管狭窄39处,3...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和DSA检查,分别在所获得的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直径狭窄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超声造影共发现颈动脉血管狭窄39处,37处与DSA分级相符合,假阳性2处,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100%,97.8%~99.0%、97.9%~98.5%(K值=0.928~1)。结论:超声造影是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段动脉狭窄 超声造影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护理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文锦 葛爱莉 +2 位作者 张阿兰 郭丽萍 辜小芳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治疗术的手术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等相关问题。方法解除患者对颈动脉支架手术的恐惧心理,明确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了解... 目的探讨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治疗术的手术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等相关问题。方法解除患者对颈动脉支架手术的恐惧心理,明确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了解手术过程和护理方法,提高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结果通过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治疗和护理,改善了脑供血,提高了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术中护理的密切配合及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段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护理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对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廷富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6期1321-1322,共2页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ICVD患者90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CCA-IMT)检测和常规生化检测后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颅内动脉正常、轻、中、重度...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ICVD患者90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CCA-IMT)检测和常规生化检测后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颅内动脉正常、轻、中、重度狭窄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组斑块分级(CPS)、CCA-IMT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轻度组(P〈0.05),正常组、轻度组间及中、重度组间CPS、CCA-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CCA-IMT增厚对中度以上颅内动脉狭窄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内-中膜厚度 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雄伟 牟培源 +3 位作者 牛俊英 王莉 张红丽 王翠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11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 (<5 0 % )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结果 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轻度狭窄平均流速的...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11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 (<5 0 % )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结果 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轻度狭窄平均流速的敏感性为 88.3% ,收缩期峰流速的敏感性为 92 .6 % ,特异性为 97.3%。动脉硬化斑块的长度和厚度与血流速度相关 (r =0 .34,P <0 .0 5和r =0 .4 8,P <0 .0 1)。狭窄面积 2 1%~ 4 9%组的血流速度高于 <2 0 %组 ,但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多普勒检测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多普勒检测 动脉外段 动脉硬化斑块 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