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与预后分析
1
作者 许鹏飞 武海博 +2 位作者 张丽 王海洋 包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3期323-325,共3页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治疗难度大、花费高、预后差、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研究显示总体感染率在2%~7%之间,颅脑外伤和脑出血多为急诊手术、手术时间过长.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急诊手术 颅内感染 预后差 预后分析 颅脑手术后 分布及耐药性 病原菌
下载PDF
IMPACT和CRASH模型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刘彩霞 安婷婷 +3 位作者 刘静 李向阳 靳婕 徐兰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43-1849,共7页
背景国际颅脑损伤预后临床测试研究(IMPACT)和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类固醇的随机化研究(CRASH模型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预后预测模型,需要继续开发,完善和持续的外部验证,以确保对不同环境的普适性。目的同时在中国TB... 背景国际颅脑损伤预后临床测试研究(IMPACT)和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类固醇的随机化研究(CRASH模型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预后预测模型,需要继续开发,完善和持续的外部验证,以确保对不同环境的普适性。目的同时在中国TBI人群中进行验证IMPACT和CRASH模型的预后评估价值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7—2019年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内接受治疗的TBI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随访观察患者14 d存活情况和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终止事件为中途失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IMPACT和CRASH模型对TBI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Brier评分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0±17.4)岁,分别绘制IMPACT模型与CRASH模型预测TBI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IMPACT核心模型、CT模型、实验室模型预测TBI患者6个月GOS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47~0.866,P<0.001)、0.843(95%CI=0.789~0.897,P<0.001)、0.845(95%CI=0.793~0.897,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179、0.164、0.161;IMPACT核心模型、CT模型、实验室模型预测TBI患者6个月死亡的AUC分别为0.868(95%CI=0.816~0.919,P<0.001)、0.896(95%CI=0.851~0.941,P<0.001)、0.892(95%CI=0.850~0.935,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151、0.144、0.136。CRASH基本模型、CT模型预测TBI患者6个月GOS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47(95%CI=0.682~0.813,P<0.001)、0.766(95%CI=0.703~0.829,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306、0.308;CRASH基本模型、CT模型预测TBI患者14 d死亡的AUC分别为0.791(95%CI=0.723~0.860,P<0.001)、0.797(95%CI=0.728~0.865,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348、0.383。结论对于TBI患者的预后,IMPACT模型整体较CRASH模型显示出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颅脑损伤 国际颅脑损伤预后临床测试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类固醇的随机化研究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颅脑损伤监测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
3
作者 王逸 赵瑞钰 +1 位作者 宋震 陈旭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颅脑损伤监测设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分析了颅内压监护仪、脑电图仪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等有创和无创颅脑损伤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多模态监测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是未来颅脑损伤监...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颅脑损伤监测设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分析了颅内压监护仪、脑电图仪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等有创和无创颅脑损伤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多模态监测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是未来颅脑损伤监测设备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监测 颅脑损伤监测设备 颅内压监测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童宇平 胡婧 +3 位作者 王子秀 杜娟 张永俊 李晨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7-1472,共6页
目的:调查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出院准备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2022年7月—2023年1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疗中心的180例创伤... 目的:调查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出院准备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2022年7月—2023年1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疗中心的1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院准备度量表总分为(152.46±8.42)分,出院指导质量量表总分为(172.85±4.32)分,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出院准备度得分与出院指导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住院时间、入院格拉斯哥评分、出院前疼痛状态、出院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出院指导质量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文化程度低、创伤程度较严重、出院前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的病人,并为其提供针对性护理,以期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院准备度水平,降低非计划再入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出院准备度 出院指导质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住院时间与相位角的关系
5
作者 程雪娇 董冠楠 +4 位作者 王恺 张玉翠 赵海静 李尧 张晓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住院时间(LOS)与相位角(PA)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10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体成分分析检测以及采血化验,获得患者细胞内外水分、骨骼肌、PA、预后...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住院时间(LOS)与相位角(PA)的关系。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10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体成分分析检测以及采血化验,获得患者细胞内外水分、骨骼肌、PA、预后营养指数(PNI)以及LOS指标。根据PA值将患者分为低PA组(n=42)和正常PA组(n=58)。比较2组人体成分相关指标、PNI和LOS,分析P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低PA组患者细胞内水分、身体总水分、身体细胞含量、PNI低于正常PA组,LOS长于正常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与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身体总水分、骨骼肌、身体细胞含量、骨矿物质含量、基础代谢率、PNI呈正相关(P<0.05),PA与LOS呈负相关(P<0.05)。PA(OR=5.441,P=0.001,95%CI:2.011~14.719)和LOS(OR=8.373,P<0.001,95%CI:3.079~22.765)是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PA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以及LOS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相位角 营养状况 住院时间 人体成分分析 预后营养指数
下载PDF
不同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6
作者 林洁 曾繁林 +2 位作者 刘欣 朱秋平 朱宏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53-57,共5页
目的:分析对比不同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脱水、降颅压、去骨瓣减压术基础治疗,对照... 目的:分析对比不同时程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脱水、降颅压、去骨瓣减压术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加以短时程(治疗2 d)亚低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以长时程(治疗5 d)亚低温治疗。对比三组病情严重程度、免疫功能、氧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前,三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CD4^(+)、CD4^(+)/CD8^(+)、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IL-6、TNF-α、IFN-γ、P(cv-a)CO_(2)均低于对照组与常规组,CD4^(+)、CD4^(+)/CD8^(+)、ScvO_(2)均高于对照组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 d死亡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 d死亡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程亚低温治疗STBI患者效果更佳,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其免疫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与28 d死亡率更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分析
7
作者 赵梦 李静 +1 位作者 曹炜 张越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明确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 目的明确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分为感染组(335例)和非感染组(770例)。分析导致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分析感染组患者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了解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手术持续时间≥3 h、术中出血量≥400 mL、二次手术、有切口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3 d、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7 d、合并糖尿病、血清降钙素原升高、快速C反应蛋白升高是发生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脑脊液送检标本共培养出细菌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6株,革兰阴性菌61株。常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手术持续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再次手术、有切口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长、ICU滞留时间长、合并糖尿病是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需注意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控,尽可能减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事件的发生。此外革兰阴性菌感染比率逐渐上升,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手术 危险因素 耐药性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T评分变化及血清乳酸、NSE、CRP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黄海源 许慧中 +2 位作者 颜庆华 张猛 刘枫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CI)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分变化与血清乳酸(L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CI)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分变化与血清乳酸(L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疾病组,根据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32例)和预后不良组(18例);选取50例行健康体检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乳酸、NSE、CRP水平与CT评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疾病组血清乳酸、NSE、CRP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预后不良组乳酸、NSE、CRP水平和CT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经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颅内损伤患者血清中乳酸、NSE、CRP水平与CT评分呈正相关(r=0.431、r=0.345、r=0.226,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乳酸、NSE、CRP水平、CT评分联合预测急性颅内感染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T评分与患者入院血清乳酸、NSE、CRP水平呈正相关,联合诊断对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CT评分 乳酸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C-反应蛋白 预后
下载PDF
神经外科颅脑超声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9
作者 齐猛 陈文劲 +2 位作者 赵浩 王宁 徐跃峤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0期83-84,共2页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颅脑超声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22年3月至9月的受训医生10名,与4名指导教师共同讨论在颅脑超声临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结果在颅脑超声的临床教...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颅脑超声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22年3月至9月的受训医生10名,与4名指导教师共同讨论在颅脑超声临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结果在颅脑超声的临床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受训医生对颅脑超声的重视程度不够、操作欠规范、结果判读不准确及预防院内感染传播的意识薄弱,指导教师对基础理论讲授不足和操作过程中对受训医生监督不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包括提高对颅脑超声的重视及增加基础理论讲授、指导受训医生的临床操作和结果解读以及强化预防院内感染传播的观念。结论 针对神经外科颅脑超声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提高颅脑超声的临床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超声 颅脑超声 神经重症 临床教学
下载PDF
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血清NLRP3、SAA及NFκB的临床意义
10
作者 黄志美 孙燕宁 何霜霜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淀粉样蛋白A(SAA)及核转录因子(NFκB)在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将感染者... 目的探讨血清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淀粉样蛋白A(SAA)及核转录因子(NFκB)在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接诊的7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将感染者设为感染组(n=19),未感染者设为对照组(n=51),分析血清NLRP3、SAA及NFκB在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NLRP3、SAA及NFκ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3、SAA及NFκB水平: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NLRP3、SAA及NFκB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NLRP3预测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的AUC为0.634,灵敏度为63.43%,特异度为67.40%,截断值为114.02 pg/mL;血清SAA预测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的AUC为0.715,灵敏度73.50%,特异度为69.00%,截断值为30.99 mg/L;血清NFκB预测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的AUC为0.914,灵敏度为81.40%,特异度为70.00%,截断值为38.27μg/mL,联合检测较单独检测特异度、准确度更高(P<0.05)。结论血清NLRP3、SAA及NFκB在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患者中均异常高表达,且三指标联合检测颅脑损伤术后颅脑感染诊断效能更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淀粉样蛋白A 核转录因子 颅脑损伤 颅脑感染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旭 王鑫 侯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外营养治疗...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肠胃黏膜功能、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2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GCS评分升高、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肠胃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肠内营养 重症颅脑损伤 炎性因子 肠道菌群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丹参-川芎-红花对颅脑损伤后大鼠抑郁-心脏损伤的多病研究
12
作者 高曌 孙波 +1 位作者 蔡雅文 黄熙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探究丹参-川芎-红花(丹川红,DCH)及主要吸收成分阿魏酸(FA)对颅脑损伤(TBI)模型大鼠抑郁-心脏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多病发生机制研究。[方法] SD大鼠TBI造模,造模苏醒后给药,24 h后取材。分为空白(Sham)组,模型(Vehicle)组,FA(2 mg/kg... [目的]探究丹参-川芎-红花(丹川红,DCH)及主要吸收成分阿魏酸(FA)对颅脑损伤(TBI)模型大鼠抑郁-心脏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多病发生机制研究。[方法] SD大鼠TBI造模,造模苏醒后给药,24 h后取材。分为空白(Sham)组,模型(Vehicle)组,FA(2 mg/kg)组、DCH(10 g/kg)组。用高尔基染色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和树突长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海马、心脏及血清中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胃饥饿素(Ghrelin)、心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血清五羟色胺(5-HT)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心脏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心脏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凋亡指标半胺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结果] TBI后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长度均下降,治疗后有所恢复;血清炎性因子应激后明显上升,治疗后下降;5-HT应激后显著下降,治疗后上升。应激后显著下降的心脏eNOS水平治疗后升高,显著上升的心脏损伤指标CK-MB和Caspase3水平治疗后下降。c-Fos、Ghrelin在大鼠血清、海马、心脏中具有一致性的表达特征,前者在应激后表达量增高,给药后下降;后者在应激后表达量下降,给药后上升。BDNF在心脑中表现为应激后下降,给药后上升。[结论] TBI后大鼠具有抑郁-心脏损伤的多病表现,DCH和FA均发挥抗抑郁-心脏保护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Ghrelin-BDNF/c-Fos这一共享途径对TBI后抑郁-心脏损伤共病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即刻早期基因 胃饥饿素 神经营养因子 抑郁多病
下载PDF
SWIM取栓技术在急性颅脑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胡月龙 赵曙光 +1 位作者 杨国瑛 崔涛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研究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取栓抽吸技术(SWIM)在急性颅脑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太和县人民医院2020年11月~2022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颅脑大血管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 目的研究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取栓抽吸技术(SWIM)在急性颅脑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太和县人民医院2020年11月~2022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颅脑大血管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SWIM取栓术,对照组给予单纯支架取栓术。术后,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分级标准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情况,Barthel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检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β蛋白(S100β)]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5.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68.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6,P<0.05)。术后1周,观察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较对照组低[(5.37±1.09)分vs.(6.24±1.22)分、(6.03±0.92)ng ml vs.(8.18±1.17)ng ml、(0.27±0.07)ng ml vs.(0.35±0.09)ng ml],观察组Barthel评分、BDNF水平较对照组高[(79.06±8.72)分vs.(69.14±8.09)分、(4776.51±508.65)pg ml vs.(4022.39±425.33)pg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7、9.690、4.707、5.594、7.630,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4,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9、0.714,P>0.05)。结论SWIM取栓术能够较好恢复急性颅脑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流灌注,改善其神经缺损,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颅内支撑导管 血管再通
下载PDF
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抗纤溶酶、vWF及ET-1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冯三江 张秀卿 +3 位作者 王鹏 连烨 金晓 刘善贤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抗纤溶酶(α2-A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抗纤溶酶(α2-A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重度TBI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8岁;年龄32~60岁,平均43.7岁。根据TBI后24 h内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分为凝血正常组(74例)和凝血障碍组(32例)。比较两组重度TBI患者临床资料和入院次日清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α2-AP、vWF、ET-1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度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AP、vWF、ET-1水平与凝血功能指标的关系;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α2-AP、vWF、ET-1水平对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入院GCS、入院头部最高AIS和入院时平均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5.7)岁vs.(42.8±4.2)岁、(6.7±1.1)分vs.(7.2±0.9)分、(4.6±0.8)分vs.(3.7±0.6)分、(84.1±11.2)mmHg vs.(91.0±9.7)mmHg],P<0.05。凝血障碍组TBI患者PT、APTT和INR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血浆α2-AP、vWF、ET-1水平高于凝血正常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凝血正常组[(27.9±3.4)s vs.(12.0±1.9)s、(66.4±5.8)s vs.(36.2±2.3)s、1.6±0.2 vs.1.0±0.1、(67.8±8.2)mg/L vs.(19.3±2.4)mg/L、(162.5±24.6)%vs.(94.8±10.4)%、(65.1±5.2)mg/L vs.(41.6±3.9)mg/L、(2.6±0.3)g/L vs.(3.9±0.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度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AP、vWF、ET-1与PT呈强正相关(r=0.723、0.528、0.586,P<0.05),与APTT呈强正相关(r=0.646、0.572、0.585,P<0.05),与INR呈强正相关(r=0.592、0.507、0.548,P<0.05),与FIB呈强负相关(r=-0.653、-0.672、-0.5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降低(OR=2.593,95%CI:1.018~6.606,P<0.05)、α2-AP水平升高(OR=3.019,95%CI:1.107~8.236,P<0.05)和vWF水平升高(OR=2.729,95%CI:1.028~7.243,P<0.05)为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α2-AP、vWF、ET-1预测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887(95%CI:0.805~0.969,P<0.05)、0.828(95%CI:0.734~0.922,P<0.05)和0.807(95%CI:0.695~0.918,P<0.05),联合检测的AUC为0.912(95%CI:0.854~0.970,P<0.05),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87.14%。结论重度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AP、vWF和ET-1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血浆α2-AP、vWF水平升高为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血浆α2-抗纤溶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内皮素-1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输血预测模型的特征加权选择方法研究
15
作者 刘强 曹磊 +3 位作者 熊伟 吴承高 乐爱平 刘威 《中国数字医学》 2024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的特征加权方法筛选出最佳特征子集,构建创伤性颅脑损伤输血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对临床输血多维数据的异常值与缺失值处理、特征方差与相关性系数计算、特征评分归一化与特征分数加权相加和基于相关性的特征选择(C... 目的:通过构建的特征加权方法筛选出最佳特征子集,构建创伤性颅脑损伤输血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方法:通过对临床输血多维数据的异常值与缺失值处理、特征方差与相关性系数计算、特征评分归一化与特征分数加权相加和基于相关性的特征选择(CFS),建立单病种输血大数据的特征加权选择方法,并筛选出最佳特征子集,采用XGBoost算法模型验证特征子集的应用性能。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创伤性颅脑损伤输血大数据的特征加权选择方法,通过对医院3579例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大数据纳入的46个特征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6个特征作为最佳特征子集。XGBoost算法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特征加权选择的特征子集构建的模型的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召回率和F1值均高于卡方算法、随机森林和逻辑回归特征选择。结论:特征加权选择方法可有效提取临床输血多维数据中的重要特征,可提升临床输血模型预测准确性,为构建输血预测机器学习模型和人工智能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临床输血 预测模型 特征选择
下载PDF
血清sTWEAK、Netrin-1联合APACHEⅡ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沈晨 施巍 +2 位作者 张元杰 杨治荣 程华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04-409,415,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sTWEAK)、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联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sTWEAK)、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联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术后30 d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血清sTWEAK、Netrin-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据以构建血清sTWEAK、Netrin-1及APACHEⅡ评分联合应用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WEAK、Netrin-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重症监护室居住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白蛋白水平、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分和血清Netrin-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多发脑挫裂伤占比、机械通气占比、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血清sTWEAK、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脑挫裂伤、Netrin-1水平降低、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升高、sTWEAK水平升高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TWEAK、Netrin-1及APACHEⅡ评分3个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曲线下面积及其95%CI分别为0.742(0.552~0.925)、0.731(0.488~0.963)、0.714(0.502~0.911)、0.882(0.795~0.947)。结论血清sTWEAK、Netrin-1联合APACHEⅡ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预后
下载PDF
颅脑超声对宫内窘迫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
17
作者 邱敬涛 王晨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07-310,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对宫内窘迫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6例宫内窘迫新生儿行颅脑超声及常规MRI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脑损伤情况分为脑损伤组(n=46)和无脑损伤组(n=100),分析比较2组新生儿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对宫内窘迫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6例宫内窘迫新生儿行颅脑超声及常规MRI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脑损伤情况分为脑损伤组(n=46)和无脑损伤组(n=100),分析比较2组新生儿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脑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146例宫内窘迫新生儿中46例存在影像学异常征象,阳性检出率31.74%(46/146),其中MRI的检出率为91.30%(42/46),明显高于颅脑超声的65.22%(30/46,χ^(2)=9.200,P=0.002)。缺氧缺血性脑病(12.33%比5.48%,χ^(2)=4.222,P=0.040)、硬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2.74%比0,χ^(2)=4.056,P=0.044)的MRI检出率明显高于颅脑超声(P<0.05),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颅脑超声检出率明显高于MRI(11.64%比4.79%,χ^(2)=4.540,P=0.033)。脑损伤组新生儿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PSV、EDV小于无脑损伤组,RI大于无脑损伤组(P<0.05)。ROC曲线显示,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PSV、EDV和RI诊断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0、0.786、0.625和0.740、0.819、0.613。结论颅脑超声可早期发现宫内窘迫新生儿脑组织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方面的检出率优于MRI,但脑损伤诊断效果不如MRI,临床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窘迫 新生儿 颅脑超声 脑损伤 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促醒效果及脑电图、神经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王顺达 韩新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1131-1134,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促醒效果及脑电图(EEG)、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90例,分为rTMS组、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促醒效果及脑电图(EEG)、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90例,分为rTMS组、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电刺激组)、rTMS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联合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rTMS组给予rTMS,电刺激组给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组给予rTMS联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比较3组促醒效果,观察3组治疗前后EEG改善情况、脑血流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促醒总有效率高于rTMS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4周后,3组EEG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EEG分级优于rTMS组、电刺激组(P<0.05);3组治疗4周后Vm、Vs高于治疗前,Vd、PI低于治疗前,联合组Vm、Vs高于rTMS组、电刺激组,Vd、PI低于rTMS组、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GCS、MoCA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组GCS、MoCA评分高于rTMS组、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rTMS组、电刺激组(P<0.05)。结论:rTMS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能显著提高促醒效果,改善脑电图,促进认知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重复经颅磁刺激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 促醒效果 脑电图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王艳 李朝明 +1 位作者 杨平亮 夏勋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康复锻炼(VR-RE)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7月—2022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BI患者86例,男性64例,女性22例;年龄28~60岁,平均46.6岁;道路交通伤62例,高处坠...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康复锻炼(VR-RE)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7月—2022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BI患者86例,男性64例,女性22例;年龄28~60岁,平均46.6岁;道路交通伤62例,高处坠落伤18例,打击伤4例,其他2例。依据锻炼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RE组[43例,行常规康复锻炼(RE)]、VR-RE组(43例,行常规RE+VR-RE)。RE主要行床上锻炼、转移锻炼、床旁站立锻炼、床旁行走锻炼及日常能力锻炼等。VR-RE组主要行RE+搬运物体、驾船、接椰子、乘坐汽车、躲避训练及整理家务等模拟训练。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7dGCS。观察两组锻炼前、锻炼8周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等神经损伤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3%vs.9.30%)及术后7d GCS[(11.18±1.22)分vs.(11.02±1.2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8周后,VR-RE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Rankin评分均低于RE组[(11.64±1.35)分vs.(15.79±1.90)分、(1.89±0.21)分vs.(2.49±0.27)分,P<0.05]。锻炼8周后,VR-RE组简式Fugel-Meyer(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RE组[(95.38±9.87)分vs.(88.64±9.24)分,(48.94±5.17)分vs.(42.66±4.60)分,P<0.05]。锻炼8周后,VR-RE组Barthel指数(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RE组[(9.13±0.94)分vs.(6.74±0.70)分、(26.19±2.93)分vs.(21.91±2.43)分,P<0.05]。锻炼8周后VR-RE组血清GFAP、NSE、UCH-L1水平均低于RE组[(1.83±0.21)pg/mL vs.(2.29±0.25)pg/mL、(15.37±1.85)ng/mL vs.(20.64±2.28)ng/mL、(0.76±0.09)ng/mL vs.(0.95±0.12)ng/mL,P<0.05]。结论VR-RE可促进TBI患者术后损伤脑神经修复,改善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精神状态,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虚拟现实康复锻炼 术后恢复
下载PDF
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王鹏 冯三江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63-464,共2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脑代谢指...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脑代谢指标、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术后2周,联合组的血清TNF-α、IL-2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CT水平高于参照组,CCP、CEO_(2)及SVO_(2)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预后良好占比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减轻其炎性反应,改善脑代谢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 醒脑静 炎性因子 脑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